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能體會到,「我愛你」是句聽起來令人心動的話。如果說成「我愛你,但是……」感覺會完全兩樣,這便是語言的力量。
類似的情形在戀人、親子、師生、上下級、朋友之間屢見不鮮:僅一個詞的改變就壞了事。
有句老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西方把這種引起人們對語言的不同感受的現象,研發成了一門學問:NLP——神經語言程式學,也是有力語言的科學,即研究詞語的感覺和導致行動過程的學問。它起步於上個世紀20年代,通過對許多研究發現,眾多古今先賢之所以能對人類歷史產生影響,都跟一種特質有關:他們的語言很有力量。
日前,加拿大註冊高級神經語言程式學培訓師、註冊高級催眠培訓師格林·亞力山大(Glenn A lexander)受邀在北京大學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沙龍講座。通過他的講授和舉的例子,顯示了神經語言程式學的有趣和微妙。
用好有力量的詞彙
例如,聽天氣預報。如果說「今天是晴天,但是明天有雨」,人們的注意力就會放到「明天下雨」上。如果把它改成「今天晴天,明天雨天」,人們對它們的關注力就是等同的。
「但是」這個詞屬於一種「力量語彙」,可惜的是人們常常無意識地把它用在了引起負面感的表達上。這樣的「力量語彙」有不少。
例如,格林建議那些習慣說「我試著做到最好(I will try my best)」的人,改說「我將盡力做得更好(I will do my best)」。一字之差,表明了態度,也含有態度對自我暗示的作用。同樣,試著把「如果我學過這個,我就可以考出好成績」,改說成「一旦我學過這個,我就會考出好成績」也會有更多更強的自我激勵效果。因而,格林建議人們適當用「當(或一旦)」來替代「如果」,它將使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更大的作用。
再如,問起過去的事,有人習慣回答「我不記得了」或「我想不起來了」。這種話被頭腦「編程」為:需要得到信息,卻因當事人的習慣反應語言而被終止,進而導致對「想起來」不抱任何希望。如果改說「我記得……(接著講述所記得的相應情況)」,情形就會不一樣。語言模式就是這樣在導致我們的大腦編程和行為方式。身體有吸收編程的能力。
大腦和身體的編程來自兩個源頭:外部和內部。外部編程,一是來自其他人對你說了什麼;二是來自你閱讀、觀察和聽到了什麼。格林講了一段自己的經歷:在大連時,他進了一家快餐廳。從一進門起,他就聽到了一隻曲子轉磨似地來回放,直聽到「耳朵起繭」。他難以忍受,於是快快地吃了走人——這也達到了店主的期望:客人少在此停留——快餐店,不光食物來得快,食客也要流動得快。這就是音樂語言的功效。
內部編程也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你的內心對話;二是可以由你寫的文章構成。也就是說,你怎麼跟自己對話,以及你落在指尖筆端的是怎樣的文字,你的身心都有相應的變化。就像有些驚悚小說作家,寫到恐懼之極,他自己也會害怕起來。
定格於結果
如何讓腦體編程使我們感到更有力量呢?格林說,定格於結果。
生活中,當人們遇到困難時,往往會把注意力集中到「找問題」上,即「找錯」。這會抑制人們正向能量的發揮。更有效的做法是把注意力定格在所需要的結果上,聚焦如何解決問題。定格於結果,有以下三點要做:
首先要了解我們手裡有什麼資源。如果不知道自己掌握著什麼,就根本無從談及解決問題的可能和我們自身的價值。
其次要不斷地練習新的語言模式。如果學了有力的新的語言模式卻不練習,那就等於選擇了失敗。
第三,提問。可能有人認為,提問表明了自己處於一種無知(這種無知的狀態是暫時的)狀態,但如果你有了問題而不問,那麼你就等於把自己置於永遠無知的險境。
重新用語言構建故事
了解、學習NLP,練習新的語言模式,我們就能重新用語言構建故事,得到新的感覺和效能。
例如,當我們知道「但是」是個有力量的語彙,也意識到過去因用錯了地方而壞了事,現在,我們可以學著把它往積極的方面去引導,並發揮作用。
再如,在表達個人意見時,用「我想……」就有邀請對方也來思考的意向,起到群策群力的效果。英語裡的「Ithink……(我想)」的語言效能,適於任何語言。
語言編程取決於人的價值觀,價值觀取決於信念。
價值觀的形成有三個階段:0~7歲為烙印期,這個時期的價值觀屬純潛意識,還不完全具有評價能力;7~14歲為榜樣期,這時的人會有意在家庭內外尋找可效仿的人;14~21歲為社會化期,這時的人會積極尋找朋友,建立社會關係網。
信念在人的語言編程中有著根本性的作用。例如,在某些人看來你手裡掌握著資源和能力的「金剛鑽」,而你卻並不這麼認為。或許,這是你內化了周圍對你的負面信息,日復一日地以此跟自己對話的結果。也就是說,過去的信念限制了你。哲學家、奧地利人維根斯坦(wittgenstein)說過:「我的語言的極限就是我的世界的極限。」這時,就需要對你的語言解碼找原因,將新的語言植入大腦,新的語言將會為你重構故事。
改變信念被NLP稱為「重組」。這跟企業通過「重組」起死回生,跟家庭通過「重組」獲得幸福是一個道理。這麼看來,NLP還真是很奇妙的。
事實上,在發展中國家,NLP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外交、商業的人際溝通,以及個人的潛能開發等方面。由於NLP具有獨特的假設前提,因此,NLP在應用上,過程快而效果持續,能有效激發潛能、擴張成就,利於終身學習、永續成長。
我們來看看NLP一些奇妙的假設前提。例如:
1.人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其更高的善意存在。
2.地圖不是實際的疆域。
3.世上的每一件事都有至少一種以上的不同見解。
4.有用比真實更重要。5.沒有所謂失敗,只有回饋。6.每一個人都擁有他要改變的資源。
7.身心是在同一大系統下的兩個小系統,改變其一,就能牽動另一個。
8.生態是追求平衡的,有一時的定,也有一時的動。
當我們以這些假設為前提,在頭腦中重組相應信念,就會在語言和行為上發生改變,從而獲得更強的效能。
面對NLP,學一學,練一練,可以試著做到最好(I w ill try m y b e st)。哦,要改成說「我將盡力做得更好(Iwilldomybest)」。從現在做起,練習新模式,堅持21天(行為科學認為一個新習慣的形成需要的時間),看一看,你的生活中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