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玫瑰人生》
說起《玫瑰人生》這首歌,大多數人都很熟悉。
這首歌被改編成英語等多個版本在全世界傳唱,很多有名的歌手都曾翻唱過。
但說起這首歌的原唱,可能很多人就不那麼熟悉。
這首歌的原唱的法國香頌女王伊迪絲·琵雅芙,歌詞由她自己填寫,旋律則由路易·古格利米創作。
《玫瑰人生》的同名電影是一部傳記片,講述的就是伊迪絲·琵雅芙的一生。
電影的敘述非平鋪直敘,而是使用看似凌亂的插敘,回憶與現狀情節交替,用琵雅芙臨終前的目光回視自己戲劇化的絢爛一生。
之前看完電影,我的第一感覺是任性,任性的電影,任性的女主,任性的一生。但這種任性卻不讓人反感,仿佛就該是這樣,桀驁肆意,契合了伊迪絲·琵雅芙其人。
琵雅芙一生坎坷,從出生起不幸似乎總與她相伴,但無論發生什麼,她都不曾向困難妥協,她始終走在自己的節奏裡,從沒有失去「愛」的能力,竭盡全力為她所愛的人和事燃盡一生。
02 早年經歷
伊迪絲·琵雅芙原名艾迪特·嘉斯森,1915年出生於美麗城。
她的母親是一名咖啡廳的駐唱歌手,父親原本在劇院工作,後來淪為諾曼第的一名街頭雜技演員。
艾迪特的父母在她出生後並不怎麼照顧她,很長一段時間她都與外祖母一起居住。
1916年,她的父親跟隨法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行前將她送給祖母照顧。
祖母在諾曼第經營妓院,在那兒工作的妓女會時常幫忙照顧小艾迪特。
影片中,艾迪特和照顧她的妓女塔塔妮有著近乎母女的感情,可是最終她被歸來的父親強行帶走,離開了塔塔妮。
有記載艾迪特幼時曾因角膜炎短暫失明,妓女們湊錢將她送到聖女小德蘭朝聖后奇蹟般恢復視力。
艾迪特14歲時跟隨父親在街頭賣藝,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她漸漸開始在公開場合唱歌,也正式加入戲班。
15歲時她離開父親獨自去巴黎闖蕩。
03 音樂啟蒙
在巴黎時,一位酒吧老闆無意中聽到她的歌聲,立刻被她吸引。
老闆與她籤下合約,將她改名為拉·莫姆·琵雅芙(意為小雲雀),讓她在巴黎最優雅的酒吧之一演出,並在1936年為她錄製了第一張唱片《鄉下姑娘》。
1936年4月,這位老闆被人在家中謀殺,琵雅芙因為與他有密切關係而被警方傳訊,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在此窘境之下,她的一位粉絲雷蒙德助她擺脫了困境,並讓她接受一定訓練。
在雷蒙德的引導下,琵雅芙漸漸脫去因成長環境而沾染的土氣和俗氣,成為了後來人們熟悉的樣子。
此後,她拍攝過電影、演過戲劇,展現了極大的表演天分。
從1936年起,她陸續推出自己的新作品,錄製了多張專輯,並在紐約、巴黎等地進行多場演出。
琵雅芙在不斷的演出磨練下羽翼漸豐逐漸成熟。
二戰期間,她不顧德國人的警告,堅持與猶太音樂家合作並演出,以她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佔領者的反抗。
她有著她的熱愛,也有著她的堅持。
04 跌宕人生
從第一次開口唱歌起,琵雅芙的演藝之路上鋪滿了鮮花與掌聲,可是與此同時,她生命中的荊棘與坎坷,也從未缺席過。
1931年,琵雅芙16歲,與一名叫路易士·杜邦的送報員相戀,並生下了女兒瑪潔——她此生唯一的一個孩子。
但當時年輕又生活窘迫的她並無太多心力照顧瑪潔,瑪潔在兩歲時死於腦膜炎。
29歲時,她愛上了年輕人伊夫·蒙當,她儘自己的能力給予伊夫·蒙當幫助與提攜,兩年後,兩人因不知名的原因分手。
32歲那年,她與著名拳擊手馬賽爾·賽當墜入情網,這段拳王與歌后的愛情故事當時成為大小報紙津津樂道的話題。
兩年後,馬賽爾·賽當因空難去世,這件事帶給了她相當大的打擊。
1951年,36歲的她連續遇上兩起交通事故,在治療過程中,染上了毒癮。此後的人生她沉迷於毒品與酒精,極大地損害了身體健康。
1952年,幾次毒品反應使她的身體狀況非常糟糕,與此同時她的演藝事業卻攀上高峰,演出不斷,身體幾乎被拖垮。
之後兩年,她不得不閉門休養。
1955年,她接到了奧林匹亞劇場的邀請,回到了她深愛的舞臺上,這次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不幸的是,1958年9月,她又一次遇上嚴重交通事故,隨後,在紐約的演唱會上,重病上臺的她倒在了舞臺上。
也許是預見自己時日無多,她不顧醫生和親友的勸阻,堅持60年的奧林匹亞演唱會照常進行。
1961年,她結識了一名希臘歌手,這是她生命中最後一個男人,陪她走到了最後。
當年7月,她在祖國巴黎接受了「終身成就大獎」。
1962年9月25日,她在巴黎艾菲爾鐵塔下為全巴黎演唱了《最長的一天》。
那一天,她光芒萬丈。
1963年10月11日,琵雅芙因肝癌在格拉斯去世,終年48歲。
05 愛,無怨無悔
影片《玫瑰人生》裡有這樣一段情節:歷盡悲傷、病痛後的琵雅芙坐在遠離巴黎的海灘上一邊打毛衣,一邊接受記者的採訪。
……
「誰是你最忠誠的朋友?」「我真正的朋友都很忠誠。」
「萬一你不能再唱了?」「我就活不下去了。」
「會怕死嗎?」「我更怕寂寞。」
「你禱告嗎?」「會,因為我相信愛。」
「職業生涯最美的回憶是什麼?」「每次幕拉起來的時候。」
「作為女人最美的回憶?」「初吻。」
「會喜歡黑夜嗎?」「會,但要燈光燦爛。」
「黎明呢?」「得有鋼琴和朋友在身旁。」
「晚上呢?」「對我們來說就是黎明。」
「想給女人什麼建議?」「愛。」
「少女呢?」「愛。」
「兒童呢?」「愛。」
「在幫誰打毛衣?」「誰會穿,我就打給誰。」
……
這段採訪不知是否真有其事,但這段對話的內容確實是伊迪絲·琵雅芙一生信仰的寫照。
她愛著她的舞臺,愛著她的朋友,愛著她的每一位愛人。
父母的冷漠、女兒的離世、愛情的坎坷、傷病的折磨都沒有摧毀她對於愛的信仰,她始終相信愛,懂得愛,她樂於接受別人給予她的愛,也樂於將自己的愛饋贈於別人。
她一生留下了多首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包括《玫瑰人生》、《愛的禮讚》、《我,無怨無悔》等。
她的作品,也是她人生態度的寫照:相信愛,無怨無悔。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