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就如一杯牛奶咖啡,香香地飄在外面,甜甜地浮在表面,酸酸地含在裡面,苦苦地沉在底面,迷迷糊糊地把你倒映在咖啡裡面。
肯亞是大家熟知的非洲國家(一看就適合種咖啡^_^),還毗鄰咖啡發源地衣索比亞。但是肯亞種植咖啡的歷史其實算晚的。
肯亞咖啡以鮮明的莓果味著稱,並且帶有甜美和很密實的酸感。
最早關於當地咖啡種植的記錄是1893年法國傳教士從留尼旺島帶入的。按照咖啡樹培育至少三年才能結果的定律,第一批咖啡豆收穫應該是1896年。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最初咖啡在大型種植園中種植然後收穫後運到英國倫敦銷售。
1933年咖啡法令通過,肯亞咖啡委員會成立,咖啡銷售事務轉回到肯亞手中。1934年肯亞建立了拍賣系統,至今仍在使用。
20世紀50年代,肯亞茅茅起義發生之後,政府通過了Swynnerton plan(一個以農業部官員命名的農業法案),每個家庭農地所有權增加了,除了自給自足,也能種植其他農作物增加額外收入!
這可是英國將咖啡生產交給肯亞的開始!小規模農耕很適合這個地方,效果顯著,10年間總收入增長近3倍,其中有55%的經濟增長歸功於咖啡生產。
肯亞1963年獨立至今,已經生產出各種不同的咖啡,而且品質極佳。
肯亞在咖啡的研究和發展相當進步,很多生產的農民都具備高度專業的知識!
肯亞的咖啡競標系統是有助於那些重視高質量咖啡生產者拿到合適的咖啡的。但是,就是因為想買優質咖啡的買家需要付出高價,拍賣系統中貪腐也是比較厲害的,農民並不會獲得過高的收益。
所有肯亞的外銷咖啡無論是否有產地履歷,都會有相同的分級制度的。
肯亞的分級制度是根據咖啡豆大小和質量作為標準的。
當地咖啡豆大小是有一定標準的,一定程度上也視為評價質量優劣的標準。但是,理論是這個理論,不排除偶爾有AB等級的豆比AA級更好一些的情況。具體等級排列如下所示:
E:象豆,就是那種個頭特大的豆,但是產量相對比較少。
AA:這個等級的豆尺寸比較大,也很常見,顆粒大小高於18目或者說7.22毫米,這類豆子有很好的質量,也會獲得很高的價格。
AB:這類咖啡豆是A類(顆粒大小為16目)和B類(顆粒大小15目)的混合品,佔肯亞咖啡豆產量的30%。
PB:這類特指小圓豆啦,就是那種一顆果會出一顆豆的。
C:這類分級低於ab等級,在高質量咖啡中比較少見。
MH/ML:這種屬於日曬處理的咖啡豆,通常不太熟或者熟度過高,是質量比較低的,售價也不高。這個等級在肯亞咖啡年產量中佔7%左右。
TT:這是從AA、AB和E級豆裡排出的小型豆,而且密度通常比較低(說人話就是比較輕)。
T:這是最低的等級,是咖啡渣渣和不完整的豆子組成的。
肯亞咖啡是大型莊園或者小農戶們種植的,之後收的咖啡會送到溼處理廠處理,所以那裡的咖啡豆可追溯性非常高。
只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咖啡豆來自小農戶,特定溼處理廠的咖啡豆會標記顆粒的大小等級,同一批咖啡豆可能來自上百個小農戶,咖啡豆質量由溼處理廠保證了,但是產地追溯起來還是需要費點兒勁的。
ok!今天就到這裡啦~
感謝大家耐心閱讀本凌的圖文。
如果您覺得我的內容、圖文結構哪裡不妥,可以請大家在留言處提意見!
凌凌想知道大家的想法,希望可以早日更上一層樓呢!
先謝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啦!
希望大家可以一直關注我的作品,發文不易,凌凌會一直用心做好一件事噠(凌凌也想漲粉好幾萬^_^)!
下期見!
圖片來源:網絡
文字創作:凌凌柏點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