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梁釗明,1976年7月生,廣州珠江鋼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KA廠廠長,多次參加省市及全國的鋼琴調律職業技能大賽並獲獎。
鋼琴調律師,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從流水工人成為一名調律師,廣州珠江鋼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KA廠廠長梁釗明說,鋼琴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自己也像一名「藝術家」。
1994年中專畢業的梁釗明南下廣州,進入珠江鋼琴廠工作,起初他在共鳴盤車間做組裝工作,被鋼琴內部數千整齊排列的零部件吸引,梁釗明開始立志成為一名調音師。
一年後,梁釗明成功轉崗開始學習調律,由於沒有樂器基礎,梁釗明開始得頗為艱辛。一臺鋼琴88個黑白琴鍵,平均每個琴鍵需要敲100多次才能調好音,中指和無名指敲到酸痛,第二天纏上膠布接著幹。
經過近三年的學習、適應,梁釗明對鋼琴調律總算「入了門」。他慢慢摸到了門道,從最初每個琴鍵要敲100多次縮短到現在的5次。
時間的縮短,並不代表工作量的減少,採訪時梁釗明現場演示調律過程:右手拿著調律扳手,輕輕旋轉弦軸釘,左手敲擊琴鍵,並俯下身子仔細聽琴弦的聲音。而這僅僅是整個調律環節的一部分。梁釗明透露,他每次調律用到的工具達40餘種。
22年,從每調一個琴鍵要敲擊一百多次、手指敲到酸痛起步,到調律「快、準、狠」,技能的逐步提高,也給梁釗明帶來更多榮譽。
2010年,珠江鋼琴聘請了外國專家,專門組建了一條100%德國工藝標準的生產線,用於生產高端鋼琴愷撒堡「KA藝術家系列」。從試製到投產,梁釗明全程參與,高標準嚴要求的背後,是鋼琴獲得一次次認可。令梁釗明最自豪的是愷撒堡KA系列鋼琴在美國的一次盲測,評委都是國際頂級的鋼琴專家,一共四臺鋼琴參與測試,其中一臺是KA廠生產的,「分數出來令人意外,79.9%的人都認為我們的KA鋼琴是最貴的,但其實KA鋼琴是四臺中最便宜的。」
做了二十多年的調律師,每天重複同樣的工作,梁釗明卻直言「是一種享受」。由於不是科班出身,現在他仍經常買各類碟片聽樂曲,或掏錢去聽音樂會,廣州星海音樂廳成了他經常出沒的地方。而為保護耳朵,電影院、KTV等比較嘈雜的環境,梁釗明從來不去,乘坐飛機更要堅持戴上降噪耳機,「我的工作就是靠耳朵,應該要保護好,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職業負責。」
只要用心就能做到客戶滿意
工匠對話
新快報:您是怎樣理解工匠精神?
梁釗明:我認為要分兩個層面來理解。其一,俗語說七十二行,各有不同,但做好工作的精神是一樣的,所謂工作有界,做好工作的精神無界;其二,是對工作的專注,在工作中將細節做到極致的一種要求。
新快報:您在工作中如何做到精益求精?
梁釗明:作為一名調律師,如果想偷懶的話,一臺琴達到標準的60分客戶就很滿意了。但你若用心,甚至做到極致,是可以達到90甚至100分。
新快報:您如何理解通過創新不斷進步?
梁釗明:評價一臺鋼琴的質量好與不好,最主要還是看它的彈奏性能和聲學品質。我們的企業願景是「造世界最好的鋼琴,做世界最強的樂器企業」。在這個前提下,把產品質量作為一個關鍵核心來控制,圍繞著質量來進行企業生產。再者,做好對新員工技術培訓,灌輸工匠精神、創新精神,使他們能儘快融入企業成為一名樂於奉獻、愛崗敬業、對工作精益求精的匠人。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