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城市文明有「辦法」:地鐵內不得進食音樂外放

2021-01-13 新浪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新規落地!涵養城市文明有「辦法」

杭州地鐵2號線一瞥。

潘海松攝(人民視覺)

北京地鐵車廂內的文明宣傳廣告。

本報記者 王晶玥攝

「在地鐵上,遇見一個人吃韭菜餡包子,整個車廂裡都是那股味兒!」在採訪過程中,退休職工崔女士向記者抱怨起車廂內進食等不文明行為。「這又不像坐公交,還能開窗通通風。地鐵裡環境密閉、人又多,氣味散不掉!」

地鐵不文明行為不時發生,既影響乘客出行體驗,也幹擾地鐵正常運行秩序。4月1日起,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施行。《辦法》在乘客行為規範方面明確了「在車站、列車內吸菸,點燃明火」等影響運營安全的10類禁止性行為,以及「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在列車內進食」等影響運營秩序的7類約束性行為。

這份被稱作「地鐵新規」的規範性文件,甫一發布,旋即得到公眾的關注與支持,不僅為乘客出行提供了「文明導航」,各地在規範地鐵文明時也將有「規」可依。

出新規,不文明行為有約束

「在地鐵上,時常會遇見推銷人員拿著二維碼四處『求關注』。有的還一直在旁邊勸你掃碼,甩也甩不掉!」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小肖,每天要通勤1小時到東城區上班,對地鐵上各種不文明行為十分反感。「還有賣藝的人,帶著小音箱,放著音樂,從車頭走到車尾,特別影響出行體驗。」小肖告訴記者。

「有的人『坐沒坐相』,一人佔多個座位不說,還擺出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乘客潘女士表示,自己喜歡在乘地鐵上下班的途中放鬆休息,但有時遇到外放音樂或者大聲聊天、打電話的人,真的很讓人心煩。

這些現象並非孤例,不少乘客都有著類似經歷。

3月31日,人民網在微博發布「車廂內哪種行為你最反感」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36%的網友反感其他乘客「躺臥佔座或踩踏」,不滿他人「使用電子產品時外放」和「吃有味道食物」緊隨其後,分別佔比30%和21%,另有13%的網友投票給「乞討賣藝被推銷」。與此同時,還有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如果能全選的話,我要全選!」「這幾種行為都讓人難以接受」……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文明乘車越來越受到關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內地累計有40個城市開通城軌交通運營線路6730.27公裡,2019年度新增運營線路968.77公裡,客運量超240億人次,再創歷史新高。但揆諸現實,從車廂內進食、音樂外放,到佔座霸座、地鐵堵門,再到「地鐵潑面」「地鐵鳳爪女」等熱點事件,種種不文明現象時常見諸報端。有媒體人因此評論,「少數人乘坐地鐵的文明意識,並沒有跟上軌道延伸的速度。」

地鐵是一座城市交通發展程度的標誌,更是一扇觀察社會文明的「窗口」。在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的同時,如何根治地鐵陋習、提升乘客素養、涵養地鐵文明,已經成為不少地方面臨的現實問題。

在此背景下,交通運輸部印發的《辦法》中專門設置「乘客行為規範」一章,對公眾長期關注的地鐵不文明行為作出了明確規範。

「日常出行是現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軌道交通是客流密集的公共場所,需要有相對安靜和舒適的環境。」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王繡春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營銷、乞討和外放音樂等活動破壞公共場所秩序,降低乘客出行體驗,特別是在尖峰時段,容易引發乘客糾紛,這些規定主要是為了維護公共秩序,營造良好的出行環境。

《辦法》發布後,人們紛紛點讚支持。有網友在網上留言,「非常支持!希望能夠有配套的宣傳、引導、規範和懲罰措施。」「支持!這個規定太好了!」……乘客小裴告訴記者,「這些本來就是公共場合的基本行為規範,現在又有了明文規定,相信以後乘坐地鐵一定會更加舒心!」

看內容,地鐵新規有特色

在《辦法》出臺之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經陸續出臺「文明公約」「乘客守則」「管理條例」等,對地鐵乘客行為進行規範和約束。

比如,北京市修訂並實施《北京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等政策法規,明確要求不得在地鐵車廂內進食,否則可能被記入個人信用不良記錄;《廣州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規定,對於強行上下車等危及安全的行為,構成治安違法的由公安機關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對於隨地吐痰等有礙公共場所容貌和環境衛生的行為,經營單位可以進行罰款。

既然各地此前已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或法律法規,《辦法》為何還要再次明確乘客行為規範的具體要求?

實際上,儘管多地為規範乘客行為先後頒布守則、條例等,但在具體的條款細則方面卻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比如,有的地方規定地鐵內禁用平衡車,有的地方卻沒有對此進行明文約束;對於地鐵不文明行為,不同地方也有各自的懲處手段。由於各地「尺度不一」「規則各異」,乘客往往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容易引起誤解和爭議。

《辦法》正式施行,為各地制定或修訂相關規則提供了「頂層設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講師屈向東告訴記者,「作為交通運輸部印發的規範性文件,《辦法》對於地方立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從統一法律體系上講,《辦法》與地方規章應相互融洽,尤其要避免規則間衝突。」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嶽琴舫在接受本報採訪時進一步指出,「如果《辦法》與地方行政部門已發布的相關規範性文件衝突,應優先適用《辦法》;如果與地方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規相衝突,可根據《立法法》交由國務院或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裁決。」

從文本內容看,《辦法》中關於乘客行為規範的內容也有其自身特點。

《辦法》內容不僅細緻全面,而且現實針對性強,「乘客一直以來反感的手機聲音外放、攜帶刺激性氣味物品、車廂內進食等『地鐵陋習』均納入了規制範圍。」屈向東說道。

對於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事物」,《辦法》也作出統一規範。近年來,平衡車、電動滑板等成為都市年輕人出行「新寵」。但帶著這些「裝備」進入地鐵,不僅容易磕碰到其他乘客,其附帶的大容量電池也易造成冒煙、著火等安全事件。於是,《辦法》明確將騎行平衡車、電動車等納入到影響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秩序的7類約束性行為當中。

嚴格約束的同時,同樣不乏人文關懷。《辦法》規定不能攜帶動物進站乘車,但同時指出「導盲犬、軍警犬除外」;規定不能騎行平衡車、電動車等,但「不包括殘疾人助力車」;規定不能在列車內進食,但「嬰兒、病人除外」……

「對特殊群體給予豁免,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精神。」屈向東說道。

談落實,新規如何「長出牙齒」

「地鐵新規」印發後,一些地方的地鐵部門紛紛行動起來,向乘客宣傳文明行為規範。

深圳地鐵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地鐵新規來啦,腳踩「黑名單」的人要注意啦!》《新規來啦!坐地鐵使用電子設備時不得外放聲音》等文章,對《辦法》中涉及到的10類禁止性行為和7類約束性行為多次進行詳盡介紹。文章閱讀量最多達4.6萬,很多網友在留言區交流對地鐵不文明行為的看法,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深圳地鐵集團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深圳地鐵一直以來非常注意做好車站和列車範圍內乘客行為規範的引導工作。「我們通過車站及列車廣播、張貼標識及媒體宣傳等方式進行引導,同時也聯合運管辦等單位進行現場引導和勸導,以培養乘客文明乘車、安全乘車的行為習慣。」

成都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客運管理部副部長孫瓊介紹,成都地鐵APP將增加乘客監督模塊。乘客一旦發現不文明行為,可以通過APP及時報告,並得到相應的積分獎勵。

不過,地鐵新規能否「落地生根」,還要看後續執行能不能「長出牙齒」。

《辦法》規定:「拒不遵守乘車規範的,運營單位有權予以制止,制止無效的,應報有關部門依法處理。」對此,不少人擔心,沒有具體的懲罰措施,「地鐵新規」會不會只是「看上去很美」?

嶽琴舫認為,《辦法》雖然沒有具體規定違反乘客行為規範的相關法律責任,但作為行政規範性文件,《辦法》同樣具有法律約束力,乘客應該予以遵守。

「為促進《辦法》有效落實,建議各地因地制宜出臺法律規章、制定相應細則,對違反乘客行為規範的人予以相應懲罰或法律制裁,明確告訴運營單位及乘客,遇到不文明行為時該怎麼辦、如何罰。」嶽琴舫說,「只有落之於細、落之於實,才能確保相關法律法規或政策文件的威懾力、約束力和執行力。」

地鐵移動性強、人員流動性大,也給具體的執行工作帶來困難和挑戰。比如,如何第一時間識別涉事乘客?怎樣確定不同部門的管轄範圍?運營單位缺乏執法權,對於拒不遵守相關規定者又該如何處理?

對於這些問題,屈向東建議,地鐵部門在加大宣傳力度、普及文明規範的同時,也要加大巡查力度,做好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銜接,及時糾正違法違規行為。此外,還可以加強與公安機關等部門的配合協作,「對於不遵守乘客行為規範的,應及時依法懲處,形成典型案例。」

相關焦點

  • 地鐵內不得進食、音樂外放、攜帶動物——新規落地!涵養城市文明有...
    地鐵不文明行為不時發生,既影響乘客出行體驗,也幹擾地鐵正常運行秩序。4月1日起,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施行。《辦法》在乘客行為規範方面明確了「在車站、列車內吸菸,點燃明火」等影響運營安全的10類禁止性行為,以及「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在列車內進食」等影響運營秩序的7類約束性行為。
  • 不得外放!上海地鐵迎來「靜音」時代
    新規頒布了地鐵車廂內「靜音令」,明確乘客不得將手機聲音外放。出行乘地鐵,手機外放產生的噪音早已被人詬病,「靜音車廂」的呼聲愈來愈高,「靜音令」得到了大多數乘客的支持與配合。「靜音令」頒布首日,在軌交地鐵人民廣場站,不少乘客注意到,車廂內貼出「使用電子設備時禁止外放聲音」的標識。地鐵方面表示,站內各處LED屏及列車車廂內都將逐步推廣相關標識。
  • 早讀社丨今天起,地鐵內不得進食及手機聲音外放
    如果電力設施再「受傷」 以後杭州這個新機構要「出手」了 3月31日,「杭州市電力行政執法辦公室」成立揭牌,標誌著全省首個地市級電力行政執法機構在杭州落地,有效填補了浙江地市電力行政執法空白,在全國範圍內首次將電力執法納入全市綜合行政執法,為加快城市現代化管理體系建設提供先行樣板。
  • 從此不能地鐵上公放音視頻?昆明擬規定地鐵禁外放電子設備聲音
    「昆明擬規定乘坐地鐵時使用電子設備不能外放聲音。」24日,昆明市交通運輸局此前發布的《昆明市城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修訂徵求意見稿)》中的一條規定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表示,地鐵內乘客不顧周圍乘客感受,大聲外放音樂、視頻等已經成了新的「地鐵不文明行為」,「希望昆明正式出臺這一規定的話,能將這條規定落到實處。」
  • 有戲!市政協委員將帶 「地鐵禁手機外放」 提案上兩會
    地鐵「靜音令」上熱搜 沈城網友盼跟進  今年4月1日,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實施,辦法明確禁止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目前,北京、天津、武漢、昆明等地也都明文規定,禁止在軌道交通內使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12月1日,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開始施行,禁止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
  • 明起上海地鐵內電子設備不可外放聲音!
    作者 | 青年報·青春上海 記者 劉晶晶 乘坐上海地鐵時,手機裡的聲音將不得外放。明天(12月1日)起,新版《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就將正式施行,其中一條就將「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列為了禁止行為。
  • 地鐵禁止手機外放聲音,能管得住嗎?
    事實上,自今年4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就已明確規定禁止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目前,北京、天津、武漢、昆明等地都已明文規定,禁止在軌道交通內使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多數市民為地鐵禁止不文明行為叫好,但也對規定能否真正落地表示懷疑。還有人提出,相關禁止性規定能否延伸至公交車、火車等公共運輸工具?
  • 地鐵裡禁止手機外放聲音、吃東西、扒車門,違者將受處罰!
    根據《條例》,地鐵站內使用平衡車自行車、乞討、手機外放等行為將被禁止。經記者梳理,全國不止武漢,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此前也出臺相關規定,對乘客乘坐軌道交通的行為進行具體約束,違者將受到處罰。電子設備外放聲音者最高罰款200元許多人在坐地鐵時,都有被旁邊人外放音樂打擾的經歷,外放音樂行為也一直被大家詬病。
  • 新規禁外放:魔性笑聲、鬼畜抖動能治嗎?
    當然,不止在公交車、地鐵、火車上,包括很多公共場所這種用手機肆無忌憚外放視頻、樂曲的行為都比比皆是。「有些人在公共場合看PAD裡的電視劇,總愛大聲外放。」「背景音樂無限循環,聽得都想吐了。」「完全是旁若無人,一個短視頻一遍一遍地放」......很多網友也在論壇裡吐槽,已經苦「肆意外放行為」久矣。這種在公共場合外放手機視頻(音樂)到底有多討人厭呢?
  • 交通部新規:地鐵內禁止進食,車站宜設母嬰室,投訴7日內處理
    記者 | 唐俊10月24日,交通運輸部發布《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對軌道交通運營及乘車規範作出詳細規定,適用於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客運組織與服務及其監督管理工作。在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方面,《辦法》中規定,乘客不得攔截列車,在列車車門或站臺門提示警鈴鳴響後強行上車,車門或站臺關閉後扒門;不得擅自操作有警示標識的按鈕和開關設置,在非緊急狀態下動用緊急或安全裝置。在軌道交通運營秩序方面,《辦法》規定,乘客不能攜帶有嚴重異味、刺激性氣味的物品進站乘車;不能在列車內進食(嬰兒、病人除外)。
  • 直擊上海地鐵「禁外放」首日
    乘客王阿姨稱,她十分支持禁止地鐵車廂內電子設備外放,之前碰到過有人在地鐵上把手機聲音外放。「很吵,我只能戴耳塞。」乘客胡先生表示,每次遇到車廂內外放聲音的情況,如果只乘坐一兩站,通常忍一下就過去了,如果坐的線路長,就會直接說出來。現在有了《守則》,以後幹預這種影響他人的做法,就更有底氣了。
  • 北京:女子地鐵內手機外放,不顧安保提醒,竟出手傷人
    北京:女子地鐵內手機外放,不顧安保提醒,竟出手傷人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公共道德越來越深入人心。公共場合下,大家也都知道不能肆意妄為,畢竟周圍還有其他人,影響到其他人就不好了。最近,北京地鐵上出現的不文明一幕,可是讓很多網友意外。
  • 上海男子地鐵上手機外放遭勸阻,惱羞成怒狂打他人
    掄起胳膊狂扇臉,近日,在上海一地鐵上,一中年男子對一年輕男子大打出手,同車乘客迅速報警。警方處警後,了解到引發兩人打鬥的原因竟然是,中年男子在地鐵上將手機聲音外放,聲響太大影響了周邊乘客,年輕男子上前勸阻。
  • 女子地鐵扔瓜子殼用英文回懟勸阻者 一口的塑料味兒聽得網友尷尬癌...
    @Tusedad 發布的視頻顯示,一名女子手推行李箱站在地鐵車廂內,有乘客指責該女子到處扔垃圾,該女子大聲用英文跟周圍乘客爭論稱,「I am not bad,but I do that.」 (我不壞,但我就這麼幹了。)     爭論期間,該女子未正確佩戴口罩。最後,女子在萬勝圍站下車。廣州地鐵工作人員回應稱,此事已移交警方處理。
  • 今後在車廂內飲食、手機聲音外放 志願者會...
    卡通形象+網絡化語言 手持引導牌,乘客接受度高現場活動結束後,志願者們分別走進10個重點車站,進行文明引導。在地鐵4號線上,一位正通過外放音觀看手機視頻的中年男性乘客引起了地鐵黨員志願者傅方明的注意。「你好!」傅方明拍了拍乘客的肩膀,輕輕晃了晃手中的引導牌。男乘客看到上面「親,手機不要外放聲音哦!」的字樣,難為情地笑了笑,立馬調低了手機音量。
  • 因外放音樂兩次入獄,英國83歲老人死亡,鄰居:他放的聲音太大了
    Trainer是一位83歲的老人,據《紐約時報》報導,因為他的耳朵患有疾病,不能戴耳機聽音樂,而他又很喜歡音樂,所以每天都會把音樂聲音放得非常大,這引起周圍人的不滿和投訴。Trainer曾經被禁止在早上9點到晚上10點之間播放音樂,但是他並未遵守這項禁令。在6月時,法院就因此判處他有期徒刑24周。誰知出獄後他依然我行我素,於是第二次被羈押入獄。
  • 上海12月1日起地鐵禁止手機聲音外放
    上海12月1日起地鐵禁止手機聲音外放 央視網消息:從12月1日開始
  • 【創建文明城市】2020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應知應會知識
    創建文明城市,是一項有豐潤價值內涵和人文精神的群眾性創建活動,有利於提升蘭州市在全國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城市競爭力,有利於提振全市人民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有利於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利於增進百姓福祉,讓廣大市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四、全國文明城市的榮譽是不是終身制的?
  • 鄭州地鐵內躺臥、進食可罰100元 帶寵物會被拒
    「為適應軌道交通事業發展新形勢,確保軌道交通建設和安全運行,切實保障市民出行,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制定《鄭州市軌道交通條例》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鄭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範強說。此外,市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和軌道交通經營單位應建立投訴受理制度,公布投訴渠道,接受投訴,並應當自接受投訴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作出答覆。而如果軌道交通運營單位擅自停運地鐵,或者未按規定處理乘客投訴,以及未設置專門安全生產管理機構的,除了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外,還可以處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
  • 上海實施軌道交通乘客守則 禁止手機聲音外放
    其中明確規定,乘客不得將手機聲音外放。今天的早高峰,記者跟隨上海軌道交通行政執法大隊的工作人員,在地鐵裡進行隨機檢查。記者看到,上海地鐵的每節車廂都貼上了禁止外放聲音的標識,對此很多乘客表示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