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
譯者按:全球部分農村社區極度依賴當地野生動植物種以維持生計。《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各締約方認識到其決議對農村社區生計的潛在影響,並指出有效執行《公約》決議可幫助當地社區實現可持續生計,履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為了更好地評估《公約》附錄相關決議潛在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促進可持續生計和物種保護,締約方成立專項工作組。目前工作重點是確保合法且可持續的貿易如何同時助益物種保護和農村社區人民的生計。據悉,目前工作組已審訂了三十多份有關非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區的案例研究,涉及物種包括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藥用芳香類植物等。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綠會」)作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第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ITES CoP18)觀察員,現將大會期間彙編的數份案例陸續編譯發布,以饗讀者。
譯+按/巖青 審/雪兒 編/Angel
【澳洲鹹水鱷的捕獲與貿易情況】
Saltwater Crocodile harvest and trade in Australia
澳洲鹹水鱷
學名:Crocodylus porosus
CITES附錄等級:附錄I和II(澳大利亞部分種群列入附錄II)
IUCN紅色名錄:無危物種(Least Concern)
(鹹水鱷 圖源/Oceana)
利用和貿易
在澳大利亞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可捕獲到鹹水鱷,它們的皮可用作皮革,高價出口。
農村社區居民和許多澳洲原住民都參與了鱷魚捕獲和貿易等多個環節。在很多環節中,女性參與居多。捕獵鹹水鱷主要依靠的是對鱷魚產卵時間、巢穴位置和棲息地管理方面傳統知識的掌握。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人們不加節制的捕獵行為致使澳大利亞鹹水鱷數量迅速減少。但自從實行保護措施以來,這五十年間,在可持續利用項目的幫助下,澳大利亞鹹水鱷的數量逐漸恢復增長;據評估,目前已達到環境容納量最值。
在北領地,人們從野外主要捕獲的是鹹水鱷產下的蛋;這些蛋經人工孵化後,與幼鱷一同飼養。
人民生計福利
對於當地的農村社區、原住民及非原住民而言,捕獵鹹水鱷及有關貿易可帶來多種生計福利,意義重大且難以替代。
據估計,鱷魚養殖業為北領地人民帶來的經濟價值達1.07億澳元(約合7460萬美元)。
數百名來自農村社區的居民,包括原住民,受僱從事鹹水鱷捕獵和養殖工作。這些工作大多在就業機會稀少的偏遠農村地區。
此外,在北領地,每收集到一顆鱷魚蛋,對應土地的擁有者就可以獲得20-40澳幣的補償(約合14-28美元)。目前項目收集到的6萬顆鱷魚蛋中有一半是來自原著民生活區,也就是說,原住民每年可以通過收集鱷魚蛋獲得75萬澳元(約51.5萬美元)的收入,那是其他的賺錢方式無法替代的。此外,部分由原著民組成的護林團(根據法律,具有保護義務)也參與了鱷魚蛋的孵化工作,將蛋/幼鱷出售給養殖場,從而獲得額外的收益。
北領地的許多原住民部落視鱷魚為圖騰,與鱷魚有著深厚的文化和精神聯繫,鹹水鱷則更是原住民藝術中的重要表現主題。參與鱷魚捕獲和管理的基礎是傳統文化知識和本土實踐,原住民不需搬到城裡,通過利用傳統技能便可留在當地(stay 「on country」)謀職求生。
此外,原住民護林團參與的捕獵鱷魚項目是在原住民地區,以社區為本的野生動物管理為基礎;社區居民也有機會學習有關物種及管理的重要新技能和知識。
保護成果
在可持續的捕獵模式之下,澳大利亞北領地地區鹹水鱷數量逐步增長。鹹水鱷是危險的食肉動物,經常殺死人和牲畜。由野生捕獵所激發的保護動機是贏得公眾和政界支持以大規模恢復健康野生種群的關鍵因素。為了確保每年收集足夠的鱷魚蛋,土地所有者目前高度重視保護溼地;捕獵項目還進一步加強對破壞溼地環境的水牛、野豬和植物等外來入侵生物的管控。
經驗總結
捕獵鱷魚項目廣泛支持了原住民及其他農村社區的生計福利,同時促進了物種種群恢復和棲息地保護。
主要的成功原因:
◆ 利益攸關方之間的良好配合;
◆ 北領地和聯邦政府的嚴格監管,包括長期監測和對研究的支持;
◆ 通過生產優質的鱷魚皮,為北領地地區創收。同時公平的利益分享促進當地物種和棲息地保護;
◆ 提升偏遠社區野生動物管理能力;
◆ 藉助健全的市場策略保持並發展這一利用保護方法的產業。
然而,對野生鹹水鱷和原住民的生計福利而言,最主要的威脅在於一些時尚界的明星宣布不再使用野生鱷魚皮,這勢必會對鱷魚皮的出口造成影響。
(CITES & LIVELIHOODS CASE STUDY 2019 圖源/C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