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2020-11-26 網易新聞

2020-11-16 09:20:31 來源: 蓮藕八寶飯

舉報

  「墳」指的是墳墓墳土,來源《說文》:「墳,墓也。」「棺」指的是用來裝殮屍體的器具,《說文》中有:「周屍為棺。」俗話說:「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墳」和「棺」都是和逝者有關,逝者下葬之前有「棺」,逝者下葬之後有「墳」,「雨」講的是天氣,唐代時期傑出的詩人杜牧寫了一首詩作《清明》,《清明》中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有祭祀、掃墓等習俗,緬懷逝者,弘揚了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若是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一個專名叫「潑火雨」,《依韻和長文紫微春雨》中有:「年年潑火雨,苦作清明寒。」

  

  同時,寄情於景,「雨」相當於「淚水」,悲傷也好,感動也好,眼淚都有特別的含義,古時候,「雨打墳,出貴人」是人們比較喜聞樂見的事情,因為下葬之後,喪事基本已經辦好,這時下雨,人們認為逝者覺得在世的親人辦事妥當,很是感動,會庇佑後人。

  逝者的喪禮,逝者會先在家中停屍幾天,等親朋好友趕到後,一塊將逝者下葬,為逝者送行,古時常舉辦的是土葬,意為「入土為安」。「雨打棺,財人疏」,講的是在下葬前下起了雨,阻止了喪事的行程,人們認為這是逝者還不願「走」,還有未了的心願,因而才會下雨。

  

  土葬的地點通常是在山上,與房屋有段距離,要是在下雨天,貿然將逝者下葬,雨天路滑,很有可能發生危險,人們認為在雨天下葬也是有違逝者的心思,逝者會有怨言,因而家中就會發現壞事。

  

  同時,這句話也映射了孝道,父母在世時,兒女懂得孝順父母,能夠讓父母安享晚年,則會受到人們的稱讚,認為這個人是個可靠之人,也就願意往來。

  

  當一個人不懂得孝順父母,不能帶給養育他的父母一份好的生活,甚至刁難父母,就會讓其他人看不起,因為父母給予了子女生命,生命是世上最可貴的東西,子女卻不懂得感激,人們認為這個人不能深交,久而久之就沒人願意搭理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有沒有道理?並非全是迷信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有很多話是封建迷信,但仍然還是會口口相傳,甚至從心裏面覺得就是這麼回事。像「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這句俗語,有沒有道理呢?
  • 俗語「有錢難買天降雨,雨雪臨墳出貴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實際上,幾千年前的人類就知道洪災的危害,並且創造了這條俗語——「有錢難買天降雨,雨雪臨墳出貴人」。相信很多人沒有聽說過,恐怕只有在農村地區生活過的才會懂。02先來說說這前半句,其實很好理解,說的就是錢和大自然的關係。
  • 俗語「雪壓新墳出貴人,雨澆棺材人財疏」,古人的道理,你家有嗎
    俗語「雪壓新墳出貴人,雨澆棺材人財疏」,古人的道理,你家有嗎文/宋宋俗語至今已經流傳了上千年,同時它也是包羅萬象的,除了一些人情世故,人的吃穿住行外,也包括了當時的一些人文習俗。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傳統禮教的國家,尤其是老人的喪葬。
  • 農村俗語「雨淋板分半邊,雨打墓三代富」,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導讀:農村俗語「雨淋板分半邊,雨打墓三代富」,什麼意思,有何講究?文/更三農生活在農村,各地有不同的文化習俗,有時相隔幾裡路也有不同的生活習慣!這或許就是「五裡不同風,十裡改規矩」的緣故吧,但是,不管在哪裡,不管風俗有何迥異,俗語卻貫穿始終,雖然在表現方式上有些不同,但是,道理卻是相通的!在農村,俗語的演化與當地人的生活有關,夾雜著不同的方言,讀起來雖然各不相同,用詞也不甚考究,雖然不能與詩經等同登大雅,但也飽含了先輩的智慧!在農村,夕陽西照,很多村民都會聚在一起閒聊,而俗語也是大家談論的焦點!以下的三句俗語,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 在農村,俗語「墳後有坑絕人丁,白虎垂頭少男愁」,啥意思?
    文/豬友巴巴在農村,俗語「墳後有坑絕人丁,白虎垂頭少男愁」,啥意思?近年來,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的變化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不斷發展的科技文化中,很多農村固有的傳統也在不斷地適應著新時期而變化!其中,喪葬習俗也在移風易俗中,逐漸的摒棄落後習俗,為農民減負不少!
  • 老祖宗智慧:「餓死不打親戚工」,後半句更扎心,男人一定要牢記
    這其中,社會上流傳廣泛的俗語習語,更是祖宗智慧的結晶。常言道:「不聽老頭子的話,吃虧在眼前。」為什麼要聽老頭子的話呢?老話不是聖人說的大道理,不是哪個家族的理論思維,是老祖宗口傳的民間智慧,俗語智慧。雖不見於史書,但老人言深邃,反映的都是社會現實。就像老頭子所說的「餓死不打親戚工」,是什麼意思?這下半句又是什麼意思呢?以下是我給大家的答案。
  • 是什麼意思?
    引言古人的很多俗語,大多數人只知道其字面意思,並不知道背後的深意。其實有時候多了解一些俗語可以增加我們文學知識,提升文學素養。而這些俗語中也蘊含著很多知識,多了解一些對於我們來說也並沒有什麼壞處。比如古人常說的「三教九流八大江湖」很多人就不知道具體指的是什麼。一、三教具體是指哪三教?
  • 清明俗語:「房墳相望,兒孫無人,」是何講究?老祖宗的警世良言
    農村俗語:「房墳相望,兒孫無人,」是何講究?老祖宗的警世良言在我們這片中華大地上,民族眾多,百裡的風俗不同,喪葬的習俗也各不相同。回到那個時候不僅去世的人是要進棺材裡安眠,還要圈出一塊大面積的風水寶地,來供養逝者在凡間的軀殼。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道
    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和老人們在一起交談能學到不少東西。簡單舉個例子來說,我每次回農村老家都會學到一兩句俗語,前兩天回家就學了這麼一句——「好馬不吃回頭草」。俗語作為文化遺產,雖然沒有史書典籍深奧,但是通俗易懂有趣味,能夠豐富人們的生活。
  • 俗語「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下一句才是重點,老祖宗的忠告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尤其是如今吃穿不愁的情況,許多人更是扛起了養生大旗。人到四十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這麼一句充滿打趣的話,實際上則是充斥著中年人的無奈。關於養生一說,民間向來有著許多說法,雖然有些說法我們找不到科學依據,但是老祖宗的經驗總歸是有道理的。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給男人的忠告
    《智囊全集》中記錄著老祖宗曾說的一句話:「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由於其屬於暗含深意而不能單純通過內容去理解的俗語,所以很多人在剛開始知道這個俗語的時候,沒有辦法立即搞清楚它的意思。一、「酒不護賢」的意思。一個平時很有德行,注重修養的人,說話待人都彬彬有禮,溫柔客氣。但是。
  • 俗語:「三月三、九月九,沒事兒別在河邊走」,老祖宗說的啥意思
    俗語:「三月三,九月九,沒事兒別在河邊走」,老祖宗說的啥意思一直以來,我們都非常重視安全問題,小的時候,不管走哪兒去,父母都會注意著我們,去哪兒玩也要提前給父母說一聲。一來讓父母安心,二來一旦出了什麼事兒,沒有按時回去,父母就會非常擔心,生怕出了什麼難以預料的不好的事情。而我小的時候又非常喜歡約上三兩個小夥伴兒去河邊玩耍,因為河裡有小魚小蝦還有霸道的螃蟹。平時我們去河邊玩都行,但是每年三九月父母卻會勸阻我們,不讓我們去。
  • 古人云「男怕三搖頭,女怕闊步走」,有什麼道理?老祖宗的忠告
    哪怕和古代相比,如今的時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但是很多的俗語也是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的,比如說古人經常說的這句話,「男怕三搖頭,女怕闊步走」,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至理名言,這句話到底有什麼道理呢?了解之後明白了,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忠告。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墳後有坑絕人丁,白虎垂頭少男愁」,什麼意思?有大講究
    在人們日常的交流中,有各種有趣的俗語穿插其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都記得哪些?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墳後有坑絕人丁,白虎垂頭少男愁」什麼意思呢?
  • 老祖宗說「宅子出三喜,家中出貴人」,是指的哪三喜?你清楚嗎?
    老祖宗說「宅子出三喜,家中出貴人」,是指的哪三喜?你清楚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 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一個家庭如果發生了這三件喜事,就意味著這個家庭的會出人才。三喜其實就是三個徵兆。
  •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我國的歷史很悠久,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的。這些俗語,經過了人們的口耳相傳,傳承到了現在。
  • 俗語「戌時不貪食,子時不貪色」,老祖宗的勸誡,很多人卻在做!
    從古至今,我們流傳下來不少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口語化,對仗也不夠工整,但是讀起來卻膾炙人口,蘊含的道理更是豐富無窮。俗語並非只是餬口編造的,它是古人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在現代仍然實用。就是這些從古流傳下來的俗語,給予我們不少的指導意義,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讓我們有了一些思考。
  • 俗語「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究竟是什麼意思,看完真長見識!
    雖然科技水平在當時並不發達,但是每個人都嚮往美好的生活,因此老祖宗在生活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從而發明了一些至今我們都耳熟能詳的俗語。俗語文化盛行在民間,從字面的意思來說,就可知道個八九不離十,但是俗語背後的道理卻是引人深思的,即便放在當下,也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多的指導意義。
  • 立春至,農諺「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什麼意思?看完懂了
    「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著冬去春歸來。單就一個「春」字,春天的氣息已撲面而來。此時,冰雪消融,草木萌發,花枝孕蕾,萬物復甦,人民也開始了勞作娛樂,春天以它特有的形質鋪展開來。它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都反映了四季的更替變換。立春時間立春是在公曆每年02月03日-02月05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315°。
  • 農村俗語:「餓死不敲寡婦門,窮死不挖絕戶墳」是啥意思?
    前幾天上網,在網上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餓死不敲寡婦門,窮死不挖絕戶墳」。至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我並沒有弄明白,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餓死不敲寡婦門寡婦一語出自《詩·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