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近日低調上線了一個「辦公室咖啡館(Nescafe Office Cafe)」的項目,目前正在小規模測試階段,目前開放測試的區域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建議員工人數200人以上。
雀巢辦公室咖啡館VS瑞幸咖啡企業服務
中國咖啡市場中的「現磨咖啡」領域,經過瑞幸咖啡的催化,競爭已經變得越來越激烈,入場的企業以及細分領域越來越多。雀巢咖啡的「辦公室咖啡館解決方案」,我們可以看到它主要是針對的用戶是「有茶水間文化,或者說福利的企業」,類似咖啡零點吧等咖啡自動販賣機。
「無需額外預算,只需3-5m空間,即可讓員工足不出戶,隨時享受新鮮研磨咖啡,打造高效愉悅的辦公氛圍」,這是雀巢辦公室咖啡館的介紹文案,無預算、空間小、足不出戶、新鮮、現磨咖啡,這些與瑞幸咖啡對比如何?
在此之前,對於瑞幸咖啡擔心之一,就是會受到咖啡機租賃的影響,現在雀巢咖啡也來分一杯咖啡企業用戶的羹。何況還有咖啡自助販賣機,雖然這一類咖啡的品質確實不是很好,但是我們也不要忽略了價格優勢,10塊喝一杯咖啡對一些要求不高的還是可以的。至於雀巢企業咖啡館的咖啡品質、口感如何,目前還無法進行實際求證,我們就先畫個問號。
既然說到價格,我們就再來對比一下價格。
我們可以看到,最貴的是需要牛奶輔料的卡布奇諾與拿鐵,15元一杯,其他為10~14元不等,瑞幸咖啡目前平均為15元一杯,但是這是有前提的:
1、 活動期間,打折券
2、 多人購買贈免飲以及運費
如果沒有活動券,沒有朋友、同事一起購買,那麼點一杯咖啡的價格,再加上運費會是多少?失去價格優勢,瑞幸咖啡市場會縮水多少呢?如果雀巢咖啡的品質也不錯的話,那麼瑞幸咖啡將受到的衝擊將會比較大。
從朋友圈打卡方面來說,網紅咖啡和星巴克,應該還是用戶的首選。網紅咖啡的創意與新意,星巴克咖啡的用戶粘性,更符合打卡屬性,而瑞幸咖啡已經過了那個時期。
同時,專注於企業場景的咖啡服務品牌,也出現了很多,這一場景的競爭將變得越來越激烈。而看第三空間咖啡館反倒因為資本咖啡品牌傾注的注意力少,一些精品咖啡館運營的風生水起,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咖啡館的風生水起」。
風生水起的上海南京路精品咖啡館
上海的南京路,這條3公裡長的路上,星巴克烘焙工坊店,獨立小店的代表Manner咖啡,Seesaw、%Arabica等精品咖啡,以及肯德基開出的COFFii & JOY,和幾乎所有國外品牌的首店,都在此集聚。
首店、網紅、連鎖、精品、外送、創新、烘焙、海外、社區、性價比……上海可能是中國唯一一個持續不斷地被這些新概念衝擊的咖啡之城。
星巴克烘焙工坊,它目前仍是星巴克在全球範圍內收入最高的門店之一。已經退休的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曾在2018年初透露,上海烘焙工坊當時每天的營收數字在6.4萬美元左右,相當於每天40餘萬元人民幣。
一杯精品烘焙咖啡200多元,每天營業額40多萬,星巴克怎麼做到的?不是都應該去喝便宜、便捷的瑞幸咖啡嗎?
只能說星巴克的用戶粘性真的很高,是多數咖啡品牌難以比擬的。但是就用戶粘性來說,一家獨立的咖啡館完全也可以構建自己的用戶粘性,當然就需要非常優秀的用戶運營思路與落地執行。在這裡就不細說了,但是實測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再來說下為什麼這麼貴的一杯咖啡,還是有人喝?除了用戶粘性、嘗試、打卡等因素,還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中國消費者的差異化。相較於西方的略顯單一消費需求,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層次非常多,對於每一家咖啡店的開設,都必須要做好用戶分析,否則就算是星巴克也撐不住。
你看,星巴克的烘焙工坊開在上海南京路,他沒有開到其他的二三線城市對吧,這都是市場分析的決策。不是咖啡館好,不是咖啡新零售好,是消費者需要,你滿足了這個需求,消費者才覺得好,才願意消費。
咖啡館的市場是有的,而且會越來越好,只是就像是技術的更新迭代一樣,它只是變的更加專業了,消費者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多樣化。其實不只是這些大品牌的精品咖啡館,在中國很多城市的精品咖啡館都生存的很不錯,用戶粘性很高,復購率也很高,足夠撐起一家咖啡館的運營。
開一家成功咖啡館的關鍵—消費者分析
首先就需要分析開咖啡店的商圈內,是否有足夠能撐起一家標準咖啡館運營的消費者。城市不同,區域不同,商圈業態不同,消費者數據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為什麼類似塞納左岸咖啡這樣的咖啡品牌,越來越注意特定商圈的解決方案,如機場、高鐵站、酒店、大學城、影院等等,因為這些地方的消費者都是咖啡的穩定消費群體,自帶客流量,是開咖啡店的理想選擇。而且,在上海,很多咖啡館都開到了菜市場,與包子鋪共享店面,社區型的本土生活化咖啡館,很可能會成為咖啡館的下一個熱門選擇。
有了足夠的消費者,接下來就是消費者的需求分析,需要根據消費者的屬性給予特定的產品服務,如機場,不只是喝咖啡候機,還有就餐的需求,而餐品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服務特徵就是要出餐快,這樣很多旅客就會選擇直接去機場就餐登機。這是與相關機場入駐咖啡品牌溝通了解後,得到的一些實際的消費者需求數據,當然其他特徵數據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細說了。
國內的咖啡消費者由於受到星巴克以及臺系上島咖啡的影響,導致大家覺得咖啡館裡帶餐類產品是很傷氛圍的,但是其實在韓國、日本,咖啡館裡帶一些精品餐食是很正常的,在日劇、韓劇裡大家也能觀察到。
上島咖啡的餐廳氣息是很重的,在中國咖啡文化普及率不是很高的時候,帶餐反而成就了上島咖啡,與星巴克產生了差異化競爭。而在咖啡文化普及的今天,上島咖啡還是沒有太多的變化,那麼自然要被一部分消費者所放棄。
帶餐的咖啡館還有一類,就是像塞納左岸咖啡這樣的咖啡西餐廳,餐品在口味和外觀上都很精緻時尚,是被現在的消費者所接受的,尤其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縣城,有著更大的市場空間。
我們先前提到的社區型咖啡館,做一些精緻的早餐,簡單健康的正餐,也是有著很大的想像空間的,不給自己設限,也不冒大的風險,一些咖啡館主完全可以小預算的做一下灰度測試,說不定就會為你的咖啡館帶來新的盈利突破口。如果讓我作為消費者選擇,我不會選擇肯德基、麥當勞,而會選擇咖啡館的餐品,因為這看起來比快餐更健康,更時尚,打個卡,發個朋友圈都很不錯。
結語
中國的咖啡市場真的是越來越好,問題在於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高,層次也越來越多樣化,雀巢咖啡、星巴克、瑞幸、塞納左岸咖啡都在進行調整,測試觀察新的可能性,希望在各自領域細分市場都能做的更好,為中國的消費者提供更加專業、優質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