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的部署,2020年底之前各地要實現養老保險的省級統籌。統籌以後養老金計算會有什麼區別嗎?說實話,不會變得。
養老金的計算公式
目前的養老金計算公式是2005年國發38號文件(《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制定的。養老保險待遇主要包括兩部分構成: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
(一)基礎養老金=退休時上年度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基礎養老金主要跟社平工資、繳費指數、繳費年限三個因素掛鈎。
社平工資,指的是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相應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實際上就是當年的社會平均繳費基數。
其實,很多人不明白,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還是有很多口徑的。過去很多地區使用的是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社會平均工資,像最初的養老保險制度只是在國營企業實施。2019年5月開始,為了推動企業減輕社會保險費負擔,全國使用了全口徑城鎮就業人員(不是在崗職工)社會平均工資,包括了私營企業的社會平均工資。
繳費指數,實際上是參保當年本人的所有繳費月繳費基數之和÷當年的社平繳費基數。這裡需要說明的有兩點,第一,如果我們有的月沒有繳費,那麼當月繳費基數就是0;第二,當年的社平繳費基數口徑,應當於退休社會平均工資計算的口徑一致。2019年5月,國家更改了統一口徑以後,國家會制定過渡性方案,確保大家退休待遇平穩過渡。
繳費年限具體到每一個月份,包括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是以職工檔案為準,實際繳費就是以實際繳費月數為準了。
計算公式,實際上也是一個特色。如果我們按照60%的社會平均繳費基數繳費12個月,基礎養老金可以領到0.8%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但是基數提升,養老金的增速只有基數提升速度的一半。按照100%基數繳費,可以領取1%的社平工資;如果按照300%基數繳費,可以領取2%的社平工資。這種計算方式是對低收入人群的一類照顧,也是有效縮小社會收入分配差距的一種功能。
基礎養老金跟社平工資掛鈎,具有最良好的保值增值能力。
(二)個人帳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帳戶的餘額÷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
個人帳戶的餘額是按照繳費基數的8%每月劃入,然後每年記發一次記帳利息。這一點可以說個人帳戶完全是跟繳費基數相關的。個人帳戶記帳利率近年來也很高,一般是7%~8%以上,2019年是7.61%。
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是國家統一的一張表,從40歲到70歲不等。60歲是139個月,55歲是170個月。具體計算推導公式非常複雜,2005年公布以後就沒有改變過。
個人帳戶養老金相當於自己給自己的積蓄。不過國家保證,如果個人帳戶養老金的餘額領取完畢了,國家會補貼等額的養老金,確保大家退休待遇不降低。
(三)過渡性養老金。其實,我們國家企業養老保險制度1991年全面建立才不到30年,機關事業單位從2014年10月才開始建立。對於養老保險制度實施以前的繳費年限,採取的是視同繳費的方式。
實際上,建立養老保險制度以後,我國採取個人帳戶和統籌帳戶相結合的養老模式,也是在1992~1997年以後。
由於當時沒有個人帳戶部分,就缺少了一部分個人帳戶養老金。實際上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也缺少了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為了作為缺少這兩部分待遇的補償,國家規定了過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計算公式各地有差別,一般都跟社平工資掛鈎,過渡性係數是1%~1.4%。
山東省過渡性養老金等於退休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建立個人帳戶前的繳費年限×1.3%×平均繳費指數。具體不再詳細解釋。
(四)養老金每年增長。養老金計算歸計算,增長是增長。每年國家都會根據社會平均工資和物價增長情況,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進行調整。2020年調整的總體比例是5%。
養老金調整並不是統一按照比例進行調整,而是通過國家制定的定額調整、掛鈎調整、適當傾斜三種方式來進行。通過這三種方式,國家也是逐漸縮小養老金的水平差距。
養老金水平較低的人增加的比例高一些,養老金水平較高的人增加的比例低一些。但是短時間內無法消除差距,別鼓勵了,長繳多得、多繳多得。
綜上所述,我們的養老金計算公式和有關制度,實際上是已經非常完善的了。各地的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只是提升了養老保險基金的統籌層次,更有利於抵抗風險,對於未來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奠定堅實的一步。相信,未來大家的養老金會越來越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