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州:鋪陳「環境美」底色,延伸全面小康力度
在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進程中,蘇州把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質量」當作一幅「雙面繡」來精工細作,實現了「經濟強」和「環境美」的和諧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高水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打通生態保護的「堵點」和「痛點」,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文明之基、綠色發展之路,傾心守護好詩意棲居的「魚米之鄉」。
系統科學治理讓萬頃碧波激蕩「東方水城」
12月20日上午,一場「2021迎新年短程馬拉松賽」在張家港灣的江堤舉行,寒冷的江風擋不住人們的健身熱情,一張張笑臉被定格在終點的鏡頭裡。
這裡曾經遍布碼頭和養殖場、工廠,環境堪憂。為解決「臨江不見江、近水難親水」問題,去年9月,「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啟動實施,徹底改變過去化工圍江、砂石圍江、碼頭圍江的亂象,將沿江9公裡生產岸線全面調整為生態岸線。站在江堤之上,眼前是溼地、觀景臺、草地、防護林,遠處高高聳立的鋼結構「魚簍」,已然成為江岸蝶變最好的見證。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蘇州用實際行動為長江「美顏」。3年來,蘇州關停沿江三市250家化工企業,位於長江幹流1公裡範圍內的化工生產企業減至55家,一處處溼地沿岸鋪開。踏上常熟「鐵黃沙」江灘,大片蘆葦叢在江風的吹拂下沙沙作響,寬闊的江面之中,2萬畝沙土變良田;走進太倉七丫口郊野溼地公園,水上森林、綠色廊道、溼生花海、金色田園……共同構成太倉港區居民生態休閒好去處。
水是蘇州的靈魂,更是蘇州的命脈。除了滔滔大江東去,353個50畝以上湖泊、2萬多條河道相互交織,加上佔全市總面積36.6%的水域,讓蘇州成為當之無愧的「東方水城」。以「一江兩湖兩河」為重點,蘇州從2008年以來,累計實施「十大類」治太工程項目 5400多個,投資約710多億元;2016年起,蘇州啟動運河堤防加固工程,總投資73億元,通過堤防加固、環境整治,建設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提供高標準基礎設施;讓水城再現往日面貌,2017年至2018年,蘇州先後出臺《關於全面深化河長制改革的實施方案》與《關於深化湖長制工作的實施方案》,全市河湖建立起市、縣、鎮、村四級河長體系。一系列舉措之下,蘇州的水環境悄然發生改變。
天堂之美在於太湖美。2018年,按照中央環保督察整改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對太湖水環境治理的精神,蘇州全面拆除圍網養殖。圍網拆除後,又在全省率先啟動大水面大閘蟹「人放天養」計劃,設置15萬畝「人放天養」生態修復區。為了「太湖永續」,今年,太湖又迎來全面禁捕退捕。人與湖的互動,在進退之間留下「魚翔淺底,水清岸綠」的最美印記。
天堂之美還在於古城美。位於蘇州古城的軸心的平江路,是蘇州知名的歷史文化旅遊街區,平江河兩岸住戶、店鋪林立,遊人如織。因為部分商家、遊客環保意識不強,向河內亂扔垃圾、亂倒汙水等行為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平江河的水環境和遊客遊覽體驗。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全省率先引入智慧水務系統的地區,平江河視頻監控攝像系統可以全天24小時進行定點信息採集,實現實時推送,進行有效監管取證。」蘇州市水務局局長陳習慶說,2016年起,蘇州開始推行數位化水務創新,基於實際情況,政府規劃引入智慧水務平臺,基於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信息技術,以「智慧驅動、精準治理」為理念,通過構建感知與仿真、決策與預警、調度與控制三大核心能力,實現感知全天候、業務全覆蓋、監控全過程,建設以科學治水、精準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為核心的「智水蘇州」智慧水利水務樣板。
系統科學治理,讓一城碧波回來了。目前,全市國、省考斷面水質優III比例逐年提升並達到考核要求,城鎮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長江蘇州段及42條支流水質全部達III類以上,蘇州「東方水城」日益散發出迷人的韻味。
建立保護機制城市化高地守牢「綠色屏障」
11月26日,江蘇省林業局傳來消息,經國家林草局推薦,蘇州市溼地保護管理站以創新的行業管理,被國家林草局推薦入圍「生態中國溼地保護示範獎」,成為目前全國僅有的捧得此獎的9個城市之一。
在城市化發展高地建起「溼地之城」,突顯了蘇州這座天堂之城在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的價值取捨——寧可犧牲GDP,也不能毀了「魚米之鄉」這塊「金字招牌」!2012年底,蘇州出臺《關於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把發展「水稻、水產、園藝、林地」四大項任務作為硬性指標分配落實,為「魚米之鄉」生態安全築起一道屏障。
如今,「四個百萬畝」已成為蘇州優化生態環境的重要資源、彰顯「魚米之鄉」特色的重要載體。在此基礎上,蘇州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對覆蓋城鄉的生態系統進行大升級,並在全國最早探索生態補償辦法。早在2010年,蘇州就建立耕地保護專項資金,按每畝不低於400元標準予以補償。
2013年,蘇州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對列為「四個百萬畝」的水稻田進行全覆蓋生態補償。2014年5月,蘇州市人大制定頒布《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成為全國首部關於生態補償的地方性法規。通過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引導措施,蘇州變得越來越「綠」,到2019年底,全市陸地森林覆蓋率達30%。
蘇州堅持在生態修復中,不斷摸索生態環境敏感區的發展之路。為了扭轉環太湖地區長期以來發展受限造成的經濟相對薄弱局面,去年底,《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規劃》重磅發布。根據《規劃》,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金庭兩鎮及周邊太湖水域被劃定為實驗區建設主體範圍。一年來,蘇州市排定涵蓋生態保育、生態治理、民生保障和產業發展的4大類97個項目已落地,總投資約180億元。這一重磅舉措,加快推進了太湖生態資源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轉化。
除了讓山更青水更綠,蘇州還致力天更藍。今年3月,蘇州創新推出全省首個以鄉鎮(街道)為獎懲對象的空氣品質補償機制,截至目前已累計發放鄉鎮(街道)補償金600萬元,讓好空氣能換「真金白銀」成為現實。
「排名發布之前,各鄉鎮(街道)點位長都會收到預警信息,各鄉鎮大氣汙染防治的自覺性、主動性空前高漲。」蘇州高新區生態環境局管理處負責人祝妍華說,目前,高新區已啟動三輪補償,蘇州科技城(東渚街道)由於空氣品質好,已獲得區內其他三個街道180萬元的總補償。
瞄準生態宜居,蘇州傾力繪出生態環境的「大寫意」,致力於繪好城鄉人居環境的「工筆畫」。2015年以來,蘇州投資70億元,在全域啟動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三年行動計劃,為全市4792個村莊、近30萬農戶生活汙水「接管」。2019年,全市生活汙水處理能力達到362萬噸/日,城鎮生活汙水處理率97.8%,今年10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名單,蘇州崑山、太倉兩地成功入選,佔到全省三分之一。城鄉展現新顏值,一幅秀麗清雅的江南水鄉新圖卷徐徐展開。
踐行綠色發展全面彰顯「魚米之鄉」吸引力
相城區北橋街道石橋村曾是有名的「塑料村」,靠著塑料回收,村裡相關企業最多時達200多家,在富口袋的同時,也帶來相當程度的環境汙染。村民陸蘇根曾是村裡有名的「塑料大戶」,高峰時,僅其一家企業年產塑料粒子就達2000多噸。
「說實話,以前環境比較髒亂差,一進村就感到有氣味。後來區裡實行三年淘汰行動計劃,像我們這樣的塑料廠,一下子淘汰了250多家。」面對轉型,陸蘇根沒有停步。汙染產業不能搞了,那就發展綠色產業。於是,他把目光投向「多肉」種植,並帶動村民一起致富。隨著種植規模越來越大,村裡特地為這門綠色產業籌劃了種植基地。從「塑料村」轉型成「生態村」,大家看在眼裡,美在心頭。
以保護促轉型,以轉型增效益,蘇州大地上演著一幕幕以「生態綠」換取發展「含金量」的新故事。
「部分低端低效產業關掉後,碳排放、氮磷排放等指標可以餘出來,分給生物醫藥企業,同時政策上也會有更多傾斜。」太倉市生物醫藥產業園負責人王建宏說,園區計劃從2020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建設100萬平方米載體,形成100億元產值,帶來200億元有效投入,集聚200家優質企業。
在蘇州工業園區,金螳螂金浦九號蘇州設計小鎮是國內處於領先的藝術設計創意小鎮,其原址是被中央環保督察組督辦的家具廠,如今完成從「製造」到「智造」的蝶變。
在崑山,2018年5月對原崑山啟發電氣廠廠區內的「散亂汙」「三合一」企業開展專項整治清理,重新規劃引進了一批智能裝備製造、精密器件集成、通訊設備研發的新興科技企業入園發展。其中,崑山佰奧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今年5月成功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由髒亂差變身鄉村「綠富美」、「散亂汙」蛻變成特色商業街、廢舊廠區釋放新產能帶動營收增長、城中村改造提城市「氣質」、舊住宅區改造增小區「顏值」、黑臭河道變成生態美麗河湖……最近幾年,蘇州全市上下堅定扛起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政治責任,用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刮骨療毒的勇氣,主動揭短亮醜、動真碰硬,鐵腕治理、鐵面問責,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高標準整改;一大批落後產能被淘汰退出,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一大批「散亂汙」企業(作坊)被大力整治,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人民群眾幸福感不斷增強。2017-2019年連續三年獲得省級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年度考核排名第一,實現「三連冠」。
打好生態基底,蘇州謀求在更大格局中展現綠色擔當和綠色作為。全長40.8公裡的太浦河吳江段,是長三角和太湖流域重要的「生態廊道」和「洩洪通道」,涉及面積900多平方公裡。目前,太浦河南北兩岸正在重新種植綠化,櫻花和桂花的栽種,將讓太浦河沿岸成為附近居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原先的港口碼頭,也正在被改建為觀光瞭望臺。
處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C位」的吳江區,從2018年起,對太浦河沿線實施綜合整治,關停取締沿線「散亂汙」近2000家,關停兩岸1公裡範圍內高汙染的14個化工企業,完成73家印染企業整治提升,淘汰噴水織機2.3萬臺。通過建立跨區域(青浦、嘉善、吳江)協同治水機制,太浦河水質穩定保持III類水提升到II 類,實現了為上海金澤、浙江嘉善安全供水向優質供水的轉變,成為高標準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治水典型。
蘇州從更大的保護中得到更多驚喜。從「國家環保模範城」,到「全國生態示範區」「國家生態市」,再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蘇州的發展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連續四年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為中國大陸宜居城市首位,並榮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李光耀世界城市獎。詩意棲居的「魚米之鄉」,為蘇州這座全面開啟現代化的城市,源源不斷帶來別樣的吸引力。
(文章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