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美味的食材早已被人類馴化」他的菜譜裡從未有過野生動物

2020-12-04 瀟湘晨報

他的近三百道菜沒有一道用到野味

湘菜大師黃惠明承諾:拒烹、拒食、拒售野生動物

湘菜大師黃惠明。組圖/記者金林

青辣椒炒魷花。

本草紅燒豬腳。

湘軍雞。

夜幕降臨,人們開始渴望美好而放鬆的一餐。

從街邊小吃到酒店大餐,這個龐大的選擇譜系裡,你最愛吃的菜是什麼?

是媽媽的拿手好菜辣椒炒肉,還是外婆專門為你做的糖醋排骨,還是某位湘菜大廚的剁椒魚頭?這些美味的菜,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食材,加上精心地烹飪,就可以讓人大快朵頤。

瀟湘晨報第19屆讀者節主題為「你·我·它——拒食野生動物,構建生命共同體」。我們特邀湘菜大師黃惠明講述他與湘菜的故事,闡明他對拒食野生動物的態度。

瀟湘晨報記者儲文靜長沙報導

說到湘菜,可不得不提他——影響中國的十大中國湘菜大師之一黃惠明。他踏遍湖南的山山水水,尋找了近三百道散落在三湘大地上的民間珍饈。

他對野生動物的態度十分明確,在他編撰的食譜裡也從未看到過野生動物的身影。他表示,拒烹野生動物是廚師應該共同遵守的準則。他呼籲大家拒烹、拒食、拒售野生動物。

「安全美味的食材早已被人類馴化」

黃惠明是湖南郴州人,是湘菜大師,也是倡導綠色健康美食,推廣民間食譜的踐行者,現為中國烹飪大師,國家高級考評員。

早在2001年,黃惠明就榮獲東方美食「珍愛自然,拒烹野生動物」綠色廚藝大使。響應東方美食號召,成為中國第一批「綠色廚藝大使」,推進綠色餐飲文明建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餐飲業受到了影響。黃惠明在自媒體上發出倡議,他在倡議書中寫道:「各位親愛的餐飲人:我是湘菜大師黃惠明。野生動物是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一環,是世界的寶貴財富。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為了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為了公共利益以及人類社會的良性運轉,我承諾:拒烹、拒食、拒售野生動物!」

黃惠明倡議,所有的餐飲人都樹立「野生動物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請善待它們」的思想理念;食用安全的食材,野生動物不在其內,拒絕烹售。黃惠明呼籲大家,用廚師的專業理論思想,勸導那些垂涎野生動物者,告訴他們:安全美味的食材早已被人類馴化,野生動物存在重大安全隱患,需拒絕食用。他希望每一位餐飲人都能做到:善良,共生,愛國,守法。

美味的菜可以讓人想起一段故事

「和食材談戀愛,跟美食結婚」是黃惠明給自己的人生下的定義。黃惠明自幼與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受家鄉太極養生、五味統一於烹飪的陶冶與浸潤,菜品力求自然養生,好吃健康,既不失傳統美食的純樸與本味,又具有現代韻味的健康與原味。

黃惠明長期深入祖國大江南北,尤其是民間古鎮,探究秘方和真味,致力於繼承湘菜優良傳統,挖掘民間特色菜品,倡導民間印象菜,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廚藝風格。

黃惠明三十年如一日,做湘菜的同時也研究湘菜,他開創了「印象菜」的研究。什麼是印象菜呢?一個人從小到大,會吃到很多菜餚,但由一道菜就能想起一個人,想起一個地方,甚至想起一個時代,喚醒一段往事,就只有「印象菜」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印象菜」多是媽媽菜、外婆菜、情感菜、家常菜、家鄉菜、地方菜、土菜,無一例外都是從民間流傳下來的,故而也稱民間湘菜。「印象菜」必然保持著原生態環境下的本真,是讓人們能吃出滋味,也吃出健康的綠色食品。

他的菜譜裡從未有過野生動物

記者來到黃惠明的民間美食研發基地,宛如走進一個微型的農耕文化博物館。水車、石磨、院牆上的鬥笠、地上擺放的罈罈罐罐,鄉間味十足,讓人倍感心曠神怡。黃惠明介紹,目前基地已經挖掘300餘種湘味食材,研發湘味菜品500餘道。

黃惠明編過一本《民間湘菜》珍藏本,裡面就收有茯苓燒羊肉、茶油原味鴨、醬汁淇江魚、苗家米糠腸、苦筍蒸肉餅、姨妹酸菜雞近三百道民間湘菜品種。為了收集到這些散落在三湘大地上的民間珍饈菜名及其製作方法,黃惠明踏遍了湖南的山山水水。

記者注意到,黃惠明的基地食譜和民間湘菜譜裡,有不少在城裡難以見到的蘑菇、菌類,卻從未見到野生動物的身影。

對此,黃惠明說,很多人有一種誤區,認為野生動物就是純天然的,無添加,無公害,這也是很大一部分人以身試法追求所謂「野味」的一大原因。

黃惠明說:「我認為綠色食品,指的是安全好吃的食物。其實我們國家大力推進科技農業的發展,通過農業科技的科學種植、養殖的食物,其實是最安全的,比方說大公司種植的食用菌,高溫121度以上殺菌四小時,再進入無雜菌間培植生長,室內控溫控溼燈光補陽,產出的菌菇可以生吃,而且在運輸環節以最快的速度上餐桌食用,所以很鮮美。只要不添加過量的激素,人身能夠充分消化並吸收營養,排棄毒素的,這都是綠色食品。原本食材好是安全衛生的基礎,而儲存運輸的得當,更是綠色食品的保障。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或許沒有不可馴化的動物,包括人類,甚至植物都會被馴化
    馴化是指人類利用植物或動物,通過選擇性繁殖,將其轉化為對人類有益的物種。從歷史上看,人類馴化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是創造現成的食物來源,比如把野生牛的祖先變成飼養牛而得到牛肉。第二種是利用動物來工作,從運輸到戰爭都可以用,馬和驢就是最好的例子。
  • 人類曾嘗試卻未能馴化的七種動物,可愛的浣熊為何無法馴化?
    人類曾經試圖馴化一些動物,但是均以失敗告終。一部分是因為對人類太過警惕,無法接近;一部分則是因為狂野的天性而對人類產生威脅;而還有一種情況則是馴服但未馴化,在這種情況下,動物被飼養並可能服從人類,但將其歸類為家畜並不足夠安全,仍具有狂野的本能。下面就來介紹一下人類曾經嘗試卻未能馴化的十種動物。
  • 袋鼠從未被馴化,但是卻可以和人類交流,怎麼做到的?
    近日,來自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項匪夷所思的事情:從未被馴化的袋鼠,竟然可以和人類進行交流,要知道,在過去的研究中,主流觀點普遍認為,只有那些被馴化了的動物,才可以和人類進行交流,這項新的發現意味著,人類對於動物的一些固有觀點將要被顛覆了,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日的《科學日報》上。
  • 是狼是狗丨為何有的註定野生:一些動物馴化失敗的原因
    何為動物馴養?將動物們從野外捉回來,關在籠子裡,照顧它們日常溫飽,就是動物馴養?其實不是,所謂動物馴養:是為了使某種動物在圈養中通過有選擇的交配,使其與野生祖先有所不同,以便更好的為人類服務的一種行為。
  • 科學家在海洋環境中發現首個馴化另一種動物的動物
    據外媒報導,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他們聲稱的第一個動物馴養另一種動物的例子--一種魚被發現會「招募」小蝦來幫助照料它們的藻類養殖場。人們認為,大約在15000年前,人類首先馴化了狼以此來幫助我們捕獵並在後來成為了我們的夥伴。
  • 對人類來說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動物疫情將鹿業推向前臺,禁食野生動物的觀點已成為社會主流。此時,一家商業協會16日發布文件稱,「因疫病全面禁獵將是武斷、不科學、不合理的」,引發諸多爭議。昨天(16日),青蛙繁育委員會在微信上發表了一篇原創文章《野生動物繁育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引起了專業委員會的關注。專業委員會全稱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保護繁育利用委員會青蛙繁育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於去年3月29日在東北林業大學成立。
  • 關於野味病毒及野生與馴化的思考
    我本人已經幾十年都不吃鳥獸之肉了,但芸芸大眾還是要吃動物肉,要消費動物產品,如何做到合理合法呢?簡單說,利用馴化的,保護野生的。這兩天,在一個有關動物的業內群裡,兩人吵了起來,因為一位主張取締野生動物產業,一位堅持說從事的是合理合法的野生動物產業。
  • 為何動物會願意被人類馴化?
    近年來,又有不少人飼養羊駝、土撥鼠等特別的寵物,可以說,人類已經在飼養寵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那麼,寵物是如何出現的呢?這裡,就需要從人類對野生動物開始馴化說起了。根據資料顯示,在人類進化和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將野生的動植物從自然繁育過程,逐漸演化為人工培育的過程,就是人類的馴化過程,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標誌。
  • 貓到底有沒有被人類馴化?
    在科學界一直存在一場關於貓的爭論,那就是:它們如今已經被完全馴化,還是從未脫離野性?這場爭論的前提是:貓並不像狗,狗在思想和身體上都被徹底馴化,但對於貓的野性和馴化程度我們卻知道的很少。不過我要明確一點的是:每一隻貓都有獨立的個性。有些小貓完全放鬆且溫順,而有些則更像憤怒的響尾蛇!
  • 貓到底有沒有被人類馴化?
    在科學界一直存在一場關於貓的爭論,那就是:它們如今已經被完全馴化,還是從未脫離野性?這場爭論的前提是:貓並不像狗,狗在思想和身體上都被徹底馴化,但對於貓的野性和馴化程度我們卻知道的很少。不過我要明確一點的是:每一隻貓都有獨立的個性。
  • 非洲餐館將大草原上的野生動物都「請」進了菜譜,長頸鹿也沒倖免
    現在這個社會,如果你想了解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生動物,你根本不需要打開《草原動物百科全書》,因為非洲當地的餐館菜譜會讓你了解的明明白白。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們可以讓你知道這個動物的口感味道如何,還可以學到烹飪方法,當然價格是更讓人印象深刻的。
  • 為何老虎和獵豹不能被人類馴化?被馴化的動物要同時滿足6個條件
    那麼,為何有很多物種不能被人類成功馴化呢?比如老虎、獅子、獵豹、斑馬、犀牛等等。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後認為,一種動物能否被人類馴化,必須要同時滿足6個條件。事實上,很多物種都能滿足其中的4個或5個條件,但很少有物種能全部滿足。一起來看看這6個條件都是什麼吧!
  • 既然有人那麼喜歡吃野味,中國人的祖先為何不多馴化些野生動物?
    在現代社會,動物園其實是解決了飼養成本的問題的,也就是說克服了本文前面所列舉的兩個條件,因為遊客參觀野生動物,往往會付門票,門票收入可以供養那些挑食的、生長周期漫長的動物,而這些動物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人類面前賣萌,可是呢,動物園從未馴化過獵豹、老虎、獅子、大猩猩、大熊貓這些動物,為什麼呢?因為它們不喜歡在圈養環境下繁殖。
  • 除人類外,有什麼動物會馴化其他生物?
    動物馴化人類在生物學上,不只是人類馴化了動物,動物也馴化了人類。在遠古時期,人類並不從事農業種植和牲畜養殖,而是在野外採集果實,挖掘根莖再加上打獵。這一段時期被古生物學家稱之為:原始的富裕社會。在人類的照顧下,豬、牛、羊等家禽數量超過了任何野生動物的數量。而如果沒有人類的照顧,僅憑這些動物自身,無論如何也不會發展到如此規模。所以,從某方面來講,不僅是人類馴化了動物,也是動物馴化了人類。
  • 同樣是動物,為什麼野味吃不得,馴化動物卻可以?
    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同樣是動物,為什麼不能吃野味,卻可以吃馴化動物?如何看待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小編邀請了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趙序茅,為您詳細解讀。
  • 既然動物可以被馴化,為何人類不去馴化食肉動物?比如說鬣狗
    要知道狗是人類最忠實的夥伴,那麼你知道嗎?狗是通過狼馴化而來的!人類從古時候就有馴化動物的習慣,但是相比較而言食肉動物馴化的比較少,要知道人類馴化食肉動物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狼了,那麼鬣狗這種戰鬥力強大的動物為什麼沒有在人類的馴化名單中,這裡面有許多因素造成,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 人類馴化狼產生了狗,為什麼沒有嘗試馴化老虎?是不敢嗎?
    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他的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提到了這樣一個原則,安娜·卡列尼娜原則。他認為,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簡單來說,動物是否能夠被人類馴化,早已被自然所決定,並不是外部因素所決定。人類只是讓這一特徵被顯現出來而已。
  • 除了常見的「野味」,還有什麼野生動物需要遠離?
    這些動物在人類長期馴化下,肉質早就得到了改善,籠養環境也讓這些肉不再那麼難啃。4人為什麼熱衷吃「野味」:獵奇心理和以訛傳訛。我吃過不少野生動物和植物,當然那是因為在軍隊裡迫不得已,邊境巡邏補給跟不上是常有的事情,事實證明這些東西就沒有一個談得上「好吃」。
  • 研究顯示,從未被馴養的袋鼠也會有意識地和人類交流
    ,如袋鼠,可以有意識地與人類交流,這一發現顛覆了通常只有狗、馬或山羊等馴養動物才會有這種行為的觀念。  這項研究在澳大利亞三個地方對袋鼠進行了研究,袋鼠是一種從未被馴化過的有袋類動物。研究顯示,當袋鼠試圖接近放在封閉盒子裡的食物時,它會盯著人類。袋鼠用目光與人類交流,而不是試圖自己打開盒子,這通常是馴養動物的行為。  在11隻接受測試的袋鼠中,有10隻會積極地看著把食物放進盒子裡去取食物的人(這種實驗被稱為「無法解決的問題任務」)。
  • 這一次,人類竟輸給了山羊?馴化老虎到底有多難
    11月5日,俄羅斯濱海野生動物園裡一隻名叫「蒂穆爾」的山羊去世,它的屍體被人們火化並「光榮埋葬」,隨後人們還會為它立一座紀念碑。在此之前,它已和動物園中一隻半野化的東北虎「阿穆爾」一起愉快地生活了長達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