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的明朝時期智慧的中國人就開始航天探索

2020-12-05 Hello艾哈

自古以來中國古代人民都對天空充滿嚮往,希望自己能夠像鳥兒一樣在空中自由飛翔,衍生出了許多感人的飛天神話故事。

萬戶飛天

明朝的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天的人,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萬戶本名陶成道,在歷次戰事中屢建奇功,受到朱元璋封賞「萬戶」陶成道晚年時候,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雙手舉著2隻大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讓自己可以飛上天空,手持個風箏以在飛天之後可以安全著陸,但不幸的是火箭在發射之後爆炸,陶成道也為此獻出了生命。在飛天之前,陶成道的僕人對主人說:「倘若飛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難保。

」陶成道仰天大笑,說道:「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之夙願。今天,我縱然粉身碎骨,血濺天疆,也要為後世闖出一條探天的道路來。

雖然萬戶飛天失敗了,但是他的精神,這種英雄氣概流傳下來,也是世界公認的「真正的航天始祖」。世界科學家為了紀念這位古代中國的「航天英雄」,在月球上的一處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

「東方紅一號」

在萬戶飛天600多年後的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在太空上循環播放《東方紅》樂曲,標誌著我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大大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威望。「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運行28天後,由於電池耗盡最終在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但是「東方紅一號」並沒有消失,而是繼續沿著軌道飛行在太空上遨遊。令人遺憾的是,在不久的將來「東方紅一號」會因為地球的引力最終墜入大氣層燃燒殆盡,最後的殘骸會墜入地球。

載人航天

在中國科研人員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夜以繼日不斷的測試、實驗,終於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飛船,在於2003年10月15日9時整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楊利偉成為我國進入太空第一人。當飛船進入太空後,太空人楊利偉對著指揮中心揮舞著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標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替萬戶完成了他的飛天夢想,也完成中華民族幾千年飛天的夙願。

這次飛行歷時21小時23分,在軌運行14圈。在完成預定任務之後,神舟五號飛船於10月16日5時35分返回地球,成功在內蒙古主著陸場著陸。楊利偉飛天之前還帶了一把「64式」手槍,在太空上是無法使用的,目的是預防在返回到地球之後受到野生動物的攻擊,用來防禦。

在此之後的17年裡,中國一共發射了四次載人飛船。分別是:2005年10月12日,第飛船神舟六號將兩名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同時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16時48分,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成為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中國人。在完成了所有預定任務之後,2008年9月28日返航,並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於18點37分24秒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景海鵬、劉洋、劉旺順利升空,劉洋成為中國第一個女航天員,開展了第一次太空授課的活動。

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飛船神舟十一號將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送上太空進行駐留實驗,時間將首次長達30天。

探月工程

「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講述的是嫦娥為保護王母饋贈的「不死靈藥」而不致讓心術不正的蓬蒙得到,情急之下誤吞靈藥,從而陸地飛升一直棲居月亮遙望大地——期待與丈夫團圓和思念故鄉的故事。這只是神話故事,更是對自由的嚮往,是古代人民的最大的理想。

我國目前還沒有把人送上月球,但是登月探測器已經登陸過月球,預計在2030年前後實現航天員登月。

2007年10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開始前往月球進行探測,並分析數據為登月做好準備,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發生成功,開始了第二次探月工程。

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並於2013年12月14日,登月車「玉兔號」成功軟著陸於月球雨海西北部,登月任務獲得成功。

各種飛天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飛天伎樂、屈原的飛龍車等等都表現了古代中國人產生了遨遊太空、徵服宇宙的理想。如今古人的飛天夢已不再是夢想,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月球上會留下中國人的足跡,去徵服那星辰大海。

相關焦點

  • 中國明朝有小冰河時期,那同時期的歐洲有嗎?
    有的,雖說現在沒有比較可靠的科學推測可以表明小冰河時期的確切起止時間,但小冰河這種氣候異象是全球範圍內發生的大規模氣候變化,它逐步開始於13世紀初期,在17世紀對全球逐漸產生鮮明的影響。所以明朝末期既然碰上了小冰河時期,那麼同時期的歐洲絕對是有的。
  • 航天智慧物流
    競賽以立足培養,重在參與,鼓勵探索,追求卓越為指導思想,培養大學生的創意性科技競賽能力。   近年來,人工智慧這一科技浪潮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智慧機器人作為人工智慧的一個綜合性載體已經開始滲透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先進自動控制設備的廣泛採用,以及人力成本的日益增加,對自動化搬運環節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目前國內智慧物流方面的技術人才比較匱乏。
  • 韓服其實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服飾
    最近有些韓國人又開始碰瓷咱們了,這次他們居然說:中國的漢服是起源於韓國的傳統服飾。 嗯,不愧是宇宙第一強國。 這次韓國人說的韓國傳統服飾是從14世紀末開始形成的,當時半島上的政權是李氏朝鮮,他們向明朝稱臣,國王的服飾都是明朝賞賜的,叫做大明賜服。而下面的朝鮮官員和平民的服飾也是向咱們看齊。
  • 聯想|用中國智慧開局 讓世界「刮目相看」
    在新中國發展初期,他們攻堅克難,打破西方國家對核心科學技術的壟斷,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曾堅定的認為:「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能搞」。正是在這樣的信念下,中國的科學家們排除萬難、奮勇爭先,為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創造著一個個奇蹟。  曾經,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利用算盤,協助計算機完成了重要數據輔助測算工作。
  • 明朝統治時期政治、社會和經濟的變遷有著怎樣的體現
    引言明朝的特徵之一,是太監宦官們獲得的巨大勢力。他們的權力在某些時期,甚至是至高無上的。這是一種專制的、過分武斷的中央集權和秘密施政政府的自然產物。正是其職務的家庭特徵,造成了太監們的權力和神秘影響。太監的操控權因為太監們負責那些涉及皇帝本人、皇家宗室成員們人身的事務。
  • 16世紀歐洲通過軍事革命開啟了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紀元
    整個16世紀的歐洲都通過浩浩蕩蕩的軍事革命開啟了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紀元,而在世界另一個大陸的古代中國,正值明朝嘉靖皇帝統治時期,明朝時期中國的經濟雖然較為發達,但這時候其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尤其是當時的中歐,通過三次軍事革命一躍成為世界最強的大陸,改變了世界進程。
  • 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用筷子吃飯
    筷子「筷子」之名稱早在明朝就悄悄出現,逐漸流行。時人陸容《故園雜記》曾述其緣:因「箸」與「住」、「蛀」諧音,江南水鄉船夫漁民特別忌諱。原來,他們最怕船停「住」了,無法做生意;更怕船「蛀」了,導致漏水沉沒,「故改箸為快」。每見「箸」,即稱「快兒」,以圖吉利。再後來,索性從其製作材料竹子,稱為「筷」,叫起來順口吉祥,不僅在民間流行開來,連「士大夫亦呼箸為筷子者,忘其始也。」
  • 歷朝歷代都有好男風者,為何明朝時期卻堪稱頂峰?
    古代男風之好到底起源於何時已經無從考證,最早的記錄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漢朝時期,男風之好得到了大大的發展,幾乎每個皇帝都會有一個或者多個美男子作為愛寵。《漢書·佞幸傳》記載:"高祖時則有籍孺,孝惠時則有閎孺,此二人非有才能,但以婉佞貴幸,與王同臥起。"可見漢朝從建朝開始便有這種喜好,漢文帝是西漢王朝中最節儉的一位皇帝,但是在他的男寵身上他卻出手闊綽,後世無人可及。
  • 16世紀末,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為何明朝人坐視不管?
    那好,那我是不是可以參考他們的這種看法,來看一下其他的國家跟我什麼關係,那所以這一套本來是大明王朝自己的這個彰顯自身的王朝威望的這種禮儀秩序,在客觀上很意外地為整個的十五、十六世紀的東亞海域提供了一套商業的、還有政治的、秩序的、可能性的存在。
  • 明朝的皇姓和豬諧音?那明朝的豬叫什麼?明朝人還敢吃豬肉嗎?
    豬在中國大地上歷來是重要的肉食來源,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也是中華十二生肖之一,在古代經常用豬代表財富和生育,豬不像牛、羊、狗那樣適合遊牧遷徙,在遊牧民族的畜牧經濟中,豬是難養的動物,但是對於我們這樣的農耕民族卻是天然的肉食提供者,因此豬在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具有重要地位,甚至是古人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問題來了,在封建社會是需要避諱的,也就是在帝制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在明朝無疑最應該避諱的就是國姓朱
  • 是什麼讓14世紀後的歐洲人「戀戀不忘」?
    是什麼讓14世紀後的歐洲人「戀戀不忘」?鈷是一種天然形成的銀白色的金屬,與其他礦物質反應形成的化合物能夠賦予玻璃、陶瓷、油墨和顏料一種獨特的深藍顏色。我國使用鈷來製造藍色裝飾陶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到宋代,鈷藍應用很少;直至元代,用鈷藍色裝飾的白瓷開始大量生產,這種令人嚮往的藍白色調瓷器生產,激發了亞洲和歐洲的藝術家們創作各類不同題材的作品,對促進兩大洲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青花瓷器對推動世界文明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最早開始進口我國陶瓷的是波斯人。
  • 將14世紀和15世紀,看做是兩個巨大的過渡時期,向前發展的路徑
    將14世紀和15世紀看作是兩個巨大的過渡時期是向前發展的路徑一種向前發展的路徑是將14世紀和15世紀看作是兩個巨大的過渡時期,並且具有顯著的連續性。一個半世紀以後,由菲利皮諾·利皮(Filippino Lippi,1457—1504)繪製壁畫的第二個小禮拜堂,在規模上與前者相同,但是已減少了祭壇畫的重要性,反而專注於講述十二使徒奇蹟的獨幅場景。
  • 清朝時期的中國人在海外建立政權——印尼婆羅洲
    到了明朝初年滿者伯夷衰落,而中原王朝對南海一帶的控制力比以前都強了不少。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好幾次到訪過渤泥國,渤泥國非常識時務很快向明朝稱臣。明朝對待渤泥國也很好,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十五個不爭之國之一。但是好景不長,這時候是大航海時代,歐洲殖民者開始向東方開拓,整個加裡曼丹島南北兩部分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十九世紀中期英國搞定了印度之後開始向東擴張,很多的英國的探險家滲透進了渤泥國。也是英國運氣好,當時汶萊國內爆發了幾次大型叛亂,本來汶萊國就沒有什麼能力建立起非常完善的統治,這下不少地區就乾脆自行獨立。
  • 16世紀的明朝,華商憑藉商業智慧,讓中國製造席捲東南亞
    明代,尤其是16世紀歐洲人東來以後,隨著國內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和貿易規模的擴大,中國人開始大規模地往東南亞地區經商和移民。中國商人和平與友善,以互利為目的進行平等貿易,並且頗有商業經營策略。由於華商對市場的準確把握,中國商品以前所未有之規模和速度佔據了東南亞市場,無論種類、數量還是重要性,都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內容整編自:曹琳《溫和的拓殖者——明代華商在東南亞的商業經營活動》《紫禁城》2010年8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 聯想航天辰寶智慧城市生態「聯盟」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再進階
    目前,平臺已經在智慧政務,可信數據服務平臺,票據流轉,數據倉單,溯源服務等20多個應用場景落地,具有豐富行業經驗。在區塊鏈+智慧政法、區塊鏈+智慧農業、區塊鏈+智慧城市、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等應用場景擁有了成熟的解決方案經驗。   為了支持更高效安全的城市管理,打造美好的城市生活,攜手共建新型智慧城市。
  • 近藤大介:中國人眼中的日本——停留在20世紀的國家
    「中國好幾年前就開始向無現金社會過渡了。如今,無論在超市、便利店購物,還是打車、下館子,人們都可以使用手機支付,甚至連街邊小販也接受這種支付方式。不過我還是在包裡放了10塊人民幣(約合160日元),萬一手機丟了還可以應急。對我來說,使用現金就好像是上個世紀電影或電視劇裡的情節。所以,當我剛從北京搬來東京的時候,感覺上就好像一下子從21世紀回到了20世紀」,A女士說道。
  • 「豬」和「朱」諧音,明朝人把豬叫什麼?老祖宗太有智慧了
    「豬」和「朱」諧音,明朝人把豬叫什麼?老祖宗太有智慧了平時觀看古代影視作的小夥伴們肯定見過這樣一個情節,就是避諱名字。比如新皇登基,若是有人和皇帝重名或者名字當中有相同字眼,都是必須改名字的,避諱名字在古代非常重要,就是同一府的奴僕,也會避諱自己主人的名諱。
  • 航天科技集團一個月內發射「四星一船」創紀錄
    十月十五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將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送上太空,實現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  張慶偉表示,自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長徵火箭連續三十二次發射成功,成為中國航天技術日趨成熟,科研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系統工程管理日趨完善的重要標誌。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晚為慶祝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舉行了答謝酒會。張慶偉在答謝會上表示,「四星一船」能在一個月內連續發射成功,離不開各研製、生產、試驗、發射協作單位的支持。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天太冷
    當時的俄國剛開始其在擴張中不斷拼合壯大的歷程,印度則被蒙古人和印度人分解得支離破碎,在瘟疫和西班牙徵服者的雙重蹂躪下,一度昌明的墨西哥和秘魯帝國被徹底擊垮。中國一億二千萬的人口遠遠超過所有歐洲國家人口的總和。16世紀晚期,明朝似乎進入了輝煌的頂峰。其文化藝術成就引人注目,城市與商業的繁榮別開生面,中國的印刷技術、制瓷和絲織業發展水平更使同時期的歐洲難以望其項背。
  • 澳洲海灘驚現明朝佛像,這意味著鄭和比荷蘭人登陸西澳早200年?
    據傳這可能與1421年鄭和下西洋有關,不過,佛像具體年代尚無定論,也有中國專家認為這只是明朝其他中國人帶到西澳而已。發現這尊佛像的是澳洲男子德尚和湯姆森,兩人合作經營一家電影公司,本來打算與法國紀錄片製作人合作,拍攝拿破崙統治時期從法國航行至澳洲的影片。兩人近日帶著金屬探測器到當地一個海灘,清除如啤酒罐等金屬垃圾,準備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