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們就餐主要有三種方式,西方歐美和澳洲等國家用的是刀叉,以亞洲的中國、日本、韓國等為代表的用筷子,而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很多國家則直接上手。
中國關於筷子的記載最早見於韓非子,《韓非子·喻老》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即商朝暴君紂王;象箸,指象牙做的箸。可見,3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象牙筷子。那自然而然,筷子的發明應該更早。筷子最初之發明肯定是木製或者竹製,這一點可以從筷子的最初的名字「箸」上推測,因為「箸」字就是一個竹頭,但是非常遺憾的是,木製瓣物品經歷了幾千年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所以我們從考古上很難找到筷子。
筷子
我們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的筷子文物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據《文物》1980年8期記載:「安徽貴池裡山徽家衝窖藏出土,青銅箸一雙。由於歲月的腐蝕兩支銅箸長短不齊,但相差無幾,平均為20公分,經考證為春秋晚期之物。」隋代長安李靜訓墓出土一雙銀箸,這是迄今為止是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銀箸。
筷子
「筷子」之名稱早在明朝就悄悄出現,逐漸流行。時人陸容《故園雜記》曾述其緣:因「箸」與「住」、「蛀」諧音,江南水鄉船夫漁民特別忌諱。原來,他們最怕船停「住」了,無法做生意;更怕船「蛀」了,導致漏水沉沒,「故改箸為快」。每見「箸」,即稱「快兒」,以圖吉利。再後來,索性從其製作材料竹子,稱為「筷」,叫起來順口吉祥,不僅在民間流行開來,連「士大夫亦呼箸為筷子者,忘其始也。」
筷子
最初的筷子都是圓柱形或者六面形的圓柱體,因為放在桌子或者碗上極易滾動,很是尷尬,所以到時明朝時,才演化為現在的頭方足圓的形狀,使用起來便利了許多。
除了東亞地區.17世紀明末清初之時,筷子還傳到了歐洲。文藝復興後,曾經用手抓飯的歐洲人才開始普遍以刀又進食。明萬曆十年,義大利人利瑪竇來到中國,他在回憶錄《中國札記》中談到中國人的宴會時寫道:「他們吃東西不用刀又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長約一個半手掌,他們用它很容易地把任何種類的食物放入口中,而不必藉助於手指。」又說:「筷子是用烏木或象牙或其他耐久材料製成,不容易弄髒,接觸食物的一頭通常用金或銀包頭。」
筷子
清朝時期,除傳教土外,有更多外交使者、商人、遊客自歐洲前來中國,而中國人也踏入西土,這就為筷子西傳創造了條件。
時至今日,包括中日韓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地球上每天有大約17億雙筷子在夾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