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為你好」太多只是情緒綁架,父母的認知偏差可能會害了你

2020-12-04 讀書文史

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盡在@讀書文史

文 | 讀書君

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莎士比亞

生活中,你肯定經常聽過這樣的話:

我都那麼一把年紀了,你應該聽我一句勸……

有些時候,你可能並不贊同ta的觀點,但是若時間久了,這樣的話長期在耳邊飄過,你可能就會潛移默化地接受了ta的觀點和看法。

當然,觀點有利無害的話,全盤接受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觀點是有害無利的話,聽得多一點,都可能是一種變相的毒害。

而且,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有時候,人們並不覺得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是存在問題的,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01「一切都是為你好」,可能會害了你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你一定曾經接受過來自於父母對你的各種強硬性的愛的「表達」,如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口號,去替你做各種決定,辦各種事情。

比如:你應該上什麼樣的學校,讀什麼樣的大學,報考什麼樣的專業,畢業後找什麼樣的工作,在什麼樣的年紀結婚生孩子等等……

總而言之,在他們眼中,一切都應該是有規可循的,應該是被規劃好的,孩子的一切就應該按照他們的要求來。

然而,很不幸,生活中很多父母所做的決定,往往都存在極大局限性。因為大多數老一輩父母,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也沒有太多時間去研究過什麼人生哲學。

他們的一生,其實也不過是摸著石頭過河,把自己勉強「渡」過來了,而孩子也是在莽莽撞撞、渾渾噩噩中,靠人靠己「渡」過來的。

所以,當父母為你傾盡所有,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你好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是害了你。

比如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經常被父母催婚、逼婚,而其中一些較為極端的父母,甚至以斷絕父子、母子關係,更甚至以性命做要挾。

排除那些比較極端和相對比較自私的做法,大多數老一輩的思想,其實都是按他們的人生軌跡來看問題,他們所認為的婚姻與幸福,也許不過就是兩個人生命運的捆綁,幸福與幸福談不上,搭夥過日子,這已經算是很好的幸福模本。

而這歸結起來,大體不過就是認知偏差所出的問題。

02認知偏差普遍存在於每個人中

其實,每個人都有認知偏差,即便是專家、學者,乃至於我們尊為「聖人」的孔夫子也一樣如此。

所以,並不是每個人的所說的話都是對的,即便是專家所說的話,也並不都是權威性的。

生活中,但凡我們細心觀察,總能發現許多認知偏差的問題。比如錢鍾書《圍城》中所講的那一段描寫,就很具有現實代表性:

「母親忙使勁拉他,嚷著要打他嘴巴,一面嘆氣道:他爸爸在下面賭錢還用說麼!我不懂為什麼男人全愛賭,你看咱們同船的幾位,沒一個不賭得錯天黑地。『蘇小姐聽了最後幾句小家子氣的話,不由心裡又對孫太太鄙夷,冷冷說道:『方先生倒不賭。『』」

從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孫太太因為對自己丈夫賭博行為不滿,而以偏概全地認為,天下所有的男人都好賭。這或許說的是氣話,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其實人都是存在認知偏差的。

這個案例其實和很多父母認為,所有不結婚的男男女女都是不幸福的,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認知偏差,所以在父母眼中認為,孩子就應該都結婚生子,否則人生就是失敗的。

其實,不僅是人存在認知偏差,動物也一樣如此。

有這麼一個故事,話說一戶人家,家裡養了一條狗,狗主人一年四季,基本都是穿著色調比較灰暗的、樸素的衣裳。家裡的狗,每次看到狗主人回來,總是大老遠地搖頭晃尾,迎接主人。

突然有一天,狗主人穿了一件顏色鮮豔的花衣裳出門喝喜酒,回來的時候,家中的狗大老遠看到人走過來,就「汪汪汪」地吠個不停,幾乎沒把狗主人撲倒。

狗主人十分生氣,對著狗大聲吼道:「瞎了狗眼,連我都不認識了!」甚至要抄起木棍打狗。

旁邊的鄰居看見了,說:「你不要打它,應該想想看,你天天穿暗色的衣服,今天穿了一身花衣裳出去,狗一下子能辨得清嗎?」

狗主人聽完,覺得也有道理,也就不再說什麼。那狗也似乎認出了狗主人,不再汪汪地叫。

所以,動物如此,人又何嘗沒有這樣的認知偏差和「刻板」印象。

03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有自己的認知和思維價值觀,不要人云亦云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受周邊的人或事所左右,沒有辦法做出真正的內心想要的選擇。

然而,其實,不是每個人的意見,對自己都是有用的。一旦盲目聽信一些無用的意見,這很有可能讓你在彎路上越走越越偏離軌道。

這就好比讓一個從來沒有掙到過錢的人,教你怎麼掙錢;讓一個從來都沒有在婚姻上感受過幸福的人,教你如何在婚姻上獲取幸福一樣,這顯然沒有多大的說服力,甚至會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這也就好比,你明明是一位時裝設計師,服裝博主,進了服裝店,你卻讓一個普通的導購員給你推薦衣服產品一樣。導購員只能根據自己認知範圍的水準,去給你推薦她所認為的合適的衣服,但是至於真的是不是合適你,恐怕也只有你最清楚,而不是她。

同理,你的父母,催著你去相親,去結婚也一樣,他們只能基於自己所認知的範疇去告訴你,你就應該在這個年紀結婚生孩子,否則你將會孤獨終老。

而現實中,很多人其實都是被填鴨式教育,教得只會一味接受外來觀念的灌輸,而不會主動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會跟著他人的觀點、情緒走,失去了自己的主觀思考意識。最終,他們大多只能在焦慮和盲目從眾中迷失了自我,變成一個失敗而無助的人。

所以,要做一個獨立而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學會思考,懂得辨別,而不是聽別人人云亦云。

當我們做到這些,也就不會被「一切都是為你好」這麼一句話,牽著鼻子走。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

相關焦點

  • 如何調整青春期孩子的認知偏差?
    研究表明,人的前額葉皮層直到25歲左右才能發育完全,前額葉皮層是掌管人做規劃,計劃,控制情緒的部位,所以你看到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就發脾氣了,情緒不穩定,說不定你的某一句話就能把他惹惱。其中有兩個發展特點【以自我為中心】【假想觀眾】是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表現。【以自我為中心】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做事不會考慮別人的想法,以自己的想法為重。不管你說什麼,我得按照我自己的想法來。
  • 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解讀《寄生蟲》悲劇原因
    整個影片似乎沒有刻意描繪出一種悲傷氛圍,但,我們都清楚,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悲劇。其中投射出了太多深刻的問題,例如,韓國社會貧富兩個階層的社會問題和人性等問題。我只想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影片人物悲劇命運的原因。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在網絡上你會發現因為別人對自己的股票不看好而互懟的比比皆是。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確認偏差,也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是個人選擇性回憶、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確認偏差也指人一旦產生某個信念,就會努力尋找與它相符的例子,並無視那些不符的。
  • 「認知偏差」是熊孩子的誘因:愛他的最好方式,是修復認知錯誤
    全文字數:約1560字閱讀時長:約5.5分鐘剛出生,孩子幾乎的認知狀態是一樣的,對於這個世界沒有太多,也沒有更大的認識了。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在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環境、在不同的教育之下,孩子的行為卻出現了很大的差異。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陳老師給我提供了一點有益的認知。 按照陳春花教授的說法,企業要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一點是領導人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然而作為領導人,大家常常有三個認知障礙:自我,事實和經驗。今天就這一點分享我的感悟。 「自我」就是過度自信,做得好的都是自己的功勞,做得差的都是別人和環境的問題。
  • 洞察認知偏差 回歸理性投資
    大多數投資者都要糾纏於反射系統所造成的非理性影響,被人類的局限性所界定。這個系統會誘使人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系統性心理偏差,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認知偏差。這些偏差讓投資者陷入誤區,它們都具有個體性,並且以隨機方式發生在投資者當中。1、過度反應偏差投資者對壞消息的反應通常甚於好消息,比如當公司發出盈利預警時,很多人就會恐慌性地拋出股票。
  • 遠離3種認知偏差,你也可以認知升級,事半功倍
    認知盲點導致認知偏差我們在面對一個事物時,通常都會遇到以下兩類認知誤區:一類是認知盲點,一類是認知偏差。所謂認知盲點,就是對於我們來說,這件事是完全陌生的,當它出現的時候,我們完全覺察不到怎樣思考,怎樣行動。但是客觀環境又使我們又不得不有所反應,要麼表達些什麼,要麼去做些什麼。
  • 批判性思考之難:阻礙我們思考的8種認知偏差
    都說認識到思維誤區是打破誤區的起點,在對某個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哪些因素在制約著我們的思考?對此,本文整理了8種常見的認知偏差,聊一聊人類在思考時常常會犯的一些錯誤。不過,受限於篇幅,對其背後的機制我們不作探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翻閱相關文獻。
  • 淘寶中差評「消失」,會造成消費者網購認知偏差嗎?
    縱觀整個電子商務行業發展歷程,電商平臺商品評價體系的構建及應用由來已久,商品詳情頁面融合好評、中評、差評的階梯化評價體系是消費者初步獲取對商品評判認知的重要信息要素。時至今日,淘寶C店評價體系發生變化。
  • 入圈第N天(第6期):自閉症的認知偏差是如何形成的?
    我將通過這一期,論證我的觀點,並講一講各界對自閉症的認知偏差是如何形成的。 由於官方沒有對自閉症精細的分類,網絡群體的碰撞,使得公眾對自閉的認知形成偏差。 閉圈的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而死者是無法發聲的。 這是統計學上的基本原理,在閉圈也存在類似的現象。
  • 葉海林:身份認知偏差對中印關係前景的影響
    本文認為中印的身份認知偏差主要體現在雙方的國際地位和戰略角色想像以及互動的成果預期方面,進一步討論了身份認知偏差對中印兩國產生的不同影響,並就中印關係的最優前景和次優前景做出了展望。2020 年是中印建交 70 周年。70 年以來,中印雙邊關係幾經波折,跌宕起伏,畫出了一條蜿蜒輾轉的軌跡。
  • 這2個對情緒的認知誤區,你都了解嗎?
    這2個對情緒的認知誤區,你都了解嗎?這些情緒是怎麼產生的?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嗎?今天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首先,跟大家分享2個對於情緒錯誤的認知。a.情緒是天生的傳統的研究觀點認為,情緒是人類天生就有的,與生俱來深深植根在基因中的。畢竟,當發生某件事時,我們的情緒便會自動出現。
  • 孩子最反感家長的一句話,「說你都是為你好!」
    有這樣一句話,很多家長可能都說過,而且覺得說這樣的話很正常,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啊。然而這樣的話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也是孩子很不願意聽到的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說你都是為你好!」。孩子一聽這話,情緒瞬間爆發,會跟家長大吵一架。為什麼我們認為很正常、很普通的話,孩子卻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和結果呢?
  • 認識情緒的重要性,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就像是一股看不見摸不著「能量」,潛伏在每個人的體內,操控你的人生。如果把「情緒」比作汽車的方向盤,開車的朋友都知道,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方向稍微有所偏差,就可能衝出車道,發生交通事故。人生也是這樣,我們經常想著要如何快速賺錢、提高地位,卻忽略了要時刻緊握手中的「方向盤」,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職場上,我們因為控制不好情緒,可能會丟掉工作。
  • 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情緒暴力化研究:怎樣解析情緒暴力化過程方程式
    三是一切朝好的方面著想:事物將會向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他人有他人的難處;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對我不利,一定是有其合理性的;……等等,當你向好的方向著想,你心中的霧霾都會煙消雲散,煥然開朗,而且將使你的內心發酵向正方向發展。(二)由認識偏差產生的不滿感受。有時,人們不滿感受與人們利益和需求無關,只與人們認識偏差有關。
  • 少年回家晚怕父母打罵 謊稱遭綁架致民警大搜山
    怕父母打 少年編造被綁架謊言23日,在調查過程中,阿東的班主任施老師向警方反映,阿東曾在學校炫耀自己通過一把玩具手槍,解救自己和另外被「綁架」兩名小孩,所講內容可能不實。常泰警方立即找到阿東問話。當天中午,在警方和老師的開導下,阿東終於承認了自己說謊的事實。
  • 【漢創會系列分享第六期】創業者常見的六種認知偏差
    10月24日周六,我們漢創會線上系列活動第六期有幸邀請到康黎醫學CFO、董秘張軒榮張總為我們帶來分享。以「創業者常見的六種認知偏差」為題,從六個方面詳細展開。帶領創業者對創業有了全新或是更深入的認知。
  • PUA當代親子PUA三法寶:賣慘,貶低,為你好
    賣慘和「為你好」一樣,本質上就是在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孩子接受的是你們的既定答案,放棄的卻是自我。負責的父母不僅不會把自己的需求強壓給孩子,反而還會盡心竭力地教育孩子要保留「自我」:先弄清楚自己的需要,確定自己的想法,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再去理解別人,安慰別人,幫助別人。
  • 怕什麼不成功,你只是內心戲太多!
    比如我有個讀者叫阿花,加好友後收到如下內容:你好,我的情況可能比你所見過的人都要差,希望不要嚇著你。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他們誰都不要我。後來高考,因為不是一本,我求著家人,他們死活不答應送我去上大學。因為學歷低,長得也不好看,我找不到工作,家裡人都很嫌棄我......她的經歷太難了,我很想幫助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