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票證盛行的計劃經濟時期,衣食住行都要票,糧票和布票更是那個年代生活的縮影。它們的存廢折射出社會經濟態勢的變化。
1955年9月5日,《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暫行辦法》在全國實行,從1955年登臺亮相到1993年謝幕退場的糧票,縱跨近40年。
近日,湖南第三屆全國糧布票交流大會在長沙大麓古玩城舉行,來自全國的票證收藏愛好者們攜「寶貝」亮相。這些已經「過時」的紙質票證,見證了曾經數十年的國人生活。
撰文/本報記者伍婷婷
「世界面額最小油票」伍分伍釐
伍分伍釐,這麼小的食用油票怎麼用?當江蘇泰州糧票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吳江拿出兩張鎮平縣1965年發行的「臨時食用油票」時,大家驚嘆不已。這兩張油票面額分別為「壹錢陸分伍釐」(0.0165斤),「伍分伍釐」(0.0055斤)。其面額之小,世間絕無僅有,它們是目前收藏界的面額最小的食用油票,也被世界吉尼斯紀錄冠以「世界面額最小食用油票」。
這種小面額油票在當時主要是配合社教運動而發行的。在物以稀為貴的年代,幹部食油定量為每人每月0.5斤,每餐折算下來正好是0.0055市斤,即「伍分伍釐」油票,是一頓飯的「油費」。而「壹錢陸分伍釐」正是「伍分伍釐」的三倍,即一日三餐的「油費」。「那時候幹部下鄉都自己帶糧油票,這張小小的油票也是當時幹部作風的表現。」
「從這兩張小小的食用油票能看出當時生活的艱苦,那時有的地方糧油票就是一張,有的是分開的,不管是何種情形,它們都是定量的。」湖南省收藏協會票證收藏專業委員會專家吳膺五還記得糧食定量標準,那時,凡吃商品糧的機關幹部、教師、醫生、科研所人員等腦力勞動者,每人每月30斤,還必須「節約」1斤,實有29斤(湖南大概27-30斤),居民24斤(湖南一般居民27斤),大學生33-36斤(湖南35斤),中學生22-24斤(湖南30斤),兒童15斤;老年人26斤,特殊工種45斤,重體力勞動者37斤(湖南45-56斤)。「剛出生的小孩一般一個月8斤糧,各地標準有別,一般糧票的標準上下差不了一兩斤。」
「在憑票生活的年代,若是出遠門,還得去糧食部門將地方糧票換成全國通用的。」湖北省收藏家協會票證分會副會長許先國拿出一套兩枚1962年發行的火車、輪船、飛機專用糧票,票額為壹市兩、貳市兩。「這是三年自然災害後的產物,原先乘交通工具去外地,不要這種票的,但是自然災害後,糧食短缺,這也是當時為適應旅遊交通發展,糧食部發行的。」只是,這套糧票印製發行後,只流通很短的時間。
汨羅城關鎮的那套糧票是假的?
湖南省糧票發行從1955年開始,1955年至1978年陸續發行了15套71枚省級糧票(不含僑匯糧油票證)。這些糧票雖是小小方寸之地,但從文化內涵到圖案設計都是那個時代的縮影,也從側面記錄著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的政治經濟變化。
「這套1969年汨羅城關鎮糧店定量專用糧票就是一套很特別的糧票。」許先國拿出6張糧票說道。這套糧票畫面由向日葵盤組合而成,印有毛主席著軍裝側面版畫頭像,並蓋有汨羅縣城關糧店票證專用章,背面有毛主席最高指示和使用說明。這套票曾引起糧票收藏界的熱議,「一個鎮上的糧店還能自己印糧票?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認為這是假票。」吳膺五記得,2003年8月,這套票出現在長沙市清水塘文化藝術品市場交易攤位上,9月又出現在全國第12屆糧票交流大會上,一時間轟動全國。
後來,吳膺五參與鑑定發現,汨羅原屬於湘陰縣,1966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汨羅縣,管轄城關、長樂等地。汨羅城關糧店下有儲存糧庫、糧食加工廠,職工20多人,負責全鎮3萬多非農業人口的糧油供應事宜。1968年糧店負責人決定和印刷廠共同設計一套六枚的糧票,在汨羅城關範圍使用。這套1968年發行的糧票一共六張,有壹市斤、伍市斤、壹拾斤、貳拾斤、伍拾斤、貳佰斤等面額,共使用了一年多時間。到1969年,該糧店又增補了兩張糧票,分別為「大米壹兩」、「大米貳兩」,左下角也由原來的毛主席語錄改為「要計劃用糧節約用糧」。到了1970年,汨羅縣糧食局革委會成立後,認為該票不宜使用,決定收回。「10多萬枚糧票用麻袋裝好存入了縣糧食局倉庫。」很多年後,倉庫清倉將其作為「廢紙」賣給了廢品店,廢品店再轉賣給寧鄉縣造紙廠。後來造紙廠將它們下池化漿時,發現是糧票,留了少部分,這才有了流入市場的這套糧票。「它是全國唯一印有毛主席肖像的糧票,其中一斤面額的糧票更成了收藏界珍品。我們稱其為糧票中的『筋票』。」
新生嬰兒用布定量22市尺
吃飯需要糧票、油票,穿衣需要布票的年代,手上有票比手上有錢更富足。
1954年,湖南開始在全省範圍內發放布票,對棉布實行計劃供應。從1954年至1984年間,湖南發行多少枚布票已難以考證,但30年來,布票發行從未間斷。
「湖南不僅發行了與其他省市區性質、用途相同的布票品種,還發行了湖南特色票種,如換購農副產品專用針織票、湖南省新生嬰兒布票等。」布票收藏愛好者曾激波拿出一疊布票,其中1959年發行的「湖南新生嬰兒布票」就規定,每人定量22市尺,並特別標註:「在登記戶口時發給」。這枚布票使用時間是1959年底。其實,在1958年,湖南省第一次發行新生嬰兒用布票時,規定是每人定量20市尺。這麼一比較,第二年給的定量還增加了2市尺。
此外,1956年8月31日發行的全套4枚「湖南省臨時用布購買證」也頗為特別。這是湖南省第一次發行的臨時布票,它的用途很廣,各種臨時需要,如生育、婚娶、死亡、災害等都可用它,連外國駐我國使領館人員、外僑用布,國際友人來我國開會、參觀時購布都需要這樣的布票。「那時候軍人配量、軍人眷屬及無固定戶口部分人口等用布,在計劃供應總數中預留一定數量,最高不超過供應控制數的3%—4%。」湖南起初發行布票時並沒有這個臨時布票,這是後來彌補的不足。
或許有人會問,假如做衣服少一點布,有小額布票來彌補嗎?答案是肯定的。1957年,湖南省購布證「壹市寸」的布票就能滿足這種需求。「這票註明是『供找補用』,面額非常小。」曾激波介紹,這是湖南省第一次使用「湖南購布證」字樣,它是湖南發行的票幅最小布票,在全國布票中,票幅也算小的。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不同門類的票證漸次退出歷史舞臺。1981年,許多棉紡織生產企業由於產品積壓,開始「不收布票」促銷。1983年12月,布票取消,紡織品實行敞開供應。糧票持續時間久一些,從1984年深圳率先「試水」取消糧票,到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在此10年間全國各省(區、市)的糧票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