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美國「奮進」號太空梭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後不久,美國宇航局就發現「奮進」號腹部出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小鑿槽。宇航局稱,「奮進」號的「腹傷」可能是在太空梭升空瞬間由燃料箱的冰塊脫落造成的。
據美國媒體報導,這個溝槽的大小約為3平方英寸(19平方釐米),是國際空間站工作人員在「奮進」號與國際站對接之際拍攝到的。
負責「奮進」號任務管理的約翰·香農稱,目前還不清楚「奮進」號腹部出現鑿槽意味著什麼。他說,如果鑿槽太深,「奮進」號的太空人將不得不在太空行走時將其補上。
香農表示,太空人會在8月12日使用「奮進」號33米長的機器人「手臂」檢查並測量鑿槽的具體大小,而後根據「奮進」號腹部受損情況判斷是否需要維修。技術人員目前初步判斷這個鑿槽是由燃料箱的冰塊脫落造成的,當然也不能排除是由「奮進」號燃料槽上隔熱泡沫脫落引起的可能性。
英國媒體的報導說,「奮進」號在本周三晚發射起飛時曾有9塊隔熱泡沫從燃料槽脫落。香農稱,很明顯其中3塊擊中了太空梭機體。(韓榕華)
美國東部時間8月8日18時36分(北京時間9日6時36分),美國「奮進」號太空梭載著機組7名太空人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飛往國際空間站。這是「奮進」號時隔近5年來,首次執行飛行任務。新華社發
8月8日,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奮進」號太空梭的7名太空人在升空前合影。 新華社發
「奮進」號太空梭與空間站成功對接新華網華盛頓8月10日電(記者張忠霞)經過近兩天的飛行,美國「奮進」號太空梭10日飛抵目的地國際空間站,並與其順利對接在一起。
「奮進」號:追尋一代人的太空夢人民日報:美國東部時間8月8日下午6時36分,55歲的小學教師芭芭拉·摩根隨同「奮進」號太空梭從甘迺迪航天中心飛往太空。對於美國宇航局來說,這已經是第119次執行太空飛行任務。但對芭芭拉來說,為了這一天,她矢志不渝,足足準備了21年。而對於美國所有的普通教師來說,這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第一次成功地飛入太空。在這個「第一次」的背後,不僅深藏了一代人的夢想,更裝載著一代人21年不曾磨滅的記憶。
新聞背景: 「奮進」號太空梭
新華網華盛頓8月8日電(記者張忠霞)美國「奮進」號太空梭8日晚(北京時間9日晨)成功發射升空,這是「奮進」號時隔近5年後,再度執行飛行任務。
「奮進」號上一次升空是在2002年11月。其後不久「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生解體事故,美國宇航局在隨後兩年半中暫停了所有太空梭的飛行。經過一系列安全改進,「發現」號和「阿特蘭蒂斯」號都已經先於「奮進」號重返太空。
「奮進」號是美國太空梭隊伍中最後建成的一架。當時美國宇航局向全美各地的中小學生徵集新太空梭的名字,「奮進」最終被選中,這一名稱來源於英國探險家、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的一艘探險船。「奮進」號於1992年5月首飛。
在長達近5年的「休養」期間,美國宇航局對「奮進」號進行了「徹底翻新」,技術改造達200餘處,隔熱瓦等全都被更換。太空梭項目經理韋恩·黑爾曾說,「奮進」號如今看上去就像一架「新飛機」。
新聞人物:首位教師太空人芭芭拉·摩根
新華網華盛頓8月8日電(記者張忠霞)美國「奮進」號太空梭8日升空,飛向國際空間站。這次機組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員無疑是55歲的芭芭拉·摩根,她曾當過小學教師,是美國宇航局首位教師太空人。
1985年,摩根和另外一位女教師克麗斯塔·麥考利夫被選中參與「教師在太空」計劃。但經過培訓後,美國宇航局決定由麥考利夫加入「挑戰者」號太空梭機組,摩根則作為候補。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升空,但不幸的是「挑戰者」號升空73秒鐘後即發生爆炸,包括麥考利夫在內的機組乘員全部遇難。這是美國歷史上一次重大航天災難。
「挑戰者」號失事後,美國頒布了「普通民眾不得再參與太空梭任務」的禁令。為了不違反這一禁令,美國宇航局於1998年特意將摩根轉為「職業太空人」。2007年,摩根終於進入太空。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責任編輯: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