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告別漢學泰鬥季塔連科 精通中國哲學思想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俄羅斯告別漢學泰鬥季塔連科 精通中國哲學思想

2016-03-02 13:38:26來源:國際在線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6年03月02日 13:38 來源:國際在線

參與互動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孫娟):3月1日,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東方學家米哈伊爾·季塔連科的告別儀式在科學院弔唁大廳舉行。季塔連科2月25日因病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2歲。他將一生奉獻給俄羅斯的漢學研究事業,撰寫了大量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漢學研究專著。同時,作為俄中友協主席,他也是一個傑出的民間外交家,以自己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吸引俄各界人士,為增進俄中兩國人民傳統友誼、夯實兩國友好關係社會基礎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逝世被視為中俄兩國共同的損失。對於他的一生,俄中政界和學術界人士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季塔連科院士是俄羅斯「向東看」理論的主要倡導者,曾在很多場合積極介紹中國現代化的成功經驗。有人稱他是目前俄羅斯最懂中國的人。他本人也曾說過,「只有俄羅斯和中國永遠做好朋友、好鄰居、好夥伴,永遠站在一起,才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在得知季塔連科去世的消息後,中國外長王毅向俄外長拉夫羅夫致慰問電,向俄方表示誠摯的哀悼,並高度評價季塔連科為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斯人已逝,但精神長存。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公使蘇方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季塔連科是中俄友好的使者,是傑出的民間外交家。蘇方遒說:「季塔連科多次強調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俄羅斯要和中國發展睦鄰友好關係,這是他的一個堅定的理念和信念。他在不同的場合積極地宣傳中俄友好,正是他的熱情帶動了一大批俄羅斯和中國的學者,積極投身於推動兩國的友誼和合作的事業中。」

  季塔連科是俄羅斯的漢學泰鬥,精通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曾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進修。1985年起,他開始擔任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所長,在這個職位上幹了近30年,撰寫了大量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漢學研究專著。他主編的《中國哲學大典》、《中國精神文化大典》代表了當代俄羅斯漢學研究的最高水平。2015年,他因健康原因離開了這個崗位,但仍然作為遠東所的學術負責人,以忘我的精神工作在第一線。在告別儀式上,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莫爾古洛夫宣讀了外長拉夫羅夫的弔唁信。信中高度評價了季塔連科的學術成就,以及他為鞏固和發展中俄民間友好往來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莫爾古洛夫說:「沉痛哀悼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所長、傑出的俄羅斯學者、漢學家米哈伊爾·季塔連科院士。在他的領導下,遠東所成為了俄羅斯漢學研究領域的標杆。他牽頭編寫了巨著《中國精神文化大典》,以及眾多有關中國哲學、歷史和現代生活的文獻,具有重大的價值。他本人也因此多次獲得國家最高榮譽,並被授予俄羅斯聯邦國家獎。」

  季塔連科一生致力於發展中俄兩國的學術交流和民間友誼。作為傑出的學者、社會活動家以及公共外交家,他的經歷也是中俄關係的縮影。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李永全對記者表示,季塔連科的逝世無疑是中俄兩國學術界共同的損失。李永全說:「作為學者,季塔連科院士著作等身;作為漢學界的領軍人物,他為俄羅斯的漢學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在50年代中蘇友好時期開始自己的學術生涯,在最近20年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過程中使自己的事業達到了頂峰。他一生致力於漢學研究,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們會懷念季塔連科先生。」

  在俄羅斯科學院的弔唁大廳,季塔連科院士面容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在生命的最後兩年裡,疾病的折磨讓這個曾經壯實的老人消瘦了很多。而即便是身患重病,他仍然憑藉頑強的毅力和對事業的熱愛,奮鬥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1月25日,是季塔連科最後一次主持俄中友協的活動。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友協第一副主席加琳娜·庫裡科娃動情地說,那個時候他已經很虛弱了,但是仍然表示希望能由他來主持。他努力地站起身,似乎是想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做最後的告別,讓大家都能聽到他的臨別遺言。加琳娜·庫裡科娃說:「他號召所有在場的來賓為促進中俄的民間友誼做出積極貢獻。他說,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愛國者,你愛自己的祖國俄羅斯,你就應當知道,只有和中國保持友好,才能使俄羅斯達到應有的發展巔峰。他說,這不是一般的話語,這是我立下的誓言,是我的遺囑。」

  在季塔連科的辦公桌上,檯曆永遠定格在2016年1月27日,這是他最後一天到遠東所上班的日子。季塔連科曾表示,他希望俄中友協主席這個職務能夠伴隨自己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就在他逝世的前兩天,他在電話中對第一副主席庫裡科娃女士說:「請呵護好我們的協會,這是我們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業,希望在2017年俄中友協成立60周年的時候,它能成為俄羅斯開展民間外交的真正典範。」

相關焦點

  • 俄羅斯著名漢學家謝爾蓋·齊赫文斯基:我走近了你 中國
    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旅程,他從列寧格勒到莫斯科,從新疆,到重慶,再至北京……總是在告別,卻總是再回歸。就像這窗外的葉子,一茬接一茬。  他在等待,等待著從中國遠道而來的新朋友,也等待著與他們一起返回歷史現場。黑色拐杖撞擊著地面,「咚—咚—咚」的聲響,乾脆、硬朗,仿佛那是來自記憶深處的召喚。  「俄羅斯科學院主席團顧問、俄中友好協會理事會名譽主席,齊赫文院士。」
  • 中國思想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學三問的?
    西方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西方人說,中國沒有哲學,但是有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並沒有類似西方的哲學概念,因為中國文化一直是在關注自己,研究自己的,因此誕生燦爛的百家爭鳴。古代先賢對人生的態度儒家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 哲學,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
    中國哲學是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不過,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做事的時候,功利性的思維往往佔據上風,凡事先問一句: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不了解孔孟老莊、諸子百家以及歷代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對我的生活和人生有什麼影響嗎?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哲學是無用之學,還不如學一些實用的謀生手段和就業技能來得經濟實惠。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看待中國哲學,認為中國哲學太抽象玄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則大謬矣。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舉報   濟南11月22日電 (孫宏瑗)「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
  • 七十年中國哲學的回顧與前瞻
    七十年中國哲學的回顧與前瞻張立文作者簡介:張立文,1935年生,浙江溫州人。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現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率先構建了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傳統學、新人學理論體系;構建了以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為五大原理的和合學理論體系。
  •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現在還需要思想嗎?
    這種非系統、缺乏論證的世界觀還不能稱之為哲學。 哲學是通過一系列特有的概念、範疇和系統的邏輯論證而形成的思想體系。當人們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社會具備一定的實踐條件,特別是人類的思維達到一定水平時,哲學家把自發的、不系統的世界觀加以系統化、理論化而形成關於世界觀的思想體系,才出現哲學。
  • 哲學方法要回歸哲學內容
    西方尤其是近代以來的學術,強調事實與價值、真理與信仰的區別,故其學術旨趣歸於知識系統的建構,由此而成就一種知識性的分科之學。中國傳統學術並非無知識的向度,特其所重,乃將其知與學建基於人之德性成就,故其學術不局限於一種知識的形態,而成就一種「通人通儒之學」。  「哲學」一詞,源自西方。
  • 人民日報評論部:學點哲學,洞察大勢
    原標題:學點哲學,洞察大勢(人民觀點)   今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考察時提出,「推進中國改革發展,實現現代化,需要哲學精神指引,需要歷史鏡鑑啟迪,需要文學力量推動。」   ——編 者       今日中國,各種思潮競逐,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觀點紛紜,亂花漸欲迷人眼。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是前進的指南,作為領導幹部,要花繁柳茂處撥得開、雨驟風狂時立得定,正需要學一點哲學。   「往何處?為什麼?怎麼走?這就是哲學的一切。」一位古羅馬哲學家曾如此定義。
  • 西北大學「東亞漢學與文藝復興研討會」在日本舉行
    西北大學「東亞漢學與文藝復興研討會」在日本舉行    西北大學    2016-02-26  大 中 小
  • 會議|中國哲學的豐富性再現——荒木見悟與中日儒學
    「中國哲學的豐富性再現——荒木見悟與中日儒學國際研討會」於2019年9月14日至15日在復旦大學舉行,中日兩國共30餘位學者就荒木見悟教授(1917-2017)在中國哲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學術貢獻及其研究方法,同時圍繞中日儒學如何展示中國哲學豐富性等議題,進行了討論與交流。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沒好處!那還要不要學?必須要
    我們常說的哲學的「無用之用」便正是於此,它看似無用,但卻能激發人的內在生命力和生命意識,使人成長和成熟。除了上述的解釋,哲學之外的人更關心學哲學到底有什麼用?哲學是一門學科,而學哲學是一種行動,那麼這場行動之後最容易獲得的是什麼?
  • 吳原元:客居美國的民國史家對美國漢學的影響
    葉理綏公開宣稱,「研究1796年以後的事件是單純的新聞工作」,並強調應按照「首先需要精通至少兩種歐洲語言,然後學習難對付的古漢語,最後才能進行課題研究」的模式培養中國研究人才。20世紀30年代後,受當時國際環境及中美商業利益等因素的影響,美國漢學界有不少人對歐洲漢學模式持有非議與批評。費正清就曾批評道,「漢學家們如果不是語言的奴隸,也已成了語言的僕人」,「歷史學家要利用語言而不要被語言所左右」。
  • 4場演講10場討論,國際中西比較哲學學會首次在中國辦年會
    2018年6月10日至13日,來自美、德、法、義大利、智利、愛沙尼亞、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世界各地的30餘位從事中西比較哲學研究的學者濟濟一堂,在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舉辦了一場思想的盛宴。
  • 學哲學不能光思考,讀書少不了!內含法國主持人推薦25本哲學書單
    其實,思考與閱讀的問題,我們應該將孔夫子見解爛熟於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參考譯文:只是讀書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只是思考,卻不讀書學習,就會疑竇叢生,心神不寧。……我曾經整天廢寢忘食去思索,卻收效甚微,還不如去學習)潛心思索是必要的,但讀萬卷書也同樣是必要的。
  • 《易經》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陰陽是《易經》的總體思想,也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 《易經》認為,整個世界是在陰陽兩種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斷運動、變化、生成、更新的。表現為氣,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互動,和諧統一。《易經》的卦象就是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它們按照陰陽二氣的消長規律,排列組合成八卦,八卦的構成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
  • 淺談相位三角形的一些哲學思想與應用案例
    我聽說福州有工作坊,我就帶著考察的態度,花錢再學了這個流年工作坊。 說再學,是因為我之前和別的老師已經學過了,而且我覺得我學的還不錯,然後,在福州工作坊,我就發現了山外有山…… 後來,我們發現很多學員可能在其他地方也學過同名的內容,但大家發現,講的層級與內容飽和度根本不同…… 我很難描述,我聽了孟浩老師講三方四正那個思想,在我腦海裡的畫面。
  • 中西哲學如何對話
    一句話,你在漢語中,你就一定在中國思想中。中國思想的主流是什麼:儒道佛三家。當然還有墨家的思想,還有陰陽家、名家、法家的思想,但他們不是主流。中國思想從整體上看,就是儒道佛三家。所以,我們在漢語中,我們就一定在儒道佛思想體系中。
  • 【哲學教育專題】哲學本性與大學使命
    從「實際」的觀點看,哲學無用,對於這一點哲學家們也不否認,人們常用莊子「無用乃大用」[1]的思想來說明哲學之用,顯然,「無用乃大用」是以承認「無用」為前提的。馮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就明確表示:「哲學對客觀事實並不提供任何信息,因此,哲學對現實問題並不試圖去具體地解決。舉例來說,哲學不能幫助人長生不老,也不能幫助人發財致富。」
  • 「習大大」暱稱叫響在中國紅火在海外
    「他(習近平)僅用了一年半、兩年就在中國擁有了這樣的影響力,這給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4年12月3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華盛頓出席一個商界圓桌會議時表示。「我雖只同習近平主席見過幾次面,但我對他的堅定意志和勇氣印象深刻。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已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雖然實施這些舉措不會一帆風順,但我相信他有克服這些困難並領導中國向前發展的堅強意志和能力。」
  • 兒童為什麼要學點哲學?
    兒童,哲學,當這兩個詞語放在一起,或許有人疑惑:哲學,大人還搞不清楚呢,兒童,有必要學嗎?這些概念具體到兒童的生活中,往往體現在:學習上遇到的「上網與讀書」「超脫與執著」「苦學與樂學」「自由與紀律」「自主學習與接受性學習」「付出與回報」「特長與全面發展」「個人前途與社會需要」等等辯證關係。兒童學點哲學,也就是要學會把一個概念放在與另一個概念的關係中,加以辯證的思考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