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轉移、肝轉移、三陰性乳腺癌,範蕾教授、王磊蘋教授、李綱教授為...

2020-12-05 騰訊網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編者按:乳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和內臟轉移的比例較高,在《腫瘤瞭望》的採訪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範蕾教授、王磊蘋教授為大家介紹骨轉移、肝轉移的治療要點。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依然棘手,我們邀請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閔行分院李綱教授介紹三陰性乳腺癌研究的最新進展。

對於伴有骨轉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特別是佔比70%的HR陽性乳腺癌患者,目前有哪些對生存期有益的治療方案?

範蕾教授

骨是乳腺癌最常見轉移部位,大概65%~75%晚期乳腺患者會伴有骨轉移,這種現象與乳腺癌治療療效好、生存時間長密不可分。相比於三陰性和HER2陽性乳腺癌,HR陽性晚期乳腺癌發生單純骨轉移的比例更高,合併內臟轉移的比例更低,疾病進展相對較慢,患者的總體預後也更好。

對於已經發生骨轉移的HR陽性的乳腺癌,總體治療原則是首選內分泌治療,既往採取單純內分泌藥物治療,當下隨著CDK4/6抑制劑在晚期乳腺癌中數據的不斷更新,HR陽性患者一線、二線更推薦採用CDK4/6抑制劑聯合內分泌治療。PALOMA-2研究已證實,CDK4/6抑制劑哌柏西利聯合來曲唑一線治療ER+/HER2-晚期乳腺癌療效確切,骨轉移亞組PFS達36.2個月。

對於存在骨轉移的乳腺癌患者,應採取哪些措施來降低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危害?

範蕾教授

骨骼為乳腺癌常見轉移部位,發生骨轉移後,乳腺癌患者會出現頑固性疼痛、功能障礙、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及高鈣血症等一系列骨相關事件,這些事件的發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死亡率增加。

乳腺癌骨轉移治療的基本原則是以分子分型為導向的全身抗腫瘤治療,根據腫瘤是HR陽性、HER2陽性還是三陰性乳腺癌,可採取內分泌治療、分子靶向治療、化療等不同的治療選擇。結合患者的骨轉移部位,採取局部治療也有助於改善症狀,比如放療有助於快速緩解骨疼痛,增進骨質的修復;骨轉移部位的外科治療往往起到輔助固定作用,改善骨骼承重。此外,長期規律的使用骨改良藥物也非常必要,雙膦酸鹽和地諾單抗(後者國內還未上市)可抑制破骨細胞活性,促進骨的重塑。

綜合以上治療方式,我們可以更好的改善骨轉移患者的生存以及生活質量。

腫瘤治療強調MDT,請分享一些乳腺癌骨轉移的MDT管理經驗

範蕾教授

乳腺癌骨轉移的治療非常強調MDT合作,骨轉移病灶的再次活檢診斷,需要病理科、介入科、骨科醫生的參與;療效評估需要放射科專家加入;綜合治療強調乳腺癌外科和內科的協作;患者的骨痛及骨的承重問題需要放療科、骨脊柱外科的配合。乳腺癌骨轉移需要以乳腺科醫生為主導,多學科配合,為患者決策治療方案。

骨轉移的治療應強調多學科的優勢整合,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我們醫院已經建立了專門的乳腺癌MDT門診,邵志敏教授帶領MDT專家團隊,融合乳腺外科、化療、放療、影像科、骨科等技術,對骨轉移進行診斷以及局部和全身的治療幹預。相信未來全國範圍內會建設更多的MDT門診,在沒有建設門診之前,每位醫生對骨轉移的診療都應具有MDT的思維。

請您談一談乳腺癌患者出現肝轉移的比例,以及乳腺癌肝轉移患者的生存數據?

王磊蘋教授

乳腺癌發生肝轉移的概率很高,僅次於骨轉移和肺轉移,具體數據在各個中心的報導不完全一樣;肝轉移有明顯的分型差異,不同的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發生肝轉移的概率不相同,2010年JCO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提供了英國3700多例乳腺癌病人的肝轉移情況,通過結合15年隨訪數據以及基因晶片和免疫組化結果,肝轉移的發生概率為7.9%~23.3%,發生率最低的是Luminal A型和Basal-like型,其次是Luminal B型和非Basal-like三陰性乳腺癌,發生率最高的是Luminal HER2陽性和HER2-enrich型。我們科室通過調取美國SEER資料庫的30多萬例患者資料開展了相關研究,以HR陽性、HER2陰性乳腺癌的肝轉移概率作為基準,數據為1,三陰性乳腺癌的數據為2,Luminal HER2陽性大致是3, HR陰性、HER2陽性乳腺癌為5。除此之外,年齡以及腫瘤病理分級也和肝轉移的發生率相關,40歲以下患者發生肝轉移的概率明顯要比其他年齡段更高,隨著年齡增長肝轉移的發生率有所下降。

乳腺癌肝轉移的生存數據整體差於肺轉移和骨轉移,既往報導顯示5年總生存(OS)率在8.5%左右。上述基於美國SEER資料庫的研究發現,中位OS在20個月左右;我們醫院也調查了本院1700多例肝轉移患者,中位OS在27個月左右。不同分型的患者的預後不同,Luminal HER2陽性型患者的預後最好,中位OS大約38個月,抗HER2靶向治療功不可沒;三陰性患者的中位OS比較短,美國的數據是9個月左右,我們中心的數據超過15個月,因為我們有一整套治療手段。乳腺癌轉移的首發部位、以及肝轉移以外的其他轉移瘤數量也對生存有影響,如果腫瘤轉移首發在肝臟,相比首發在其他部位,患者的生存期更短。

請談一談乳腺癌合併肝轉移患者的治療原則

王磊蘋教授

首先是抗腫瘤治療,以全身治療為主,局部治療為輔。根據病人的分子分型,HER2陽性患者應重視靶向治療,對於HR陽性乳腺癌肝轉移,儘量給予內分泌治療的機會,在內分泌治療不適用或無效的情況下,化療也是極其重要的,有助於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對於HR陽性、伴有症狀的肝轉移乳腺癌患者,能否請您介紹一下內分泌治療的應用和療效?

王磊蘋教授

對於有症狀的乳腺癌肝轉移,要分清楚是哪種症狀,症狀的程度以及導致症狀的原因。如果是HR陽性型,儘量提供內分泌治療的機會,並非出現肝轉移就不能接受內分泌或內分泌聯合靶向治療,除非患者出現內臟危象、快速進展或內分泌治療耐藥。內臟危象是指危重的內臟轉移,需快速有效治療來控制疾病進展,否則會危及生命。

此外,在使用內分泌治療或靶向聯合內分泌治療時,應該增加檢測密度,重視對症處理。如果發現目前使用的治療方案無效,需要儘快調整為有效方案,以避免造成錯失治療機會的遺憾。

在療效方面,在一、二線治療中,在傳統內分泌治療基礎上加上CDK4/6抑制劑或mTOR抑制劑,這種內分泌聯合靶向方案的腫瘤縮小率和疾病控制時間可媲美甚至優於化療,患者的PFS獲益有望轉化為生存時間的延長,而且患者耐受性更好。

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現狀

李綱教授

目前乳腺癌治療已進入以分子分型為基礎的分類治療時代,其中激素受體陽性和HER2陽性乳腺癌的治療通路比較明確,而三陰性乳腺癌(TNBC)因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和HER2三個主要治療靶點均為陰性而被稱為「三陰」,約佔所有乳腺癌的15%左右,是一組異質性的疾病,尚無內分泌及靶向治療方案,臨床表現為侵襲性最強,易復發轉移、結局差特點,缺乏可精準打擊的「靶點」,依然是「最毒、最兇險」的乳腺癌,儘管對化療有一定的敏感性,然而經過常規化療後預後仍較差,文獻報導III~IV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13%,仍需進一步探討精準治療的方案。

根據全基因組分析,TNBC可至少細分為6種分子亞型:基底樣1型(BL1)、基底樣2型(BL2)、免疫調節型(IM)、間充質型(M)、間充質幹細胞型(MSL)和管腔雄激素受體型(LAR),邵志敏教授的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復旦分型」:免疫調節型、腔面雄激素受體型、基底樣免疫抑制型、間質型四大類,並設置了4個在臨床上常用的免疫組化標誌物(雄激素受體、CD8、FOXC1、DCLK1),臨床上只需通過對這4個『標籤』進行檢測就可以快速得出分型結果。基於精準的分型方法,指導後續相應的精準治療。

近些年,針對三陰性乳腺癌的分子機制開展了進一步的探索,致力於發現潛在的藥物靶點,目前主要集中在基於DNA損傷修復的分子靶向治療、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靶向治療、針對PARP通路的靶向治療以及PD-1免疫治療等方面的探索。除了基礎化療以外,靶向和免疫治療的研究正在火熱開展中,近期的2020 ASCO會議也發布了多項重要成果。

2020 ASCO匯報了多項三陰性乳腺癌領域的研究,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有無取得新的突破?

李綱教授

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方面,在以蒽環聯合紫杉類藥物為基礎的標準輔助治療方案中,和以往FINXX,CREATE-X,GEICAM/CIBOMA,CBCSG-10研究術後卡培他濱強化治療不同,一項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王曦教授口頭報告的SYSUCC-001研究結果顯示,可手術三陰性乳腺癌標準治療後,1年卡培他濱組節拍治療(650mg/m2)的5年DFS(83% vs 73%)率及5年無遠處疾病生存(DDFS)率也明顯高於觀察組(85% vs 76%)。91%的患者完成了1年的治療,74%患者完成了1年的足劑量治療,最常見的卡培他濱相關AE為手足症候群(45.2%)、白細胞減少症(23.5%)、高膽紅素血症(12.7%)、胃腸道疼痛/腹瀉(6.8%)。對於早期TNBC也應該分類治療,選擇適合人群進行強化治療。

TNBC新輔助治療的標準方案是基於蒽環-紫杉的方案,NeoCART研究探索鉑類的加入是否能提升pCR率。無論是在總人群還是不同淋巴結狀態或是腫瘤分期的亞組,多西他賽+卡鉑方案較標準的EC-T顯示出更高的pCR率;提示TCb方案有希望成為TNBC新輔助治療新的選擇。

在晚期三陰性乳腺癌的報導中,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開展的三陰性乳腺癌隊列II期研究發布初步數據,這項研究探討了VEGF受體抑制劑西地尼布聯合PARP抑制劑奧拉帕尼的抗腫瘤效果,總體客觀緩解率為14%,中位緩解時間達2個月,疾病控制率為81%,治療開始時及時使用降壓藥能夠控制不良事件的產生。

KEYNOTE-355研究提示化療基礎上聯合帕博利珠單抗可為PD-L1表達CPS≥10的TNBC患者帶來顯著PFS獲益。

SWOG S1416研究納入轉移性TNBC或gBRCA1/2相關晚期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接受中心gBRCA突變檢測,使用多種生物標誌物*的組合將BRCA野生型患者分成BRCA表型和非BRCA表型患者,顯示BRCA-like組的患者使用維利帕尼可顯著改善PFS。

KEYLYNK-009 II/III期開放性臨床研究探討了靶向和免疫的聯合治療策略,患者接受6個周期的誘導療法,每3周派姆單抗和卡鉑聯合吉西他濱,經過誘導治療後的患者將分為兩組,研究組接受每3周派姆單抗200mg及每日兩次300mg的奧拉帕尼治療,對照組延用之前的誘導治療方案。這項研究在免疫治療基礎上開展了不同形式的聯合。

總之,以上研究發現為三陰性乳腺癌治療提供有意義的參考。隨著對三陰性乳腺癌相關分子機制研究越來越深入,新藥研發的迅速進展,除了針對單藥應用的研究,研究人員也將有效的靶向藥物、免疫藥物、化療藥物進行不同形式的聯合使用,以期為患者探索個體化方案。除了化療作為基礎治療,越來越多的靶向和免疫治療藥物在三陰性乳腺癌治療中展現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新療法在三陰性乳腺癌中的應用前景

李綱教授

近年來三陰性乳腺癌常規化療之外,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的研究不斷進展,今年發布的臨床成果中有很多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以及免疫靶向聯合治療的探討。目前正在研究中的新療法很多,為了進一步提高療效,未來應進一步對三陰性乳腺癌進行更精準的分型,對於有條件的患者,基於腫瘤組織或ctDNA基因檢測判斷,為患者尋找最適合的治療藥物。應繼續探索有效的治療靶點和可用於療效預測biomarker,這樣才能使各種方案在三陰性乳腺癌中有更好的應用前景,以及指導靶向、免疫治療,優選輔助強化治療的方案。我們相信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和預後將會逐步得到改善。就像邵志敏教授團隊在「FUTURE(未來)」的「傘形」研究中所說:「讓越來越多患者從山窮水盡到柳暗花明」。

專家簡歷

範蕾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乳腺外科 副主任醫師復旦大學腫瘤學博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 副主任醫師

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腫瘤中心Fellow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乳腺學組青委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乳腺專業委員會委員

上海女醫師協會科普委員會委員

主持及參與國家級及上海市級基金多項

OncoImmunology、BCRT等雜誌審稿人

發表英文論文20餘篇,第一作者文章10餘篇,收錄於《柳葉刀腫瘤》等

王磊蘋

博士,副主任醫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腫瘤內科 主診醫師

中華醫學會乳腺腫瘤青年學組委員

中國研究性醫院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藥物臨床研究委員會青年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全國巡講團成員

曾連續4年獲得復旦腫瘤醫院年度臨床能力考核第一名

發表SCI論文30餘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8篇

2012年禮來乳腺癌高峰論壇暨中青年演講大賽冠軍

2016年中國抗癌協會乳腺腫瘤菁英辯論賽全國冠軍

李綱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閔行分院腫瘤內科副主任 乳腺專業組主診醫師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 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分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癌症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 常務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乳腺專業委員會 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腦轉移專業委員會 委員

上海市中西醫結合乳腺癌專業委員會 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疼痛學專科分會委員會 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腫瘤專科分會市郊腫瘤協作組成員

上海市閔行區醫學會腫瘤專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來源:《腫瘤瞭望》編輯部)

版權聲明

凡署名原創的文章版權屬《腫瘤瞭望》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腫瘤瞭望》」

相關焦點

  • 致命的誘惑:它死後,竟能驅使乳腺癌發生肝轉移
    6月1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教授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種特殊的腫瘤遠處轉移機制:中性粒細胞的一種特殊死亡方式,最終導致了腫瘤的肝轉移。這一發現,為乳腺癌等癌症的遠處轉移提供了診斷和治療新思路。
  • 乳腺癌出現四種轉移方式
    任何一種癌症在最嚴重的時候都會有出現轉移的可能,乳腺癌也不例外。乳腺癌轉移的途徑分為種,分別是肝轉移、腦轉移、肺及胸膜轉移、骨轉移。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一下這幾種乳腺癌轉移的方式。  一、向肝轉移  專家指出,乳腺癌發生肝臟轉移率為10%-20%,其轉移途徑除血行轉移外,癌細胞可經淋巴途徑直接達肝臟。轉移灶多呈多灶分布,早期無肝大,肝功能多無異常,後期肝臟體積可明顯腫大,肝區疼痛,患者的一般情況迅速惡化,可於數月內死亡。
  • 乳腺癌喜歡「啃骨頭」,如何預防骨轉移?
    5、應用雙磷酸鹽,注意預防頜骨壞死 轉移性乳腺癌(即常講的乳腺癌晚期)發生骨轉移的機率是70%,很多人認為乳腺癌患者的骨健康問題主要是骨轉移,卻忽略了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等情況也是「導火索」。
  • 乳腺癌肝轉移別絕望
    核心提示:在確診乳腺癌後,如果顯示的是早期,因為早期診斷治俞率高,所以就不用過分擔心,手術治療及藥物治療能很好的控制病情。但是如果癌細胞在確診時已經出現轉移,是不是就代表了世界末日的降臨?   在確診乳腺癌後,如果顯示的是早期,因為早期診斷治俞率高,所以就不用過分擔心,手術治療及藥物治療能很好的控制病情。但是如果癌細胞在確診時已經出現轉移,是不是就代表了世界末日的降臨?
  • 郝春芳教授: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新組合新靶點
    乳腺癌專場上,來自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的郝春芳教授做出了「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新組合新靶點」的報告,現整理如下,以饗讀者。對於絕經後HR+晚期乳腺癌治療,如果既往未使用過內分泌治療,則Ⅰ級推薦為AI+CDK4/6抑制劑(1A);既往TAM治療失敗的患者,Ⅰ級推薦為AI+CDK4/6抑制劑(1A)和氟維司群+CDK4/6抑制劑(1B);(非)甾體類AI治療失敗,Ⅰ級推薦為氟維司群+CDK4/6抑制劑(1A)。
  • 乳腺癌術後,什麼事情讓我們最擔心?復發!哪些症狀出現要警惕?
    乳腺癌術後我們或許還要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等,即使這樣也不能保證腫瘤不復發。復發意味著初次治療失敗,再治療就要困難許多,因此,復發就成了手術後我們最擔心的事情。 復發包括局部復發、遠處轉移。乳腺癌術後,我們要重點監測哪些部位呢?若發現哪些異常情況就必須引起重視呢?
  • 乳腺癌轉移能活多久?轉移到肝怎麼治療
    有的人能活很長時間,但是有的人的生命,卻很短暫,肝臟轉移了之後,會出現各種肝臟的問題,比如說肝臟疼痛,肝臟腹水等都是很有可能會出現的。乳腺癌肝轉移的途徑主要有血行轉移和淋巴道轉移,其中以血行轉移為主。乳腺癌肝轉移的臨床表現和原發性肝癌很相似,轉移的早期無症狀,後來會逐步出現上腹部或肝區的脹痛不適,腹脹、黃疽、食慾減退、乏力、體重減輕、肝區劇烈疼痛、發熱等。
  • ASCO GI:對乳腺癌肝轉移的重新認識
    >         一項回顧性圖表研究的數據顯示,在對化療敏感、且原發腫瘤雌激素受體(ER)為陽性的乳腺癌肝轉移患者中
  • 一個蛋白竟可同時影響乳腺癌和淋巴癌的形成與擴散
    近日,來自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表了對致癌基因EZH2的最新研究,他們首次發現EZH2分別在乳腺癌和淋巴癌形成和擴散中的新機制。這些新發現有望帶來治療這兩種癌症的新藥物。
  • 阿司匹林能治療乳腺癌嗎?聽聽哈佛教授Wendy Y. Chen怎麼說
    阿司匹林是否能幫助患有乳腺癌的女性避免復發並延長壽命?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和布列根和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已從美國國防部國會指導醫學研究計劃辦公室獲得了1000萬美元的突破獎,來測試這一結果。  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對阿司匹林進行該疾病測試的隨機試驗,將影響超過300萬患有乳腺癌的美國婦女。
  • 蔡三軍教授課題組多項研究受邀在ASCO GI展示
    患者入組流程圖 目前研究結果顯示,ctDNA在化療前血中的檢出率為16.3%(14/86),化療後血中的檢出率為11.6%(10/86)。 嚴重的肝臟疾病可導致肝纖維化,25%的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纖維化,但肝纖維化與腸癌肝轉移和復發是否相關仍少有研究。
  • 乳腺癌發生肝轉移,十分的危險,了解原因,能更好的保健
    更多的時候,你會想著乳腺癌是發生在乳腺上,其實,你知道嗎?乳腺癌患者在晚期有個情況不得不重視,那就是肝轉移。 乳腺癌患者,肝轉移不能忽視對於乳腺癌患者來說,肝轉移是值得重視的事情,據統計,每年超過一百萬的乳腺癌患者,出現肝轉移的有50萬,這一比例無疑是驚人的,一旦因為轉移帶來的負面作用,甚至會導致死亡的發生。
  • 追憶克努特爾教授
    ,再向我的老師米健教授求證,也是同樣的結果:克努特爾教授剛剛突然去世了。去年10月在德國參加波恩洪堡學者論壇期間我們剛見過面,當時還問教授何時再來中國,沒想到不到一年時間教授就突然去世了,只想說好難過。2007年和教授在友誼賓館相識的場景,2009年在教授家裡過聖誕節的場景,在波恩大學訪學期間教授開車帶我去特裡爾、亞琛等地遊覽的場景都浮入眼帘,教授說過的對我影響非常大的那句話——「最好的開始就是開始動手」也迴蕩在我耳邊。
  • 北大教授掛「江湖書法」遭質疑:教授就這審美?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兩千年前老子告訴我們,如果人人都知道什麼是美,那麼醜就會顯現。反過來說,如果人人都知道什麼是醜,那麼美就會顯現。 由美見醜,由醜見美,因此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美與醜共生共存。
  • 米叔問答:美國大學助理教授或教授的待遇怎麼樣?
    原標題:米叔問答:美國大學助理教授或教授的待遇怎麼樣?除了公立和私立之分,美國的大學林林總總還可以細分為以下幾類型,有意讀研究生、博士或者未來走科研道路的朋友可以了解了解。 1. R1,即最高級別的研究類學校,例如哈佛、芝加哥、耶魯等私立名校,以及伯克利、密西根、維吉尼亞等頂級公立學校。
  • 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腦轉移,如何優化治療?| 辯論
    原創 uu 醫學界腫瘤頻道不知道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腦轉移患者治療策略怎麼選?COMB告訴您!近日,第三屆腫瘤精準診療高峰論壇暨第六屆乳腺癌個體化治療大會(COMB)順利召開,國內頂級乳腺癌專家雲集,共同探討乳腺癌診療規範與診療難題。
  • ——講述湛江師範學院陳道海教授養殖烏賊的故事
    陳道海教授大膽一想:「我何不試著到海邊廢棄的蝦塘去養養小烏賊?」海邊的露天蝦塘跟大海直接相連,正跟小烏賊的出生環境相近。反覆思考後,陳教授確信,讓小烏賊在蝦塘長大,是可以嘗試的。於是,在一個水產養殖戶阿海的幫助下,他們把小烏賊轉移到了海邊的蝦塘裡。實驗證明,蝦塘裡的餌料更豐富,小烏賊成活率有了提高,生長速度也加快了。同時,對於自小就生活在蝦塘裡、聽慣了雷聲的烏賊來說,怕光、打雷的問題也解決了。
  • 李宏軍教授為中國傳染病放射學代言
    在剛剛閉幕的2016年中華放射學術大會上,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主任委員徐克教授讚揚北京佑安醫院放射科李宏軍主任腳踏實地,不辭艱辛將傳染病放射學做到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國內到國際,填補了國內國際空白,讚嘆傳染病放射學作為一個迅速發展的新生學科,在李宏軍教授的帶領下本著「團結協作、走向國際」的理念必將大有作為,領航國際。
  • 【大咖分享】名醫秀-吳毅平教授:不同年齡女人的豐胸方案
    整形美容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乳房整形與重建外科專家,中華醫學會修復和重建學會委員。從事外科醫、教、研工作23年,主要研究領域為乳腺癌的改良保乳治療、乳房形態重建、乳房美學塑型及臨床應用及幹細胞技術在人體置入材料(Medpor)改進中的應用。已獲國家級(自然基金)、部委級、省級(自然基金)研究課題共六項。在乳房整形及保健方面有獨到的見解。
  • 鄭人高義,樹木樹人——活躍的「80後」鄭樹教授近年活動小傳
    鄭樹教授說,在傳統的醫學教育中,有四個字特別有分量,就是「無德不醫」,激勵大家追求崇高的醫德醫風。當下,即使醫患關係緊張,也應該讓大家知道,很多的年輕醫生,依然熱愛並執著於這份工作,憑一顆真心在為患者服務。好醫生、好醫學生的典範,應該得到肯定與表彰。專為醫德醫風設立的基金,鄭樹教授在浙江大學乃至全省開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