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清晨,「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甘迺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四名太空人結束了13天的太空之旅。
「阿特蘭蒂斯」號滑翔在夜空裡。
21日,在「阿特蘭蒂斯」號成功著陸後,工作人員降下標誌太空梭使命的旗幟。
「哥倫比亞」號
「奮進」號
「挑戰者」號
NASA一名工作人員在觀看飛機著陸時激動地與太太擁吻。
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成功著陸 標誌著30年太空梭時代終結美國東部時間21日清晨,「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甘迺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結束13天太空之旅。這次著陸為美國為期30年的太空梭項目正式畫上了句號。
此次任務完成後,「阿特蘭蒂斯」號正式退役,它將與此前退役的「發現」號和「奮進」號太空梭,以及美國第一架試驗性的太空梭「企業」號一起,在博物館找到最後的歸宿。
傷離別 最後一顆衛星「就位」 兩千人歡迎飛機「回家」據新華社電 清晨,月亮仍舊掛在天空,一陣轟鳴聲突然打破黎明前的平靜。這是甘迺迪航天中心周圍居民最後一次聽到太空梭的聲響。
「阿特蘭蒂斯」號在高空出現,一個俯衝直奔航天中心跑道。格林尼治時間9時57分(北京時間17時57分),「阿特蘭蒂斯」號接觸跑道。大約一分鐘後,它完全停下。
「阿特蘭蒂斯」號指令長克里斯多福·弗格森藉助無線電向地面指揮中心報告:「任務完成,休斯敦。」
控制中心太空人巴裡·威爾莫爾回答:「我們將藉助這一機會祝賀你們和"阿特蘭蒂斯"號,同時向數以千計富有激情的人們表示祝賀,你們向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飛行器注入能量。」
這次,太空梭回家後將不再離開。美國太空梭編隊已完成所有任務,至此走入歷史。
創紀錄的兩千人聚集在跑道附近,另有數千人來到甘迺迪航天中心,歡迎「阿特蘭蒂斯」號回家,同時向一個時代告別。位於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20日晚也點亮紅、白、藍三色燈光,紀念太空梭項目走過的30年曆程。
20日,由美國太空梭編隊送上太空的最後一顆衛星「就位」。這顆衛星只有3.6千克,外部覆蓋太陽能電池。太空人瓦萊姆在衛星進入軌道後,朗誦起自己創作的送別詩。
「阿特蘭蒂斯」號8日從甘迺迪航天中心升空,執行太空梭項目第135次也是最後一次飛行。隨同「阿特蘭蒂斯」號升空的4名太空人向空間站運送了一年的給養,並協助空間站太空人回收了一個故障液氨泵,在空間站上安裝了名為「機器人燃料補給任務」的實驗裝置。
共悲歡 2000名員工將被解聘 坦承將經歷「艱難期」據新華社電 太空梭時代貫穿30年,有成功探索太空帶來的欣喜,也有「哥倫比亞」號和「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帶來的苦痛。
「阿特蘭蒂斯」號指令長弗格森藉助無線電說:「服役30年,太空梭在歷史中贏得一席之地。現在,到最後停下的時候了。」
伴隨太陽逐漸升起,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工程師打開「阿特蘭蒂斯」號艙門,幫助太空人離開太空梭。
弗格森坐在艙內,享受著伴隨太空梭的最後一刻。「這挺困難,我們將走下"阿特蘭蒂斯"號了。」他說。畢竟,他是最後一個離開太空梭的人。
太空梭項目告一段落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數以千計僱員將失業。美聯社報導,僅甘迺迪航天中心,預計就有2000名員工自22日起將陸續收到解聘通知書。
地面飛行指揮託尼·切卡奇切卡奇說:「我們知道,會有一段艱難時期。但我們希望,當我們做好計劃,找好方向和任務時,還能回到這裡,繼續過去30年來我們為太空梭所做的事。」
弗格森說:「太空梭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和宇宙的方式。今天,太多情感交織在一起,但有一件事不可爭辯……探索不會停止。」
難回首 太空梭將入博物館 釀失事悲劇太「燒錢」據新華社電 「阿特蘭蒂斯」號的命名源自美國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1930年至1966年間使用的一艘雙桅帆船。這艘科學考察船是當時第一艘用於海洋科學研究的船隻。
這架太空梭退役後將成為甘迺迪航天中心的一件展品。它的兩個兄弟「發現」號與「奮進」號現已分別落戶華盛頓與洛杉磯的博物館。
1985年首次升空至今,「阿特蘭蒂斯」號沿襲科學考察船的探索精神,出色完成多項太空任務。1989年,「阿特蘭蒂斯」號將「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和「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送入太空,1991年搭載「康普頓」伽馬射線望遠鏡升空。1995年起,它先後7次造訪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空間站,為美俄合作建設國際空間站奠定了基礎。
對太空梭時代的見證者而言,一路走來,難說再見。
指令長弗格森說:「謝謝你們,"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奮進"號和我們的這艘"阿特蘭蒂斯"號。謝謝你們保護我們,把(太空梭)項目帶向這一合適的終點」。
一些分析師說,促使太空梭項目下馬的重要原因除了兩起失事悲劇之外,就是「燒錢」。30年來,太空梭總計燒掉美國政府1960億美元,每一次點火動作,意味著14.5億美元飛往太空。
未來發展 「後太空梭」時代外包當道 私營「太空巴士」將出爐據新華社電 「後太空梭」時代,美國仍將繼續載人航天,只不過,買車改為租車,內包轉為外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身份將由「主人」變為「客戶」,太空旅行的政府味漸淡、商業味更濃。
依據美國航天局的規劃,私營企業建造的「太空巴士」可能在2015年以前承接運送美國太空人的工作。
私營企業: 2015年能運送太空人今年4月18日,4家公司從美國航天局商業載人航天促進項目第二輪競爭中勝出,獲得了總額超過2.69億美元的合同,用於研發可載人的「太空巴士」。飛機製造業巨頭波音公司所獲資金最多,達9230萬美元;著手研發「追夢者」號軌道太空飛行器的內華達山脈公司居次,為8000萬美元;去年完成首次無人太空艙軌道往返試驗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獲得7500萬美元;研發小型民用太空飛行器的藍色起源公司獲得2200萬美元。
這些企業的任務是對「太空巴士」進行預研,為期大約14個月。根據合同,如果這些公司的預研工作達到具備可行性的階段,美國航天局將再次撥付固定數額的經費,這些公司自身也將注入一定資金。
美國航天局局長博爾登曾表示,該局「將致力於使用美國人製造的太空飛行器安全運送美國太空人,不再將這項工作外包」。據博爾登介紹,私營公司將在一年之內承擔起向空間站運送貨物的任務。到2015年,私營公司將具有運送太空人的能力,美國航天局可將主要精力放在長期目標上。
空檔期: 乘坐俄羅斯聯盟飛船在太空梭退役至「太空巴士」研製成功的空白期,美國太空人將乘坐俄羅斯「聯盟」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美國航天局在今年3月透露,由於通貨膨脹,預計在2014年至2016年間,每名美國太空人乘坐俄飛船往返國際空間站和地球的平均「票價」將上漲為6275萬美元,而目前的「票價」為5100萬美元。
「我們想儘快、儘可能頻繁地前往太空,」宇宙探索技術公司「龍騎士」項目主管加勒特·賴斯曼。賴斯曼是美國航天局退役太空人。
並非所有人都對商業化載人航天的進度持樂觀態度。曾擔任詹森航天中心項目主管的喬治·阿比說,「不確定這些(目標)短期內就能實現」。
新聞分析 歐巴馬去年公布的「航天計劃」被批 美國太空前景惹爭議據新華社電 隨著「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21日落地,美國的太空梭計劃終於「壽終正寢」。在「後太空梭時代」美國載人航天何去何從?在這個時候,圍繞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公布的新太空戰略的爭論再次浮出水面。
其實,早在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後,美國就已著手準備「後太空梭時代」。根據時任總統布希制定的太空政策,美國航天局出臺了「星座計劃」,力圖研製新的飛船使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在月球建立「長期有人駐守的基地」,此後登陸火星。
然而,歐巴馬上臺後很快決定放棄「星座計劃」,轉而希望美國航天局在2025年後能將太空人運送至小行星等低地軌道以外的天體,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將太空人送至火星軌道。
歐巴馬的航天計劃激起了尖銳的爭論。批評人士認為,美國載人航天目前步履蹣跚,航天局雖有很多計劃但多停留在紙面,目前沒有開發出新型運載火箭,除了購買俄羅斯載人飛船的「船票」外,近期也沒有運送太空人前往太空的計劃。
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更是直言,如果美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具備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及地球之外的載人探測能力,將從航天領域領導者降格為太空探索的二流或三流國家。
但美國航天局辯解說,美國載人航天的一切活動都在按計劃進行,私營企業將很快開發出運送太空人前往空間站的「太空巴士」。
美國航天局5月底披露了研製新式太空飛行器的計劃。該太空飛行器名為「多用途載人太空飛行器」,大致以「星座計劃」中的「奧賴恩」飛船為基礎建造,外形呈錐體,可讓4名太空人在裡面生活21天,其安全性是太空梭的10倍。航天局希望,將來可以用它把太空人送到遙遠的太空,最終送往火星。
雖然有航天局高官的樂觀預言和新公布的計劃,但對於美國載人航天的前景,迷茫情緒始終揮之不去。
載人航天 告別美俄「二重唱」 美國收縮實為擴張據新華社電 隨著「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21日安全降落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太空梭成為歷史名詞。這一天,被太空梭毀譽參半的名聲和沉重財政負擔所牽絆的美國航天局終於可以「如釋重負」。
30年投入約2000億美元,太空梭長期被一些人批評為勞民傷財之舉。然而,太空梭為人類探索宇宙立下功勞,成為「美國」和「科技」的代名詞。付出了代價,獲得了名聲,也取得了成績,太空梭之於美國,應是「功成身退」。
首先,在載人航天領域,美國和俄羅斯「二重唱」的時代已告結束。中國、日本、歐洲迅速崛起,連印度也在躍躍欲試。許多國家都在考慮研發更新、更實用的飛船類太空運輸工具。這多多少少對美國航天發展戰略有所影響。畢竟,航天項目要有可持續性,既要為政治服務,也要為社會經濟服務,美國也不例外。
其次,美國載人航天一時的收縮,是為了日後更好的擴張。卸下太空梭巨大財政包袱的美國航天,可輕裝前進,將更多資源用於火星探測、小行星探測、深空探測等頗具雄心的項目,從而為創造新奇蹟打下基礎。
此外,太空梭退役,美國可以全力以赴地開發新的技術和運載工具,以便以較小代價確保其太空優勢。比如,美國正在研製新一代載人飛船,並計劃在2015年以後投入使用。與太空梭相比,飛船技術相對簡單,花錢少,風險小。
最後,太空梭的退役,凸顯了航天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在美國載人航天的「斷檔期」,美國太空人可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往來國際空間站。在許多大型航天項目中,一個國家憑一己之力,已很難實現「包羅萬象」的宏大目標,而國際合作除了資金有保障外,技術上也可取長補短,何樂而不為?
新聞連結 各國航天運載工具目前,可以運送太空人往返國際空間站的載人太空飛行器有兩種:美國的太空梭和俄羅斯的「聯盟」載人飛船。此外,還有幾種貨運飛船能為長期在軌的太空人運送物資。其中,太空梭綜合了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和飛機的特點,堪稱人類智慧的結晶。
美國美國研製太空梭的初衷是可重複使用,以節約發射費用。但事與願違,太空梭發射和維護成本居高不下,太空梭上的助推火箭和外部燃料箱等主要部件始終無法完全重複使用,飛行間隔期也較長。30年來,美國所有5架太空梭總共只飛行了135次。
俄羅斯蘇聯和俄羅斯的「聯盟」系列飛船至今已使用40多年,可容納3名太空人,也可改造為貨運飛船。與太空梭相比,「聯盟」飛船結構簡單、技術成熟過硬、製造周期短,是經久耐用、性能良好的航天運載工具。從1971年6月「聯盟」11號飛船墜毀以來,已40年未發生重大事故。
歐洲除太空梭外,可向空間站運送貨物的太空飛行器還有俄羅斯「進步」系列貨運飛船、歐洲自動貨運飛船和日本的HTV飛船。「進步」系列飛船不能重複使用,一次可運送兩噸左右的貨物。
歐洲航天局製造的自動貨運飛船運貨能力近8噸,除了向空間站運送貨物外,還可用作「太空拖船」,在必要時幫助空間站提升軌道。自動貨運飛船的一大特點是具有高精度導航能力,可在地面很少控制的情況下與空間站自動對接。
日本日本的HTV飛船為圓柱形,自重約10.5噸,可運載約6噸貨物。迄今已有兩艘HTV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實現過對接。
指令長弗格森說:「謝謝你們,"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奮進"號和我們的這艘"阿特蘭蒂斯"號。謝謝你們保護我們,把(太空梭)項目帶向這一合適的終點」。
「阿特蘭蒂斯」號指令長弗格森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UN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