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正是吃羊肉的季節,羊肉性溫熱,可以增加身體的熱量,給身體帶來溫暖,不僅如此,羊肉對於一些虛寒病症有很大的效益。關於肉類食物,帶骨食用才更有味,羊肉也是一樣,相較於純粹的肉感,北京人更喜歡帶骨頭的羊蠍子,羊蠍子是羊脊骨部分,以形狀像蠍子而得名,羊蠍子低脂肪、高蛋白、鈣質豐富,有「補鈣之王」之稱,秋冬食用甚佳。
很多人不愛羊肉,主要是因為羊肉有很嚴重的羶味,處理不當,這種羶味會一直存在,影響口感。但是羊蠍子就不會羶味重,大眾都能接受。
在北京,跟銅鍋涮肉有相同地位的就是這羊蠍子。這羊蠍子火鍋不同於老北京的銅鍋涮肉,講究一涮即熟,相反,它是個小火慢燉的功夫。雖然現在流行的是濃湯羊蠍子,但是北京人更鍾愛的老做法是清湯羊蠍子。
老北京人都知道,白湯二字兒,背後是時間和功夫。新鮮的羊蠍子得用清水泡上10到12個小時,然後隔倆小時換一次水,十二次換水之後,這樣血水就離開了羊蠍子本身。升華的開始就是淨化,每一個羊蠍子在這個階段都洗滌自身。然後把泡好的羊蠍子倒進大鍋裡,大火煮5小時,從開鍋到煮熟,這段時間裡還得不停地漂打肉湯上的沫子,得保證血水把底子交待個明明白白,這才能保證湯的清白。
就連羊蠍子的鍋也特講究,不然羊骨怎麼能俯首帖耳呢?羊蠍子用的鍋外面是銅,底下是鋼,裡邊鋪的是鋅。吃羊蠍子火鍋,講究骨頭多肉少。上桌前,羊蠍子已經燉了這麼久,稍微加熱便可動筷。羊蠍子骨與肉分離,食客們不需費力就能將香軟的肉塊送入口中。
從老北京人的記憶來說,八月十五以後,草也好了,羊的膘也上膘了,這正是吃羊蠍子的時候。北京人吃羊蠍子就吃貼骨肉,就是羊身上的那根脊椎骨。現在大眾化了,年輕人愛吃紅湯羊蠍子。真正會吃的人都吃白湯,要的就是那原汁原味。
羊蠍子主要分幾個部位,第一個部位就是脖頭這塊,它是最靠近脖子的,喜歡吃肉的一般都喜歡吃飛機翅膀,也是老北京人最喜歡的一塊肉了。飛機翅膀是俗稱,跟飛機翅膀是的,主要這塊肉是有筋有肉,吃起來倍兒香。
還有就是羊蠍子裡最精華的羊尾尖兒了,基本上每隻羊能能出二兩左右,一鍋有多少尾尖就相當於吃了多少只羊。羊尾吃的就是脫骨軟爛,肉質得細,一絲一絲的瘦肉,沒一點羶味,保留了肉香,非常酥爛,老人孩子都能吃,真是太香了!白湯在鍋裡咕嘟著,不管煮多久肉都倍兒香,湯愈發醇厚,肉更味兒濃。
有人說,羊蠍子是最能代表北京風格的食物,大口吃肉、啃骨頭,大口喝酒,兼具美味和熱鬧的氛圍,這滋味絲毫不輸便利蜂裡售賣的羊肉食品。每次路過羊蠍子店面,看裡面氤氳繚繞,透過玻璃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香味和煙火氣,一桌桌觥籌交錯,仿佛沒有什麼煩心事是一頓美食解決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