中國古代的"掃黃":唐代立官妓制度 宋代禁官員狎妓

2021-01-16 中國新聞網

  打擊並禁止賣淫嫖娼,如今被俗稱為「掃黃」。那麼,中國古代又是如何「掃黃」的呢?

  公元前645年的春秋時期,齊國出現了一批性工作者。時齊國上卿管仲在齊桓公的宮城中設立「內閭」,一次安排多達700名女子入住其中。「內閭」也稱「女閭」,即官辦妓院,比西方梭倫所設的「國家妓院」早半個世紀。

  管仲設妓院是為了增加齊國的中央財政收入,「以充國用」。不過,這批性工作者一出現,便爭議不斷。《戰國策·東周策》上記載:「齊桓公宮中七市,內閭七百,國人非之。」所謂「非之」,即反對開妓院這件事,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禁娼」聲音。

  管仲的「性產業」政策儘管「國人非之」,但在此後卻發展了起來。秦漢以後逐漸形成了「樂戶制度」「官妓制度」,並伴之出現了所謂的青樓文化。

  雖然青樓文化成為古代中國特有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但古代中國各朝政府有關禁娼的呼籲從未間斷過。特別是在民間,底層老百姓對娼妓制度深惡痛絕,賣淫和嫖娼行為為人不齒。民間常用「敗家子」「賤貨」這類粗話,咒責進行性交易的男女雙方,引導社會風氣,這實是一種「道德禁娼」。

  宋仁宗規定:官員「不得赴妓樂」

  「道德禁娼」並非政策性的,所以相當乏力。針對禁娼呼聲,出於淨化社會環境、調整倫理秩序、規範官場行為的需要,古代朝廷多會對賣淫嫖娼行為從政策上進行限制,這種限制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國的「法律禁娼」。

  在古代中國,「法律禁娼」很多時候是有條件的「掃黃」。古代中國的性工作者生存模式比較複雜,有宮妓、官妓、營妓、家妓、私娼、暗娼等。這些性工作者的來源早些時候是奴隸性質的女子、戰爭俘得的女人,後來則以失夫女、罪人(臣)女、賣身女為主。但每個朝代幾乎都禁止「逼良為娼」,從準入機制上進行控制,避免社會風氣整體變壞。如明朝法律就規定:「凡娼優樂人買良人子女為娼優」者,「杖一百」。

  與此同時,又對性消費者即所謂嫖客的性消費行為進行限制,其中尤以對負有社會責任的官員的限制最多最嚴。如宋代,便禁止官員狎妓。趙禎(宋仁宗)當皇帝時便規定,負責分管刑獄的官員提點刑獄不得召妓,當時的說法是「不得赴妓樂」。

  四五十年後,趙頊(宋神宗)當皇帝時則擴大到整個監司範圍,不僅是提點刑獄,所有監察官員一律禁嫖。但也有例外,一年365天中有一天可以「放鬆」一下,就是趙頊過生日那天的「聖節」。時人詩句中所謂「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鍾猶是春」,說的就是「聖節」之夜的情形。

  在古代中國所有朝代中,唐代的性產業是最發達的,性工作者的素質也最高。當時唐政府確立了官妓制度,從法律上給性工作者一個地位,賣淫成了合法的產業。

  當時,唐政府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教坊」,對在京師營業的娼妓予以統一管理,所有從業人員均須註冊登記,登記後須進行崗前「職業培訓」。嗓子好的培訓成歌妓,有音樂天賦的擔任樂妓,身段好的發展為舞妓,有點酒量的則做飲妓,等等。所以,在唐代詩人的作品中總有青樓女子的影子在字裡行間晃動。

  明宣宗下令取締「官妓」

  唐代的官妓制度對後世影響很大,一直到明代,這一制度才被取締,中國古代的禁娼運動也因此出現了新的趨勢。

  其實,明代開始並不禁娼。和尚出身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國之初不僅不禁,反而大力提倡。在唐、宋官妓制度基礎上,明朝將教坊升級為「教坊司」,隸屬掌管教育、外交諸事務的禮部。

  據明代姜明叔《蓉城詩話》記載,當時朱元璋在南京城南的聚寶門(今中華門)一帶,沿著內外秦淮河興建了輕煙、淡粉等14座高檔酒樓,這就是明代著名的「紅燈區」——秦淮河畔的「花月春風十四樓」。這些酒店是明代的「官妓院」,營業前因性工作者數量不足,朱元璋下令從全國各地徵召有從業經驗的女子,催她們儘快上崗。由於政府提倡、官員帶頭,性消費確實拉動了明初的「內需」,私人聚會少不了妓女助興,公款宴請也允許使用「三陪女」。

  官妓的發展很快引發了諸多問題,社會「禁娼」要求強烈。朱元璋的重孫子朱瞻基(明宣宗)下令取締官妓,並嚴禁官員涉足紅燈區。明代由此出現了一場「禁娼運動」。

  朱瞻基的這一舉動,在中國禁娼史上是件大事。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沒有官妓還有私妓,一些大款根本不受此「禁娼令」的限制,蓄起了家妓,在官妓沒落後,私妓大量出現,被時人稱為「私窠子」的暗娼特別多。

  朱瞻基前後僅做了11年皇帝,38歲便死了。之後,放鬆了對賣淫嫖娼的管理。到明末,在今南京秦淮河兩岸,妓院酒樓林立,流動的性交易場所畫舫多多,成了當時全國的性產業中心。清朝人餘懷所撰的《板橋雜記》,實際就是當時文人、學子、官員在紅燈區的性消費實錄。所謂「秦淮八豔」,便是在秦淮河畔的8名性工作者,她們皆出現於明末清初。

  清康熙皇帝頒律令:「夥眾開窯」為首者處以「斬決」

  與明代相比,清代禁娼又嚴厲了,但也是反反覆覆。清初依明制,在京城設教坊司。但順治皇帝曾兩次裁減教坊女樂,宮中搞活動時,培訓48名太監替代樂妓。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朝廷下令停止教坊女樂,開始禁娼,從上至下掀起了清代的「禁娼運動」。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則直接裁革女樂。

  康熙皇帝繼承了順治禁娼政策,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復令重申禁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頒布的律例上明文規定:「夥眾開窯誘取婦人子女,為首照光棍例斬決,為從發黑龍江等處給披甲人為奴。」

  嘉慶皇帝進一步加大對賣淫嫖娼的處罰力度。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訂的《大清律》規定:「京城內外拿獲窩娼至開設軟棚,日月經久之犯,除本犯照例治罪外,其租給房屋房主,初犯杖八十,徒一月……」

  清代的禁娼可以說是真正的「法律禁娼」,朝廷「掃黃」的聲勢很大,一時頗有效果。以當時全國著名的「紅燈城市」揚州為例,當時的性工作者便很緊張。自隋唐起,揚州的性產業便十分發達,雖然朝廷「掃黃」,但娼妓並未能禁絕,「私窠子」「半月門」「揚濱」「船娘」這類暗、私娼繼續活動。這些性工作者對「掃黃」信息很靈通,風聲一緊,她們便「集體消失」。清初文人吳綺在《揚州鼓吹詞》序中是這樣說的:「一逢禁令,轍生死逃亡,不知所之。」

  在古代中國各個朝代中,清朝禁娼是最明確的,但實際上也沒禁住,民間賣淫嫖娼依然嚴重。特別是在鹹豐皇帝奕詝主政後,北京的娼妓又趨活躍,「禁娼令」名存實亡,在封建時代行將結束前,管仲提倡的性產業罕見地出現了最後的輝煌。當時全國形成了大大小小多個「紅燈區」,如京城的「八大胡同」,以及時稱「十裡洋場」的上海,成了世界「性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上海登記的妓院還有800多家。

  性產業在清末為何又繁盛了?一是由於西方列強打開國門後,商業經濟刺激了原本就未消失的性產業;二是由於皇帝帶頭享樂,同治皇帝便喜歡「冶遊」,經常喬裝私訪妓院,坊間傳其系患「花柳病」(性病)而死,並非空穴來風。最重要的是,清政府的禁娼政策出現鬆動,史家稱為「弛禁」,好多地方政府抽取「花捐」,在事實上承認了性工作者的合法性。

  古代中國的禁娼,始終在這種禁與非禁中博弈。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禁娼才變成了現實。(據《人民文摘》)

相關焦點

  • 狎妓指南?古代妓女靠什麼來拉攏生意
    需要說明的是,「妓」在後世專指賣淫女子,而此字原是從「伎(技)」演化而來,「伎」是指專習歌舞等技藝的女藝人。在唐代,「妓」既是指賣淫女子,也是指音樂歌舞、繩竿球馬等女藝人,因此有時有「聽妓」(聽音樂)、「觀妓」(觀歌舞)的說法。所以「妓」是妓與女藝人二者的統稱。二者有區別,但有時也很近似,賣身者有時要賣藝,而賣藝者有時也要賣身。
  • 宋代的官方宴飲制度:全方位展現著朝廷官員的素質與品行
    如何在合適的時間舉行合適的宴飲活動,以產生預期的政治效應和社會效應,是宋代統治階層構建宴飲制度時首要考慮的問題。宴飲賜罷制度隨之產生。完善的禮儀制度,能夠更為規範地約束預宴人員的行為與舉止,對於提高政府官員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有著一定推動作用。
  • 中國古代女性化妝及發展歷程
    你會從歷代后妃、命婦的服飾制度上看到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也能從漢唐以來「啼妝」、「愁眉」的流行中體味出「陰陽殊性,男女易行,……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的封建社會意識。在古代女性的梳妝中,面容的化妝至關重要。古人之所以妝點臉面並予以特別注重,因為它處於人體的最上端,作為軀體最重要的部分頭部——引人注目。
  • 古代文人最喜歡玩什麼?這個王朝的打法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01、唐五代的文獻中載隋進士房玄年份,但溫,彥博侯你素,孫伏伽,張吃虧的,楊偽裝等6人,但是考證,楊偽裝,文獻遠查考進士的身份外,其餘5人,特殊無實語法到了唐代,科舉製作為中下層地主階級工作的主要途徑,無疑為那些寒門出身的「貴子」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可是,知道的人少的是,這些讀書人老題名後的第一件事是狎妓所謂「世風好妓」,這種現象在唐代尤為普遍
  • 古代帽子簡史:宋代官帽的長耳朵,是太祖發明,為防止官員私語
    到五代時這兩條帶子平直分向兩邊,「軟腳」變成了「硬翅」,宋代的展翅漆紗幞頭,俗稱烏紗帽。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女性也有各式各樣的帽子,如金錦渾脫帽、大紗帽和幃帽等等。 05 宋代也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其中最具特點的還是官員們所戴的官帽。
  • 唐朝文人愛「狎妓」,甚至還以有「蝨」為榮,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
    直截了當地說,唐朝文人愛「狎妓」,和當時的科舉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唐朝入仕的途徑一般有三種:流外入流、門資入仕、科舉考試。前兩個的限制非常的高,因此作為中下層文人,想進入仕途只有參加科舉一途。唐朝時期,科舉考試十分的寬泛,開放了錄取的規模,還打破了傳統,不敢是官宦子弟、將校子弟,甚至連寒門、商人子弟,都有入仕的機會。
  • 騎馬與騎驢——唐代詩人與宋代詞人的審美選擇
    驢是中國古代詩人喜愛的坐騎, 中國文學史上以騎驢著稱的詩人很多。僅在唐代就有李白、杜甫、孟浩然、賈島、李賀等等。唐代詩人李純甫有一首《灞陵風雪》詩云:"蹇驢駝著盡詩仙, 短策長鞭似有緣。政在灞陵風雪裡,管是襄陽孟浩然。"此詩寫成之後,中國文化史上逐步形成了詩人騎驢的意蘊。
  • 閱兵鎧甲考:唐代有紙做的鎧甲 宋代有"五色介冑"
    今年的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日。當天,在天安門將舉辦盛大的閱兵儀式。    用閱兵式壯軍威,古今中外都如此。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君王、將帥檢閱軍隊,是一個慣例,為此還制定了一定的軍戎禮儀規範。    在這些禮儀規範中,在戰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鎧甲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時代的發展,鎧甲的外形和作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經歷五代動亂,北宋相對社會穩定,物阜民豐,因而人才輩出;再加上宋代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完善,而當時文人都尊師重教,尤其是重視家庭教育和經驗傳承,因而教育得法,往往一家能夠有幾人脫穎而出。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宋代的恩蔭制度,使得官員子弟可以直接恩蔭進入官場,或者不需要經過層層遴選競爭直接參加科舉,因而比一般家庭起點要高得多。那麼,恩蔭制度是怎麼來的?
  • 古代上朝的那些事,上朝制度是怎樣,官員上朝遲到又會怎樣呢?
    《周禮》中有記載,戰國起中國就有了朝會制度,之後歷朝歷代都延用了下來,而每個朝代又都不盡相同。那什麼樣的官員可以上朝呢?古代有規定凡是京城在職官員達到一定品級的,都必須參加朝會。當然每朝每代都不同,拿明朝來說,規定不管是在京城當官還是來京述職的所有大小官員都要去上朝。所以明朝的早朝很是壯觀,人數眾多,但不是所有官員都有機會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而是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員可以。接著我們說說大臣們上朝是坐著還是站著呢?
  • 古代官員被抄家後,女性家屬如何處置?有種處罰比死刑還痛苦
    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一直實行的都是「連坐制度」。也就是說,一人犯法,家人、親戚都要跟著遭殃。古代封建統治者,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誅九族」,可見連坐制度的可怕。而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跟在皇帝身邊的官員,雖然升遷較快,但也容易被皇帝處罰。
  • 宋代仕女畫之仕女:理想女性的化身,男子心目中的完美主義者
    到了宋代,「士女」一詞屢屢見之於畫史。北宋中期更是在畫史中將「士女」改成「仕女」,如在《圖畫見聞志》中,郭若虛稱周文矩:「工畫人物車馬,尤工仕女」。進入南宋,美人題材基本上覆蓋「士女畫」。在宋代,就表現對象的身份而言,士人家的女性往往成為仕女畫首選,這些女性大都出生於官員或較高級別的文人家庭,這與《辭源》對仕女的解釋「官僚家庭的婦女」相吻合。
  • 淺析起於北魏、興於宋代的巡撫制度
    到了唐代,正式設立巡撫為職官,並改巡撫為「巡撫使」。武則天時期,狄仁傑以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撫使。然而遍尋諸史,在唐代僅見三人擔任過巡撫使,出現的頻率很低。到了宋代,巡撫使制度日趨發展,「巡撫」一詞開始常常見諸於史籍,為明清時期巡撫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 細說宋代軍醫制度:軍醫獸醫為一體?老軍醫不僅要醫人還要醫獸
    從整體而言,宋代軍醫是歷史上一個極大的進步,因此通過對宋代軍醫的研究能更好的了解軍醫制度的內在發展。軍醫制度的發展和宋代軍醫制度的體系1.宋代以前軍醫漫長的發展史軍醫的漫長發展史中,從先秦至五代是起始期,對軍醫的重視源自於戰爭中諸侯爭奪權力的需要。兵源對於諸侯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軍事資源,而維護這些就需要有人給他們看病醫治。
  • 元朝紙幣制度的成敗得失,對中國紙幣制度造成深遠影響
    縱觀我國幾千年的貨幣制度,幣材的選擇經歷了相當複雜的歷史演變。從先秦時候的實物貨幣,到秦始皇統一金、銅鑄幣,再到盛唐時期鐵錢、黃金和白銀的幣制改革,終於在宋代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然而,交子的流通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是一種與金屬貨幣掛鈎的兌現紙幣,還不能稱為一次較為徹底的幣制改革。
  • 古代椅子有什麼講究?中國古代家具文化之椅子文化
    數千年來,中國古典家具始終與社會的政治、文化及人們的風俗、信仰、生活方式等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比如中國古代的椅子,它便是中國禮儀和等級名分的象徵。在古代,只有男子才有坐椅子的權利,女子不能坐?古代的椅子,到底有哪些講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古代椅子與中國等級文化早些時候,人們都是「席地而坐」,民間使用家具講究尊卑、長幼、男女。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2|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官職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 曾祥波||經筵概念及其制度源流商兌 ——帝學視野中的漢唐講經侍讀與宋代經筵
    2.唐代侍讀活動中的某些制度性因素對宋代經筵的影響「金華殿講經」被南宋人認為是經筵制度化(「經筵有常」)的開始,但是儘管此時已經有了較為固定的人員、時間、地點乃至形成講義,然而它與宋代經筵制度的一個明顯區別便是在職官設置上還未能制度化。在這方面對宋代經筵有啟發的是唐代的講經侍讀。
  • 中國古代如何打擊人口非法買賣?
    在古代,販賣人口同樣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少朝代都曾出臺過各種法令法規,嚴打人口販子……周代負責人口交易的官員被稱為「質人」在中國古代,人口交易的成因和社會背景相當複雜,既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人口買賣也有「自賣」、「和賣」、「略賣」、「掠賣」等多種不同的交易方式。以是否回贖來說,則有「活賣」與「絕賣」兩種之分。
  • 中國古代都是如何過春節的?
    春節在古代是一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意味著春季的來臨和希望的開始。春節現在是中國最熱鬧、最隆重以及活動最豐富的節日,在古代也一樣很重要。春節就是我們俗稱的「過年」,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年」的記載。熱衷於崇拜祖先和信奉自然神靈的商朝人認為豐收是神的恩賜,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