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太空飛行器太空艙可能取代太空梭(組圖)

2021-01-13 搜狐網

  設計中的小型太空飛行器想像圖

  t/Space公司正在設計的太空艙方案

  小型太空飛行器太空艙結構示意圖

  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方式。就在美國航空航天局為下一代可重複使用的載人太空飛行器苦苦掙扎的時候,幾乎不為人所知的t/Space公司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一個瘋狂的備用飛船方案—一個僅僅是可能會成功的方案。

  文/MICHAEL BELFIORE

  這是一個讓人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美國航空航天局曾經的輝煌歲月、回想起那個成功登上月球的年代的場景。一個太空艙吊在3個黃藍相間的降落傘的下面,在風中搖擺著緩緩地下落,然後以大約24千米/小時的速度濺落在太平洋中。降落傘逐漸隱沒在水裡,一艘打撈船轟鳴著駛到了濺落點,潛水員們迅速地跳入了水中。

  然而,潛水員並不是急著要營救航天員,而是為了回收降落傘。除了壓艙物,太空艙裡什麼也沒有,這只是一個用於濺落試驗的模型而已。可是千萬別小看它,這個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太空艙是一種全新設計的太空飛行器。降落傘會在沉沒前被潛水員撈起,以便能在以後的測試中再次使用,而太空艙在被貨運直升機吊起、回收後也將再次使用—它將使太空旅行的成本大大降低。

  t/Space公司進行的太空艙濺落實驗

  這次試驗是今年8月3日、由轉型太空公司(t/Space公司)在美國加利福尼州的沿岸進行的。這家小公司也許將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計劃指明一個新的方向,為他們找到一個比最初的方案更快、更經濟地將航天員送入太空軌道的方法。儘管「發現號」太空梭成功地發射並安全返回,但成功的光環也無法掩飾低效、拖沓的美國航空航天局無法解決太空梭設計時就留下的眾多缺陷和安全隱患這一事實,「發現號」由於燃料箱外隔熱材料脫落的隱患而一再推遲發射時間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儘管太空梭什麼時候進行下次發射還是個未知數,但是毫無疑問這種老邁的太空飛行器將會被淘汰。美國航空航天局正斥巨資開發一種名為「太空探索飛船(CEV)」的全新載人太空飛行器,這種太空飛行器將能完成從低軌道飛行到飛往月球等各種任務。不過,CEV最早也要在2011年才都投入使用,在這之前,美國航空航天局不得不繼續依靠老邁的太空梭,並為之投入大量的資金,所以美國航空航天局很可能會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很多人都認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現在需要一種從未擁有過的新式太空飛行器:一種沒有機翼、能在太空梭或者CEV出現問題時能將航天員迅速送往國際太空站或執行其他低軌道任務的「備用」載人太空飛行器。

  「發現號」太空梭接連不斷的問題使美國航空航天局認識到,不能再像以往那樣「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就在這樣一個背景下,t/Space公司進行了這次試驗,它所設計的太空艙成為太空梭替代方案中一匹極有潛力的黑馬。

  在去年春天,t/Space公司還僅有兩個人和對低成本太空飛行的一些見解,公司的創始人大衛·甘普和加裡·哈德森對於公司應該如何運行也有著不同的想法。甘普提出了一個聽起來不可思議的計劃:只進行純技術的研究,而不建造真實、可用的太空飛行器。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為每一步的技術進展提供後續的研究經費,以保證研究工作可以持續地進行下去。「你簡直是瘋了,」哈德森第一次聽到甘普的想法後說,「美國航空航天局不可能給我們這個機會,而且和他們合作肯定會非常艱難。」

  甘普並不這麼想。今天,美國的太空政策正在逐漸發生轉變。以往,美國航空航天局選擇合作夥伴和資金投向僅限於一些大型航空航天公司,合約一旦籤訂,即使中間的研究方向偏離了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預期也很難撤回資金。而現在,這種狀況正在改變。甘普意識到,他和哈德森的機會來了。

  甘普和哈德森在航天領域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哈德森過去一直在AirLaunch公司工作,這家公司與美國國防部籤訂了一份價值1130萬美元的火箭研製合同;而甘普曾經領導過LunaCorp公司,並促成了全美最大的電子消費零售商Radio Shack在國際太空站上的首次商業宣傳。他們都知道如何就一個良好的創意與他人攜手合作,但是哈德森不相信他們能夠獲得與美國航空航天局合作的機會。實際上,在開始的時候,他因為嫌麻煩都沒有把t/Space註冊成一個公司。他認為自己只是與甘普達成了一個協議,而且僅此而已。

  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他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美國航空航天局探索系統任務委員會需求部的主任麥可·萊拜克。這個部門的任務是開發可用於國際太空站建設和重返月球計劃的系統,而且萊拜克和他的同事正在尋找有創意的小公司進行合作,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將合作範圍僅僅限於大型公司,而T/Space公司是一個相當理想的合作對象。萊拜克和探索系統的首席工程師加裡·萊爾斯把哈德森和甘普的意向書送到了委員會的主席克雷格·斯坦德的手裡,並說服他與T/Space公司籤訂了一份300萬美元的研究合同,隨後又追加了300萬美元。「我們一直在鼓勵新鮮、有創意的想法,」萊拜克說,「我們讓t/Space公司從純理論研究中走出來,將他們的理論用於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今年春天在華盛頓舉行的國際空間開發年會是一次航天屆的盛會,吸引了眾多的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參加。t/Space公司用獲得的600萬美元資助中的首批資金建造的「載員運載工具(CXV)」的全尺寸模型引人注目地聳立在展廳中,它的存在讓那些書商、太空藝術家和其他展品都黯然失色。參觀者可以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前航天員吉姆·沃斯的指導下從後部的艙門爬進艙內體驗一下。吉姆·沃斯現在是t/Space公司的工程主管,擁有航空航天工程雙學位的他曾經5次乘坐太空梭飛上太空,並在國際太空站上生活了5個半月的時間。對太空梭、「聯盟號」飛船(「哥倫比亞號」災難後,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很多太空任務都依靠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進行)和國際太空站的了解使得他非常適合總攬全局地監管CXV的建造過程。

  CXV系統由3個部分組成:乘員艙、丙烷和液氧驅動的兩級運載火箭和一架波音747大小的載機(VLA)。按照t/Space公司的設想,VLA會把乘員艙和運載火箭帶到1.5萬米的發射高度。乘員艙和VLA由伯特·魯坦著名的比例複合公司負責設計建造,而運載火箭則會採用哈德森的AirLaunch公司為美國國防部設計的產品的放大版。火箭的任何一級都不能重複使用,但是依靠降落傘減速後入水的乘員艙在回收修整之後還可以再次投入使用。

  CXV由一名航天員控制,還可以搭載3名其他乘員,此外還可以攜帶各種設備、給養以及一個零重力狀態下使用的馬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XV還裝備了由沃斯和奧本大學的一個工程設計小組設計的全新結構的座椅。這種座椅不僅像吊床一樣舒服,還可以幫助航天員承受8個G的過載,在到達軌道後還能方便地摺疊起來,以騰出更多的乘員活動空間。為了適應乘員艙返回大氣層時頭部(帶有新型陶瓷/矽樹脂隔熱瓦)向下的狀況,這種座椅能進行180度的旋轉。可以旋轉的座椅使得航天員在發射和返回的過程中能夠用最佳的方式—依靠他們的胸部—承受過載。

  在此次展會上,甘普也在積極展示他們的新技術並向人們解釋他們與眾不同的發展策略。「我們並沒有提出建造美國下一代太空梭這樣的宏大設想。我們提出的設想是漸進式的,是對CEV的一種平衡和補充。」甘普說,「每隔半年到一年,我們都會取得一些切實的成績。這樣,美國航空航天局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檢查我們的工作進展。對他們來說,這樣就避免了一次壓上全部賭注的風險。」而對於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波音公司等承擔建造CEV的大型航空公司,美國航空航天局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不過,t/Space公司並不打算和這些準備為美國航空航天局建造下一代載人太空飛行器的大型公司競爭,它只需要安靜而快速地用有限的資金建造一個備用的太空飛行器。「我們根本沒有打算製造下一代太空梭。」甘普說,「我們只想建造一種簡單的、可用於運送人員和物資的小型太空飛行器,而不是像太空梭那樣可以自由起降的大型飛船。」

  今年6月,t/Space公司在加利福尼亞的莫哈韋沙漠進行了3次試驗,對CXV發射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進行了驗證。比例複合公司的試飛員查克·卡爾曼駕駛著魯坦設計的Proteus試驗機起飛了,機腹下面懸掛著23%大小的乘員艙和火箭的模型。在釋放後,模型的尾部展開了一個減速傘,減速傘的阻力使得模型的速度降低並保持穩定,同時在下降過程中模型自然旋轉到火箭尾部與地面垂直的姿態。如果是真實的CXV,在進入這個狀態後第一級火箭會立即點火,帶著乘員艙從載機的後面直飛太空。而這個模型只能像大家預計的那樣,快速地墜下,直到一頭扎入沙漠中,濺起一股煙塵。不過,這依然證明了這種由t/Space公司的工程師、前美國海軍試飛員馬蒂·薩裡基提出的方案是可行的。

  在傳統的空中發射中,火箭與載機分離後在水平位置就開始點火,然後開足馬力傾斜著進行爬升。採用這種方法在發射時火箭會承受比較大的過載,因此需要火箭的結構比較堅固,而且附加的機翼也會增加火箭的重量。而t/Space公司採用的方法(他們稱其為「懸吊延遲發射法」。這個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在釋放火箭的過程中,通過一個懸吊機構略微延遲釋放火箭的頭部,讓火箭旋轉到豎直向上的位置)則沒有這種問題。「我簡直不敢相信,這麼簡單就能讓火箭自然旋轉到垂直的姿態。」卡爾曼在試飛結束後說。「我的意思是,這個東西就這麼直直地掉下去了,既不滾轉也不搖晃,嗯,什麼也沒有。它就像是被人提著一樣掉下去了。我對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感到非常吃驚。」

  美國航空航天局太空飛行器設計顧問、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系空間系統試驗室的副主任雷蒙德·塞德維克認為t/Space公司幹得相當不錯。「我認為他們的設計方向是非常正確的,在充分參考了傳統設計方案的基礎上採用了一切從簡的方法。」塞德維克說。「一種設計合理、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使用的太空飛行器肯定是非常可靠的(CXV成員艙的設計原型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使用的、用於將間諜衛星拍攝的膠片送回地球的Corona返回式太空艙)。」塞德維克同樣也很欣賞t/Space關於空中發射的設想,他認為這種發射方法可以使美國航空航天局徹底擺脫惡劣天氣的限制,並可以選擇更理想的發射軌道,而航天員也將得到更多從火箭發射失敗事故中逃生的機會—他們只需要將乘員艙和運載火箭分離並使用降落傘降落就可以了。「總之,我認為他們找到了所有正確的方向。他們最終能否成功就要看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的東西是否符合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口味了。」塞德維克說。

  t/Space公司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於技術上的挑戰,而是能否爭取到美國航空航天局持續的資金投入。今年夏天,美國航空航天局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在探索系統方面設立了一系列的、名為「革新技術獲取」的項目,這使得t/Space公司的前景一片光明。項目的負責人斯龐伯格解釋說,按照美國航空航天局主席麥可·格裡芬「尋求更廣泛的合作夥伴」的指示,美國航空航天局將向企業家們開放自己的載人航天項目,並為他們開發出的可用設備支付費用。不過,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這種方式在給t/Space公司帶來了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困難—他們原本希望利用美國航空航天局提供的資金來完成開發。「然而,各個公司必須自己進行這樣那樣的論證和測試,他們都需要自己花錢來進行這一切。一旦取得成功,他們就能得到豐厚的回報。而是否成功的標誌是他們的產品成功進入了太空軌道或是通過了最終驗證。」斯龐伯格說。

  根據估算,t/Space還需要5億美元才能在2009年以前完成CXV的開發。這個費用大約只相當於建造一枚普通火箭的費用,與美國航空航天局為他們遙遙無期的大型太空飛行器向大型公司投入的數以十億計的資金相比,這筆錢並不是什麼大數目。這個小公司已經用他們最初獲得的600萬美元幹了不少事情,他們組建了出色的工程團隊和合作夥伴(包括比例複合公司),建造了他們設想中的太空艙的全尺寸模型,進行了一系列的、關於他們創新的空中發射方法的驗證試驗,並使用另一個全尺寸模型進行了濺落測試。

  首批的600萬美元的資金在今年秋天就會用完。為了進行下一步的開發,t/Space公司將不得不想辦法從美國航空航天局那裡爭取後續的資金—這是一場很有希望的賭注,不僅是美國航空航天局,也許他們還能吸引一些私人投資者,尤其是那些迫切希望得到可用於商業太空飛行的太空飛行器的人,比如羅伯特·比奇洛。他希望他的比奇洛航空公司能在2010年前發射首個商用太空站。比奇洛表示,他準備購買一種軌道太空飛行器,並已經和幾家公司進行了談判,儘管他並沒有提及這裡面是否包括t/Space公司。

  甘普表示,商業太空飛行始終是他們追求的目標,t/Space公司在以為美國航空航天局製造飛行器的同樣熱情對待商業太空旅遊飛行。但是,由於美國航空航天局要按照小布希總統的命令讓太空梭繼續飛行到2010年,以便完成建造了一半的國際太空站,也許同時還要為重返月球和登陸火星進行準備—所有的這些都很可能不會從美國國會那裡得到額外的資金—因此,美國航空航天局面對的將是一條艱難的道路,而T/Space所作的一切,也許都只是為其面臨的諸多問題中的一個找到的解決方案而已。

(責任編輯:殷星)

相關焦點

  • 美國4年後將棄用太空梭 新型太空飛行器像太空艙
    新型太空飛行器像太空艙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正在醞釀一場載人航天工程的巨大轉變,涉及的內容包括新型太空飛行器的研發製造、太空人訓練方式的改進以及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員工結構的調整。美聯社10日報導說,再過4年,「年老」的太空梭將退出航天舞臺,新一代太空飛行器將於2014年接過載人航天「接力棒」,擔負起將人類送上月球和火星的使命。
  • 太空梭接班者:SpaceX太空艙將運載太空人
    【搜狐科學消息】 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太空終極之旅將圓滿完成30年人類太空任務。屆時美國宇航局將沒有美國太空飛行器運載太空人抵達空間站,作為權宜之計,美國宇航局與俄羅斯達成協議,從2014年至2016年花費7.63億美元搭乘俄羅斯火箭完成12次太空任務。
  • 美私營太空艙成功試飛 將接替太空梭(組圖)
    12月8日,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美國宇宙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搭載「龍」太空艙發射升空。 當日,「獵鷹9」號火箭搭載「龍」太空艙發射升空,太空艙進入預定軌道3個多小時後返回地面。這是私營企業首次實現太空艙的發射與返航。
  • 美國淚別太空梭時代(組圖)
    伴隨太陽逐漸升起,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工程師打開「阿特蘭蒂斯」號艙門,幫助太空人離開太空梭。  弗格森坐在艙內,享受著伴隨太空梭的最後一刻。「這挺困難,我們將走下"阿特蘭蒂斯"號了。」他說。畢竟,他是最後一個離開太空梭的人。  太空梭項目告一段落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數以千計僱員將失業。
  • SpaceX太空艙與兩名美國太空人安全著陸
    美國載人太空艙是九年來的第一次,成功完成了太空飛行任務。太空人鮑勃·貝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利(Doug Hurley)在國際空間站呆了兩個月後,按計劃於周日降落在墨西哥灣的SpaceX太空艙內。自從NASA的太空梭計劃結束以來,美國一直依賴俄羅斯的飛彈。 如實況圖像所示,「龍」號太空艙按計劃於周日(當地時間下午2:48,美國東部時間晚上8:48)在佛羅裡達州沿海的墨西哥灣降落。
  • COLMO「子母太空艙」洗衣機正式發售
    而就在8月15日,這款旗艦級新品終於揭開神秘面紗,COLMO"子母太空艙" 洗衣機全渠道重磅開售,COLMO作為國際高端AI科技智能家電品牌再一次打破了市場和消費者的固有想像。 這款COLMO"子母太空艙"洗衣機,無論從外觀設計到技術創新全面致敬中國航天,汲取太空飛行器設計靈感和工藝技術,並延續了COLMO品牌純粹的科技基因,才最終打造出了這款極具未來風格的黑科技產品
  • 美航天局10項最偉大成就 阿波羅登月居首(組圖)
    發射後兩天,服務艙的氧氣罐發生的爆炸嚴重損壞了太空飛行器,使其大量損失氧氣和電力;三位太空人使用太空飛行器的登月艙作為太空中的救生艇。指令艙系統並沒有損壞,但是為了節省電力在返回地球大氣層之前都被關閉。三位太空人在太空中經歷了缺少電力、正常溫度以及飲用水的問題,但仍然成功返回了地球。  1970年4月11日,美國阿波羅13號飛船發射升空,進行計劃中的第3次登月飛行。
  • COLMO子母太空艙洗衣機同洗同脫零時差!
    由國際高端智能AI科技家電品牌COLMO依託海外矽谷技術中心傾力打造的子母太空艙洗衣機震撼上市!COLMO子母太空艙洗衣機汲取太空飛行器的空間運作科技,雙艙實現真正絕對的獨立與融合,雙艙獨立運作,同時洗滌同時脫水,同洗同脫,不讓任何衣物悶在設備中,真正達到操控自由。
  • COLMO子母太空艙「真分區真健康」成消費者最信賴洗衣機
    不同於眾多打著「分區」旗號實則卻「假分區」的雙滾筒洗衣機,COLMO子母太空艙汲取太空飛行器的空間運作科技,突破了雙滾筒的技術壁壘,升級了分區洗護的多維健康功能。「航天級冷萃銀除菌+內艙升容技術+同洗同脫零時差」為消費者帶來的高端體驗,區別於市場上的「假分區」雙滾筒洗衣機,雙艙實現絕對的獨立與融合,行業唯一實現同時脫水,真正做到了同洗同脫,零等待才是「真分區」。
  • 美國「奮進」號太空梭腹部發現鑿槽(組圖)
    奮進號太空梭腹部發現鑿槽  8月10日,美國「奮進」號太空梭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後不久,美國宇航局就發現「奮進」號腹部出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小鑿槽。宇航局稱,「奮進」號的「腹傷」可能是在太空梭升空瞬間由燃料箱的冰塊脫落造成的。
  • 從SpaceX「龍飛船」太空艙看地球是什麼體驗?NASA太空人拍下一段...
    從SpaceX「龍飛船」太空艙看地球是什麼體驗?NASA太空人拍下一段太空視頻!Crew-1在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周一)晚上11點左右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在完成了必要的檢查以確保太空艙和國際空間站密封完好的兩小時後,太空人從太空艙中出來,國際空間站的常駐太空人迎接他們。格洛弗與其指揮官麥可·霍普金斯以及來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太空人香農·沃克和野口聰一一起完成了這趟240英裡的旅程。
  • 太空水循環新技術:從太空背包到徒步旅行(組圖)
    六件儀器設備將搭載執行STS-135任務的「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進入太空(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圖:實驗員正在觀察滲透的過程 (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網站6月14
  • 太空艙房屋_太空艙廠家_移宿空間太空艙
    太空艙廠家公司自有佔地2萬平方米的專業化標準化的生產廠房,完全保證產品的供應需求公司主要生產移動太空艙住宿設備太空艙設備主要用於戶外景區和生態基地打造特色引流項目移宿空間太空艙
  • COLMO高端「子母太空艙」洗衣機,真分區才是好洗衣機
    對於家電類目而言,殺菌消毒功能變成標配,為用戶提供全面無憂的健康解決方案正在形成一個大趨勢,類如在衣物洗護這一細分領域,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重視健康功能,但能真正做到極致健康標準的洗衣機廠商卻又少之又少,而此次作為國際高端AI科技家電品牌COLMO依託海外矽谷未來技術中心的強大研發實力,傾力研發的高端「子母太空艙」洗衣機則首次重磅獨創了航天級別的「冷萃銀」除菌抑菌科技,保證從洗滌到晾曬的全流程均實現極致的健康呵護
  • 新疆首家太空艙酒店落戶烏魯木齊機場(組圖)
    面對天緣太空艙酒店領班孔彩虹的熱情描述,旅客徐女士原本平靜的臉上瞬間樂開了花,她站在剛睡過的太空艙房間旁,請求幫忙用她的手機拍一張紀念照,表示要把照片發到自己微信朋友圈裡,與眾多熟悉或陌生的人分享這幸運日的幸運事。
  • 太空艙空降三裡屯,COLMO開啟「耀慕未來」新時代
    只要籤到獲得一張移民準入證,即刻就能開啟移民「太空」的奇幻之旅,近距離感受COLMO所描繪出的耀慕未來。新奇體驗,由此穿越未來進入COLMO太空艙內,宛如穿越至未來科技世界。現場科技主題元素的布置真實還原了航空器場景,讓未來科技不再需要仰望,變成人間生活的背景,使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全面感知COLMO以AI科技賦能家電產品的革新與創造。
  • 談太空艙內神秘聲音的來源和潛水鐘上飛出的高速「子彈」!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曾經談到過,在天上飛的各種載人的太空飛行器和下到深海的各種潛水器,雖然都是密封容器而且內部都有人類的生命和生活維持系統。但是由於受到的壓力方式和壓力大小的巨大差異。上天和下海的密封容器的耐壓程度有巨大的不同。在天上飛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只要不再入大氣層。
  • 深圳福田「膠囊太空艙」旅店被查封
    造型前衛的「膠囊太空艙」無牌無證,藏身於民宅中。   「膠囊太空艙」造型前衛,每天只要58元。網絡平臺上這則租房廣告可謂賺足眼球。只是,這些「膠囊」都存在極大的消防隱患,近日被深圳福田警方查封。   近日,深圳福田公安分局香蜜湖派出所在轄區內開展整治「房中房」專項行動時,發現一棟住宅樓的二樓有一家房間比較可疑。
  • 在太空建房子有多難?中國空間站曝光,難度堪稱地獄級
    缺點是每個艙段都需要攜帶獨立的供電、動力等單元,等於一個小太空飛行器,在組合後會造成浪費,會對太陽能板造成遮擋,影響發電效率。在對接時,發生碰撞的概率更高。1997年,"進步"號貨運飛船在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時發生了碰撞,撞破了和平號的艙壁,索性和平號上的航天員及時堵住了漏洞。國際空間站採用的是桁架-積木混合結構,靈活性和可擴展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