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製作技藝和製作素材,首飾的圖案更能顯示出中華文化的積澱。一個時代女子首飾流行的紋樣,不僅僅是這個時代人們審美的趨勢,也是一種心願的表達和時代思想的影射。中華民族對於具象事物的表現和抽象觀念的表達是非常豐富的,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首飾紋樣非常豐富,一直到今天還在給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們無窮的靈感。今天我們主要看一看明清時代首飾的紋樣極其代表的意義。
龍鳳紋樣
龍鳳紋樣一直是皇家最高統治者的象徵,歷代傳承,並且為我們所熟悉。龍是神話中的瑞獸,也是神靈的化身,自古以來,龍的形象一直為皇帝專有,並且得到民眾的膜拜。有意思的是,雖然龍本來是不存在的,是一種抽象的神物,但是在歷史的發展之中,它的形象一直在不停地豐富和轉變。另外,鳳作為一種神鳥、吉祥之鳥,也常常出現在龍的身側,在藝術創作之中,鳳雖然不代表權力和政治,但卻和美好、愛情相關聯,是幸福的象徵。
龍是蟒蟲之長,而鳳為百鳥之王。在中國封建時代,龍代表著天下太平而鳳代表著大吉大利,這正好切合了統治者的願望。所以龍鳳結合的圖案,在漢代以後,我們就常常能從后妃的服飾、飾品和用品上面找到。到了明清時期,龍鳳圖案依舊是後宮妃子喜愛的圖案,代表著莊重和美好並存,而在民間,鳳這種圖案也作為一種祝福和願望常常出現,比如在《金瓶梅》之中對潘金蓮的描寫就是「頭上珠翠堆盈,鳳釵半卸」。而在《紅樓夢》之中,也有對王熙鳳所戴飾品鳳紋樣的描寫「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而民間對於龍紋樣還是禁用的,因為龍紋樣代表著絕對的皇家權威。
在明清後宮,龍鳳共同出現的首飾,常常是最為莊重的,大多是皇后出席重大典禮時所佩戴的飾品。明永樂三年的《明會要》記載,當時規定皇后的鳳冠為「九龍四鳳冠,上飾翠龍九金鳳四,正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結珠,餘皆口銜珠滴。」
人物紋樣
人物圖樣是個很普遍的主題,一般來說,人物選擇具有故事情節的人物,展現的基本上是當代著名戲劇之中的經典場景;也有帶有美好寓意和願望的人物圖樣,比如金榜提名、狀元及第之類;另外還有童子圖,這是明清時代最為典型也非常流行的紋樣之一。
前面兩種圖案我們比較好理解,在宋代戲劇發展伊始到明清時期達到巔峰,這些讓人們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或者性格鮮明的人物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首飾主題。而童子圖反映出來的正是中國人多子多孫的希冀,中國人對於香火的傳承十分重視,而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之下,很多孩童因為醫療條件惡劣而夭折,所以人們迫切希望可以多子多福,後代延綿不絕。另外,中國人非常注重家族觀念,家族的壯大和脈絡的傳承一直男子生來就背負的重大人物。所以無論是皇家還是民間,對於天真可愛的童子形象是十分喜愛的,平時在床上用品或者是新婦的新裝之上,我們都能看到童子的圖案,並且常常與蓮花圖案結合在一起。這不僅僅代表著「連生貴子」,也有保佑子孫平安之意。
佛教圖案
佛教之所以會成為中國歷代統治階級非常喜歡、並且著重推廣的宗教,因為佛教宣揚的觀念更易於統治者對於民眾的管理。在漢唐時期,佛教在我國的發展達到了巔峰時期,同時,佛像藝術開始出現和風靡,佛像圖案逐漸出現在了女性的飾品之中。對於人們來說,佛像莊嚴而慈祥,菩薩清秀而恬淡,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且寄託著人們祈求平安圓滿的人生願望。
除了佛像之外,我們最常在明清飾品之中看到的佛教圖案就是「卍」字紋。「卍」其實代表著太陽或者火的一種符咒。印度佛教常常將其作為標誌,最常出現在佛像的胸部,寓意著吉祥和萬德。另外一種常用的意象就是佛手了,佛手本來其實是一種植物果實,因為和菩薩的手勢極為相似,所以也擁有了宗教的色彩,並且改名為佛手。佛手圖案有的時候是單獨出現的,有時手中也有珠玉等裝飾。因為佛手發音與「福壽」非常相近,「指」又和「子」相近,所以佛手在附有宗教色彩的同時也有了福壽安康、多子多福之意。另外因為佛手紋樣也常常和如意的紋樣用在一起,因為在僧侶講經之時,佛手和如意都是他們所用的重要法器。
花鳥魚蟲
中國人對自然界的熱愛體現在方方面面,花鳥魚蟲亦是明清時代女子飾品最為常見的題材。古人剛開始養花草是為了妝點生活,成為生活之中的一大樂趣。而儒家思想的傳播讓許多花卉有了更深的含義,可以隱晦表達出人們對道德倫理以及個人修養的看法。從花的顏色和香味之中看出花品,又從花品之中看出人品。到了明清時代,花卉飾品多少能表達出女子的喜好和性格。
因為明清世道首飾工藝的精進,我們所熟悉的梅蘭竹菊等花草圖案表現地更加栩栩如生。對於花卉,工匠們一直秉承著寫實的原則,花瓣和葉脈都要表現得越為精緻越好。而在花草之上的蟲鳥則更增添了一番趣味,這些意象也往往帶著美好的祝福之意。
比如我們常見的蝙蝠圖案,就是「福」的寓意。蝙蝠圖案其實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盛食器上,到了明清時期更被視為福澤祥瑞的圖案。蝙蝠習慣於倒掛而棲,即有福到了之意,與其他圖案組合在一起時同樣是吉祥幸福的象徵。
魚、鳴蟬、蟈蟈、蝴蝶、蜻蜓等也常常作為題材出現在花草四周,展現田園風光。值得一說的就是魚了,魚是人類最早的食物之一。古人發現魚多子多孫,並且和「餘」同音,況且民間還有「鯉魚跳龍門」的神話傳說,故而魚這個紋樣自遠古時期就常常作為飾品紋樣,並且作為吉祥代表延續至今。
總結
明清時期因為人口暴漲,市民階層的擴大,所以世俗文化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從這個時期女子的飾品之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生動的世俗文化,這些貼近生活的紋樣反射的是女子對於幸福生活的期盼,廣泛流傳於社會各個階層。
在明清時期流行的這些紋樣圖案,是在不斷積累前朝豐富的圖案裝飾與創造中,發展起來的更加具象的飾品文化,又將吉祥紋樣推至頂峰。明清時期圖案多帶以吉祥、喜慶的寓意,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無限擴展,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幾乎成為裝飾的唯一主題。
參考資料
揚之水——《中國古代金銀首飾》,故宮出版社
南京市博物院編——《明朝首飾冠服》,科學出版社
故宮博物院編——《清宮后妃首飾圖典》,故宮出版社
張莉君——《百工錄·首飾花絲藝術》,江蘇美術出版社
杭海——《妝匣遺珍:明清至民國時期女性傳統銀飾》,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