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扶貧故事 | 巧家綠康生態養殖合作社付秀知:女承父業的養牛...

2021-01-09 澎湃新聞
巾幗扶貧故事 | 巧家綠康生態養殖合作社付秀知:女承父業的養牛「高手」!

2021-01-07 19: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脫貧攻堅偉大工程戰場上,她們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戰士,她們的感人故事,奏響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新時代強音!

巧家縣中寨鄉綠康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付秀知的致富故事

走進海拔2300米的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中寨鄉巖腳村,一提起今年38歲的付秀知,無論男女老少都蹺起大拇指誇她是女承父業的養牛「高手」,還帶動不少身邊的貧困戶一起致富。 付秀知自畢業後,一直在中寨鄉巖腳村經營飼料和獸藥,收入還不錯。「父親付書銘是巖腳村連任36年的老支書,很受群眾愛戴。」付秀知介紹說,父親考慮到巖腳村沒有什麼產業支柱,而家家戶戶都喜歡養殖,巖腳村又有廣闊的草山,他就想成立合作社,讓村民「抱團取暖」。

付書銘開始走家串戶,與村民談他的想法,共同餵養,集中銷售。2013年4月,付書銘最終有了自己的合作社——綠康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5戶村民加入合作社,流轉草山900多畝,把5家所有的牛羊集中餵養、銷售。 然而,好景不長。2015年7月,他突然生病去世。 付書銘在世時,叮囑女兒:姑娘,我們這地方窮,大家的日子不好過,你要立志,好好學習種養殖知識,將來好壯大我們的合作社,想辦法帶領更多的村民們共同致富。

剛接過合作社的擔子不久,就出現牛感冒現象,付秀知請來鄉農業綜合服務站技術人員醫治。還買來《牛病臨床診療技術與典型醫案》《規模化肉牛場科學建設與生產管理》《農作物秸稈養牛手冊》等養牛書籍學習,提升業務能力。 通過三四個月的學習,付秀知發現,一到冬季,沒有牛圈,牛不僅容易生病,生長也緩慢。於是,她決定建牛圈,擴大養牛規模。2015年12月底,付秀知開始建牛圈、買牛。這時資金鍊出現斷裂,去貸款,沒有抵押,銀行不貸款。得知付秀知的情況後,鄉黨委政府積極爭取項目資金300萬元,購買了200頭牛,還修建了2000平方米牛圈。2016年,合作社有肉牛近300頭,96戶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65戶。2017年,流轉草山2萬多畝,合作社社員已發展到104戶385人。

「沒加入合作社前,我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加入合作社後,僅是給合作社打工每個月我們夫妻倆就有5000元的收入。」村民周忠芬感激地說,現在我們家已經脫貧了,而且在家門口打工,不僅掙了錢還照顧了老人和孩子。41歲的村民付書蘭,自己和丈夫都不認字,也沒去外面打過工,「在家種地只夠吃的,沒什麼錢用」。自從2015年加入合作社後,土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還可以給合作社打工,一年下來,一家人能掙7萬多元。 如今,在付秀知帶領下,全村已有20多戶貧困戶退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還帶動了60多名留守婦女共同致富。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市婦聯

原標題:《巾幗扶貧故事 | 巧家綠康生態養殖合作社付秀知:女承父業的養牛「高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大學生「牛倌」如何帶動貧困戶養牛?
    6年前,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楊遠澄,來到廣西上林縣山區農村創業,搭起這些牛棚養牛。在他的帶動下,這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7%的貧困戶跟著他養牛,養牛成為當地重要扶貧產業。走進楊遠澄的牛棚,很難聞到普通養牛場散發的臭味。楊遠澄說,他們以科學方法養牛,場內牛棚、牛體、產房等定期消毒,牛食用的是特意從鄰省貴州選購運回的酒糟,還有中草藥、玉米稈等。
  • 舌尖上的扶貧④原生態野山豬養殖
    「三黑一菌」(黑花生、黑豆、黑芝麻、花香菇)等南部縣特色作物正是滿足了人們對綠色、生態產品的需求。前不久,我們實地走訪、調研了南部縣的這些農特產企業和生產基地。今起,推出「舌尖上的扶貧」系列報導,重點推介南部縣農特產品以及企業,以消費扶貧助力發展。市場合作,無問東西,浙川攜手,共奔小康。不管您是普通消費者和商場、超市等採購商,都可以從中尋找合作商機,尋覓市場機遇。
  • 反哺鄉親 養殖娃娃魚成了扶貧金娃娃
    許尚強展示他養殖的娃娃魚。自全面開展扶貧攻堅工作以來,上裡鎮充分發揮養殖產業見效快、促農增收明顯的優勢,採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全力助力精準扶貧。截至2016年底,上裡鎮白馬村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  就在娃娃魚從隴西河天然水域消失20多年後,許尚強通過人工養殖,讓這種兩棲爬行動物重現生機。這是娃娃魚的回歸,也是許尚強個人的回歸。今年53歲的許尚強,當過貨車司機,返鄉辦起娃娃魚養殖合作社,建起農家樂搞旅遊接待。
  • 崇左產業扶貧五模式剖析:趕著牛羊奔富路
    在廣西旭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投資建設寧明縣駱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林貼村肉牛生態養殖基地,採取「龍頭企業+農投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由農投公司對全縣貧困戶小額信貸、產業扶貧資金進行整合,吸納當地貧困戶以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入股,每年按入股資金的8%享受分紅4000元。同時,入股的社員還可以出租土地給公司種草,或自己種植牧草賣給公司,也可到公司打工賺取勞務費。
  • 養牛助力脫貧夢
    建檔立卡戶馬國花是村裡有名的「巾幗養牛能手」。初見馬國花時,兒子張小龍正在院子門前幫她建造青儲飼料池,院兒裡堆滿了玉米,她正在拾掇院子裡晾曬的玉米。「為了養牛,家裡的25畝地全部種上了玉米,這些地裡的玉米是家裡10頭牛一年的飼料」。馬國花指著面前的玉米說。
  • 清華博士攜93項專利養牛 立志打造自己的牛肉品牌-水牛,養牛,楊遠...
    ,在生態牛床休息。每天山水牛聽音樂、運動,在生態牛床休息,還有專人定期給它們洗澡、按摩……用科學方式養殖的山水牛肉富含鈣、鎂、鐵、鋅等礦物質,肉質香嫩可口、呈現星空般的紋理。  「我是廣西大石山區的孩子,小時候家裡很窮,家家戶戶養牛種地為生,多年後再回到家鄉,就想利用山裡的荒地種上牧草,加上玉米稈、甘蔗渣,用科學的方法養牛讓鄉親們脫貧致富。」
  • 工作隊圓了我的養牛夢
    如今,37歲的劉培功在中原油田文留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成了十裡八村有名的「牛倌」,並坐上了東柳村養牛「頭把交椅」,終於圓了建養牛場的多年夢想。  2016年,劉培功東拼西湊了幾萬元,買來16頭牛。第二年,他賣了12頭牛犢後脫了貧。初嘗創業甜頭的他想擴建養牛場,好擼起袖子,大幹一場。然而,缺錢、缺地、缺材料、缺飼餵絕活、缺防疫技術……一隻只「攔路虎」生生把小劉逼成了「少白頭」。
  • 養殖肉牛扶貧 讓群眾「牛」起來
    6月9日,在大化雅龍鄉勝利村弄代屯,貧困戶在肉牛養殖扶貧車間餵牛。目前,弄代屯發動群眾種植牧草100畝,先後養殖肉牛120頭,帶動貧困戶99戶495人增收。本報記者 何學俏/攝本報記者 袁 琳初夏的雨天,走進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勝利村弄代肉牛扶貧養殖場,致富能人蒙建祥等人正冒雨拉飼料餵牛,牛場裡70多頭牛「哞哞」歡叫。
  • 鶴山「牛專家」助力粵桂扶貧,打造甘牛生態循環產業鏈
    2018年12月5日,甘牛生態養殖那渠園作為產業鏈建設的啟動項目奠基,次年1月開始進牛,4月2日,隨著第一批育肥肉牛發往大灣區,龍州縣在扶倫村舉行甘牛帶貧分紅大會。扶倫村及村中貧困戶通過土地出租,村集體經濟收入分紅33250元,農戶分紅收入49855.9元。
  • 天全縣大崗山生態蛋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天全縣大崗山生態蛋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天全縣生態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憑藉著消費者良好的口碑與認可,於2019年3月15日獲由中國產品質量技術監督中心和全國優質品牌戰略推廣聯合會頒發的「中國3.15消費者可信賴產品」的榮譽嘉獎,這是對山裡夢蜂蜜的再一次肯定。
  • 昭通巾幗扶貧故事(36):新型農民一一水富市向家壩鎮羅巖葡萄藍莓...
    昭通巾幗扶貧故事昭通市婦聯、昭通市扶貧辦、昭通廣播電視臺交通旅遊廣播聯合講述······脫貧攻堅偉大工程戰場上,她們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戰士,她們的感人故事,奏響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新時代強音!03:58來自瀟湘晨報水富市向家壩鎮羅巖葡萄藍莓示範基地負責人楊瑞文的致富故事來自昭通女性之聲00:0003:58「水富市向家壩鎮樓壩村油河組的楊瑞文,她是當地有名的女能人、依靠科技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她一手創建了羅巖葡萄藍莓產業示範基地。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雲: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云: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2020-12-23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養牛新模式 脫貧新途徑——威寧採取「分戶飼養、集中育肥」養殖...
    養牛一年收入有五六萬塊錢,和出去打工差不多。」雪山鎮雪山社區居民聶平英笑著告訴記者。  聶平英夫婦以前外出務工,自2016年開始養牛,家裡的幾十畝土地都種上青貯玉米和馬鈴薯,每天要割滿一拖拉機近2噸牧草,牛的數量增加到了13頭,此外還有30餘只羊,雖然辛苦,但日子紅紅火火。  聶平英說:「在家養牛一來收入不錯,二來可以照顧娃娃讀書。」  養牛大有「錢途」?
  • 廣西山水牛啟動「移動網際網路+四眾」意在農業精準扶貧
    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中新網7月7日電 (記者 潘旭臨) 由廣西山水牛公司實施的「移動網際網路+四眾」項目日前在南寧啟動,該項目意在實現農業精準扶貧,使當地的廣大貧困農民通過養牛獲得穩定的經濟收益
  • 馬泗鄉果達屯:養牛「肥」日子 產業促脫貧
    馬泗鄉果達屯:養牛「肥」日子 產業促脫貧 2020-09-16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因為時間短很多扶貧政策不懂,貧困戶家庭情況也不熟,壓力非常大。用一周時間,才調整好自身狀態進入角色,每天學習扶貧政策,向鎮扶貧站幹部請教、查看和整理資料、到貧困戶家中走訪了解實際情況。在剛駐村的3個月時間裡,除了到、鎮開會以外,每天起早貪黑走訪入戶,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充分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對全村49戶貧困戶都走訪了一遍,對每戶貧困戶如何脫貧心裡有了底。
  • 「我的脫貧故事」肉牛養殖產業讓我脫了貧丨錦屏縣啟蒙鎮丁達村...
    我叫龍立奎,啟蒙鎮丁達村13組人,2014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現在我把我如何脫貧的故事給大家講講。我想改變自己的現狀,為愛人創造一個好的家庭條件,為子女提供一個好的發展基礎,博個好的前程,於是自己到廣東、浙江等地打工,收入不多,後來自己到處考察,到政府諮詢扶貧政策,得到啟蒙鎮政府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向我宣傳了國家扶貧政策,鼓勵我回鄉創業,經自己思考和朋友商量,我決定回鄉發展肉牛養殖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心系扶貧路 回訪扶貧村|三穗縣原滾馬鄉苗鳥村駐...
    產業路上,他們也是一波三折,從養雞到養牛到養豬,最後,還是在生豬養殖上取得成果,2019年6月政府投資360萬加上她自投50萬,在苗鳥村建立了三穗縣興鵬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生殖基地,現在生豬養殖200頭,利益聯結貧困戶185戶,每年大概有60萬元的收入。不僅如此,她的合作社還種植了油茶80畝、脆紅李20畝。
  • 湖南洞口巖山鎮精準扶貧點亮群眾幸福夢
    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喻牛養殖合作社。發展產業,拔出貧困人口的窮根「建好這一個養牛場,我們這幾個村的老百姓就有希望了。」 2017年1月14日上午,巖山鎮巖山村村民付老伯高興地對記者說。年逾70歲的付老伯告訴記者,從鎮裡招商引資進來這家養牛場開始,他每天都會來這裡看看。
  • 山水牛:一張扶貧產業的亮麗名片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上林縣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戰的主攻方向之一,大力發展壯大本地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引進廣西山水牛畜牧有限公司,創新「三助一送三保」模式,養殖「山水牛」,助力脫貧摘帽(「三助」即政府主導,幫組引進龍頭企業;幫組出臺政策,發動建立合作社;幫組貧困戶理順獎補資金、小額貸款。「一送」就是先政府送1萬元給貧困戶購買牛犢。「三保」就是保價收購、保險分擔、保底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