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法師講解《法然上人法語》第12課
往生之業成就,亙於臨終、平生,本願文不簡別故。這條文不是說跟諸經的關係,也不是說四十八願之間的關係,是就本願文來說的,這就更加聚焦了,就像鏡頭越拉越近,單談本願文。本願文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那麼往生之業什麼時候達成呢?是通於臨終與平生的。也就是說,臨終念佛之人臨終達成往生之業,平生念佛之人平生達成往生之業。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本願文裡沒有特別說臨終才達成往生,也沒有說臨終人不能往生,只是籠統地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也就是說,任何時候念佛,任何時候往生之業都達成;念念稱名,念念往生之業成就。若平生念佛,則平生業成;若平生沒有念佛,到臨終才念佛,則臨終業成。
我們不要誤解,以為只有臨終念佛才能業成,平時念佛往生不定,不能達成往生之業,這是錯誤的,本願文並沒有特別簡別說一定要到臨終才業成。善導和尚為釋「深心」而釋餘之二心也。見經文之「三心」,無一切行;至「深心」之釋,始明念佛之行也。這是就本願講的「三心」,它的核心要領在哪裡?在「深心」。所以,這條法語仍然是就本願來解釋的。
不過不是直接拿本願文,比如「至心信樂」,因為善導大師沒有專門解釋《無量壽經》的著作留下來,不過前面說明了,《觀經》的「三心」和《大經》本願文的「三心」是一致的,善導和尚是為了解釋「深心」而解釋其他的兩心,就是「至誠心」和「回向發願心」。怎麼會得出這個結論?在《觀經疏》裡,善導大師解釋「三心」的時候,在「至誠心」和「回向發願心」那裡沒有講到一切行。
在「深心釋」的時候就講了五種正行,五種正行之外,一切都是雜行,專門說明「就行立信」,五種正行之內又列出助業和正定之業:所以很顯然,重點在「深心釋」。所以,這條法語是對本願文安心起行要點的解釋。前面第三條法語是先說本願成就的利益,所以往生之業成就。第十九願者,為引導諸行之人歸入念佛之願也。
第十九願的原文是這樣的: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十九願的成就文就是《無量壽經》裡的三輩往生文。第十八願非常乾淨明了,就是說念佛往生。第十九願,各人的理解就不一樣了。有的人理解為諸行往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臨終佛來接引,這不是說諸行也可以往生淨土嗎?
法然上人在這裡說,我們先把它當成一個結論接受下來,第十九願不是說單獨靠諸行本身就能往生,是「引導諸行之人歸入念佛之願也」。總之,四十八願的核心是念佛,為什麼說到諸行?是引導諸行歸入念佛。有什麼證據?就是《大經》三輩往生文裡都說「一向專念」。善導大師是這麼說的: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有人能「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有人不能;有人能出家,有人不能出家;有人能修多功德,有人能修少功德。總之,不管是哪種根機的人,第十八願都總收,總收一切上、中、下的根機。能出家者,則出家一向專念;能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能修六度萬行者,修六度萬行一向專念:那是他的根機,他有能力做到六度萬行,他有能力發心出家,他就以他的根機一向專念。並不是說念佛功德有所不足,要拿這些來補充;也不是說念佛只救度下劣的人,上根利智、有大本領的人就不需要念佛,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