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之所以現在缺乏自信,是因為在童年階段沒形成獨立人格

2021-01-10 騰訊網

當身邊的人問你,「生活的累不累?」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做出確定的回答。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他們十分在意外界對於自己的看法,十分害怕別人對於自己的「審問」,仿佛這些審問隨時會讓自己崩潰。於是人們思考著外界可能的發問,小心翼翼地生活著。

在心理學當中,這被稱為「被發問恐懼」。

產生這種現象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個體缺乏對於自己的自信心,而一個獨立的人格是形成自信性格的基礎。可以通過一個案例來思考一下。

一位事業有成的女性,經濟水平比較出眾,可謂是「年輕有為」。在眾人看來,她的生活是十分快樂的:年紀輕輕就能夠擁有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經濟獨立,生活美好。

實際上並非如此,她經常會處在一種焦慮的心情當中,並且一點都不快樂。

因為在面對身邊人對於她提出的請求時,她總是大方的接受,並且會因為不知道怎樣拒絕他人而感到苦惱、焦慮。仿佛人生並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屬於別人的。

在這種焦慮之中,她感到十分辛苦、疲憊。究其根本,深入的心理交流讓她打開了心扉。之所以會有今天這些所有的生活,就是因為她的媽媽。

她的媽媽對她十分的嚴格,只要是她媽媽認為她能夠做到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夠有一點點差池的。一旦有什麼事沒有達到母親的期望,立馬就會遭遇劈頭蓋臉的批評。

而且當她經歷一些挫折,比如考試成績不盡如人意,那麼母親幾乎會以一種辱罵的方式來責罰她。儘管不久之後母親就離世了,但是這種影響卻貫穿了她的一生。

生活在這種「高壓」教育之下的她成為了一個做什麼事之前都會十分在乎他人看法的人,甚至漸漸的,變得束手束腳,不敢做任何事。

對於個體而言,童年的成長階段是十分關鍵的時期,這個階段接受到的教育以及觀念會讓他們在之後的一生當中都深受影響。

案例當中的女士便是一個形象的例子,年幼時的影響奠定其一生的基調,即便是成年之後都依舊會考慮身邊人的看法。

這一點是眾多心理學家之前就已經發現的。

在家庭教育當中,有的父母不僅有權威,他們還關心子女,決策民主,會考慮子女的觀點。所以當子女成年之後,性格就會相應的比較自信樂觀,並且在做事情時會考慮身邊人的感受,懂得合作。

生活就是自己的,沒有必要因為一些事情就對於別人的觀點過於在意,甚至是為了迎合他人的觀點而去改變自己的某些行為。

那麼怎樣幫助自己重拾自信呢?心理學家認為,有大概兩種方式可以起到作用。

加強自己的信心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Skinner認為,在個體成長的過程當中,假如「強化」的頻率更多,那麼個體的反應會比較激烈;反之,假如「責罰」則恰恰相反。

正是因為母親無休止的批評與懲罰,女白領才漸漸地不敢表達自我(行為反應減少),變得自卑。所以強化一個人的言行就可以幫助他重拾信心。

那些善於表達自己觀點的兒童,就是因為平時會得到身邊師長的支持和表揚。這些語言和行為上的支持都屬於一種「強化」行為。

所以當你陷入一種不自信之中,不妨去尋找一個會支持自己、在黑暗當中為自己指引方向的親近的人,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夠讓自己漸漸回到正軌上去。

還有一個可以自己完成的「強化」過程,將自己面對的事情進行拆分,一個一個逐步去完成,最終就能夠獲得一些成就感,讓自己克服之前總是失敗的心態。

改變自己的歸因

類似於案例當中女士的這種心理,是因為在後天的生活當中,身邊的環境與人對自己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這就涉及到兩個十分相近的心理學概念,一個是氣質,一個是性格。前者相對而言是更加「與生俱來」的,不太容易被改變的;而後者則是相對比較容易被改變的。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種家長——「專制型」的家長。他們在教育子女的過程當中,會相對比較強勢,比較有控制欲。所以他們的子女,就會變得比較自卑。

所以在對一些事情進行歸因時,就應該進行一些改變,將「這件事情怪我」改為「我已經盡力了,這不能怪我」。

這種改變漸漸地就會讓個體慢慢地重拾自己的信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science》

相關焦點

  • 你缺乏自信,是童年沒有獨立的人格
    所以有時候爸爸責罰我,媽媽護著我,爸爸就會連帶媽媽一塊兒罵,所以,現在我長大了,就形成特別極端的性格,外邊強勢嘴上不饒人,但也僅僅是嘴上,所以,其實內心是自卑的,柔軟的,原來是討好型的人格,但是在一次又一次受傷害了之後,便把自己全部包起來了,在外人看來,我是個內心很陰暗的人,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在保護自己,就這樣形成了冷漠的人,缺乏自信,什麼事情都下意識把情緒藏在心裡,感覺自己負能量太強
  • 童年的經歷如何影響了現在的你?| 8種兒童期的人格
    圖/Riikka Sormunen編輯 / 鹿仙貝童年的經歷如何影響了現在的你?文 | 趙晨陽(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如果想從心理學的層面了解一個人的性格和戀愛方式的成因,你可以讀一讀發展心理相關的書籍。下面是從人格發展階段嘗試來解讀人格類型。
  • 童年的經歷如何影響了現在的你
    如果想從心理學的層面了解一個人的性格和戀愛方式的成因,你可以讀一讀發展心理相關的書籍。下面是從人格發展階段嘗試來解讀人格類型。依戀期(0-18個月)嬰兒出生前,母親的子宮為他提供了一個安全和舒適的生活世界,此時與母親是共生關係。
  • 不顧自己討好別人,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離不開這幾個原因
    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離不開這幾個原因 童年是孩子性格和心理安全建設的最重要時期 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討好父母讓父母開心,因此一旦過了6歲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就會變成大家所說的討好型人格了,若你也是控制欲過強的父母,最好適當的放鬆一下。
  • 性格心理學:九型人格探秘——不同型號的優缺點
    「九型人格」。每一型人格都具有不同的優缺點。劉志則老師的新書《性格心理學:九型人格探秘》詳細描述了每種類型人格的閃光點和不足,並給出了改善的建議。首先,九種類型的人格分別是完美型人格、助人型人格、成就型人格、自我型人格、理智(觀察)型人格、疑惑(忠誠)型人格、活躍(享樂)型人格、領袖型人格與和平型人格。一、完美型人格:做任何事都要求完美。
  • 心理學:對一個人太好,根本就不是愛,而是內在兩種人格的缺失
    她經常會對男朋友說,我對你那麼好,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人對你有那麼好過吧,你可不要辜負我。 小玲無時無刻的關懷讓男朋友反而想要早點結束與她的戀愛關係。在這段關係中,兩個人其實是處於一種不對等的付出。 小玲在付出,而男朋友卻並沒有感覺到幸福。反而是小玲用這種付出在只是在感動自己,想讓她男朋友因為感動娶她。
  • 孩子缺乏自信的3種表現,只要有一個,父母就要注意了!
    與之相反的是自信,自信使孩子能掌握或駕馭自己的行為。」 在心理學上,自信是孩子對自身能力與價值的客觀認識,是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更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信的孩子,往往能夠走出更遠的路、見到更多的風景。 自信本質上是一種內心的力量感,如果孩子缺乏這種力量感,就會產生各種不自信的行為表現。
  • 孩子自信心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什麼?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由此可見,很多時候,孩子不自信取決於童年時期,他和爸爸媽媽互動時累積的感受。當他面對他人、面對難題時,是本能地選擇退縮、逃避,還是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孩子自信心形成的重要因素1. 安全感,是孩子自信心形成的基礎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指出,孩子的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幼年期建立的,特別是0-3歲尤為重要。
  • 「媽媽不自信,所以要把你培養得很自信」,推薦給孩子看看這本書
    「是自信!」有一次帶兒子去上一個外教英語體驗課,這是課後門店負責人在介紹他們品牌時,問到的一個問題,當時我們有4組家長,負責人剛問完,一個媽媽想都沒想,直接大聲給出的答案。那節體驗課沒給我留下多深的印象,反而是這個問題,事後我常會想起,因為內心和那位媽媽的答案「有共鳴」。
  • 心理學:三種人格類型讓人討厭,他們自己卻不自知
    在你身邊有特別討厭的人嗎?哪種人格類型的人是你無法接受的呢?心理學家榮格喜歡研究人格原型,但是他認為人格原型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因為所有的人格原型都是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人格類型本質上是個體為了適應環境而形成的,但是在日常社交中卻有些人格表現得更合群,有些人格並不受歡迎。本文將列舉較為讓人討厭的三種人格類型,並進行深度解析。這三種人格類型包括:自戀型人格、支配型人格和情感依附型人格。自戀型人格在眾多人格中,自戀型人格是很難被接受的人格類型。
  • 《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解讀抑鬱症第二高危人群:藝術家人格ISFP
    作者:周雲騫,綜融方向心理與社會學者,心理諮詢師,榮格人格理論MBTI性格分析師致力於心理學公益,心理讀書會發起者,帶你用3年時間學完心理學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課程本文是《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系列之ISFP各位心理學朋友們,謝謝你們!是你們的支持和期待,讓我跌跌撞撞地走了那麼遠的路!
  • 如何培養自信、獨立的孩子?3個方法,讓你和孩子受益終生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想要孩子將來生活的好,自信、獨立是其不可或缺的品質。那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培養孩子的這些品質呢?接下來我們講3個實用方法和技巧,看看自信和獨立,是如何慢慢從孩子身上長出來的。
  • 心理學: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兔子還是鴨子?測出你的人格傾向
    我們在處理信息的時候,常常會有意無意遵循一定偏好,這種情況在認知心理學中被叫做認知風格,它會影響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面對同樣一件事,不同認知風格的人反應也不一樣,在人格心理學中也被稱作人格傾向。因為認知風格的不同而導致的人格傾向,能夠從測試中看出來。
  • 自信不難,關鍵是形成心態的正循環
    其實,不是有了自信才會有好的結果,而是有了好的工作結果,你才會獲得真正的底氣和自信,而這個自信會驅使你去有勇氣向更大的困難發起挑戰,從而實現一個自信的正循環。一丟了客戶,因為沒自信?5年前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我對「自信」的認知。
  • 根據年齡劃分,人生分為八個階段,對於目前的你屬於哪個階段呢
    百歲老人比例相對來說比較少,那按照人生百年來說明,在這100來年,人生主要分為哪幾個階段呢?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第一階段是嬰兒前期,第二階段是嬰兒後期,第三階段是幼兒期,第四階段是童年期,第五階段是青春期,第六階段是成年前期,第七階段是成年中期,第八個階段是成年後期。那麼這八個階段,當時是誰來劃分的?
  • 4種跡象,代表你有還未療愈的童年創傷,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
    童年時代是生命在不斷再生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人類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再生過程中永遠生存下去的。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強迫性重複」,它指的是一個人會不斷的去重複自己童年時期的創傷體驗,實際上是源自於潛意識裡想要「改寫過去」的需求。也就是說,當我們童年的創傷,如果在成年後還未曾獲得療愈,那麼,它就很有可能會在我們的生活裡不斷地重複出現。
  • 心理學家:什麼是自信?6個心理學技巧提升你的自信|建立自我
    自信是相信自己有在任何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任務的能力。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心理學家:什麼是自信?6個心理學技巧提升你的自信 建立自我.mp314:51來自小麥心理自信是什麼?1、不與傻瓜論短長這一點說的是,如果你足夠有自信,足夠相信自己,面對別人的詆毀或攻擊性言論時,更能夠泰然處之、一笑置之。譬如說你是一顆蘋果,傻瓜說你就是只豬,你可以保持淡定。因為你知道自己是顆蘋果,你知道自己作為蘋果的價值。
  • 心理學:為什么女人會缺乏安全感
    心理學:安全感2、女人的不安全來自經濟不獨立另外一方面女性不安全感來自經濟不獨立。很多人往往低估了經濟獨立的重要性,經濟獨立對於女性的自尊與安全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張幼儀與徐志摩結婚的時候,非常弱弱的,一直很沒有安全感,因為徐志摩愛上了才華多藝的林徽因,而覺得她是土包子無趣。後來她與徐志摩離婚後,反而人生開掛了。
  • 心理學:這五個方法能有效提升你的氣場,讓你越來越自信
    心理學發現,每個人都有氣場,氣場可以是吸引力,也是魔力,它使得人們的目光總是被你吸引,不論你在做什麼,都能讓你受人關注。只是每個人氣場有強弱之分,氣場的強與弱也代表了一個人自信與否,氣場強的人往往更自信,也更能實現自己夢想與目標,如何提升自己的氣場,和大家分享下五個有效方法:
  • 擺脫缺乏自信的痛苦:一個思維遊戲和一個日常動作讓你永不言敗
    一方面,她迫切需要賺錢,另一方面她又缺乏自信。原本打算挑戰自己,找一份銷售的工作鍛鍊自己,反而讓自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缺乏自信,是許多人不可言說的痛。有多少次,與心儀的對象擦肩而過,你永遠沒有勇氣張口搭話。有多少次,面對自己請纓即可攬下的任務,你遲遲不能對老闆說一句「讓我來吧」,屢屢錯過證明自己、升職加薪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