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常食用的薺菜與麵條棵之外,試試吃一下米蒿、毛妮菜和馬康草,能增添我們遊春的樂趣……
□何頻(河南鄭州)
今年的春天來得特別早。農曆還在蛇年的正月,鄭州的氣溫連續走高,而驚蟄前一天,3月4日,儼然便已經跨入氣象意義中的春天了。春暖花開,憋了一個冬天的人們開始到野外踏青,特別是經過了去年冬天沉重的灰霾之後,大家都貪著去野外享受陽光,舒暢地呼吸開春新鮮的空氣。春遊時折柳賞花是一定的,另外少不了的當然是挖野菜,吃野菜。薺菜和麵條棵雖然是中原早春最有名的麥田野菜,可是,春天麥地裡的野菜,好吃的遠不止這兩種。
米蒿——古代的《救荒本草》便有記載。這是春來最早也最容易分辨的一種野菜。作物和莊稼,最初都是從雜草和野菜中選擇優化而來的,但雜草經過千萬年的演化,作為農作物的對立面,為求生存,它們唯有選擇生長早一點,以此避免被種田人損害。米蒿也是如此,它雖然與麥苗一起出土生長,但比麥子提前開花結子,這是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所致。既然是蒿,米蒿的模樣很容易區別於麥苗,它細如青蒿,有紅根與白根兩種,在剛剛甦醒泛綠的麥地裡,或者是地邊的枯草下,一片片鋪地生長,很容易暴露目標。米蒿長高開黃花似油菜時,當麥子秀穗的時候,農家就提前為麥子除雜草拔米蒿。近年來,野菜品種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本來不吃或者很少吃的米蒿,在農家樂飯店和農家飯中很常見。二月二,龍抬頭。鄭州花園口和開封柳園口,魚塘邊的農家飯,薺菜還沒有完全由黃褐變青綠,米蒿正嫩綠,秀色可餐。吃米蒿要趁早,否則,麥苗大一點,農家就提前把它消滅了。蒿多也,蒿之幼葉細如牛毛,蒿名繁多也不易分辨。它與青蒿從小像孿生兄弟,還有把它與古人《野菜譜》所記的抱娘蒿相提並論的,其實不是一種。《野菜譜》說:「抱娘蒿,結根牢,解不散,如漆膠。」而麥地裡的米蒿獨根獨苗,很容易連根拔起。《河南農田雜草志》中把米蒿的現代分類,確定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它還有米米蒿、播娘蒿和野芥菜三個名字。
田紫草——土名毛妮菜。它和麵條棵模樣近似,也像孿生兄弟,但它是紫紅根。野菜現在也時興種植,薺菜和蒲公英有人種,還有人工種植麵條棵。而麵條棵長大開小紅花,結子叫瓶子草。毛妮菜則開細白的花。它和麵條棵一樣吃法,嫩苗蒸食或下麵條鍋,根本分不出它們的味道來。我久聞毛妮菜的大名,苦於不識。去年清明在滎陽的環翠峪,山裡人家,年輕人都外出了,但老兩口守在家裡種地,山地梯田裡是好麥苗,旁邊有一畦蔬菜和野菜,野菜種的是麵條棵。老人家幫我在麥苗裡找毛妮菜,我才初次認識了毛妮菜。在麥地挖野菜,留意一下,仔細地區別麵條棵和毛妮菜,如下象棋認識馬別腿,是很開心的一件事,平添了野趣中的文趣。當下食野之人,挖野菜近乎行為藝術,不妨實踐一下。
馬康草——又名澀薺菜、大薺菜、水蘿蔔棵。帶薺菜之名,卻長得比薺菜毛糙。薺菜是小白花,馬康草眨巴著眼睛開小藍花,而比野芫荽的藍花略大也更醒目。豫北的山裡人也有叫它「砂鍋卜採」的,意思是像爛瓦片一樣不稀罕。開春的麥地和果園裡,櫻桃、梨樹、桃樹開花時,樹下雜草紛生一地,它和野苜蓿、紫花地丁同時生長開花,但馬康草生長迅速佔地大,越大就越顯其粗糙。在它還未出莛時,用鏟子鏟下來,肥厚的嫩苗,可以和薺菜同樣方法食用。因為質地粗糙,所以比薺菜過水後重量明顯多,也有嚼頭,包素餃子或蒸包子,如果摻點豆腐或油渣,那太好吃了。
在通常食用的薺菜與麵條棵之外,試試吃一下米蒿、毛妮菜和馬康草,能增添我們遊春的樂趣。但春天吃野菜,也要先下手為快,因為春光易老,野菜也是說老就老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