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邊的人問你,「生活的累不累?」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做出確定的回答。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他們十分在意外界對於自己的看法,十分害怕別人對於自己的「審問」,仿佛這些審問隨時會讓自己崩潰。於是人們思考著外界可能的發問,小心翼翼地生活著。
在心理學當中,這被稱為「被發問恐懼」。
產生這種現象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個體缺乏對於自己的自信心,而一個獨立的人格是形成自信性格的基礎。可以通過一個案例來思考一下。
一位事業有成的女性,經濟水平比較出眾,可謂是「年輕有為」。在眾人看來,她的生活是十分快樂的:年紀輕輕就能夠擁有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經濟獨立,生活美好。
實際上並非如此,她經常會處在一種焦慮的心情當中,並且一點都不快樂。
因為在面對身邊人對於她提出的請求時,她總是大方的接受,並且會因為不知道怎樣拒絕他人而感到苦惱、焦慮。仿佛人生並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屬於別人的。
在這種焦慮之中,她感到十分辛苦、疲憊。究其根本,深入的心理交流讓她打開了心扉。之所以會有今天這些所有的生活,就是因為她的媽媽。
她的媽媽對她十分的嚴格,只要是她媽媽認為她能夠做到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夠有一點點差池的。一旦有什麼事沒有達到母親的期望,立馬就會遭遇劈頭蓋臉的批評。
而且當她經歷一些挫折,比如考試成績不盡如人意,那麼母親幾乎會以一種辱罵的方式來責罰她。儘管不久之後母親就離世了,但是這種影響卻貫穿了她的一生。
生活在這種「高壓」教育之下的她成為了一個做什麼事之前都會十分在乎他人看法的人,甚至漸漸的,變得束手束腳,不敢做任何事。
對於個體而言,童年的成長階段是十分關鍵的時期,這個階段接受到的教育以及觀念會讓他們在之後的一生當中都深受影響。
案例當中的女士便是一個形象的例子,年幼時的影響奠定其一生的基調,即便是成年之後都依舊會考慮身邊人的看法。
這一點是眾多心理學家之前就已經發現的。
在家庭教育當中,有的父母不僅有權威,他們還關心子女,決策民主,會考慮子女的觀點。所以當子女成年之後,性格就會相應的比較自信樂觀,並且在做事情時會考慮身邊人的感受,懂得合作。
生活就是自己的,沒有必要因為一些事情就對於別人的觀點過於在意,甚至是為了迎合他人的觀點而去改變自己的某些行為。
那麼怎樣幫助自己重拾自信呢?心理學家認為,有大概兩種方式可以起到作用。
加強自己的信心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Skinner認為,在個體成長的過程當中,假如「強化」的頻率更多,那麼個體的反應會比較激烈;反之,假如「責罰」則恰恰相反。
正是因為母親無休止的批評與懲罰,女白領才漸漸地不敢表達自我(行為反應減少),變得自卑。所以強化一個人的言行就可以幫助他重拾信心。
那些善於表達自己觀點的兒童,就是因為平時會得到身邊師長的支持和表揚。這些語言和行為上的支持都屬於一種「強化」行為。
所以當你陷入一種不自信之中,不妨去尋找一個會支持自己、在黑暗當中為自己指引方向的親近的人,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夠讓自己漸漸回到正軌上去。
還有一個可以自己完成的「強化」過程,將自己面對的事情進行拆分,一個一個逐步去完成,最終就能夠獲得一些成就感,讓自己克服之前總是失敗的心態。
改變自己的歸因
類似於案例當中女士的這種心理,是因為在後天的生活當中,身邊的環境與人對自己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這就涉及到兩個十分相近的心理學概念,一個是氣質,一個是性格。前者相對而言是更加「與生俱來」的,不太容易被改變的;而後者則是相對比較容易被改變的。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種家長——「專制型」的家長。他們在教育子女的過程當中,會相對比較強勢,比較有控制欲。所以他們的子女,就會變得比較自卑。
所以在對一些事情進行歸因時,就應該進行一些改變,將「這件事情怪我」改為「我已經盡力了,這不能怪我」。
這種改變漸漸地就會讓個體慢慢地重拾自己的信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