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積分原理,即求面積和求斜率是互逆運算

2021-01-08 哲學往事

微積分原理

微積分原理,一言以蔽之,即,微分和積分是互逆的運算。在同濟版的高數教材中,有微積分基本定理,即∫f( x) dx= F(b)—F(a) (1)

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函數求定積分,等於積分函數之差。

再看一個微分公式,即dF( x)/ dx= f(x) (2)

它的意思是積分函數的微分等於原函數。

比較這兩個公式,就可以看出,是有聯繫的。

微積分基本公式,即牛頓萊布尼茨公式

讓我們離開公式,積分就是求面積,這個積字就這麼來吧。早在阿基米德,就用他的方法,將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以其多邊形邊長趨向無窮時,其多邊形就認為是圓。當然這裡面還有哲學的含混不清。

所以積分就是求和,只不過求和的項有無窮多,稍微再多些哲學思考,這些無窮多項求和的結果並不導致無窮多,這和普通常識是有錯覺的。

求和的符號是∑,比如∑n=1+2+3+4+5+……+n

哲學家,萊布尼茨像

萊布尼茨將求和符號,即∑拉長,就變成了符號∫。所以求和與積分是有聯繫的,即求和可以說是積分的一個子集。或者簡單理解,求和是有限項求和,而積分是無限項求和。

所以對無限項求和,再取極限,就是積分。

最簡單的就是拋物線下的面積。在講其之前,我們來看一個更簡單的例子,即直線下的面積。這根射線將過原點和第一象限。所以該直線下的面積就是三角形面積。

那麼拋物線下的面積,要將拋物線分割成比如無限個近似梯形,然後求和,當然其解要用到∑n^2,需要一定的數學技巧,就是1^2+2^2+3^2+4^2+……

上面講的是積分的問題,而微分在概念上要簡單一點,就是求曲線的切線的斜率。如果有數值計算的經驗,不防計算割線的斜率,即(y2-y1)/(x2-x1),讓點(x2,y2)趨近點(x1,y1),如果你有耐心計算一系列割線的斜率,你會發現它趨向一個固定的值,這個值就是切線的斜率。

牛頓和萊布尼茨發現,一個函數先求積分,就是函數曲線下的面積,然後再求所得函數的微分,即斜率,你會發現又回到了原來的函數。

就像先做加法,再做減法,這樣不加也不減。微積分也是這樣,無論先做積分,再做微分,還是先做微分,再做積分,你總是回到原來的函數,這就提示我們本文開頭提出的答案,積分和微分是互逆的運算。

牛頓像

相關焦點

  • 高中導數怎麼求 導數公式及運算法則大全
    高中導數怎麼求 導數公式及運算法則大全很多人想知道高中導數要怎麼求,有哪些求導公式和運算法則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導數的定義是什麼導數,也叫導函數值。又名微商,是微積分中的重要基礎概念。
  • 不用微積分算個球?祖𣈶原理PK卡瓦列裡原理,原理在左方法在右
    (2)如果兩個立體處於兩個平行平面之間,並且如果平行於這兩個平行平面的任何平面與這兩個立體相交,所截二截面面積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卡瓦列裡原理不難用現代的微積分理論給出嚴格證明,但是作為一名中學生,還沒有學習微積分時,如果作為直觀上的顯然結果,而承認這兩個原理,就能解決許多求面積和求體積的問題.只用初等數學方法,而不需用更先進的微積分方法。
  • 古代樸素的微積分思維,通過計算圓形面積公式可以探知
    同時,《九章算術》在數學上還有其獨到的成就,不僅最早提到分數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它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最簡練有效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 小學奧數求面積,看看這3道題怎麼做?
    ,但是有時給出的條件並不能直接用,需要稍作轉換才能夠求出所給圖形的面積。例題1:已知:如圖,求橙色部分的面積是多少?容易看出三角形①與三角形②的面積相等,三角形③與三角形④的面積相等,而大長方形的對角線將長方形分為相等的兩部分。因此長方形⑤和長方形⑥的面積相等。只要求出長方形⑤的面積就知道陰影部分的面積。而長方形⑤的長和寬容易找出來,長等於20,寬等於6。
  • 平移和旋轉法求面積解題技巧六年級實例分析
    在小學六年級上冊學習圓形的周長和面積,到此為止在小學階段的常見平面圖形求面積和周長都已經學完。平移和旋轉在求面積當中是很常見的一種方法。今天以具體實例講一講如何用平移和旋轉法解題。首先我們按照正常的計算方法計算試一試:S正方形=6×6=36(平方釐米)右邊四分之一圓陰影部分面積S=6×6π÷4=9×π=28.26(平方釐米)左邊陰影部分面積S=S正方形-1/4S圓=36-28.26=7.74(平方釐米)S陰影部分面積=7.74+28.26=36(平方釐米)根據上面孩子們常用的方法
  • 高中數學,韋達定理和基本不等式結合求範圍,還需知這些否則會錯
    因為圓心的方程為x^2+y^2=4,所以圓C的半徑為2,即CC1=2.根據AA1,BB1,CC1都是到直線L的距離,即它們都是與直線L垂直的,即這三條直線平行。因為A點和B點關於C點對稱,所以CC1是直角梯形AA1B1B的中線,所以有AA1+BB1=2CC1=4,即d1+d2=4。
  • 用泰勒公式求不定式極限(二)——競賽試題分析
    例:計算極限: 視頻解析 相關小結 使用帶皮亞諾餘項的麥克勞林公式,計算函數未定式極限的基本思路與過程回顧: (1)基本思想:或者說理論基礎,即為帶皮亞諾餘項的麥克勞林公式
  • 如圖正方形的面積是60平方釐米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小學六年級題目
    題目如圖,正方形的面積是60平方釐米,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圖1普通學生思路:求扇形的面積首先要求出半徑或直徑,但根據題意無法求出半徑或直徑(小學階段無法求出)。因為圓的面積公式是「π×半徑的平方=圓的面積」,所以嘗試求「半徑的平方」。
  • 高中:問△F1AB內切圓面積的最大值?該面積和韋達定理的紐帶須知
    ⑴求橢圓C的標準方程。⑵過橢圓C右焦點F2的直線L與橢圓C交於不同的A,B兩點,問△F1AB內切圓的面積是否有最大值?若有,求出最大值;若沒有,說明理由。要想求出該橢圓的標準方程,需要藉助給出的向量之間的關係得出a和c的關係,再根據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和圓的性質得出關係a和c的方程,從而解出a和c的值,再根據橢圓中參數之間的關係得出b的值,即可求出該橢圓的標準方程。
  • 分享一道小學數學競賽題,求陰影部分的面積,關鍵是面積的轉換
    今天數學世界為大家分享一道小學數學圖形題,求陰影部分的面積,此題難度較大,屬於小學競賽題,但是並沒有超綱。如果你是來到這裡的新朋友,請翻看數學世界以前發布的文章,希望能夠對廣大學生的學習和備考有一些幫助,請持續關注我們,謝謝! 下面,數學世界要講解的題目涉及到的知識點主要就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的轉換,圓的認識與計算以及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等。
  • 球體積的又一精妙求法
    這一方法也同樣應用了卡瓦列裡原理。只是與阿基米德找到的同樣大小體積的立體(圓柱挖掉等高等底面的圓錐)不同,伊夫斯找到了另一也很簡單的立體圖形,這個圖形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四面體。下面給出詳細說明。設球的半徑為R。我們構造一個四面體,如下圖所示:
  • 中考求陰影部分面積題型總結
    求平面圖形陰影部分面積是中考中常見的題型,也是失分比較高的地方。平面陰影部分面積常常以填空題,選擇題的形式出現,有時也會出現在解答題中。而不規則的陰影部分面積常常由三角形,四邊形,弓形,扇形和圓弧等基本圖形組成,在解決此類問題時要注意觀察和分析圖形,同時還要會分解和組合圖形,化未知為已知,然後進行解答! 下面總結幾種類型供大家參考!題型一 直接套用公式求陰影面積此類題型相對簡單,陰影部分形狀單一,可以直接根據圖形形狀,套用對應公式,直接求解得出陰影部分面積。
  • 2019中考壓軸題:在拋物線上求兩個三角形面積比和二次函數解析式
    今天給大家講一道二次函數中考壓軸題,本題涉及到的考點如下:一元二次方程根、二次函數、三角形面積、勾股定理以及求二次函數解析式等。中考壓軸題1、S△ABC:S△ACD的面積之比。要求面積之比,先求兩個三角形的面積,一定要先求出二次函數與X軸的交點A、B的坐標。
  • 已知弦長和弓高,如何求弓形的面積?
    問題:已知AB=10cm,CE=2cm,求弓形的面積。這道題做的時候會用到反三角函數,思考過程並不複雜,但是計算比較麻煩,需藉助計算器,或利用軟體來計算。(角度都用弧度制)S扇形=1/2αR^2S△AOB=1/2a(R-h)α=2θS弓形=θR^2-1/2a(R-h)現在需要求出R和θ在△
  • 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三種方法,學不會的將吃大虧
    求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小學六年級數學中最常見的一類習題,很多同學對求陰影部分的面積感到困難,不知道如何解答。其實,求陰影部分的面積並不是那麼困難,要想順利地完成求陰影部分的面積練習題,需要同學們掌握一定的方法,再進行強化,就可以做到熟能生巧。為了更好地幫助同學們學會求陰影部分地面積,我們總結了求陰影部分面積的三種有效方法。
  • 給出邊和角的關係求△ABC內切圓半徑?根據內心特點求半徑?太複雜
    這道題可以根據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去求解,即公式S=1/2 Lr,這裡的r就是三角形內切圓半徑,L是三角形的周長,S是該三角形的面積。所以想要求出該三角形的半徑,只需要求出該三角形的面積和該三角形周長即可。
  • 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全班同學都知道,運用面積相減法輕鬆得滿分
    如圖,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的邊長分別是4釐米和6釐米,求陰影部分的面積。這是某交大附中入學數學考試第18題。小升初入學分班考試數學題第一步第二步,分別計算出表達式中各個圖形的面積。三角形ADG的底AD就是正方形的邊長為4釐米,高DG可以用大正方形的邊長CG減去小正方形的邊長CD,即為2釐米。於是,我們就可以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底乘以高除以2,計算出三角形ADG的面積,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