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剛經》|為何說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2021-01-10 經典悅讀

覺悟一定不著相,著相必定還沒覺悟。第九品《金剛經·一相無相分》以聲聞乘的四種果位為例,繼續說明真正證果的聖者,是不會著證果之相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梵語「須陀洹」譯成漢語為預流、入流。意思是入聖道之法流。這是聲聞乘初果。證得須陀洹果位永不墮三惡道,但尚須於人、天中往返七次,方可證四果阿羅漢,永脫輪迴。

須陀洹的這個「入流」,其實是無有場所可以入的。

其一,既然為入聖道之流,這個聖道乃無為法,乃空相,根本無有場所可言。

其二,須陀洹已經斷除了五種見惑,已經不進入色、聲、香、味、觸、法等凡塵之所,換句話說,他雖然心念之流(思惑)沒有空,還會有心動,但是,他已經不住於六塵境界中、為六塵所染了。

下面以「色」,舉例說明。

須陀洹到了雲南大理,他也會覺得風景很好、氣候宜人。但是他的這個「覺得好」是無所謂的,他不住於這個「好」中,更不會因此而產生貪執之念:從此以後,我就住在這裡託缽好了。

而凡夫就不一樣。他的「覺得好」是分別之念,是有所謂的。他可能會想:我現在住的城市環境太差了,常常有霧霾,綠地也少,和大理的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簡直沒有辦法比。

這樣一分別,凡夫常常又會產生新的貪執和妄念。比如說,他可能會想:要是有錢,在大理買套房子該多好啊!唉,我家老公怎麼是一個掙錢小職員呢?唉,我怎麼不是富二代呢?凡夫就是如此這般,越想越不平,越想越煩惱。

凡夫「入色」,常常住於色相之中,並且由「色」而產生新的妄想;而須陀洹「不入色」,不住於色相,心似雲水,變化隨緣,故不會產生新的煩惱。其餘的「聲、香、味、觸、法」也是同理。

由此可見,須陀洹之「入流」,是背離了六塵等有為凡塵之流,而進入了空性的無為聖性之流。既然是空性無為,說「入流」實則「無所入」。所以,須陀洹這個名字,也只是隨順凡塵,稱名為須陀洹而已。

相關焦點

  • 讀《金剛經》|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繼續讀第九品《金剛經·一相無相分》。須陀洹名為入流,還需要在天上人間往返七次,方可籌償業債,證四果羅漢。相比之下,斯陀含的業債就要輕一些。「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這裡再對新加入這個群體的師兄們說上一句,如果覺得紅塵的文章還可以,對您有一些幫助的話,也可以關注去回顧歷史文章,每天看一篇的話正好一年,只要能堅持下來,相信您身上會有不可思議的變化,這是我一個過來人的心得,絕對真實不虛。好了,題外話到此結束,咱們繼續來學《金剛經》,這一篇分享的是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 夢參老和尚:證須陀洹果有多難?
    「須陀洹名為入流」。入流,入了聖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聖人,雖然沒有全部了生死,已經把見惑斷了,斷了,入流無所入。為什麼說無所入呢?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啊,對六塵境界相他不起分別了,他不為六塵境界相所轉,這就證了初果的聖人。
  • 誦讀《金剛經》裡的「須陀洹」和「阿羅漢」都什麼意思?
    金剛經「須菩提!金剛經(網絡圖)佛家「聲聞乘」的由來佛陀在鹿野苑說四諦法時,由五人聽聞聽佛說四諦法的音聲而悟道,所以有個名叫「聲聞」,凡事屬於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都總稱為「聲聞乘」。而聲聞乘修習四諦法而證悟的果位又分有四:「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這裡的「須陀洹」就是聲聞乘的初果,所以初果人又名「須陀洹」;二果人又名「斯陀含」;三果人又名「阿那含」;四果人又名「阿羅漢」。
  • 金剛經:聲聞緣覺二乘行者的四果是什麼?知道的人可以破煩惱妄執
    佛祖在《金剛經》中為眾生破除了對佛法二相的執著,宣講了般若乃三世諸佛之母后,繼續為眾生從勝義諦的立場,去駁斥有惑可斷、有果可證的妄念,使眾生都能可以得到般若實相而不會任著其心。網圖為了使眾生可以使自己的心遠離諸相而不住著妄念之中,從而可以聽聞般若空理,佛祖以小乘修行者所證得的聲聞四果作為比喻,希望能夠拔除二乘聖人離相去妄,無能度所度凡聖差別的法執,使聲聞緣覺二乘之行者可以棄小入大,從而入於般若性海
  • 佛說受持讀誦《金剛經》,乃至為他人解說四句偈,此人得福德很多
    佛說受持讀誦《金剛經》,乃至為他人解說四句偈,此人得福德很多。我們知道《金剛經》在我們國家是很流行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禪宗六祖慧能的原因吧。慧能大師不識字,但是在五祖給他講《金剛經》的要義時,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大師就開悟了,大徹大悟了。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須菩提!在你看來如何?如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了嗎?如來有說法嗎?須菩提說:如果是我解釋佛所說的義理,沒有固定的法叫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固定的法,如來可以說。因為什麼緣故呢?如來所說的法,都不可執取、不可說、沒有法、也沒有沒有法。為何這麼說呢?一切的聖人賢者,都以無為的法門而有差別。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須菩提!於意云何?
  • 《金剛經》:薄貪嗔痴,從初果須陀洹,到二果斯陀含的蛻變!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金剛經》是大乘佛法中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歷來是出家人和在家人必讀的佛經,目前最為流行的版本,當屬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版本。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章句讀來讓人感覺似是而非,摸不著頭腦。譬如《金剛經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中有言:「須菩提!
  • 貪慾及恚是世人常態的故事,貪慾恚痴迷眾生,淺釋須陀洹果
    愛欲意為田,淫怒痴為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伴少而貨多,商人怵惕懼;嗜欲賊害命,故慧不貪慾。長者聽了佛陀的偈語後,憂惱頓消,法喜充滿。與其他族人等在場聽眾,破二十億惡,證得須陀洹果。貪慾恚痴迷眾生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天子,以是義故,我作此說:若有能發貪慾恚痴,唯彼諸佛、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乃能發耳!天子當知,無有依處是名為發,無有取著是名為發。迦葉,畜糞掃衣比丘若入禪定,釋、梵、四天王長跪合掌,頭面作禮,況餘小天!迦葉,若有惡比丘,勤求衣服以嚴飾身,外現淨行而內具足貪慾恚痴,雖作如是好嚴飾身,而諸天龍神不至其所禮敬供養。
  • 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是什麼?
    金剛經介紹《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
  • 《金剛經》: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直譯--「佛告訴須菩提:你不要這樣說呀!在如來入滅後,佛法住世最後五百年,還是有許多受持戒法,以及善修福德的人,於此《金剛經》的語句,能生信心,以此教語章句信為真實。」解釋--「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 《金剛經》中的故事—佛陀十大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大家對須菩提並不陌生,《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授業師父菩提祖師即為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這應該也是他為自己弟子取名「悟空」的原因。孫悟空與菩提祖師「須菩提」意譯為善現、空生等。在《金剛經》中,須菩提即為當機受法者。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才是菩薩的標準
    話說在《金剛經》的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問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給講了一通大道理之後,到了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時,佛就告須菩提,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就應當發度一切眾生的心,如果有任何著相,就不是菩薩。
  • 誦持《金剛經》的這個好處,你必須要知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說:「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我們能依《金剛經》的教導,雖然被輕賤,卻不生人相我相,修此金剛波羅蜜,因此重罪輕受,乃至消滅,可見《金剛經》的功德極為廣大,不可思議啊!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如此廣大,是必須建立在明白此經所宣示的第一義諦知見,了解所說之內涵,如此信受奉持才有大功德。
  • 《金剛經》的智慧 財帛動人心 財布施是有福德 但持法才是關鍵
    在此,佛陀對須菩提做了一個譬喻,用七寶,財物來布施,用須彌山一樣多的財富,來形容海量的財富,用來財布施,如此多的財物布施,福德有多大呢?「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座須彌山?
  • 常讀金剛經,理解三段論,你說的話就是佛法!
    常讀金剛經的朋友都會發現,金剛經中,經常會出現三段話,舉例來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等等。像這樣重複的句式,在金剛經中,經常會看到,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弄懂這種句式,所要表達的含義,那麼我們自己說出來的話,也可以成為真理。
  • 《金剛經》的智慧 福德是福德 功德是功德 兩者區別有多大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在《金剛經》中佛陀曾問須菩提: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那麼這個人因為用如此多的七寶布施,所以他能夠得到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福德很多。
  • 《金剛經》中,如何聽聞佛法?須菩提說了4個字,如何理解?
    在《金剛經》中,佛負責講法,須菩提代為請啟,眾羅漢和菩薩聚於一處聽法,關於眾人如何聽聞佛法,在此經中要非常注意,否則聽不懂佛所講法的奧妙。那麼,眾羅漢和菩薩們是如何聽聞佛所說的佛法呢?佛講法圖須菩提用了這4個字來形容,他說:「願樂欲聞」如何理解「願樂欲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