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人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後,會想要通過更多的途徑和方式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不再局限於物質層面的渴求。那麼,我們是如何滿足自我內心需求的呢?許多孩子和成人都沒能做到這一點。
郭敬明是一位作家,同時他也是一名導演,許多身份和頭銜蓋在他的身上,但是沒有多少言語是真正讓他開心的。在《演員請就位》中他說到,自己是一個很難被人誇獎的人。從這裡可以看出,享受《小時代》輝煌榮耀的郭敬明,並沒有在精神層面對自己完全的認可。
有的家長提出,為什麼自己總是那麼「喪」,一點點兒工作的不順利,就足以打垮幾十年來積累的勇氣,就像郭敬明一樣,即使名譽堆身,金錢不再是人生的困難,他也同樣會出現失落、沮喪等負面的情緒。
不管是郭敬明,還是那些意識到自己情緒受外界幹擾的人,這都說明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正在被「自我厭惡」支配著,然而沒有人自知。
一、什麼是「自我厭惡」?
自我厭惡,即個體對自身由內而外的否定和討厭,否定的程度已經達到很深,足夠形成厭惡情緒。
而在許多成年人身上,我們能看到太多太多同類型的事例了。
同事小雪出身農村,她總是說,自己在大城市的時候非常沒有歸屬感,不僅僅是因為自己沒有房子,對於生活沒有控制感,也是因為自己是外地人,外地的農村人,她沒有安全感,對自己極度缺乏信心。
一次同事3個人共同做一個項目,在最初討論的時候大家各抒己見,討論的非常愉快,小雪因此非常開心,覺得自己能力得到了同事的認可。可是在投標之前,她因為個人原因請假了,以至於這個項目被中途停止,擱淺了好長一段時間。
就是因為這件事情,小雪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願意在午餐的時間裡和我們一起,聚會的時候也不出門,團建也拒絕參加。一次打擊敲碎了這個女孩兒的玻璃心,讓她更加否定自己,內心自卑、自責的情緒更加濃重。
自我厭惡影響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利於完整的自我認知形成。每個人都有缺點,不會接納自己不完美的人,終究會在成功的路上跌倒。
二、成人有哪些「自我厭惡」的行為
成年人的世界裡壓力來源於多個方面,但有的時候壓力並不是因為我們不行,也不是因為競爭太大,純粹的因為我們自己「想不開」。「自我厭惡」的這些行為,你做過嗎?
「便利貼」女孩--職場裡的老好人。陳喬恩曾經演過一部電視劇,劇中,她扮演的就是一位便利貼女孩。同事要的咖啡,臨坐要吃的便當,老闆要喝下午茶,通通都是由她負責的,別人的口頭禪很拉風,但是便利貼女孩兒的口頭禪永遠都是「對不起」,「謝謝」,「不好意思」。
「偽裝者」--生活中的「變臉大師」。一首歌裡這樣寫道:「關上門,回到了真實人生,卸下了這軀殼。」,都市人的生活大多呈現這樣的模樣,除了想在同事朋友面前展現一個最好的自己,我們還有什麼理想做偽裝的自己呢?自我厭惡,不喜歡自己原本的模樣,是我們在「鬧市」裡故作鎮靜的原因。
「佛系青年」--談戀愛絕對不能接受別人的好。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標題叫「為什麼談戀愛能這麼甜」,出於被標題的吸引,我點了進去,才發現,原來現在的年輕人還有這樣的毛病?很多人在談戀愛的時候都遇到過這樣的男孩子、女孩子,自己絕對不能接受對方的任何給予,付出才是最舒服的狀態。這也是「自我厭惡」的重要表現。
三、為什麼很多人會陷入「自我厭惡」?
按理來說,每個人應該都是自戀體,儘管會吐槽自己,可是在內心深處依然是堅定不移的相信著自己,為什麼現在的生活裡,會出現如此多的「自我厭惡」群體呢?
① 兒時家庭的影響
許多家長奉行「打罵教育」、「打擊教育」,覺得孩子不能誇,一誇就驕傲,這樣當然不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被這些家長運用的淋漓盡致,這才培養了這些極度「自我厭惡」的人。家長在孩子教育階段的方式方法,是影響一個人自信、自卑、自棄的重要原因。
② 不被肯定
每個人都會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沈夢辰在節目裡說過,自己的黑粉都可以圍繞地球一圈了,別人開的是粉絲見面會,而她開的是吐槽大會。
所以身邊的人如何評價我們,對我們來說是「自我認知」的重要組成。這些自我厭惡的人,正是因為生活中不被肯定,才會在自我認知上出現偏差,不被肯定的人生讓他更加討厭自己。
我們才是生活的主宰者,才是生活的主角,自我厭惡的源頭莫過於內心的陰影和他人的負面評價,如何排解這些負面影響,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四、如何停止「自我厭惡」
停止對自己的譴責,做一個對自己好些的人。學會這樣接納自己,不再被他人的評論和言語左右。
審視自己,接納自己的缺點。人無完人,有缺點才是正常的,沒有缺點的人一定存在著某些問題。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就是有缺點的,學會接納自己,這樣的生活會比想像中更加美好。
學會為自己做加法,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我們會有不喜歡自己的情緒,無非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我們不認同自己的能力。那麼不要止步於「想」的階段,放手去做,用實際的提升打消我們對自己的否定。
學會寬容自己,我們不是聖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用愛和包容生活,才能獲得更多的陽光、歡聲。
關於這個話題,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討論。
我是小允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