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曾被人們戲稱「皇帝病」,其實還真是有理有據的,係數古今中外,得過痛風的貴族不在少數。
很多人提到痛風,總覺得是中老年人才會得的「富貴命」,殊不知不論是從近幾年的門診數據,還是臨床調研表明,痛風發病率越來越高,發病人群也越來越年輕。
我的表弟,16歲高中生,近日突然出現腳趾關節針刺樣的疼痛,把我舅舅舅媽嚇壞了。到醫院一檢查才知道竟然是痛風急性發作,原因竟然是我舅舅舅媽的愛心老火湯以及天天喝的果汁飲料。
無獨有偶,去年東莞也有一名7歲的小男孩,也是因為愛喝果汁,再加上飲食不健康而導致痛風發作。
痛風的危害因初期較為隱形,但後期危害極大,最常見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高尿酸血症;
2、痛風性關節炎;
3、伴發高血壓、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腎結石等痛風併發症;
4、病變痛風性腎病極易發展為尿毒症、腎衰竭;
5、病變為泌尿繫結石;
6、心臟病變易致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等。
據統計痛風病不及時治療95%的患者會出現陽痿、早洩、腎炎、腎結石等慢性腎病,80%的患者出現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50%患者會有嚴重的關節變形而導致殘疾癱瘓,30%的患者引起尿毒症導致死亡。
那麼痛風到底能不能被治癒?
痛風可以治癒,聽起來不可思議吧。這不是在忽悠,而是事實。
痛風治癒的關鍵是尿酸值達標。初發痛風的血尿酸應控制在360μmol/L以內,而已形成痛風石的慢性痛風則應低於300μmol/L。通過幾年的降尿酸努力,可以把之前沉積在關節處的尿酸鹽結晶逐步溶解掉。
所以,痛風患者千萬不能等到疼的時候再吃藥,而是每天都要吃降尿酸的藥物,來控制血尿酸水平,每半個月至一個月到醫院查一次血尿酸。如果平時不吃降尿酸藥,那麼尿酸就會一直沉積,病變一直在發展。
痛風患者吃藥也有講究,降尿酸的藥分為促尿酸排洩和抑制尿酸合成兩種,患者應該去有風溼免疫科的大醫院就診,進行24小時尿尿酸檢查等,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不同的患者吃的藥也不同,需要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還有很多人認為,血尿酸達標之後就不用再吃降尿酸藥了,實際上血尿酸下降是服用降尿酸藥物的作用,一旦停用降尿酸藥還會升高,所以要終身服藥。痛風能治癒也是基於每日服用降尿酸藥而言的。在很多痛風患者當中,有一部分痛風患者堅持合理用降尿酸藥物,現在很多年痛風都沒有再發作了。
很多痛風患者不願意吃降尿酸藥,因為吃完降尿酸藥後反而痛風發作了。其實這是降尿酸藥的一個反應,容易誘發痛風發作。這是因為用藥之後尿酸降的太快了,但這正是藥物起作用的一個過程。這就好比冬天堆的雪人,太陽出來之後溫度升高,雪人就開始融化,融化以後的雪渣就會一塊一塊掉下來。
而這雪人就可以比喻為痛風患者體內的尿酸鹽結晶,雪渣就可以比喻為被溶解掉的尿酸鹽顆粒。這些從一大塊尿酸鹽結晶上掉下來的尿酸鹽顆粒,就會又沉積到身體別的關節上,產生新一輪的疼痛,但長此以往就會慢慢溶解掉。
當然,不能因為痛風能被治癒就有所鬆懈!那麼,怎樣才能預防痛風呢?
預防痛風關鍵在於改變生活方式。
要防治痛風就要減少尿酸的產生,根據尿酸產生的機理,要減少尿酸的產生就是要減少體內的嘌呤,要減少體內的嘌呤就要減少核酸的氧化分解,因此,要防治痛風首先要改變生活方式
減輕體重
讓體重保持在正常體重範圍內,減少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
藥物控制尿酸
研究發現,即使嚴格的飲食控制也只能降低70~90μmol的血尿酸。所以,使用降尿酸藥物,將血尿酸控制在300μmol/L以下,可大大減少痛風的發作。
*常見降尿酸藥物有:減少尿酸生成的藥物別嘌醇、非布司他,促進尿酸排洩的藥物苯溴馬隆等。不過,降尿酸藥物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合理膳食
痛風患者宜選擇低嘌呤食物,多吃素食及鹼性食品。嚴格限制動物內臟、海產品和肉類等高嘌呤食物,鼓勵多吃新鮮蔬菜,適量食用豆類及豆製品。如糯米、大麥、小麥、蕎麥、牛奶、奶粉、雞蛋、鴨蛋、白菜等,痛風患者宜多食含鉀的食物,鉀質可減少尿酸沉澱,有助將尿酸排出體外,多攝取充足的鹼性食物,如海帶、白菜、芹菜、黃瓜、蘋果、番茄等蔬果。
適當禁止飲酒,特別是啤酒、紹興酒。
多喝水
每日多喝水,多上廁所,千萬不可忍尿,多喝水可促進尿酸排出、緩解痛風。
避免著涼
冬天未保暖夏天吹空調等,關節局部溫度降低,血液中的尿酸容易在關節析出形成尿酸鹽結晶而誘發痛風。醉酒後著涼是痛風發作的最常見誘因。
儘量避免升尿酸藥物
一些藥物幹擾了尿酸從腎臟的排洩而導致血尿酸突然升高,這些藥物有利尿劑,小劑量阿司匹林,免疫抑制劑環孢素,抗結核藥吡嗪醯胺,大部分化療藥等。
邁開腿
尿酸高的人,一定不能太懶惰,要注意,邁開腿,在春節期間做適當的運動。另一方面,長時間靜坐,會導致高嘌呤物質,堆積在體內,使尿酸升高,引起痛風。所以,適當的有氧運動,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