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考之難:阻礙我們思考的8種認知偏差

2021-01-09 澎湃新聞

本文作者:朱公明

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各樣的言論充斥在我們周圍,它們往往並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以最近因疫情而再度成為熱點的「中西醫之爭」為例,有人力挺中醫,認為中醫是民族瑰寶,有良好的療效,並會舉出身邊各種各樣的例子來證明中藥的作用;有人則力挺西醫,對中醫嗤之以鼻,認為中醫的療效無法判定,所依據的理論也玄之又玄,過於不靠譜。對於此類言論,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批判性思考,以對它們作出理性的判斷。

都說認識到思維誤區是打破誤區的起點,在對某個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哪些因素在制約著我們的思考?對此,本文整理了8種常見的認知偏差,聊一聊人類在思考時常常會犯的一些錯誤。不過,受限於篇幅,對其背後的機制我們不作探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翻閱相關文獻。

1

證實偏差

證實偏差(confirmation bias)是指人們傾向於尋找支持自己假設的證據,拒絕與自己觀點相矛盾的證據。這種傾向如此強烈,以至於當出現與自己深信不疑的觀點相矛盾的證據時,人們會忽視甚至曲解這些證據。

在一項研究中,針對死刑是否應該廢除,持支持和反對觀點的人居然引用了同一項研究成果,即關於死刑是否能起到威懾犯罪作用的研究,但他們通過不同的解釋以支持各自的觀點。如果證據不能支持自己的觀點,人們會將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的缺陷上面,並質疑研究的有效性,在一些情況下,甚至會有意歪曲證據以支持自己的立場。

證實性偏差會使人不斷強化自己的信念,拿開篇的例子來講,認為中醫有效的人,「只能」看到中醫有效的例子;而認為中醫無效的人,「只能」看到中醫無效甚至害人的例子。所以,想要克服證實偏差,成為一個更明智的人,我們需要經常告誡自己「我可能是錯的」。

2

自我服務偏差

自我服務偏差(self-serving bias)是指我們傾向於以有利於自身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知覺。用大白話講就是我們喜歡往自己臉上貼金。

當得知自己成功後,人們樂於接受成功的榮譽。一般會把成功歸結於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卻把失敗歸咎於「運氣不佳」「問題本身無法解決」等外部因素。

當我們和別人相比較時,也會出現自我服務偏差。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自己更友善、更聰明、更英俊、更沒有偏見、更健康,甚至更具洞察力,並且在自我評價時也更為客觀。

自我服務偏差還會讓我們盲目樂觀。有著抽菸、酗酒等不良習慣的人往往會認為疾病發生在他人身上的概率要遠遠大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

最後這一點或許也可以解釋,疫情期間,為何有些人可以迷之自信般地不帶口罩。

3

後見之明偏差

後見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是指我們傾向於將已經發生的事情看作是顯而易見的,卻意識不到自己的判斷受到了已知結果的影響。這一偏差也被稱為「我早就知道了」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結果經常會讓人產生後見之明偏差,讓我們誤認為心理學講述的都是一些「常識性」的知識。比如,在讀到「我們更喜歡那些性格跟我們相似的人」的心理學研究結論時,我們會產生一種強烈感覺:這還用說嗎,當然是這樣的,我早就知道了。

但假如讓人們來做心理學知識的多項選擇題,面對多個看上去都很可信的答案。他們往往又會抱怨:「怎麼搞的,我還以為自己都明白了呢!」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寫這句話的人很可能受到了後見之明偏差的影響。「知道」可能並不是真正的知道,並不是真正的內化於心。

- geralt -

4

易得性啟發式

易得性啟發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 )是指人們會根據某些事例或事件的容易程度來評估某類事物的頻次或某一事件的概率。

這一啟發式通常很有用,在所有條件都相同的前提下,經常發生的事件要比不經常發生的事件更容易被想起來。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這一啟發式會失效。如果某一事件剛剛發生,或者在發生時伴有強烈情緒,人們想起它們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易得性啟發式提醒我們,需要審慎地對待新聞報導。因為新聞不太會報導一些日常事件(比如汽車交通事故),更多的是在報導一些不尋常事件(比如飛機失事),經常看新聞,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這些不尋常事件在你頭腦中的易得性。

也就是說,易得性啟發可能會讓你覺得飛機更不安全,懼怕坐飛機,而實際上飛機是比汽車安全得多的交通工具。

5

代表性啟發式

代表性啟發式(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是指人們通常會根據「A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代表B,或者說是A在多大程度上與B相似」來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段話比較抽象,可以看下面這個例子。

琳達,31歲,單身,坦率直言,性格開朗。她所學的專業是哲學。當她還是一名學生的時候,她就非常關注歧視和社會公正問題,同時參加了反對核武器的活動。請從下述選出最可能的選項 :

 琳達是一名銀行出納員

 琳達是一名銀行出納員,同時是一名活躍的女權主義者

大多數人認為琳達更可能是一個女權主義的銀行出納員,而不僅是一個銀行出納員。但是這樣的答案違反了概率的基本原理。兩個獨立事件(「銀行出納員」和「女權主義者」)同時發生的概率不可能高於單個事件發生的概率(「銀行出納員」)。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假如你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人表現得鬼鬼祟祟,你會不會認為他很可能是個小偷呢?

6

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指一個客觀上相同的問題的不同描述導致人們做出了不同的決策判斷。一般來說人們更喜歡「獲得」表述,而厭惡「損失」表述。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寓言故事來理解這種認知偏差。

國王晚上做了一個夢,醒來之後很是擔憂。於是找來了國內最好的兩名解夢師。

第一位解夢師聽國王講完夢境之後,說道:「陛下,您這個夢是預言之夢。它預示著您的親人都會先您一步離世。」

國王聽後,大怒,命人將第一位解夢師重打一頓。

隨後國王召來了第二位解夢師,他聽國王講完夢境後,說道:「陛下,您這個夢是預言之夢。它預示著陛下您會比您的親人都長壽,恭喜陛下。」

國王聽後,大喜,重重賞賜了第二位解夢師。

由此來看,說話真的是一門藝術啊。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框架效應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他人,但另一方面,想要更清晰的思考,你需要認識到這一認知偏差,不能犯國王犯的錯誤。

7

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是指個體的判斷是以一個初始值或者「錨」為依據的,然後再進行不充分的上下調整。

這是一種容易直觀理解的認知偏差,在信息不充分的場景中,我們會以一個事物的初始值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做調整。比如,同一件衣服,在標價500元的時候,如果能對其砍價,人們的購買價位會嚴重受標價500元的影響,可能會定格在400元左右;但如果它標價100元,人們的購買價位就會定格在80元左右。相反,很少有人會去質疑這件衣服最初的定價是否合理。

因此,在進行重大決策時,比如購買房屋,我們需要對對方給出的初始值進行評估,判斷初始值是否合理,而不是一上來就默認了初始值,在其基礎上進行調整。

8

混淆相關與因果

對相關性和因果性不太了解的人,往往認為二者沒太大區別,或者認為二者是一回事。也就是說,當我們說A和B有關係,A升高時,B也升高(相關性),這時人們會有一種錯覺,認為A導致了B的發生(因果性)。你可以看看下面幾個例子:

成功人士一般都睡眠較少

打麻將的老人較少得抑鬱症

冰激凌銷量越高,中暑人數越多

假設上面的敘述全部為真,我們很容易認為:想要成功,早睡早起;想要不得抑鬱症,就去打麻將;不能吃太多冰激凌,不然容易中暑。

而其中因果關係可能是,成功者因為需要處理的事情多,所睡眠時間少;開朗的老年人更可能願意去打麻將,而抑鬱的老人不愛社交,迴避社交;而冰激凌與中暑人數的關係則可能是由第三個變量氣溫導致的。

所以,在看到相關性表述的時候,我們要謹慎解釋它們背後的因果機制。

好了,除了以上8條,你還知道哪些認知偏差呢?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我一直在思考著怎麼才能鳳凰涅槃,從一個碼農變成企業家,做出一家不斷成長和改變的優秀企業。陳老師給我提供了一點有益的認知。 按照陳春花教授的說法,企業要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一點是領導人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然而作為領導人,大家常常有三個認知障礙:自我,事實和經驗。今天就這一點分享我的感悟。
  • 遠離3種認知偏差,你也可以認知升級,事半功倍
    認知盲點導致認知偏差我們在面對一個事物時,通常都會遇到以下兩類認知誤區:一類是認知盲點,一類是認知偏差。所謂認知盲點,就是對於我們來說,這件事是完全陌生的,當它出現的時候,我們完全覺察不到怎樣思考,怎樣行動。但是客觀環境又使我們又不得不有所反應,要麼表達些什麼,要麼去做些什麼。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確認偏差,也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是個人選擇性回憶、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確認偏差也指人一旦產生某個信念,就會努力尋找與它相符的例子,並無視那些不符的。
  • 如何調整青春期孩子的認知偏差?
    後臺有很多媽媽問我:「如何調整孩子的認知偏差?」,在這兩年中,我接觸到很多案例中,也確實見到了想法偏激,認知偏差的孩子,他們或認為這個世界都是陰暗的,活著沒有意義,或認為不考第一就不去考試,或認為老師同學就是在針對他,等等,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認知偏差呢?
  • 「認知偏差」是熊孩子的誘因:愛他的最好方式,是修復認知錯誤
    但有的孩子確實連犯錯都不知道,自己錯的哪裡了,其實這是孩子的「認知」產生了偏差。案例豆豆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住,直到六歲才被父母接到身邊。以往豆豆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豆豆的要求大多被滿足,老人對於孩子的要求極少有不答應的,孩子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豆豆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之後,也是我行我素。
  • 我們應該如何的去評說(思考)一件事——交易者思考
    我們每一天都會遇上很多有趣和爭議的事情,也會從各大媒體上得知整個天下所發生的事情,所以就不免每一人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看法各抒已見,那些有我們聽著順耳的也有我們認為是無稽之談的。但是在我心裡認為思考一個問題最難的是從因找到果,而太多的人喜歡從果找因。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 「都是為你好」太多只是情緒綁架,父母的認知偏差可能會害了你
    而這歸結起來,大體不過就是認知偏差所出的問題。02認知偏差普遍存在於每個人中其實,每個人都有認知偏差,即便是專家、學者,乃至於我們尊為「聖人」的孔夫子也一樣如此生活中,但凡我們細心觀察,總能發現許多認知偏差的問題。比如錢鍾書《圍城》中所講的那一段描寫,就很具有現實代表性:「母親忙使勁拉他,嚷著要打他嘴巴,一面嘆氣道:他爸爸在下面賭錢還用說麼!我不懂為什麼男人全愛賭,你看咱們同船的幾位,沒一個不賭得錯天黑地。
  • 六頂思考帽之藍帽子思考法
    即使在小組會議上使用六頂思考帽方法時,會議主持人或協調人仍然可以請與會者進行單獨思考。這樣一來,人們有可能提出更多點子。在集體討論中,我們總是忙著聽別人講話,很少有時間進行思考。主持人可以說:「現在我們轉換到黃帽思考。在開始討論之前,請諸位花兩分鐘時間單獨思考一下。」對綠帽、黃帽和黑帽而言,這種個人思考方式尤其有用。
  • 索尼發布XR認知晶片,智能電視進入「會思考」的時代
    1月8日,索尼公司發布了一塊全新的「認知晶片」——XR,同時推出了基於該晶片的全新智能電視BRAVIA XR系列,該BRAVIA XR電視陣容,包括畫諦系列8K液晶電視Z9J、畫諦系列4K OLED電視A90J和A80J以及4K液晶電視X95J和X90J。「XR認知晶片」讓電視學會自主思考
  • 《愛貓之城》,一部能夠引起我們思考的優秀作品
    《愛貓之城》,一部能夠引起我們思考的優秀作品九月的院線,像暴風雨前寧靜的夜晚,是那樣的沉悶而肅穆。經過幾個月的艱苦鬥爭,暑假即將以緊張的國慶節結束。在這短短的一段時間裡,有幾部電影等待上映,它們都很好,但是很難銷售。可以說,他們正努力在這一差距中生存。《愛貓之城》就是這樣一部好電影。
  • 用批判性思維看是真的麼
    批判性思維不單單是詳細查證、找出錯誤、最終尋求正確答案,不是簡單地對有疑問的地方提出質疑,相反是刻意挑戰固有認知,對相信的核心部分進行思考質疑。 首先我們來看「Critical」的意思。有的人認為「Critical」一詞並沒有攻擊性,但實際在英語中,「Critical」正是用於含有攻擊性的上下文中,只是很多情況下攻擊的對象並不是人。 那麼漢語中的「批判」又是什麼意思呢?
  • 葉海林:身份認知偏差對中印關係前景的影響
    本文認為中印的身份認知偏差主要體現在雙方的國際地位和戰略角色想像以及互動的成果預期方面,進一步討論了身份認知偏差對中印兩國產生的不同影響,並就中印關係的最優前景和次優前景做出了展望。2020 年是中印建交 70 周年。70 年以來,中印雙邊關係幾經波折,跌宕起伏,畫出了一條蜿蜒輾轉的軌跡。
  • 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解讀《寄生蟲》悲劇原因
    整個影片似乎沒有刻意描繪出一種悲傷氛圍,但,我們都清楚,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悲劇。其中投射出了太多深刻的問題,例如,韓國社會貧富兩個階層的社會問題和人性等問題。我只想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影片人物悲劇命運的原因。
  • 艾未思維英語讓孩子擁有全球視野、批判性思維、學業精神
    因此,艾未思維英語的品牌願景是,在幫助中國兒童掌握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打開他們的全球視野,塑造學業精神,發展面向未來的能力與素質,培養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的創新一代。  如何實現這一願景呢?艾未不斷拓展自己的教育載體與平臺,充分運用網際網路與新科技的力量,連結全球優質支援,幫助孩子們開拓全球視野,豐富知識體系。
  • 清醒思考的藝術:我們總是犯錯?避免5種錯誤思維讓你離成功更近
    如果說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距在於思維方式,那麼,熟知了思考方式的隱形陷阱,人們就會犯錯更少,從而離成功更近。書中列舉了52種思維錯誤,我總結了幾類我們日常經常用的到的。01、無法獨立思考引發的錯誤這是一本教人怎麼樣清醒思考的書,那怎麼能做到清醒思考呢?就要從破除我們常見的一些思維錯誤做起。有一些思維誤區,我們經常一不留神就陷進去。
  • 認知不協調背後的理性思考,值得深入學習。反思自己
    想要知道什麼叫做認知不協調就要先了解什麼叫做認知!認知指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獲取知識。習慣上將認知與情感、意志相對應。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等認知活動按照一定的關係組成一定的功能系統,從而實現對個體認識活動的調節作用。在個體與環境的作用過程中,個體認知的功能系統不斷發展,並趨於完善。認知不協調坦白一點講就是記憶與你知覺行為與個體之間認知的差異,會讓你一時的難以接受,甚至反感!
  • 高效思考方法:面對困境,如何一秒找出問題癥結所在?
    《零秒思考》赤羽雄二 著作者在麥肯錫有工作十四年的經驗,通過實踐總結出了一套能夠高效思考的方法,語言就是思考具體化的呈現,人們經常覺得腦子稀裡糊塗的,種種隻言片語浮現於腦海,閃現的語言往往還未組織出來便稍縱即逝。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嘗試將上上述這些情況變成文字,當某個想法剛一浮現就立刻將其用語言組織出來。
  • 灰度認知社曹升:灰度正念領導力的底層邏輯
    我們都是普通人,認知偏差是時時刻刻在發生的,今天主要看3個。這是一種恐懼情緒導致的生理反應,也屬於典型的認知偏差。3.主體性認知偏差主體性認知偏差,就不多解釋了。比如有一種九型人格理論說,不同人格主體,認知的敏感性與鈍感性完全不同,因此產生認知偏差。
  • 研究發現抑鬱症罪魁禍首:過度思考(反芻思維)
    實驗結果中,他們發現雖然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縝密思考」、「自我分析」會讓你覺得自己變得更加聰明了,但這同時也會阻礙你,讓你的大腦失去控制。反芻思維是人們在陷入抑鬱情緒後的常見思維形式,而反過來喜歡進行反芻思維的人也有更高的風險罹患抑鬱症。
  • 反芻思考:與80%的抑鬱症康復有關
    反芻思考——重複思考抑鬱事件的原因和後果——在抑鬱症中很常見。然而,新的研究表明,僅僅意識到你不需要反覆思考就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放。當人們學會減少反芻次數時,80% 的人在六個月後(包括10周的治療)恢復了。領導這項研究的Roger Hagen教授說:「焦慮和抑鬱會引起困難和痛苦的消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