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當糖尿病盯上年輕人

2021-01-10 新華社新媒體

糖尿病年輕化的態勢,已開始逐步顛覆其「老年病」的傳統印象

目前人們還沒有找到徹底治癒糖尿病的方法,只能採取控制血糖的方式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對很多「糖友」來說,控糖儼然一種執念——血糖儀那小小屏幕上出現的數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一整天的心情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梁姊 張宇琪

放下電話,穿著白大褂的張晨一直在等。時間分分秒秒流過,他的雙胞胎弟弟終於拿著化驗單出現了。張晨從弟弟的表情裡讀出了結果——一直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是的,張晨的弟弟張星在24歲這年確診了糖尿病——那是在一次同學聚餐後,張星敏銳發現自己多飲多尿,吃了好多東西還是很餓。和哥哥簡單溝通後,張星趕去醫院。很快,被確診。

對11歲即確診糖尿病的張晨來說,弟弟罹患糖尿病並不意外,也沒有太多焦慮:「就像一個已經在路上的壞消息終於到達一樣。我們基因一樣,我有這個病,弟弟百分之八九十也會得。雖然殘酷,但就是早晚的事。」

這對孿生兄弟遭遇糖尿病的故事,只是我國糖尿病年輕患病群體的一個縮影。今年4月,《醫學雜誌》刊發了中國醫科大學、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這一以全國31個省區市共計75880名參與者為樣本的調查研究顯示,目前我國18~29歲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達2%,30~39歲之間是6.3%。

在某種意義上,糖尿病年輕化的態勢,已開始逐步顛覆其「老年病」的傳統印象。天津醫科大學朱憲彝紀念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張秋梅的臨床診療感受是:在20世紀90年代,40歲的糖尿病患者都很少見,絕大多數患者年紀在50歲以上。現在年輕的面孔幾乎每隔幾天就會在診室出現。

而在糖尿病患病群體趨於年輕的背後,一個更醒目的事實是:自2011年以來,我國一直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1億多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及其帶來的疾病負擔,需要引起更多關注。

「我的身體像是被人安上了一個水龍頭」

在張晨考上大學之前,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已經有近10年的糖尿病史。

2001年的鄭州,原河南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來了一位11歲的糖尿病人。張晨告訴記者,他是被父親背著衝進醫院的。當時的他昏迷不醒,四肢乏力,呼吸困難。「從活蹦亂跳到人事不省,只隔了一天多的時間。」張晨說。

那是張晨和一場病毒性感冒遭遇後的第五天。張晨記得,在這五天裡,他打噴嚏、咳嗽、發熱,並像每一個得了感冒的孩子一樣,被要求喝下一杯杯熱水。因為持續高燒,他還打了點滴來補液。

不過原本尋常的感冒這次卻有些不尋常——張晨的母親在看護他時發現,無論喝了多少水,張晨依舊會不停喊口渴。「我的身體像是被人安上了一個水龍頭,水喝進去很快就要去廁所,排尿量還很大。」張晨說。

母親留下張晨的小便樣本在鎮衛生所做篩查。

在從發現症狀到等待結果的兩三天裡,張晨母親不知道的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異常,張晨的血糖已經飆升到正常人水平的好幾倍。由此引發的酮症酸中毒,讓張晨的血液pH急速下降,這也是他被緊急送到醫院的原因。

很快,張晨被確診為1型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分為1型、2型、妊娠和特殊類型糖尿病四種。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僅佔比5%至10%,2型糖尿病約佔90%。

據張秋梅介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雖然都是糖尿病的一種,但成因並不一樣。

張秋梅解釋說,1型糖尿病的發病往往基於感染之後產生的自身免疫損傷。感染的病毒進入人體後,人體會產生抗體攻擊病毒,但不巧的是,抗體誤將胰腺中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也一起加以攻擊,導致1型糖尿病患者失去了分泌胰島素的細胞,需要終生注射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成因則是胰島素抵抗,主要和日常飲食和生活環境有關。「出現胰島素抵抗的患者,每代謝一個葡萄糖會比正常人多分泌一些胰島素,胰腺處於長期『加班』的狀態,時間久了,功能就會下降。就像一個人,高強度工作12個小時以上,工作效率變低是一樣的。」

目前人們還沒有找到徹底治癒糖尿病的方法,只能採取控制血糖的方式延緩併發症的發生。但通常認為,熬夜、缺乏運動、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飲食等,是年輕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每次看到街上年輕人喝奶茶,我都想和他們說,怎麼還喝奶茶呢?你知道這裡面有多少糖嗎?」張秋梅很是無奈。

專家建議 朱慧卿圖/本刊

病恥感下的撕裂生活

張晨說,剛發病時他只不過覺得每天打針太麻煩,也不能吃甜食。比起病情,他關注更多的是家人沉甸甸的愛。「幾乎每個人都認為我可以痊癒,哪怕專家已經說這個病會伴隨我一輩子。當時家人給我討來各種偏方,老家的親戚覺得是風水問題,甚至重修了祖墳。」

張晨自言,他極其順利、幾乎沒有一點掙扎就接受了自己年幼患病這件事。「偶爾的情緒,也因為怕父母擔心被消解在幾滴無人發現的淚裡。」

像每個懂事的孩子一樣,張晨努力完成父親的要求——無論教學質量如何,他和孿生弟弟都只能在步行可達的距離上學,因為這樣便於他按時注射胰島素;為了控制血糖,他每天6點起床出門晨跑,困到人都險些栽到地上。

為了照顧張晨的感受,父母要求兄弟倆的生活飲食完全一致——絕對不允許吃甜食。於是哥倆出去玩的時候,張晨說自己會偷偷把攢下來的零花錢塞到弟弟手裡:「去吧,買個冰淇淋吃。」

隨著年歲漸長,張晨說他越來越被一種撕裂的生活狀態困擾——他需要在自己是個病人和「與常人無異」之間來回切換。

與張晨坦然接受患病不同,他的父母擔心人們的有色眼鏡,也害怕兒子交不到朋友,將張晨的病視作痛苦的秘密,要求他不得說出去。這讓張晨很費解:這是能瞞一輩子的事情嗎?

儘管如此,張晨還是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保守自己患病的秘密,甚至不得不想各種理由搪塞生活中的善意。張晨說他會拒絕同學遞來的零食,為了能夠按時吃飯和注射胰島素,也沒法參加放學後的球賽。「尤其是關係親密的朋友,更讓我感到無比為難。」

從業26年的張秋梅對此早已見怪不怪。「很多得了糖尿病的患兒家長,包括孩子本人,都會選擇隱瞞病情。可能是害怕別人不理解,也可能是對自己的病有一種恥感。我記得一個十幾歲的女孩為了把胰島素泵藏好,她丟掉了自己所有的裙子。」

一次次刺入身體的針頭

在糖尿病「終身病」的標籤下,是一次次刺入身體注射胰島素的針頭。

「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無法分泌胰島素,需要終生且每日多次通過注射的方式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可根據血糖控制注射量,控制得好,甚至不用打針,只要吃藥控糖就行。」張秋梅說。

在被問及糖尿病給他帶來的最大困擾時,張晨只說了一個字:痛。

張秋梅特別理解這種痛。她說,糖尿病患者每天取指尖血測血糖、注射胰島素,都需要使用針頭。根據血糖水平,患者可能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2至4次,而注射針頭一個約3元錢,一些患者負擔不起針頭隨用隨拋,就會把使用過的針頭用酒精擦拭後反覆使用。

據了解,糖尿病屬門診特殊病種,注射針頭的費用可報銷約90%。但就全國而言,重複使用注射針頭的情況依舊存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江霞說,除花費的因素外,也有患者嫌每次更換針頭比較麻煩,對過度重複使用針頭帶來的危害認識不夠。

從患病開始,因為經濟原因,很長一段時間,張晨的針頭以5天為一個周期更換。張晨說,開始的兩天還好,之後由於多次穿刺的針頭變鈍,每一次注射都會給他帶來難以承受的疼痛。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皮下硬結、皮下脂肪萎縮找上了他。以至於現在,張晨小腹位置的皮下脂肪非常非常薄,胰島素泵僅4.5毫米的皮下針都會穿刺到肌肉。

血糖就像是一隻詭譎多變的獸

不少糖尿病患者還會對控制血糖產生「執念」。

對很多「糖友」來說,血糖就像是一隻詭譎多變的獸,叫人摸不準脾氣。除了飲食、休息、運動量,哪怕是心情、天氣,都能破壞他們精心維持的平衡。

在今年27歲、有4年糖尿病史的李雙眼中,血糖儀那小小屏幕上出現的數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她一整天的心情。「血糖控制得好就會很開心,要是數字飆上去,就會一遍一遍回憶都吃了什麼東西,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控糖4年,已基本掌握自己升糖食譜的李雙很無奈地說:「吃完烤雞架測血糖沒啥事,喝一碗粥就躥到17、18。」

在張晨看來,控糖無異於一場長期的心理戰:越控制不好就會越著急,越急血糖狀況越差。「我在青春期時甚至產生過類似自我放棄的情緒,會因為一直努力控制的血糖依舊忽上忽下哭一會兒,然後吃進去許多平時根本不準吃的東西,因為感覺反正再控制也沒用。」

然而不控糖的後果更嚴重。張秋梅記得多年前的一位患者——男孩,15歲,胖乎乎的,因為沒有好好控制血糖,不到十年時間,糖尿病的併發症讓這個孩子永遠失去了光明。

控糖是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需要用餘生鑽研的問題。遠離甜食、碳水化合物等含糖量高的食物,似乎是必須要付的代價。但人又很難抵抗甜食的誘惑。於是一些患者會在吃甜食前,先給自己多注射幾個單位的胰島素。

這種提前注射胰島素的辦法看似機智,實有隱憂:一旦失手,低血糖就會隨之而來,導致人出現心悸、大汗、面色蒼白等症狀,嚴重時還會暈厥。

最可怕的是深夜熟睡時的低血糖造訪。張晨始終記得14歲時的一個夏夜,由於注射胰島素過量,睡著了的他完全沒有感覺到低血糖的發作。弟弟起夜時,感受到被汗溼的床鋪,伸出手在他額頭上一摸,那時的張晨已經休克,他沒有醒,弟弟卻摸到滿手的冷汗。

好在這幾年,張秋梅感覺雖然糖尿病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但年輕患者普遍依從度較高,病友群裡也經常有人把測量血糖的記錄——一個水滴形狀的氣泡裡標著大大的數字——截圖發給她看。「年輕人看病之前知道在網上做功課,我說的他們都懂,也不會忘,怕的是他們做不到。」

沒必要在意血糖一時的起伏

更讓張秋梅欣慰的是,現在許多糖尿病的藥品和耗材醫保報銷比例已經超過90%。

此外,據張秋梅介紹,國家醫保目錄準入談判藥品名單也覆蓋了如二甲雙胍、立普妥、安達唐等多種糖尿病患者常用的特效藥。「就拿安達唐為例,之前一片是17元錢,談判後現在每片4.36元,患者負擔減輕了不少。」

李雙曾經算過一筆帳,她每個月注射胰島素和口服藥的費用在400元左右,新農合報銷後,加上測試血糖的試紙等無法報銷的耗材,她自己的花費僅在300元上下。

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運行。

張晨也是這樣。2017年6月,經過8年學習,張晨從國內某知名高校醫學院畢業,成為一名疼痛科醫生。2018年10月,他結婚了,妻子是一名護士。他們還養了兩隻貓,一隻狸花,一隻美短。

作為患者,又是醫生,從配藥、取藥、飲食控制,張晨悉心處理有關弟弟病情的一切。「他自己什麼都不管的。」張晨說。

自從上大學起,張晨就自發幫助一些患有糖尿病的年輕患者。他在知乎上回答糖尿病相關問題,主動加入一些糖尿病病友群,為他們解答一些病情相關問題。

張晨還學會了把眼下的困擾放在足夠長的時間裡去化解。比如他會經常說沒必要在意血糖一時的起伏,就算是最讓人恐懼的糖尿病併發症他也並不擔憂。他的想法是:「雖然糖尿病現在還是終身病,但誰知道十年、二十年之後是不是就可以治癒了呢?現在醫學發展太快,美國已經投入使用那種不需要人為幹預的胰島素泵,可以根據人體血糖變化自動給藥。這麼好的東西,我們國家將來也一定會有。」

說完,張晨嘿嘿一笑:「但一定很貴,要是能納入醫保就更好了。」□(文中糖尿病患者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糖尿病盯上了年輕人?養成3個好習慣,就能幫助預防!
    隨著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大,加班熬夜、不規律飲食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都在慢慢侵蝕著年輕人的健康。有些危害已經早早地顯露出來:失眠、免疫力低下還有漸漸後退的髮際線等等。但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還有著更加恐怖的危險正在暗暗窺伺著,它便是——糖尿病。
  • 糖尿病被稱為「老年病」,可為啥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反而患上?
    一提到糖尿病,相信不少人都會想到這是一種「老年病」,在幾年前確實是這樣的。但是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反而會患上糖尿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最搶手經紀人楊天真、以及中國電競職業選手簡自豪,都長期被糖尿病所困擾。根據調查發現,年輕男性患糖尿病的機率非常高。
  • 年輕人得糖尿病怎麼辦?看看自己是不是這個原因
    2型糖尿病,曾經被稱為"富貴病",一般是人到中年,由於年輕時不良的飲食習慣,產生胰島素抵抗造成的。但由於現在夥食越來越好,生活習慣越來越不健康。曾經常見於中年人群的"富貴病",居然也在年輕人群中猖狂了起來。
  • 電競明星Uzi因糖尿病退役 年輕人如何避免中招?
    Uzi今年才23歲,居然就被糖尿病盯上了?這讓不少年輕人都陷入了「糖尿病恐慌」之中。那麼,年輕人究竟該如何預防糖尿病? 長期熬夜、不動 年輕人也可能患上糖尿病 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張瑞表示,23歲就患上2型糖尿病,Uzi並不是個案,中國是糖尿病成人患病數量最多的國家,並且有著愈發年輕化的勢頭。臨床研究發現,這一結果與現代年輕人不良的生活方式與作息習慣息息相關。
  • 除了心梗,為什麼糖尿病也會纏上年輕人?
    但值得引人深思的是,為什麼現今越來越多的年紀大的時候才會有的病會纏上年輕人,心梗如此,糖尿病亦如此。據《英國醫學雜誌》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糖尿病前期人群已經達到35%,安雅莉說:在臨床上,實際數量可能還要更多。而在這個群體中,20-29歲的年輕人佔比20%,即每5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處於糖尿病前期。那麼為什麼糖尿病也逐漸年輕化呢?
  • 年輕人不會得糖尿病?糖尿病誤區知多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的數據,全球患糖尿病的人數從1980年代的近1億人已經增加到2014年的4億多人,相應的成人患病率約8.5%。但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曾介紹過,中國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差不多有10%,超過1億人,趨勢不容忽視。年輕人和兒童、青少年患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
  • 年輕人得糖尿病是種什麼體驗?預防糖尿病,可不是戒糖那麼簡單
    說到糖尿病你會想到什麼?老年人的專屬?確實,很多年輕人在患上糖尿病之前都是這麼認為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了糖友中的一員。相關數據統計,截止2019年,我國已有1.14億糖尿病患者,其中6%的患者是20-40歲的青年,可以說如今患上糖尿病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 年輕人得糖尿病一定是1型?家族性的糖尿病一定是2型?
    作者:石市二院小編寄語提起糖尿病,您是不是只會想到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實,糖尿病並不是「非1即2」,還有「特殊類型糖尿病」! 小編請來專家,為您講解!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文/特殊類型糖尿病科 何金花年輕人得糖尿病一定是1型?家族性的糖尿病一定是2型? 不一定!也可能是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啥是MODY?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什麼是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
  • 我國糖尿病患者超1億人 嗜甜、熬夜成年輕人糖尿病高發原因
    今年4月,由中國醫科大學、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單位合作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組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在我國,18至29歲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達2%更醒目的是,國際糖尿病聯盟201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數量已經超過1億人,居世界第一。   7歲孩子   體重超標成「小糖人」   天津醫科大學代謝病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張秋梅發現,現在來門診看糖尿病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了糖尿病|百家故事
    在楊天真發布視頻表示即將為了控制血糖而進行切胃手術後,百度的相關搜索中,最醒目位置是一條來自新浪娛樂的消息,標題是,為根治糖尿病切胃,楊天真:控制飲食確實做不到。這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糖尿病防治的現狀:作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發病群體正日益年輕化,但普通公眾對這一疾病的認知,仍少之又少——糖尿病無法根治,只能以控制血糖的方式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 心梗盯上年輕人!這個奪命之症本可以避免
    >這已經不是個案此前不斷有新聞曝出年輕人透支身體、心梗猝死的案例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都市生活壓力劇增心肌梗死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心血管疾病也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近日「為何心梗會纏上年輕人」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
  • 糖尿病瞄上年輕人 20-30歲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升高
    這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糖尿病防治的現狀:作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發病群體正日益年輕化,但普通公眾對這一疾病的認知,仍少之又少。糖尿病無法根治,只能以控制血糖的方式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在中國,每年有約83.4萬人死於糖尿病引發的各類併發症,比排名惡性腫瘤死亡率第一位的肺癌,多了整整20萬。
  • 2型糖尿病,為何年輕人也中招?聽專家為您解釋
    簡自豪在個人微博中表示,退役原因是去年體檢時查出了2型糖尿病,加上手臂舊傷,「身體條件不允許我再戰鬥下去了」。事實上,在遺傳基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雙重作用下,糖尿病等一些傳統意義上的老年病已將魔爪伸向年輕人。如不引起高度重視,其危害比老年糖尿病更大。聽聽專家怎麼說?
  • 年輕人也要預防糖尿病
    早在改革開放之前,那時候大家基本溫飽都成問題,我國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這種病,也沒有聽說有誰得了糖尿病。現在,糖尿病無人不知,很多中老年人患上了糖尿病,每天通過藥物控制血糖。糖尿病分為1型和2型,其中90%患的是2型糖尿病,往往在35歲之後發病。
  • 年輕人也會得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於胰島素嚴重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適當升高引起的糖、脂肪、蛋白代謝嚴重紊亂症候群,臨床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謝性酸中毒為主要表現。這也是小強目前最迫切需處理的病情。  2型糖尿病不再是老人病  小強入院後,醫生馬上對他進行了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胰島素注射治療,並予積極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失衡,同時予連續動態血糖監測。  經過一輪積極治療之後,小強的血糖逐漸穩定,血酮體轉陰, 酸中毒糾正,血脂較前降低。住院期間完善相關檢查後,醫生說:小強得了2型糖尿病。
  • 廈門40歲以上糖尿病患病率下降 年輕人患病率提升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 匡惟 通訊員 張從雲 王競)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昨天下午,「城市改變糖尿病」廈門項目研究數據發布。  根據該數據,2020年,廈門市人口約為429萬,同年廈門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為6.24%,即24.46萬,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22.92萬人。
  • 小心心梗「找上」年輕人
    小心心梗「找上」年輕人 2021-01-08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然》綜述:越來越多年輕人得2型糖尿病,後果多嚴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輕人對甜食的熱愛、缺乏運動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原本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會患的2型糖尿病(T2DM)的發病越來越年輕化。今年《英雄聯盟》頭號選手Uzi因患T2DM而退役(僅23歲);知名經紀人楊天真也透露在29歲時就得了糖尿病。
  • 年輕人也會得糖尿病 -唐山廣電網
    入院檢查,發現小強早已多病纏身,不僅早有三年痛風,還得了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重度脂肪肝等,屬於有多個代謝問題的代謝症候群。最讓小強和家人驚訝不已的是,從他身體抽出來的一管血裡,有一半都是「油脂」一樣的液體。廣醫三院內分泌科張瑩主任表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消瘦」是明顯的高糖毒性和酮症酸中毒的表現。
  • 當痛風盯上年輕人,它能被治癒嗎?
    痛風的危害因初期較為隱形,但後期危害極大,最常見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點:1、高尿酸血症;2、痛風性關節炎;3、伴發高血壓、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腎結石等痛風併發症據統計痛風病不及時治療95%的患者會出現陽痿、早洩、腎炎、腎結石等慢性腎病,80%的患者出現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50%患者會有嚴重的關節變形而導致殘疾癱瘓,30%的患者引起尿毒症導致死亡。那麼痛風到底能不能被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