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癌症,大多數人都會談癌色變,因為癌症5年生存率極低,得了癌症幾乎等於判了「死刑」。但你是否知道有一種病叫特發性肺纖維化(IPF)?這種肺部疾病的生存率比大多數癌症還低,患病後急性發作可能只有三四個月的生存期。
近日在廣州召開的第二屆間質性肺疾病(ILD)創新引領發展論壇上,鍾南山院士表示,我國IPF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39%,被稱為「不是癌症的癌症」。
50歲以上人群呼吸困難要小心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不常見卻嚴重的致命性肺部疾病,它會使肺容積縮小,形成永久性肺纖維化疤痕,導致缺氧並且肺功能不可逆性地持續衰退。由於患者肺部組織呈蜂巢狀,被形象地稱為「蜂窩肺」。近半患者在確診後的2-3年內死亡,5年生存率僅為39%,比乳腺癌、結腸癌等大所數癌症的生存率都低,被喻為「不是癌症的癌症」。有些患者病情看似穩定,但發生一次急性加重有可能就導致病情急劇惡化,甚至死亡,研究顯示急性加重發生後中位生存期僅為3-4個月。
據鍾南山院士介紹,特發性肺纖維化(IPF)高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起病隱匿且病因不明,吸菸、環境暴露、胃食管反流、遺傳因素都被認為是患上IPF的危險因素。絕大多數IPF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疾病以隱匿性、進行性的呼吸困難為突出症狀,伴有乾咳、杵狀指、皮膚發青等症狀。有些患者感覺到上樓梯越來越困難會誤以為是年紀大了,運動後缺氧,而實際上可能患上了IPF。
鍾南山院士表示:「有些纖維化並不是特發的,風溼病常常肺也會有纖維化,過敏性的肺泡炎也會有纖維化。所謂特發就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導致的肺纖維化。目前,IPF是一種無法完全治好的疾病,它會造成患者肺功能持續不可逆的下降,而且速度很快。」
出現疑似症狀應進行隨訪追蹤
「大眾和患者對IPF的疾病認知明顯落後於很多疾病,來醫院就診的IPF患者往往集中在中晚期。做好臨床上的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是當務之急。」
鍾南山指出:「對疑似IPF患者來說,如果在剛出現疑似症狀就被確診並開始治療,對於延緩疾病進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應及時進行肺功能及胸部CT的隨訪追蹤,當感覺氣短、呼吸困難等疑似症狀時,需儘早前往醫院的呼吸科進行診斷,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而健康人群也應當重視每年一次的體檢,HRCT(高解析度CT)和肺功能檢查能幫助發現早期病變。」
由於沒有特異性的指標,IPF早診斷問題還沒有解決,但鍾南山表示,當發現有不典型的CT表現,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活檢方式實現較早診斷。一種是開胸肺活檢,鍾南山認為此技術在診斷早期IPF疾病中是最可取的。另外還有冷凍肺活檢,一般的治療手段只能抓取出0.5mm的組織,但在有好的冷凍條件和冷凍時間下,冷凍後的肺組織可以抓取出5mm,足夠讓醫生做特發性肺纖維化的診斷。
鍾南山表示,在確診後,患者就應該儘早並且長期堅持抗纖維化治療,這樣有更多的機會使患者的肺功能保持在目前水平,可減少急性加重的發生,從而儘可能延長生存時間,保持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