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汁鯛魚、紅燒大排、清炒捲心菜 、清炒青菜、鹹菜土豆肉米湯……今天中午,天山初級中學6年級1班的教室內,校長陳紅一邊與學生們一起吃著午餐,一邊收集學生對對學校午餐的評價,並做了記錄。
教育部最新規定,全國中小學幼兒園應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應有學校相關負責人與學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記錄,有條件的中小學幼兒園,還應建立家長陪餐制度。
今天是教育部規定執行的第一天。記者了解到,長寧區中小幼校方負責人與學生共同用餐這項機制,早在2017年就陸續在全區推開。
校長陪餐 愛挑食的學生不再挑食
午餐完畢,陳紅校長將陪餐情況記錄馬上反饋給後勤保障處。「學校營養午餐葷素搭配,學生普遍反饋營養可口,不過也提出大排骨口感略硬,建議食堂改進燒法。」陳紅告訴記者說。
與學生共進午餐時,陳紅還發現學生自覺光碟的不多,他建議班級、大隊部加強向各方面的工作,提倡自覺光碟行動。
陳紅校長陪孩子們共進午餐
在天山初級中學,除了校長陪餐外,班主任、其它行政人員也都安排輪流陪同學生用餐。為此,學校每月都會出一份學生午餐行政陪餐護導安排表。校長陳紅是每周一固定進班級陪餐,若因工作安排衝突則由周一值班的行政代替進班。
陪餐人員在陪餐過程中,都被要求要做好陪餐記錄,包括學生對學校午餐評價、問題反饋等內容。
「在教育部政策沒有出臺前,我們學校老師和校長陪同孩子用午餐的做法,已經堅持有一年多的時間了。」該校黨支部書記馬海波告訴記者,校領導在陪餐過程中會觀察到哪些菜普遍受到學生青睞,也會收集學生對於菜品的評價信息,哪些菜燒的口味偏淡或偏重,都會反饋給食堂。「通過陪餐,我們發現羅宋湯、菜飯是學生比較喜歡的。學生每每遇到喜歡的菜,添飯量就會明顯大增,也用不著督促他們光碟了。」
校領導與學生共餐 打造校園食育工程
校園食品安全,牽動人心。天山初級中學時刻把食品安全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學校食堂工作人員都按要求指證上崗,並且規定在操作時必須穿戴整潔的工作衣、帽,「不得留長髮,不留長指甲、染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不在食品加工場所吸菸。」
記者了解到,天山初級中學的每周菜譜都會公示。馬海波告訴記者,學校在食育工作中還重視家校互動,每次家長開放日,都會邀請家長代表參觀食堂,了解學生營養午餐情況。
九一班同學胡小艾家長胡瑾華認為,學校領導與學生共餐制度,從學校的管理角度看,學校領導親身體驗學生餐,從平常生活著手,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了解。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體現出學校對於學生飲食安全的高度重視。
上學期末,學校針對家長的問卷調查,涉及食堂工作的評價,家長滿意率達到了98.7%」。
記者了解到,自2017年起,長寧區先期在天一小學、西延安中學、延安初級中學、天山初級中學等學校啟動校長和學生共進午餐的機制,,之後陸續在全區推開。
當年,長寧區相繼啟動了三大工程:食堂工程、課堂工程、環境工程。
其中的食堂工程,主要包括三個內容:是家校「共商午餐」「共管午餐」,形成家校合力,提高供餐質量;學校領導和學生「共進午餐」,走進學生傾聽學生了解學生,共享食文化,提升學生幸福指數;開展「午餐教育」,讓學生自主備餐,文明用餐,珍惜勞動成果,提升學生文明素養。
長寧區教育局局長姚期也曾多次到區域裡的中小學校,陪學生們共進午餐。
姚期認為,生活即教育。「食堂工程出發點是提高學校的午餐質量,更是德育教育的載體、校長學生溝通的平臺、家校和諧的途徑、減負增效的手段。」
學生眼中的校長陪餐制
——倪靈佳 /天山初級中學 六(1)班
吃午飯的時候,陳校長走進我們的教室。他不是來講課,也不是來給我們開會,原來校長是來和我們共進午餐的。
對於校長的到來,大家懷有一種別樣的新鮮和好奇,有些同學還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呢。
說句心裡話,我們對校長還是有點懼怕的。就拿剩飯這件事來說吧,我們經常被教育,要懂得「粒粒皆辛苦」,要知道食物的來之不易,儘量不要剩飯剩菜。但遇到菜不對胃口,我們總是不情願把飯菜吃完。但今天中午不一樣,因為校長與我們共進午餐,連平時最愛挑食的同學,也都吃了個碗底朝天。
校長很滿意,為了鼓勵我們,還把「光碟行動」的小標兵的名字,都寫在黑板上
等到校長一邊吃飯一邊親切地與我們拉家長,我們就變得活潑起來,七嘴八舌地向校長反映情況,有同學說,今天的大排口感有點硬,陳校長聽得很認真,並且說會讓食堂改進的。
哈哈,有校長陪著吃飯的感覺,真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