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帆船「塔拉」號:太平洋上流動的實驗室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科考帆船「塔拉」號:太平洋上流動的實驗室

  本報記者 華 凌

  日前,法國塔拉(Tara)科考基金會秘書長羅曼·特魯布萊在法國駐華大使館,展示了科考帆船「塔拉」號在太平洋拍攝的色彩斑斕、生動美妙的珊瑚群影像,當如詩畫面旋爾變成珊瑚群因全球氣候變暖而大片白化死亡,沉寂如灰燼時,令人震撼。

  「塔拉」號將於2月24日—4月28日第一次抵達中國,並先後在三亞、香港、廈門和上海停靠,屆時將面向公眾舉行一系列科普活動,科考隊科學家會與兒童和青少年互動,介紹海洋的富饒與脆弱,以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緊迫性。

  全新方式探究珊瑚礁群落

  「塔拉」號,一艘以保護地球和海洋為使命的雙桅科考帆船,建於1989年,36米長、10米寬,載重120噸,2003年開始出海科考。

  在海洋科考領域,「塔拉」號享有盛譽,曾完成對南北極地區大浮冰研究;首次在公海進行全球範圍浮遊生物研究;對塑料製品危害進行深入研究。船上有一個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和摩洛哥科學研究中心科學工作者組成的多學科研究小組。

  2016年5月,「塔拉」號從法國起航,開展在亞太海域「2016—2018年塔拉太平洋科考項目」。特魯布萊介紹,這次科考活動最獨特之處在於,太平洋海域聚集了全球40%的珊瑚礁群落,經過極為廣闊的地理「大穿越」,科研團隊比較了不同水域珊瑚分布狀況,把調查研究範圍從生物基因擴展到生態系統。此前從未在如此大範圍內開展這樣的研究。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科考隊科研負責人塞爾日·普拉勒認為:「這個項目旨在充分揭示珊瑚礁在基因組、基因、病菌和細胞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並與周邊海水中生物群體狀態進行比較,以獲得對全球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的認知。這項研究也有助於獲得與珊瑚礁生物集群生活至關重要的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數據信息,增進對其適應環境變化能力的了解。」

  將建全球首個珊瑚礁資料庫

  珊瑚礁僅佔全球海洋面積的0.2%,卻為多達30%的海洋生物提供著庇護和生存空間,因此,它們的健康狀況對依賴海洋資源的人類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魯布萊介紹說,這趟獨特的科考之旅路線覆蓋太平洋從東到西、由南向北分布最廣闊的珊瑚礁群落。從巴拿馬海峽到日本列島,從紐西蘭一直到中國,「塔拉」號穿越了太平洋上11個時區,還探訪了極其偏遠、與世隔絕的土地和珊瑚礁。

  科考隊用統一範式考察了40個島群,分析3種依賴礁石的生物(兩種珊瑚及一種水蛭屬的無脊椎動物),來了解珊瑚的生物多樣性。通過比較和跨學科研究,追溯這些珊瑚礁在較近時期的變化歷程,觀察其目前的發展狀態,然後藉助一些理論模型,模擬其未來的進化方向。

  在行進中,科考隊觀測到在氣候變化影響下珊瑚礁大規模脫色現象:眾多海域中,30%—90%的珊瑚礁群落出現嚴重退化,僅個別地點如瓦裡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的珊瑚礁尚完好無損。

  於是,科考隊決定嘗試建立全球首個珊瑚礁資料庫。「塔拉」號上的珊瑚生物學家、海洋學家和浮遊生物專家研究團隊,從海洋中收集各種珊瑚、珊瑚礁魚、水質取樣標本和海藻樣本,以更好了解它們的多樣性,適應壓力和當前高溫、汙染及酸化等環境狀況的能力。迄今他們已完成2500次潛水作業,採集2.5萬個研究樣本。

  希望與中國團隊共赴北極科考

  「中國是太平洋沿岸的重要國家,對於海洋科學方面有很多創新研究,塔拉科考基金會希望和中方科學家及科學實驗室長期合作,共同推動海洋和氣候研究的長遠發展。這正是『塔拉』號將造訪中國的主要原因之一。」特魯布萊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塔拉科考基金會表示,希望2020年招納一個中國科考團隊前往北極,展開兩年的科研考察,實現目前科技無法完成的生態系統研究。特魯布萊說:「北極是全球共同的財富,中國和法國雖不是北極理事會(包括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及領土處於北極圈的北歐五國)成員,但北極氣候變化劇烈,相關海洋生物以每年20公裡的速度向北遷移,過去在日本海域捕到的魚,現在需要北移到俄羅斯海域進行捕撈,中法將組織雙邊甚至包括歐盟科學家在內的多邊科學考察活動。」

  據介紹,塔拉基金會目前已邀請廈門大學科學家參與到塔拉太平洋科考活動中。廈門大學優勢學科是海洋學科,並擁有長77米的「嘉庚」號科考船,今年1月開始科考中國南海。

  廈門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部主任、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戴民漢教授說:「當『塔拉』號與『嘉庚』號2018年一起在廈門下錨時,兩個同樣的靈魂將相遇。雖然它們分別來自兩個遙遠的國度,但是不管是多麼遼闊的海洋,無論是多大風險的挑戰,都無法阻止它們實現共同的目標——更好地了解和保護我們的海洋。」

  (科技日報北京1月31日電)

相關焦點

  • 上九天攬月 下五洋捉鱉 「張謇號」科考船首航歸來
    圖說: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造的" 張謇"號。新民晚報新民網 蔡黃浩 攝【新民晚報·新民網】專門為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彩虹魚」設計的科考母船「張謇」號,經過70多天、9000多海裡的航行,今天上午返回上海臨港的蘆潮港碼頭,圓滿完成首航任務。此次新不列顛海溝遠航,檢驗了這艘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的各項遠洋航行性能,以及船上各種科考設備的可靠性。
  • 「科學」號圓滿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綜合科考
    「科學」號停靠廈門港(央廣網發 中科院海洋所供圖)央廣網青島6月23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6月22日,我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順利靠港廈門。
  • 「科學」號完成雅浦-馬裡亞納海山科考任務
    「科學」號完成雅浦-馬裡亞納海山科考任務 2016-05-18 海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17日13:30分,隨著一聲渾厚響亮的汽笛聲,「科學」號緩緩駛入位於青島西海岸國家級新區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考察船基地,這也是科考船專用碼頭建成以來「科學」號首次靠泊。海洋研究所所長助理李超倫,實驗室和科學考察船運管中心相關人員到碼頭迎接。  本航次歷時41天,航程8000餘海裡,獲取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和研究進展。
  • 習近平登上「雪龍」號科考船(組圖)
    昨日,習近平在霍巴特港看望正在這裡補給的「雪龍」號全體科考人員。   視頻連線慰問科考人員   霍巴特是澳大利亞南極科考母港。「雪龍」號科考船在執行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任務途中,在霍巴特港停靠補給。   習近平和阿博特來到霍巴特港區,參觀了澳大利亞南極科考展覽,並通過視頻連線同中澳南極科考站工作人員通話。中國中山南極科考站、澳大利亞戴維斯南極科考站負責人分別匯報工作。   習近平向兩國科考人員表示慰問。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返回三亞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返回三亞 2020-12-22 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西太平洋海山科考:獲深海巨型生物樣品超250種
    西太平洋海山科考:獲深海巨型生物樣品超250種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6月18日 14:00 A-A+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日前圓滿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科學考察,共獲取深海巨型生物樣品250多種。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
  • 「科學」號在馬裡亞納海溝科考取得階段性成果
    新華社青島12月18日電(記者張旭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馬裡亞納海溝開展科學考察,已獲得火山巖樣品和全水深海水樣品等。據介紹,「科學」號於11月23日從青島起航,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共享航次,主要是對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及板塊俯衝起始機制進行科學考察。「進入12月以來,作業海域海況明顯好轉,科考有了明顯進展。」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說。據了解,科考隊員利用電視抓斗在4438米的深海採集到200多公斤火山巖樣品,其中最大的一塊接近100公斤。
  • 「雪龍2」號忙碌科考迎新年
    36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繼續在南大洋太空人海作業,科考隊員們以工作迎接2020年新年。約3個半小時的水體環境調查剛結束,科考隊員又在「雪龍2」號尾部甲板,先後利用A型架將浮遊生物拖網和磷蝦拖網放入海中,收穫了浮遊生物和磷蝦樣品,科考隊員隨即處理。一個作業站位結束又來下一個。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
  • 首臺萬米級潛水器「彩虹魚」號海試成功—新聞—科學網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在我國「蛟龍」號研製成就的基礎上,向11000米深淵發起極限挑戰,並於2014年獲得上海市科委支持,成立了上海深淵科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的主要目標是以最快的速度研製出以萬米級作業型載人潛水器為核心的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全力發展我國前沿的深海科學與技術。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大學科考船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冬柏介紹說,「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具備科學考察和人才培養的雙平臺功能。它配備了大量先進科考儀器和科考操控支撐設備,建有設施先進、功能齊全、能滿足樣品處理、檢測分析和數據處理的各類實驗室,船舶平臺的綜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大型「移動實驗室」。
  • 「科學」號科考船從4438米海底「搬」上200公斤火山巖樣品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目前,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共享航次「NORC2020-581」的「科學」號科考船正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開展巖石、沉積物和CTD採水作業。科考過程中,科研人員通過電視抓斗作業,在4438米的海底深處,採集到了200公斤以上的火山巖樣品。
  • 「科學」號從西太平洋帶回了啥
    【科普小博士】  作者:王敏  日前,我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順利靠港廈門。本航次5月18日從青島起航,是「科學」號第5次海山綜合探測航次。
  • 【新華網】「科學」號在西太平洋採集到稀有深水海兔
    新華社發  中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27日正式開始對位於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南側系列海山展開調查,船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採集到稀有的深水海兔。  當天,「發現」號對一座海山進行了調查取樣。在970米深度,潛水器實時回傳的高清視頻中出現兩隻頭部粉紅色、身體發白的蝸牛狀軟體動物。隨船科學家判斷它們是深海非常罕見的海蛞蝓(俗稱海兔)。
  • 「科學」號在西太平洋採集到稀有深水海兔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27日正式開始對位於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南側系列海山展開調查,船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採集到稀有的深水海兔。當天,「發現」號對一座海山進行了調查取樣。在970米深度,潛水器實時回傳的高清視頻中出現兩隻頭部粉紅色、身體發白的蝸牛狀軟體動物。
  • 「沈括」號出徵馬裡亞納海溝 「彩虹魚」再向地球最深處進發
    上海科學家將再次踏上探索地球上最深海溝的徵程。昨天中午,由上海海洋大學與西湖大學聯合組織實施的海試與科考團隊,乘坐「沈括」號小水面線雙體船,從上海蘆潮港起航,奔赴馬裡亞納海溝,向全球最深的「挑戰者深淵」區域開展一系列深海裝備試驗和科考取樣。
  • 獲取深海巨型生物標本860號!「科學」號圓滿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綜合...
    新銳大眾記者 薄克國 通訊員 王敏6月22日,我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順利靠港廈門。據介紹,本航次是「科學」號第5次海山綜合探測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