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的南方地區,大多數農民都會種植水稻,畢竟大米也是南方的主食。現在水稻的畝產量在750公斤左右,而且水稻的好處在於,農民只需要種植一年水稻就可以吃2年,所以說現在雖然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種植水稻,但其實並不是為了自己吃,而是為了出售,為了賺錢。不過遺憾的是這幾年穀子的價格非常低,農民如果單單靠種植水稻那基本是賺不到錢的。
當然也有農民想到了在農田中放養泥鰍或者黃鱔,這些都可以增長,但這些東西容易死成活率不高,總體上利潤還是很低。不過江蘇地區的農民就想到了一個好主意,那就是在農田中投放甲魚苗,魚的價值遠高於黃鱔或者泥鰍,而且數量也少方便管理。不過在農田中養殖甲魚還是要注意水質,同時千萬不能用任何化肥,甲魚可以吃掉農田中的大多數害蟲,當然甲魚放在農田裡也需要投放甲魚的食物,如田螺、小龍蝦等等。
甲魚,是鱉的俗稱,也叫團魚、水魚、是卵生兩棲爬行動物,是龜鱉目鱉科軟殼水生龜的統稱。共有20多種。中國現存主要有中華鱉、山瑞鱉、斑鱉等,其中以中華鱉最為常見。甲魚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上等筵席的優質材料,還可作為中藥材料入藥。其具有諸多滋補藥用功效,有清熱養陰,平肝熄風,軟堅散結,對肝硬化,肝脾腫大,小兒驚癇等作用。
南方一些地方稱為潭魚、嘉魚。其頭像龜,但背甲沒有烏龜般的條紋,邊緣有軟狀裙邊,殼要比烏龜的軟。顏色墨綠。外形呈橢圓形,比龜更扁平,它的背腹甲上著生柔軟的外膜,周圍是細膩的裙邊,頭頸和四肢可以伸縮,肢各生五爪,爬行敏捷,從外形顏色觀察,甲魚通常背脊和四肢呈暗綠色,有的背面淺褐色,腹面白裡透紅。鱉與其它海龜的殼不同之處在於:骨質殼沒有周邊骨板,高紋理表層,沒有角狀外骨板以及鬆散連接的腹(腹甲)。軀幹略呈卵圓形,吻長,鼻孔開口於吻端,背部隆起有骨質甲。四肢粗短稍扁平,為五趾型,趾間有蹼膜,雌體尾一般不達裙邊外緣,雄體大都伸出裙邊外。有的巨鱉可達一米以上。
甲魚是一種珍貴的經濟動物,不僅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被視為名貴的滋補品,而且全身各部分均可入藥,具有滋陰清熱,平肝益和破解軟堅與消淤等功效。據民間傳說,鱉血還能治療貧血病,肺病、心臟病、氣喘、神經衰弱等。進入90年代,我國掀起一股「甲魚養殖熱」,並不斷升溫,其銷售價格之高令人咋舌。
但至1997年至現在「甲魚熱」驟然降溫,跌入低谷。其主要原因受外來甲魚入進、走私甲魚的衝擊和國內超速發展,存量飽溢。目前市場價值與價值基本同步,符合價值規模,加之目前甲魚的市場價值以被消費者認可,只要養殖條件具備、真正掌握了養殖技術提高成活率,並能妥善搞好經營管理,積極推行配套養殖,大力開發甲魚深加工產品。養殖甲魚仍有較好市場。
張大哥在田中養殖甲魚已經有兩年經驗了,他之前還在田中養殖過黃鱔、泥鰍等等,這些東西的經濟效益遠不如甲魚。甲魚養殖在田裡可以吃害蟲,同時它的糞便也是農田中農作物的養料。根據張大哥的經驗,在農田中養殖甲魚一定不能投放太多甲魚,一般一畝農田200隻左右就好,多了食物就不夠了。甲魚的生長期較長,一般自然情況下兩年才長到3斤左右,不過這些甲魚的價格高達100多元一斤,如果批量養殖,農民一年靠甲魚能增收1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