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開示:不要誤解了佛經裡的功德

2021-01-08 農村鵬犟丫

佛教開示:不要誤解了佛經裡的功德

我們都知道念佛是有功德的,能夠幫助我們消除業障,能夠讓我們明心見性,甚至如果能夠保持正念的話,在臨終的時候還能夠往生極樂,這就是修行佛法所積攢下來的功德,當然也有許多剛剛入門的居士或者是修行了多年的居士對於佛教的功德的認知沒有那麼的深刻,很現實的一個事件就是,聽說誦經有功德,於是這個經書也誦讀,那個經書也誦讀,這樣就著了功德相,雖然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認為自己能夠賺取多少的功德,就像是趕任務一樣,每本經書都讀的很快,不求甚解,這樣很傷氣,最後功德沒有修出來,還把身體弄傷了,這樣就是對功德有一定的誤解。

功德,並不是白紙黑字寫在經書上的,而功德是真正的在我們的心中的,我們誦經是為了明白佛教的義理,是為了明白如何的修行方式,然後就需要我們去按照這個義理去修行,去照做,這樣才能夠從凡俗跨越到佛的境界,這才是大功德。並不是如你所想的那種,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只誦讀經書就能夠成佛的,不要把學佛學成了迷信,也不要覺得誦讀經書能夠讓你百事順利,諸事無憂。功德是要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堆出來的,而不是你念著念著就出來的,這樣是屬於對佛教功德的誤解,同樣也是一種妄念。

假如我們只是誦經,哪怕你把三藏十二部都能夠倒背如流,可是你拜按照經文中所講的去做,那麼功德從何而來,跟別人講大道理的時候頭頭是道,可是事情一旦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就把所有的經文給拋諸腦後了,那你想要有功德,完全是痴人說夢。功德不是你天天誦經,天天打坐,天天拜佛就有功德的,我們拜佛是為了消除我們的傲慢心,是為了能夠讓我們的心中不再那麼的浮躁,佛菩薩本身是不需要我們拜的,他不需要用這些形式來彰顯出他們的功德,我們拜佛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心能夠安靜,能夠獲得靜心自在。

還有的人雖然懂得一些義理,可是就是不去做,不肯去實修,只是把這些義理當做是學問來研究,這樣就是學佛學偏了,把學佛當做是佛學,雖然字是一樣的,可是含義卻是有天壤之別的。這樣的修學對你積累功德而言是毫無用處的,學習佛法一定要落到實處,佛經上面教給你去布施,你就按照上面所講的,恭恭敬敬的去布施,並且布施的時候也不要有傲慢之心,不要覺得自己高高在上,這樣只能夠給你平添業障。你想要積累功德就一定要去做實事,學習佛法最終的目的不就是要自利利他,要讓眾生都離苦得樂嗎?

其次,對於「功德」二字你一定要有正確的理解,所謂功者是事功,是一種力量,是完成事業的一種力量,我們中國人造字是很有講究的,你看,這個功德的「功」是一個工作的「工」加上一個力量的「力」,這就是說我們想要有「功」那麼你就一定要完成事業,完成你的工作,修行佛法之後的工作是什麼?不是讓你積累功德,而是讓你去救度眾生,去幫助他們都能夠做到離苦得樂,這才是修行佛法以後你所要做的工作。我們凡夫圓滿佛果,不也是一種很偉大的事業嗎?不同樣也是一種豐碩事功的完備嗎?

如果光是念念誦誦,那麼你什麼時候能夠成佛?功德的「德」字,是德被大千的意思,比如,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的一句貶義的話說一個人壞事做的很多,做了損人不理解的是,我們會說這個人什麼啊?對,會說他「缺德」。而我們修行佛法的人一定不能夠這麼做,我們的任務是什麼啊,是渡己渡人,是利益眾生,我們要做的事業是偉大的,我們應當為眾生造福,我們是要積德的,不能做那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但是,我們有這個發願是好的,如果我們修行沒有成佛,那就沒有什麼資格說去救度眾生,但是成佛是要積累資糧的,成佛的資糧是什麼啊,還是功德。那麼我們普度眾生也不能夠盲目,好比說,一個人掉在水裡了,馬上就要溺水而亡了,可是你不會水,你還能夠救他嗎?你不能夠救他,那你還能夠說你是在積累功德嗎?你的德在什麼地方呢?所以,我們要按照佛經上所講的,按照佛法進行修行,讓自己的修行勇猛精進。這樣我們才能夠成就佛果。才能夠救度眾生。

你要先自救,而後才有資格談救人,你只有自己得救了,自己修行成佛了,你才有資格說,我能夠渡人了,我們前面已經講了,佛經是治病的藥,所以,千萬不要執著於你吃多少,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按照說明去吃。更不要把佛經念一遍標記一下,最後標記滿了,然後燒掉了,那你還修個什麼功德,不要把念誦的經文看作是一個寄存庫。我們學佛是為了脫離輪迴,了脫生死的,而不是看自己能積累多少的功德,如果你一旦著了功德相,那麼你念誦多少經文都是徒勞的。都不能了脫生死。

相關焦點

  • 居士疑問:去寺廟裡念佛功德大,還是在家裡老實念佛功德大?
    答:不要虛度光陰,而要解脫輪迴、往生極樂。問:晚上放佛曲睡覺也會招來眾生,佛曲也跟佛經一樣?答:會不會招來看因緣,至少也不會傷害到聽佛曲的人,更不會傷害到念佛人。問:去寺廟裡念佛功德大,還是在家裡老實念佛功德大?答:除非寺廟也是專修念佛道場,否則在家裡念佛好。問:用108顆念珠念佛一遍後,可以越過母珠繼續念嗎?
  • 佛教:這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佛」不敬,有損功德!
    不論是去寺院燒香拜佛,還是在自己家佛堂,都免不了會在佛前做供養,以修福修慧,增長功德。但我們要明白的是,佛前做供養,不是佛菩薩需要我們的供養,佛菩薩也根本不會用到和吃到,我們不要帶有功利心,不要生誤解。佛菩薩福慧圓滿具足,根本不缺世俗的東西。
  • 漲知識:佛經具有哪八種功德,你知道嗎?
    漲知識:佛經具有哪八種功德,你知道嗎?皆仁法師咱們今天要分享的經典是《佛說海八德經》。我們知道,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曾經強調「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也就是說,如果遇到法義艱深難懂的地方,那就用譬喻來做說明。沒有什麼是譬喻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用兩個。
  • 家裡的佛經不能隨便亂放,那是對佛菩薩不敬,會減少福報
    如果因為佛經放置的位置而生分別之心,豈不是著相了?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擺放家裡的佛經?不要著急,且聽分解。其實我們對待佛經,恭敬這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就象恭敬佛菩薩一樣。但佛菩薩也要求我們要有慈悲心,要善待一切眾生,所以我們不能只恭敬佛經,其它有益的書籍我們也要有恭敬之心。
  • 在家供奉佛經,這樣做,功德無量!
    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是佛菩薩及高僧大德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我們學佛,誦讀經書,是修行之路的一大助緣,能夠幫助我們開發智慧、破迷開悟、啟發自性。「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以法為依,依教奉行,是作為佛弟子的我們的日常功課。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我們今天對佛教的了解都是通過佛經的記載,不過據佛經記載,佛陀當年說法時並沒有直接記錄成經,而是通過口口相傳,最後再到經典的集結,這段過程也是非常漫長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內容,與佛陀的言行是否一致,這是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要了解的,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把每一本佛經都當成了是佛陀說的話,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並非全部都是佛說的,也並非與佛陀當年講法時說的話完全一致。在佛陀滅度後百年時間內,從口口相傳再到經典的幾次集結,這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完全與佛陀當時說法時的言行是一致的了。
  • 海濤法師開示:掛「五色經旗」功德不可思議,利益無量無邊!
    佛經說掛經旛的地方,底下的人、動物--蟑螂螞蟻走過去飛過去,永遠不會墮落三惡道。所以有人跟我說:「我吃素,我女兒嫁給人家,她一定要吃葷的,我很痛苦!」我說:「沒有關係,他們吃葷的,你事先把這個都掛在上面,他們煮上來的豬肉鴨肉都先超度。」所以掛這個功德大不大?很大。
  • 佛教:晚上在家可以誦《地藏經》嗎?別再迷信了!
    該經主要敘述了地藏菩薩的本願功德及宏大誓願,強調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之大願力。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而得名。據佛經記載,在過去世中,地藏菩薩曾幾度救助自己墮入地獄惡道的母親,解救其離苦得樂,並發願要救度一切惡道眾生,於是就有了我們非常熟悉的那句話: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 放生的功德與福德,你選哪一個?
    學人放生,本來是大功德,但因為多數人卻貪慕福德,所以也就沒有了功德可言。什麼是貪慕福德呢?許多人學放生,就是為了貪求善業回報。比如財回報,比如壽回報,福回報等等。放生後,貪求自己會發財,自己能延壽。因為你將放生的功德,轉為福德來享用。等你福德享用完了,也就被打回了原形。古時有一位梁武帝,信奉佛法,一日聽聞西域達摩來訪,自然十分高興,剛一見面,梁武帝就有點自誇的說道:「大師,我在國內建造了很多的寺廟,印送抄寫了很多佛經,同時在全國範圍內供養了眾多僧尼,請問大師,我所做的功德如何呢?」
  • 佛經中最常見的「佛」字,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錯的,為什麼呢
    題記:讀了十幾年的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句經文的含義一直困擾著我,一直沒有著落,今天終於有了清晰而明確的答案。「佛」字出自佛經,常見於佛家經典之中,絕大多數的佛經經文都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開始,佛經是釋迦牟尼對弟子們的相應開示,是佛法舍利。
  • 佛教:念「大悲咒」有什麼功德?看完你就懂了
    觀世音菩薩那麼,為什麼「大悲咒」會流傳如此廣泛呢?其實按照佛經的說法,念「大悲咒」具有著非常殊勝的功德,正因為如此,才有那麼多人念誦「大悲咒」,也就是說,正是「大悲咒」本身所具有的殊勝功德,才讓它流傳得如此廣泛和深入人心。那麼,「大悲咒」有什麼殊勝的功德呢?
  • 佛教:女性生理期能去寺廟嗎?不要愚痴了
    其實還有很多人,對佛教都有很深的誤解。很多人都認為,女性生理期不能去寺廟,甚至不能在佛前上香、誦經、念佛,其實這種禁忌,是無中生有。佛教一直都沒有說過,生理期的女性進入寺廟,會引起不良的後果,那些說女性生理期不能去寺廟拜佛的言論,大多都是迷信的,因為有些人迷信佛教,所以才會說生理期不能去寺廟,會對神明不敬。
  • 為什麼能把《心經》當佛經呢?它具備了佛經的這3種類型
    平常說,《心經》跟其他經不同,佛經一般分為3種:一個是佛親口開 示的,二者是佛未親口說而是以神通加持力而開示的,三者不是前二者,或許有人以為前二個就已經差不多了,感覺應該沒有第三種。第三種是佛快圓寂時交代,在結集時,經的前面要寫什麼、經的後面要寫什麼,不可以什麼都不寫,只把當時聽到的寫下來。
  • 僧寶為什麼是佛教三寶之一,寶在何處?
    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有開示,僧寶有三個層次,分別是義僧、聖僧和福田僧。僧寶在藏文中意思是「格度共曲」。「格」的意思是善法,但是此處特指為滅諦。「度」是需求的意思,「共曲」直譯為寶,此處指的是具足法寶的聖者,所以我們所說的僧寶,就是需求滅諦的聖者。 在大乘理論之中,僧寶特指的是聖僧寶,也就是說的足具法寶的聖者。而四位以上清淨持戒的出家團則稱之為僧團。
  • 學佛為何要先來讀佛經
    舉例說明,其實文章中也沒少舉例,就像讓一位老人家學習使用手機,我們要不要教他知道一些手機的名稱、名字還有那些軟體,一直到操作,這裡涉及的內容也很多,也不是一句兩句就講得明白的。佛經不讀,怎麼說您能明白,就像這位想學使用手機的老人家,如果她有一點點基礎的電腦知識,那教起來是不是會快一些?
  • 這是對佛教的極大錯解
    到底什麼叫佛教,更是認識不清。 佛陀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假使說儒教、道教也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話,一佛世界,一佛教化已足,釋迦牟尼佛就沒有必要再出現於世了。儒、道二教,也應一教已足,不必二教同時教化了。已經有了正法了嘛!大家照這個法去修就可以了。正因為,無論道家、儒家,都沒有般若的智慧,不能出離生死,它們都是世間法,有漏的,流轉生死的。
  • 佛教「五蓋」及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菩薩是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又名除一切蓋障菩薩、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棄諸陰蓋菩薩等。屬於密教胎藏界壇城除蓋障院之主尊,密號為離惱金剛。除蓋障菩薩之名,據《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記載:「除一切蓋障菩薩者,謂障為眾生種種心垢,能翳如來淨眼,不能開明,若以無分別法,滅諸戲論,如雲霧消除日輪顯照,故曰除蓋障。」蓋,是煩惱的別名,因為像有東西對心識進行覆蓋,所以稱之為蓋。五蓋是佛教關於修行次第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指貪慾蓋、嗔恚蓋、昏沉蓋蓋、掉舉惡作蓋、疑心蓋。
  • 「功德回向」的原理和意義是什麼?
    問:「功德回向」的原理和意義是什麼?各種不同的功德偈頌之間其效用是否有差別?請法師給予明示,阿彌陀佛!曙詳法師開示:什麼叫「回向」。我們通常接觸到的「回向」就是誦完經以後,或做完什麼好事以後,念一個「回向偈」。
  • 這幾種動物,在佛教中代表著什麼?現在知曉還不晚!
    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十法界一切眾生!《華嚴經》中云:「複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在此之中,佛所說的一切眾生,其實就已然包括了「我們日常所見到的種種家禽和動物。」
  • 佛法開示:什麼是信佛,信為道源功德母,很多人理解錯了
    阿含經中記載,有一次佛陀為弟子開示講法,講到一半。佛陀突然轉過頭去問舍利弗說:舍利弗啊,你對我剛才所言你相信嗎?舍利弗回答說:不呢,世尊,我還沒有相信。佛陀非常高興,因為舍利弗沒有撒謊,他說的是真實語,說的是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這時佛陀讚嘆他說:非常好啊,舍利弗,你是一個真正智慧的人,你能用開放的心去聆聽,並悟解其中的真實義,用智慧去觀照,你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