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女念舊
做一個帥氣的卡友很累,這點我真的深有體會。
提起日產柴的經典車型,除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神鷹」系列,應該就要數Resona了。Resona系列卡車其實是日產柴C系列車型中的最後一款,而整個日產柴C系列在國內華東地區,以及廣東和香港擁有著非常大的保有量。
我們在大街上常見到的,都是第二代日產柴C系列重卡,而第一代車型的出鏡率相比二代低的可憐。
上世紀70年代是日系卡車百家爭鳴的年代,各家紛紛推出旗下全新的平頭重卡產品。日本卡車在東南亞享有很高的地位,而在香港,當年使用的大多數也都是日系卡車。上圖就是出現在當時香港電影裡的日產柴C系列初代車型,在當時的香港片裡出鏡率非常高。
上圖是日產柴在70年代的主要銷售車型,包括UG、DU、CK、CW幾大車型。
第一代日產柴C系列卡車誕生自1971年,直到1979年才停止生產,部分特種車型一直持續生產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二代C系列推出,一代慢慢的退出市場。而國內南方沿海地區也有過進口日產柴C系列的實例,前不久筆者就偶然發現了一臺保存較為完好的日產柴一代C系列車型。
從外觀上看,無論從漆面還是破損情況來看,這輛車顯然是有了一定的年紀,藍色的噴漆如果不注意看的話可能會將其與國產車混淆。
相比第二代車型橫平豎直剛強有力的線條,第一代車型的造型非常的圓潤。前面的裝飾面板採用了全金屬結構,邊角全部採用圓形過度。中間的發動機格柵上半部分粘貼著日產柴的英文,而下面則是一塊可以拆裝的進氣格柵。可拆裝進氣格柵的左右兩端是車燈,採用獨立的圓形車燈。
全鋼製保險槓的右半部分脆化了以後直接斷裂,使得該車看上去十分破敗。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日系卡車的全鋼製保險槓就設置了前臉的登車踏板。
蹬車踏板設置在車牌的左右兩邊。後來國產卡車借鑑日系卡車的這項設計,但最初並沒有貫徹,直到近幾年前臉蹬車踏板這項配置才被廣大車廠和用戶所重視。
這輛初代車型上還是能看出來有很多細節設計延續到了之後的車型,比如說擋風玻璃下面的獨立扶手、重卡上的三雨刷、左右兩端凸出來的轉向燈(後期被改造成了內向式的方燈)。該車還是日本車典型的外擺鏡,比較遺憾的是所有後視鏡都已經遺失了。
該車的蹬車踏板也已經丟失,左右車門粘貼的UD紅標直到現在都沒有脫落。
駕駛室外觀上一系列的設計在後來國產車上都非常常見,而且每一個都非常實用。比如說車門一旁的登車扶手,直到現在也備受好評,只是歐系卡車將這個設計集成到了駕駛室內部。
從上圖可以看到,該車由於保險槓高度看上去很高,但是車橋的位置相對較低,提高了車輛的接近角。
此車為載貨車底盤改裝的油罐車,但是車輛停放在角落無法進行詳細拍攝。不過從上圖中還可以看到,此款車的鋼圈增加了中間的螺絲保護框,和現在卡車的輪罩一個概念。這個保護框在國內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非常流行,特別是在東風卡車上。
上圖是當時C系列車型的圖譜,本文介紹的這輛C系列油罐車應該是基於CK 10K底盤改裝的。此底盤的總質量可以達到12噸,整備質量為8.125噸,軸距為4.8米,驅動形式為6×2,發動機採用的是日產柴ND6發動機。
ND6發動機為直列六缸水冷增壓發動機,發動機為直列六缸布置形式,排量為6.842L,最大功率為136馬力,最大扭矩可以達到442N.m。
由於無法進入駕駛室內部拍攝,所以我們只能依靠日產柴的官方宣傳圖來進行簡單介紹。C系列的方向盤極具特色,喇叭設置在方向盤中間左右兩側的橫杆上,是一個別出心裁的設計,而中間UD的裝飾罩也十分顯眼。
整個工作檯和儀錶盤乾乾淨淨,沒有過多的操控按鈕,儀錶盤上面是三個大表。最左邊的是綜合儀表;中間的是轉速表;最右邊的是車速表,內嵌裡程表和時鐘。雖然說功能很少,但是那個年代的卡車真的能給人一種實用至上的感覺,而且內飾的做工看上去就很紮實。
該車的具體出廠日期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根據其1979年停產來看,這輛車保守估計都有40歲的高齡。雖然說已經遺棄在廠區內部,車輛雜亂不堪,但是這輛初代C系列還是以比較良好的狀態保留著。未來這輛日產柴將會何去何從,我們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