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指的是墳墓墳土,來源《說文》:「墳,墓也。」「棺」指的是用來裝殮屍體的器具,《說文》中有:「周屍為棺。」俗話說:「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墳」和「棺」都是和逝者有關,逝者下葬之前有「棺」,逝者下葬之後有「墳」,「雨」講的是天氣,唐代時期傑出的詩人杜牧寫了一首詩作《清明》,《清明》中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有祭祀、掃墓等習俗,緬懷逝者,弘揚了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若是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一個專名叫「潑火雨」,《依韻和長文紫微春雨》中有:「年年潑火雨,苦作清明寒。」
同時,寄情於景,「雨」相當於「淚水」,悲傷也好,感動也好,眼淚都有特別的含義,古時候,「雨打墳,出貴人」是人們比較喜聞樂見的事情,因為下葬之後,喪事基本已經辦好,這時下雨,人們認為逝者覺得在世的親人辦事妥當,很是感動,會庇佑後人。
逝者的喪禮,逝者會先在家中停屍幾天,等親朋好友趕到後,一塊將逝者下葬,為逝者送行,古時常舉辦的是土葬,意為「入土為安」。「雨打棺,財人疏」,講的是在下葬前下起了雨,阻止了喪事的行程,人們認為這是逝者還不願「走」,還有未了的心願,因而才會下雨。
土葬的地點通常是在山上,與房屋有段距離,要是在下雨天,貿然將逝者下葬,雨天路滑,很有可能發生危險,人們認為在雨天下葬也是有違逝者的心思,逝者會有怨言,因而家中就會發現壞事。
同時,這句話也映射了孝道,父母在世時,兒女懂得孝順父母,能夠讓父母安享晚年,則會受到人們的稱讚,認為這個人是個可靠之人,也就願意往來。
當一個人不懂得孝順父母,不能帶給養育他的父母一份好的生活,甚至刁難父母,就會讓其他人看不起,因為父母給予了子女生命,生命是世上最可貴的東西,子女卻不懂得感激,人們認為這個人不能深交,久而久之就沒人願意搭理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