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一定不著相,著相必定還沒覺悟。第九品《金剛經·一相無相分》以聲聞乘的四種果位為例,繼續說明真正證果的聖者,是不會著證果之相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梵語「須陀洹」譯成漢語為預流、入流。意思是入聖道之法流。這是聲聞乘初果。證得須陀洹果位永不墮三惡道,但尚須於人、天中往返七次,方可證四果阿羅漢,永脫輪迴。
須陀洹的這個「入流」,其實是無有場所可以入的。
其一,既然為入聖道之流,這個聖道乃無為法,乃空相,根本無有場所可言。
其二,須陀洹已經斷除了五種見惑,已經不進入色、聲、香、味、觸、法等凡塵之所,換句話說,他雖然心念之流(思惑)沒有空,還會有心動,但是,他已經不住於六塵境界中、為六塵所染了。
下面以「色」,舉例說明。
須陀洹到了雲南大理,他也會覺得風景很好、氣候宜人。但是他的這個「覺得好」是無所謂的,他不住於這個「好」中,更不會因此而產生貪執之念:從此以後,我就住在這裡託缽好了。
而凡夫就不一樣。他的「覺得好」是分別之念,是有所謂的。他可能會想:我現在住的城市環境太差了,常常有霧霾,綠地也少,和大理的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簡直沒有辦法比。
這樣一分別,凡夫常常又會產生新的貪執和妄念。比如說,他可能會想:要是有錢,在大理買套房子該多好啊!唉,我家老公怎麼是一個掙錢小職員呢?唉,我怎麼不是富二代呢?凡夫就是如此這般,越想越不平,越想越煩惱。
凡夫「入色」,常常住於色相之中,並且由「色」而產生新的妄想;而須陀洹「不入色」,不住於色相,心似雲水,變化隨緣,故不會產生新的煩惱。其餘的「聲、香、味、觸、法」也是同理。
由此可見,須陀洹之「入流」,是背離了六塵等有為凡塵之流,而進入了空性的無為聖性之流。既然是空性無為,說「入流」實則「無所入」。所以,須陀洹這個名字,也只是隨順凡塵,稱名為須陀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