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丨溝通技巧
字數丨1400字,閱讀約2分鐘
「評價他人」是個坑,遇到了務必小心
大家在職場上,有時會遇到這種情況:你的大領導,甚至是老闆,私下裡突然詢問你對某一個同事的看法。
有時候,這個同事是新來的員工,有時候是你的老同事,甚至有時候是你的頂頭上司,這時候應該如何妥善回答呢?
如果對方在詢問時,態度比較明確,那麼我們還可以「投其所好」,但多數情況下, 我們並不清楚對方為什麼要來詢問。
這時候難免就會陷入兩難,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合適,說對方的好話,怕老闆心裡是對他有意見,順路遷怒了自己,說對方壞話,又怕自己被老闆覺得「小心眼」,甚至傳到當事人的耳中。
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講,到底如何應對這種情況,簡單來說,根本原則就是兩句話:
只講事實,不做評價
下面進行詳細說明。
不要為了口舌之快而給自己惹麻煩
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搞清楚詢問者為什麼突然要打聽你對這個人的看法。
也許是老闆想要提拔他,正在糾結,也許是老闆打算開掉他,但還沒找到太好的理由,甚至有可能老闆只是突然關心一下員工,想要了解一下大家的工作狀態罷了。
而且,通常情況下, 老闆為了得到更客觀的答案,絕對不會向你透露他的真實想法。
所以,在這個時候,揣測對方的心思,只能是一場賭博,而職場上,顯然不應該靠「賭」。
在這種情況下, 無論是「吹捧」還是「貶低」都並非最佳的選擇。
特別是,有些人會因為私交不佳的原因,借這個機會去遞閒話,然而這種行為只能說是傷人一萬,自損八千……
雖然沒有哪個老闆會希望下面的員工是鐵板一塊,但他更不願看到的是員工之間的關係過於緊張,因為這種局面顯然不利於員工之間的合作與工作的展開。
而借著這種機會,大肆吐槽對方,就相當於把你們之間的矛盾徹底擺在老闆面前,他會樂於見到這種事情麼?
況且,即使是你的指責再有力,說的再有理有據,但在老闆的心裡,板子一定不會只打在一個人身上,你在往對方身上潑髒水的時候,自己的手也難免沾上腥味。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還有一個很要命的問題,那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上,看待同一件事情時的態度很可能是不同的。
比如,在你眼中一個主管平易近人,事事照顧下屬,事必躬親,是個好主管。但是在老闆眼中,這個人似乎就有點「管不住人」。
同樣的道理,在你眼中那個「挑剔、刻薄」的主管,或許在老闆眼中正是能「帶來產出」的好主管。
這個時候,你的吐槽,反而會讓老闆覺得你這個人眼界太低……
最後一點就是,大家要明白,職場上從來都不是一個能藏住秘密的地方。
老闆來詢問你的看法, 也只是參考,斷不可能因為你的幾句告狀就把對方怎樣。
但當你的這些評價被輾轉透露到當事人耳中時,你想好了你們應該如何相處了嗎?
把「判斷權」交還給老闆
如同前面所說的那樣,吐槽肯定不好,但胡亂吹捧也不是好的選擇。
畢竟你亂誇一氣,萬一沒誇到點子上,反而讓老闆覺得你這個人不太靠譜。
既然「貶」和「誇」都不合適,又不能不回答,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不要做判斷,把判斷的權利交還給老闆。
你的老闆之所以來詢問你,其實並不是真的看重你的「判斷」,而是他希望能夠透過多種不同的視角對那個人有更深入,更透徹的了解罷了。
所以,你對對方的觀點、看法其實並不重要,對老闆而言,重要的是你看到了哪些他平時看不見的東西。
那麼,我們只要把這些東西講出來,就算是解答了老闆的疑惑,至於到底怎麼判斷,留給老闆自己思考就夠了。
比如,一個人總是加班,你可以說他是「工作勤奮」,也可以說他是「效率太低」。
但是,與其賭老闆的喜好,你不如直接告訴老闆:「我跟他不是特別熟悉,不過他每天下班都挺晚的,總要到七八點才能回家。」
至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老闆自己判斷就好了。
當然,也不是說我們就完全不能給出自己的判斷了,只不過你的所有判斷,都應該避免給對方留下太多「主管」的感覺。
即使是你真的對這個人有一些看法和判斷,也應該用具體的事情、實例、數據來說明問題。
比如,你想說一個人有想法,有創意,那就應該拿出具體的案例、事實來進行說明。
你想說一個人「瞎指揮」,那就應該拿出大家加班時長普遍增加,但產出增長不明顯,甚至下降的數據來。
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闡述,更有說服力,更加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