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範大學李勝團隊養蟑螂研究昆蟲的再生原理—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蟑螂屋」對溫度和溼度有很高要求。

都二霞副教授在顯微鏡下解剖蟑螂的黏液腺。

研究人員展示不同種類的蟑螂標本。

已被人們稱為「小強」的蟑螂,實在不怎麼討人喜歡,但華師的李勝教授團隊卻在他的實驗室裡養了數十萬隻,對它們進行深入研究。

在華師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養著數十萬隻種類不同的蟑螂。

研究人員在顯微鏡下做解剖實驗。

都二霞副教授展示生長在不同階段的蟑螂。

為了綜合蟑螂群體的性情,需要從外引進比較野性的蟑螂。

 

斷了腿,很快就能長出來;斷了頭,能繼續活好幾天。缺氧條件下,昏過去好久能「復活」;手術臺上,被切掉半個肚子依然活躍。這就是每家每戶人人喊打的蟑螂。

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養著大小不一、種類不同的蟑螂,足有數十萬隻。蟑螂分布在不同的「屋舍」內,主要有德國小鐮、美洲大蠊、杜比亞蟑螂等。女研究生對它們一點也不害怕,甚至還稱「可愛」。

「你看,長得多漂亮!真是漂亮。」李勝教授取下一個大盒子,翻開硬紙殼,裡面密密麻麻地爬滿杜比亞蟑螂,這讓人想起電影《木乃伊》裡那爬滿老鼠和蝗蟲的鏡頭,但這些是李勝教授所稱的「寶貝」。

研究團隊從最早的四個人,一路壯大到三十多人,可謂人才濟濟。李勝教授團隊希望能藉助昆蟲的再生原理,為人類提供幫助,更希望能發掘和利用蟑螂的活性成分,轉害為利,變廢為寶。

都二霞副教授是留美多年的碩士生導師,她捉了幾隻「小強」放進乾冰裡,不耐寒的它很快就一動不動。躺在「手術臺」上的小強,被切去半個肚子後還相當活躍,從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它的雌性黏液腺簡直就像是「方便麵」。他們還把雄性附性腺戲稱為「烏龍麵」,還將剛羽化的美洲大蠊比喻為「出浴美女」。研究人員為令人反感的蟑螂起性感的名字,把看似枯燥無味的科研進行形象化討論,使實驗室裡常常充滿歡聲笑語。一位體貼入微為蟑螂改善居住環境的帥小夥,還被小夥伴們授予「蟑螂小王子」的榮譽稱號。

另一邊,研究生李昭昕正在昆蟲發育與遺傳調控實驗室對蟑螂「偷拍」觀察。在那些透明的房間裡,攝像機記錄著它們每一個私密動作。長時間的拍攝過程中,那些獨居的「單身狗」逃不出被「偷窺」的下場,被攝像機拍下從調情、交配,到產卵、生子的過程。

3月20日,李勝教授團隊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並被作為同期Research Highlight重點推出。在這篇論文中,他們解釋了有著超強適應和生存能力的蟑螂為何會被稱為「小強」,他們還確認了蟑螂的「斷肢再生」能力,認為這與生物的損傷機理有共生性,如果能通過合成等方式,很可能用於人類創傷修復。

據悉,蟑螂還是我國的一味傳統中藥料,其活性成分提取物在臨床上的應用已30餘年,同時,蟑螂還是不完全變態模式昆蟲的理想材料。目前,李勝實驗室分別以衣魚、美洲大蠊、果蠅作為不變態、不完全變態、完全變態的代表昆蟲研究變態發育的演化規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蟑螂何以成為打不死的「小強」?華師團隊發論文揭秘
    已被人們習慣稱為「小強」的蟑螂,實在不怎麼討人喜歡,但華南師範大學李勝教授團隊卻在他的實驗室「蟑螂屋」裡養了數萬隻,對它們進行研深入究。3月20日,李勝團隊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並被作為同期Research Highlight重點推出。在這篇論文中,他們解釋了有超強適應和生存能力的蟑螂為何會被俗稱為「小強」,他們還確認了蟑螂的「斷指再生」能力,認為這與生物的損傷機理有共生性,如果能通過合成等方式,很可能用於人類創傷修復如潰瘍等。
  • 高校團隊養10萬隻"小強":研究蟑螂斷肢再生能力
    高校團隊養10萬隻"小強":研究蟑螂斷肢再生能力 原標題: 這就是每家每戶人人喊打的蟑螂。  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養著大小不一、種類不同的蟑螂,足有數十萬隻。蟑螂分布在不同的「屋舍」內,主要有德國小鐮、美洲大蠊、杜比亞蟑螂等。女研究生對它們一點也不害怕,甚至還稱「可愛」。  「你看,長得多漂亮!真是漂亮。」
  • 在廁所遭蟑螂圍攻,中國學者轉而發起研究:發現斷肢再生奧秘
    蟑螂,學名蜚蠊,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在中國又被稱為「打不死」的「小強」。一年多以前,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李勝教授將多年的研究對象從家蠶和果蠅轉移至果蠅和美洲大蠊(蜚蠊目一種)。
  • 華師一教授團隊養十萬隻「小強」 發現斷肢再生奧秘
    但華南師範大學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勝教授卻在實驗室建起「蟑螂屋」,養殖數萬隻「小強」,意圖藉此找到用於人類創傷修復的良方。  李勝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詹帥等合作,在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水平上詮釋了美洲大蠊(蟑螂的一種)的發育可塑性。
  • 廁所遭蟑螂圍攻後為其開闢實驗室,中國學者發現斷肢再生奧秘
    蟑螂,學名蜚蠊,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在中國又被稱為「打不死」的「小強」。一年多以前,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李勝教授將多年的研究對象從家蠶和果蠅轉移至果蠅和美洲大蠊(蜚蠊目一種)。
  • 一則會起雞皮的新聞!華師有個蟑螂屋,裡面養了幾萬隻小強……
    可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李勝教授團隊卻覺得它渾身是寶。北京時間3月21日凌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李勝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研究員等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美洲大蠊發育可塑性的基因組與功能詮釋)。同期,Nature Communications把該研究成果作為重點推出。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中國科學家從蟑螂中尋找「治病良方」
    新華社記者李嘉樂攝李勝是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教授。他團隊的箱子裡培養著數萬隻不同品種的蟑螂。3月21日,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李勝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美洲大蠊發育可塑性的基因組與功能詮釋」,其主要研究對象是蟑螂中的一種——美洲大蠊。「研究才知道,蟑螂渾身是寶。」
  • 數以萬計的果蠅和蟑螂是他寶貴的財富
    在華南師範大學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勝博士的實驗室裡,成千上萬的果蠅、蟑螂成了最寶貴的財富。從事昆蟲變態研究26年以來,李勝和團隊與它們朝夕相處,陪著一批又一批昆蟲走完短暫而又充滿奧秘的一生,並從中打開一個又一個「生命密碼」的盒子。在昆蟲發育遺傳領域、尤其是「昆蟲變態發育的激素和營養調控」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開拓性、突破性和系統性的國際領先研究成果,引領了昆蟲遺傳發育研究的發展。
  • 白蟻蟑螂是「親戚」?
    李勝教授的研究團隊有20多人。    南都記者 譚慶駒 攝    南都訊 「小強」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似乎是「人人喊打」,可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李勝教授團隊卻覺得它渾身是寶。
  • 華師這間「蟑螂房」養著上萬隻「小強」!「小強」為啥打不死?這裡...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姚瑤 攝影/董天健)春分已過,廣東天氣逐漸轉暖,你家的蟑螂是不是又活躍起來了?蟑螂是被稱作「打不死的小強」的古老昆蟲,它究竟為什麼這麼強,昨天國際上有了最新研究進展,而研究者就是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李勝團隊。
  • 蚯蚓為什麼可以再生?—新聞—科學網
    然而,有趣的是,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些動物依然保留強大的再生能力,例如某些脊椎動物,比如斑馬魚、蠑螈、壁虎等,可以治癒創傷、再生丟失的器官或者附肢(心臟、尾巴、晶狀體)。某些無脊椎動物,比如渦蟲,甚至擁有更強的再生能力,可以從少量組織和細胞再生整個生命體,因此被廣泛用於幹細胞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研究。
  • 白蟻的祖宗是蟑螂?科學家從基因找到血緣證據
    每到下大兩之前,電線桿旁總會出現一堆白蟻,甚至跑進家裡蛀空家具或裝潢,是種討人厭的昆蟲。這種不屬螞蟻類的白蟻,據科學家透過基因比對取得證據,發現白蟻是由蟑蟑螂演化而來,也就是說,蟑螂是白蟻的祖宗。據《澎派新聞》報導,華南師範大學的教授李勝,近日在學術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通訊》上,發表了自己研究多年的論文《The genomic and functional landscapes of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in the American cockroach》(美洲大蠊發育可塑性的基因組與功能詮釋)。
  • 蟑螂帶來的啟示,大學教授養萬隻蟑螂,揭露「再生秘密」
    見過養蜥蜴的,養蛇的,這已經是逐漸可以接受的了,如今,卻有人養了數萬蟑螂,而且養出了大名堂。對於蟑螂人們都是唯恐避之不及,尤其是在廣東地區這裡天氣炎熱潮溼,蟑螂的數量一直曾未減少過。蟑螂一直 以生命力頑強的小強著稱,對此,教授李勝想到,作為一名生命科學者,經常聽到有研究老鼠青蛙之類,可就是沒有聽說有研究蟑螂的,當機立斷,要在蟑螂身上找到一些靈感。說做就做,李勝和他的團隊搭建起一片有二十多平方的小強之家,在這裡養育著約樹數萬隻多個品種的蟑螂作為研究對象。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在陝西鎮巴燈影組西蒿坪段發現了華南地區最早的三葉蟲和舌形貝類腕足動物。10月17日,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綜合期刊雜誌《岡瓦納研究》上。 寒武紀大爆發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兩側對稱動物爆發事件,在這次生命創生事件中,突然出現了具眼睛、帶附肢的三葉蟲。作為寒武紀演化動物群的典型代表,該生物也成為了傳統前寒武系—寒武系重要的分水嶺。
  • 一周高教回顧—新聞—科學網
    ——首都體育學院教授 鍾秉樞   華南農大職稱評審取消「出國經歷」要求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在其官網發布公告,表示為貫徹落實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經學校研究決定,取消該校今年職稱評審中有關出國經歷要求的評審條件。
  • 「蟑螂先生」馴蟲記:他準備養40億隻蟑螂,每天吃200噸垃圾,「為...
    在他的眼裡,蟑螂不是害蟲,而是工具和產品。他說,人類歷史上大規模利用昆蟲有兩次,一次是桑蠶、一次是蜜蜂,第三次應該就是蟑螂了李延榮在觀察養殖的美國大蠊蟑螂品種。本文照片均為本報記者朱崢攝俗稱「小強」的蟑螂,讓很多人覺得噁心,甚至避之不及。
  • 重慶大學教授發明真菌滅蟑螂:蟲草原理讓蟑螂變成僵蟲
    夏玉先告訴記者,自然界裡,植物、昆蟲都會「得病」,再強的「小強」也會得病——真菌病。夏玉先決定,採用自然法則來對付蟑螂。於是,他與團隊一起,到重慶許多地方去尋找死掉的僵蟲,將死蟲身體裡的真菌分離,結合之前研究過的針對蝗蟲的真菌菌種庫,尋找一種能殺死蟑螂的真菌。
  • 女星養300隻昆蟲當零食 稱蟑螂的味道像蝦
    但她有別於一般女星愛研究穿搭或美妝,最大的興趣竟是養昆蟲。日前,她出演綜藝節目還自曝飼養了多達300隻昆蟲,有些還拿來當零食吃,更表示蟑螂的味道像蝦。荒川真衣的本職工作是一名護理師,但外形吸睛被找去拍寫真。在工作之餘,她時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生活點滴,從中就能發現她非常熱愛昆蟲。曾有網友忍不住詢問,為什麼她不能有更可愛的興趣,她也說自己不只愛觀賞,還喜歡把它們當食材或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