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的明朝,華商憑藉商業智慧,讓中國製造席捲東南亞

2021-01-16 文藏

明代,尤其是16世紀歐洲人東來以後,隨著國內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和貿易規模的擴大,中國人開始大規模地往東南亞地區經商和移民。中國商人和平與友善,以互利為目的進行平等貿易,並且頗有商業經營策略。

針對東南亞市場,中國商人在選擇商品時,不僅考慮了東南亞人民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還注意到殖民者入侵後,殖民者迫切需要生活用品這一市場情況,供應各種物品。

油畫 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到達中國海

史載,1571年馬尼拉為西班牙人佔領後,殖民政府非常希望招納華商,華商很快前去進行試探性貿易。據1574年的文獻,「華商運來的貨物,有些是雜碎的零星日用品,其中有菲律賓摩爾人(Moors)常用的中國大陶甕,此外尚有粗瓷、銅鐵雜器。另有精細瓷器以及絲織品,乃以供應官員者」,「他們將再會運來各種精美的東西,那是西班牙人所愛慕的。」(參見[美]菲律喬治《西班牙與漳州初期通商》,載《南洋問題資料譯叢》,1957年第4期)。

華商不只滿足於將中國所產物品攜至,亦會仔細觀察「西班牙人樂用器物,比歸告其國人,令之依式製作,藉此轉販」(參見張維華《<明史>歐洲四國傳注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這無不反映出華商經營的高明之處:他們非常重視市場信息、能夠靈活決策,注意區別不同消費需求,善於搶佔先機經營他國商人不曾涉足的商品,更能照顧到歐洲人信仰與生活習慣的特別需要。

華商也注意挑選販賣適合歐洲人口味的各種食品。1596年至1598年任馬尼拉總督的莫牙(Dr. Antonis Morga)則列過一張中國商船輸入馬尼拉的部分食品清單,稱「他們供給西班牙人小麥粉、橘子醬、桃子、梨子、肉豆蔻、生薑和其他中國水果,醃豬肉和其他醃肉,飼養得很好的活鴨和閹雞」。

網絡圖片

更有華商甚至拿殖民當局的軍事需求做文章,如1575年菲律賓總督在致西班牙國王的信中說,每年都有20至25艘華人商船來到,有「表」,更有「許多極其精緻的青銅炮,以及各種軍事用品。」

因熟悉市場這一優長,華商往往處於主動,善於把握商機。

瓷器 網絡圖片

隨著定居東南亞的華人越來越多,他們逐漸形成潛力很大的消費市場,一些華商便及時做出反映,特意販賣適合國人愛好和需要的商品。華商具有著敏銳的商業眼光和靈活頭腦,能夠注意和照顧到任何消費群體的需要,只要存在商機,其觸角就可以延伸到。

網絡圖片

華商的商業敏銳不僅體現在選擇商品上,還體現在擅長估測販運商品數量上。西班牙商船隊長卡裡略(Don Hieronino de Carrillo)在致西班牙國王的信中寫道:「中國商人在商業上是如此精明,如此敏銳,以致於他們知道英國人需要多少商品,荷蘭人需要多少,在日本可以賣多少貨物。……他們就是如此對付我們,當知道每年只有兩艘船到新埃斯帕納(Nueva Espana)時,他們一般在其居留地『八連』(Parian,菲律賓語意為「市場」,華僑俗稱「澗內」)就會有足夠的貨物裝運這兩艘船。」(參見E. H. Blair and J. A. Robertson《The Philippine Islands 14391898》,Cleveland,1903年版)。

網絡圖片

又如在對日貿易中,由於有時交易價格要由日本方面規定,為獲取較高利潤,華商還能善用時間差。為了確保其生絲能以高價在日本市場上出售,在四、五月駛往長崎的春船上裝上少量絲貨,待生絲價格以較高價格議定後,再在以後夏船和秋船中,裝載大量的生絲進入長崎港,便得以高價出售。

由於華商對市場的準確把握,中國商品以前所未有之規模和速度佔據了東南亞市場,無論種類、數量還是重要性,都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

內容整編自:曹琳《溫和的拓殖者——明代華商在東南亞的商業經營活動》《紫禁城》2010年8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數萬華商在南洋被殺害,明朝統治者:不可惜,殺他們立功了
    十五世紀,全球進入大航海時期,而明朝的海上交通空前發達,「鄭和下西洋」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漸漸地,福建等地的人們為了謀生遠離家鄉,去南洋打拼,並留在當地繁衍生息。同一時期,西方的航海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一些國家成了海上霸主。
  • 16世紀末,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為何明朝人坐視不管?
    那好,那我是不是可以參考他們的這種看法,來看一下其他的國家跟我什麼關係,那所以這一套本來是大明王朝自己的這個彰顯自身的王朝威望的這種禮儀秩序,在客觀上很意外地為整個的十五、十六世紀的東亞海域提供了一套商業的、還有政治的、秩序的、可能性的存在。
  • 16世紀,葡萄牙人,在果阿建立起主要的印度洋貿易中心
    16世紀,葡萄牙人,在果阿建立起主要的印度洋貿易中心歡迎來到百家號飛絮說史,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關於歐洲的歷史故事,歐洲在15世紀實現工藝和冶金技術的巨大飛躍,製造出了遠比世界其他地區優越的武器。此後還有更驚人的改良,使歐洲人的相對優勢進一步加大,並延續到20世紀。
  • 16世紀葡萄牙與中國的交往:新老帝國的碰撞
    這一貿易網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北起朝鮮、日本,南達東南亞諸地,與以希臘-羅馬為中心的古代地中海貿易網和以阿拉伯-印度為中心的印度洋貿易網並稱為古代世界三大海洋貿易體系。當葡萄牙船隊載著對黃金和香料的無限渴望駛入馬六甲海洋之時,古代三大海洋貿易網終於自西向東連成一體,勾勒出了近代全球海洋貿易體系的雛形。在這一過程中,東方古老的封建帝國與西方初生的商業帝國完成了第一次相遇與碰撞。
  • 社科院專家分析四大原因導致海外華商頻受排擠
    今年來華商海外受阻事件  2010年3月西班牙加迪斯地區的中國商店在經濟危機下不減反增,當地商業聯合會呼籲政府對中國人商店進行控制。  2010年4月西班牙政府全國大規模檢查偷稅漏稅情況,華商的「百元店」是這次「查稅風暴」的主要目標之一。
  • 中國和美洲: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蔗糖技術上的革新與同化
    引言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中國和美洲的蔗糖業都在改變。綿可數百英畝廣闊單作種植園的發展,及依賴奴隸耕作,成為巴西、秘魯和加勒比海糖產區殖民地的範例。在為歐洲市場儘可能多地生產糖的命令下,生產的技術參數有了轉換。在中國,17世紀蔗糖輸出額上升,甘蔗種植產生了巨大的擴展。社會變革也推動了技術革新。
  • 16世紀歐洲通過軍事革命開啟了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紀元
    整個16世紀的歐洲都通過浩浩蕩蕩的軍事革命開啟了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紀元,而在世界另一個大陸的古代中國,正值明朝嘉靖皇帝統治時期,明朝時期中國的經濟雖然較為發達,但這時候其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尤其是當時的中歐,通過三次軍事革命一躍成為世界最強的大陸,改變了世界進程。
  • 起底東南亞「華人國家」的來歷,揭秘下南洋徵程中的辛酸秘史
    爪哇的杜板、新村、蘇魯馬益和美洛居、文菜、呂宋等地均有中國人僑居。鄭和船隊下西洋後,赴南洋者日益增多,如在馬來半島各地均有華人居住,在呂宋僅福建商販即有數萬人(菲律賓因作為太平洋白銀之路的重要中轉站而商業繁榮起來 ) 。到了明後期,估計南洋各地的華僑在10萬人以上。
  • 明朝歷史:葡萄牙賴在澳門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明朝歷史27#中國古代史79葡萄牙艦隊16世紀的某個葡萄牙殖民者在與葡萄牙國王的通信中,曾經傲慢地將中國稱作是一個富饒繁榮但卻懦弱無能的國家。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葡萄牙人發動了對中國沿海地區的侵略。
  • 2019中國上海國際智慧商業與智慧零售博覽會邀請函
    2019中國上海國際智慧商業與智慧零售博覽會   大會主題:「智能共築、慧創未來」   基本信息丨BasicInformation:   展會時間:2019年11月18
  • 14世紀的明朝時期智慧的中國人就開始航天探索
    自古以來中國古代人民都對天空充滿嚮往,希望自己能夠像鳥兒一樣在空中自由飛翔,衍生出了許多感人的飛天神話故事。萬戶飛天明朝的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天的人,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世界科學家為了紀念這位古代中國的「航天英雄」,在月球上的一處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
  • 開眼與開物:「南海製造」走南洋
    100多年前,越南歸僑陳啟沅在南海創辦繼昌隆繅絲廠,開創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先河,南海也由此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地方;如今,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內的南海,通過海外設廠、技術輸出等方式,也逐漸站上了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潮頭,在東南亞建立起生產與商貿協同共振的跨海貿易圈。從開眼到開物,「南海製造」走南洋的故事,正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 十六世紀大明帝國:多項成果遙遙領先世界,問鼎全球,誰與爭鋒?
    這得靠數據說話,看看16世紀大事記,答案就出來。十六世紀是文藝復興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啟蒙思想的開始時期,市井文化達到巔峰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文學藝術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文徵明、陳道復畫出了世界名畫,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在這一時期成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這一時期完成。在軍事上,大明帝國更是遠遠走在世界前列。
  • 16世紀發生過什麼,三寸金蓮的纏足與豐乳肥臀的束腰同時興起
    但有一個歷史時期,東西方對審美的認同驚人的相似,那便是中國崇尚裹腳和歐洲流行束腰,兩者同時發生在16世紀,筆者不禁想問,到底16世紀發生過什麼,使得東西方不約而同地追求「病態美」。三寸金蓮的纏足有種說法「三寸金蓮」是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所發明。李煜是個業餘皇帝、職業藝術家。整日沉迷於文學創作不能自拔。文人嘛,總是會別出心裁,製造別具一格的審美品味。
  • 以非凡·致不凡 2021中國房車露營領袖年會榮耀開啟
    來源:時刻頭條夢想無大小,成就無先後領袖之道,在閱遍山河的歷練與頓悟依舊如信徒般信仰信仰領袖的力量以智慧輝映智慧,以榮耀致敬榮耀席捲行業風雲,致敬不凡時代榮耀與使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與同樣志存高遠的行業夥伴
  • 東南亞這麼多華人,原來都是從福建來的?
    到了宋朝,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生急劇變化,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充分發展。在繁榮的經濟之外,土地兼併現象嚴重,中國人口急劇增長。面對糧食壓力,福建的人民只能下南洋求生活。從明朝中葉至清朝嘉靖時代,中國的生產力始終領先於周邊地區,福建的走私商因此常遊行於各國之間。走私生意獲利頗豐,民間自然冒著違法的風險從事貿易。《明史》記載:土人以珠與華人市易,大者利數十倍。
  • 《女王與蘇丹》:16世紀英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友好往來
    在本書中,布羅頓也運用了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通過大量的戲劇作品論證了16世紀伊斯蘭世界對英國的影響。其敘述線索較為清晰,先是通過三個商人的個人冒險經歷講述了英國和伊斯蘭世界建立貿易聯繫的過程,然後進一步論述了這種貿易聯繫背後的文化互動和交流,並升華到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但我們並未對異質文化感到陌生和排斥,這種習以為常了的和諧感正是源於歷史深處。
  •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前言在古代中國通往西方的貿易之路上,除了陸地上的絲綢之路,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國家之間重要的貿易網。馬六甲海峽作為中西方貿易的重要商道,它的繁榮與歷史見證了各個王朝的興衰更替。
  • 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有何差異
    所以當時英國對「德國製造」的意見是相當大的,然而德國的製造業並沒一直這樣墮落下去。現代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群體,而德國作為世界範圍內義務教育的發源地早就為工業化奠定了人才基礎。早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德國頒布的義務教育法就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在1763年到1819年期間德國的義務教育法規已基本進入到完善成熟時期。
  • 經濟決定勝負: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軍事變革的成果與影響
    20世紀英國最有名的歐洲軍事歷史專家查爾斯·奧曼爵士曾經在他的著作《中世紀戰爭藝術史》中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16世紀的歐洲軍事是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誠如他所言,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歐洲軍事發展的腳本沉重而且緩慢,但是這並非意味著當時的軍事技術已經陷入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