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K
抑鬱症早已不是普通人才會遭遇的災難,很多明星也都經歷過。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我們熟知的一位主持人走出抑鬱的故事,他就是白巖松。他在自己的書中這樣描述抑鬱時的經歷:
一天,白巖松凌晨去廁所,結果一開燈客廳站著一個人把他嚇一跳,「誰?」「是我。」妻子囁嚅道。「你不睡覺幹什麼呢?」「我看你睡著沒有。」白巖松笑著把她推回房間:「你不用管我,自己趕緊睡吧,睡覺多舒服啊!
長期被失眠折磨的白巖松,生活在他眼裡已經沒有意義了。有一天,他對妻子說:「我才理解梵谷和海明威為什麼要自殺!」妻子驚出一身冷汗,意識到了丈夫失眠的嚴重性。立馬尋找抑鬱症的相關資料,妻子明白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家人的陪伴與支持非常重要。
「200多萬條自殺新聞」、「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與疾病搏鬥5年」……
這些也許在別人看來只是傳言,而且全是針對白巖松的,然而就在沉寂了多年後,白巖松首次正面回應了「抑鬱」之事。
在年度的演講《對白》中,白巖松被一位95後女大學生這樣提問:「您抑鬱過嗎?是通過讀書的方法解決的嗎?」
白巖松很自然的回答:「我經歷過」。
其實家裡人早就知道他的經歷,只是不想讓他擔心,所以表現的不是很緊張。尤其他的妻子,據說白巖松最抑鬱的時候,連話都不想說,自己只希望通過小紙條的方式與妻子溝通。
他的體重從當時的80公斤降到了55公斤,可能正是因為抑鬱的影響,白巖松幾度想過自殺。
他的妻子便決定陪他一起看心理醫生,經過數次治療,白巖松找到了開解自己的方法,也是幫助他走出抑鬱症的最好的良藥——讀書。
白巖松說:「年輕時會以為什麼都要最好,自己什麼都應該得到,有了一種追求完美的心態。如果迎著那個心態活下去,便永遠都覺得世事不圓滿,一定要再盛再火才行。」
對他影響尤其大的書籍就是《曾國藩全集》,書中有句話叫「花未全開月未圓」讓他突然醒悟。
抑鬱症患者最大的問題就是完美主義,在《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中列舉了很多不合理認知,其中「絕對化、以偏概全等」都和完美主義有關。抑鬱症患者總覺得做事情不完美就是一種錯誤,帶著這樣的認知,他們活得非常痛苦。
曾國藩認為,花在沒有全開時才是最好的,月亮沒有達到最圓時也是最好的。
所以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物極必反,抑鬱症患者要拋棄自己的完美主義,這個世界並不存在絕對完美的東西,如果不能接受世間的殘缺,這個人就會永遠處於焦慮狀態中,自然會痛苦不已。
精神病學家大衛·伯恩斯(David Burns)在研究中表示,完美主義並非成功的竅門,它更像是一個「挫敗自我的腳本」。
完美主義,磨掉了熱情和耐心,往往會讓人做事拖延,毫無進展。
完美主義,並不等於是追求卓越。心理學家託馬斯·格林斯龐(Thomas Greenspon)的研究表明,許多人會陷入一個完美主義的誤區,將完美主義偽裝成對卓越的追求。
白巖松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廢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讓他追求完美和極致。」
後來白巖松採訪了無數人,他發現每個人其實都沒辦法完完全全追求圓滿,這些人存在於各行各業,上至財富大鱷,下至平民百姓,每個人都無法完全畫上幸福的等號。
因此曾國藩的話點醒了他,白巖松學會了放下,這又何曾不是一種圓滿呢?
其實曾國藩的一生同樣不是完美的,他從普通老百姓變成晚清四大名臣之首,這其中經歷的苦澀與磨難是常人所無法理解的,倘若這個過程中,曾國藩也事事追求完美,那麼他同樣無法獲得成就,也許早就鬱鬱而終了。
玻璃大王曹德旺也將曾國藩的十二字箴言掛在辦公室,一掛就是50年,秉持這12字箴言,曹德旺逢戰必勝。這十二個字是「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
心理學家阿瑟·帕克特說:「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連續統一體上只存在兩極,他們無法意識到還有一個中間地帶。」
最後希望所有抑鬱症患者,要記得摒棄自己的完美主義,因為過度追求完美就是在追求完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