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企將通過中歐專列向歐洲出口汽車

2021-01-17 騰訊網

目前氣候變暖是全球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我國領導人就指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採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時至今日,中國在不斷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的時候,也在利用一帶一路的戰略優勢為全球減排脫碳。以汽車貿易為例,航運一直是汽車物流的主要方式,而使用重油的貨輪雖然承擔著全球80%貿易運輸任務、但其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佔全球2.89%,「脫碳」之舉勢在必行。同時,新冠疫情危機也在加快世界的能源轉型和迅速「脫碳」,脫碳潮流也開始改變全球物流方式。各國都在大力尋找降低碳排放的好辦法,使用重油發動機的郵船成為了減排的首要對象。

日本作為汽車出口大國,也作為全球典型的海洋國家,物流上一直極度依賴航運,而航運業的的減排重任又迫在眉睫,作為日本車企出口的重要物流夥伴日本郵船公司也在尋找一種有效降低碳排放的物流方式。

日本車企傳統出口歐洲路線是基本是通過日本郵船公司將向國外運輸,輪船到歐洲需要大概8周時間經過日本南下,穿行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到歐洲鐵路的接駁點土耳其,上岸後再通過歐洲鐵路系統將車輛輸入歐洲各國。而為了降低碳排放,在對比低碳排放後,日本郵船公司發現使用中歐鐵路這樣的發貨方式是節能減排好方法。於是他們的目光看向了擔當一帶一路重點支點的中歐鐵路,在2021年日本車企將通過往來於中國與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貨櫃國際鐵路聯運班列向歐洲運輸汽車。

目前日本郵船已與中國鐵路總公司開展合作,確定了相關車輛的運輸線路和發車時刻表,日本郵船公司制定出口歐洲新線路,首先從日本至大連使用船運,然後接駁港口的中國專列,向中歐鐵路東通道西行運到哈薩克斯坦的阿騰科裡,總行程約為5000公裡。之前雖有汽車廠商利用鐵路從工廠向遠方市場運輸汽車的例子,但目前海運公司主動放棄海運尋找鐵路運輸卻很少見,在運量上雖然使用鐵路運量有限,在發貨成本和海運不變的前提下,運輸時間可縮短至4周,還可以將碳排放量減半。預計雙方將在今年啟運約5000輛左右,到2025年前後,每年可運輸3萬~5萬輛。

相關焦點

  • 中歐班列開行列數創新高,助中德汽車產業合作
    「通過火車運往中國的汽車實現了零損壞」不萊梅哈芬港,歐門集團的貨運場站內,82輛嶄新的奧迪汽車分列兩排。司機在貨場工人指揮下,小心翼翼地將車開到幾乎與車同寬的木製託盤上,再用尼龍綑紮帶牢牢固定。隨後,鏟車進場,將託盤裝入印著「中歐班列」的藍色貨櫃內。在此之前,貨場行政主管米夏埃爾·阿爾伯斯仔細檢查了貨櫃,確保箱體內沒有鐵絲、釘子等尖銳異物,以免劃傷汽車。
  • 國產沃爾沃乘火車一路向西,賣到「歐洲老家」,兜一圈變進口貨
    國產沃爾沃乘火車一路向西,賣到「歐洲老家」,兜一圈變進口貨歐洲地區的工業起步比較早,所以也誕生了最早的一批汽車企業,百年車企在歐洲並不稀罕,像奔馳那樣的汽車品牌更是汽車界的鼻祖。而在北歐地區的瑞典,也誕生了一個相當牛的汽車品牌沃爾沃,成為豪華車裡的安全典範。
  • 土耳其第一列對華出口專列啟程前往中國
    土耳其外交部當地時間12月4日發表聲明表示,土耳其第一列對華出口專列當天從伊斯坦堡啟程前往中國。聲明稱,該專列將穿越馬爾馬拉海底隧道,經巴庫—提比里西—卡爾斯鐵路,穿越裏海,運行8693公裡,經亞歐大陸和五個國家後最終抵達中國西安。
  • 口罩成為全球「硬通貨」 汽車巨頭紛向中國車企「抄作業」
    2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對外宣布,將聯合供應商通過改建生產線的方式轉產口罩,一句「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不打動所有國人。2月8日,五菱自產的第一批共20萬個「五菱牌」民用口罩下線。從想法提出到第一批口罩下線,只用了3天,不僅生動詮釋了」五菱速度」,也為行業帶來極好的示範效應。
  • 去年在華「風生水起」的日系車,在歐洲「掙扎」於退市邊緣
    在全球需求下滑和疫情突襲之下,去年,日系車在歐洲市場正面臨一個史無前例的糾結境地:「撤退還是繼續掙扎?」去年7月,日本三菱汽車宣布,將不會再在該市場投入任何新車型。至此,這家自1975年就開始在歐洲地區經營的日本車企,正式從歐洲(包括英國)撤離。
  • 助力"一帶一路" 臺灣貨物乘中歐班列直達歐洲
    這是繼3月18日海滄火車站開行首趟「臺廈蓉歐」班列以來,又開行的一趟中歐班列。此趟班列改以往的零星編制運輸方式為整列直達,時間更短,成本更低。  2015年8月16日,國內第一個從自貿區始發的中歐(廈蓉歐)班列開行,共裝載35車福建產顯示器、晶片等電子產品以及高端服飾等,15天後到達波蘭羅茲,在一至三天內,通過歐洲鐵路或公路網絡,快速分撥至歐洲各地。
  • 日本汽車行業按下「暫停鍵」,5大車企在華銷量跌4成!意味著什麼
    隨著中國開始出臺各種刺激汽車消費的舉措,日本車企在華銷量有望復甦。其中日產就表示「市場開始出現復甦跡象。」除了銷量市場受到衝擊,疫情還給日本的供應鏈帶來挑戰,導致日本貿易受挫,而最近日本卻做出了罕見舉動,正準備資助日企轉移生產線。製造業非常依賴複雜而完善的供應鏈。
  • 中歐投資協定完成談判 將如何影響中國和世界?
    其中,中方在中歐投資協定中納入了金融等領域自主開放的舉措,同時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有序擴大了部分服務業和部分製造業的開放,比如醫院和汽車。下一步,雙方將開展文本審核、翻譯等工作,力爭推動協定早日籤署。此後,協定將在雙方完成各自內部批准程序後生效。
  • 中國多地啟動跨境電商B2B出口試點
    中新社北京9月1日電 中國海關總署日前決定增加上海、重慶、西安、長沙、湛江等12個直屬海關開展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試點,9月1日多地試點正式啟動。 「跨境電商B2B出口」是指中國境內企業通過跨境物流將貨物運送至境外企業或海外倉,並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完成交易的貿易形式。
  • 上汽廣汽聯手/東風與PSA合作延期|12月下半月車企大事一覽
    總之,在國內汽車碰撞測試標準不斷趨於嚴格的背景下,依舊能夠拿到高分的車企得到了正名,拿到低分的車型也將獲得提升的動力與方向。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市場,更加嚴格的標準,有利於驅動我國汽車行業優化升級,提升整體的競爭力。
  • 郭小戈:中國車企已成全球汽車產業「生力軍」
    中國車企的實力正在加速向前。日前,2017年最新《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出爐,中國共有6家整車汽車入圍,包括上汽、東風、一汽、北汽、廣汽以及吉利,入圍數量與日本並列第一名,超過德國、美國、法國等。
  • 對美企說不!中歐投資協定籤訂後,法國挺直腰板帶頭跟美國唱反調
    元旦前夕,中歐雙方經過了長達7年的談判與溝通,終於就中歐投資協定達成一致,這項協定的敲定,不僅是雙方領導人為國家發展作出了重要努力,同時也是中歐合作史上裡程碑式的存在。然而就在協議籤訂的這一天,美國政府表示將對部分歐洲國家生產的商品加徵關稅,另外多名美國官員對該協議表示反對,其中蓬佩奧認為,這項協定將使歐洲工人遭受中國的掠奪,無法保障他們的合法利益。雖然美國境內許多官員並不贊同這項協議內容,並對中歐雙方進行譴責,但是中歐雙方代表人均認為這是能給雙方帶來切實利益的協定,並對協定後雙方經濟的發展抱有殷切期待。
  • 沒有日本發動機,就沒有國產汽車,為什麼中國製造造不出發動機?
    如今,我國從只能出口玩具、服裝類低附加值產品,轉型為可以出口電腦、手機等高科技產品的國家。  不管是高鐵、飛機還是戰鬥機,中國製造都讓國人引以為傲,可是國產汽車品牌依舊與國外品牌相差甚遠。不管是市場佔有率,還是消費者體驗感,都難以望其項背。有人分析認為,國產汽車之所以比不上外國車,主要原因是中國汽車造不出像日本那樣的頂尖汽車發動機。
  • 打"左勾拳" 中國汽車海外布局生態圖
    為應對這一嚴峻形勢,越來越多的自主車企將目光轉向海外,通過直接出口或者在當地CKD組裝的方式拓展市場。據統計,1月份汽車出口5.63萬輛,同比增長8.32%。今年2月21日,長城汽車保加利亞工廠正式開業,組裝從中國運來的散件,供應保加利亞國內市場,預計未來可以出口到其他東歐國家。
  • 跨國車企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影響幾何(中)
    跨國車企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影響幾何(上)】從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變革的道路上,日本汽車產業非常值得思辨。從某種角度而言,日系整車企業從依靠本國市場,到登陸美國、歐洲市場,在東南亞等站住腳構築了自己的世界版圖。從開始引領混合動力(豐田和本田)到開始推進燃料電池汽車,到日產在全球第一個大規模推動純電動汽車(LEAF),卻在轟轟烈烈的中國純電驅動發展中,這個很重要的前沿隊伍則有點失聲。
  • 透視12家車企財報 看中國車企「鴨梨山大」有多大?
    這是自2018年中國車市進入寒冬以來,再次對車企銷量造成了較大影響,促使了眾多車企的整體利潤下滑。如今在疫情還未完全消散,在復工難,零部件供應商隔離斷供的背景下,2020年眾多車企如何實現銷量和盈利預期,顯然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生死考驗。那麼在這個關鍵時期,如何應對銷量的進一步下滑,各大車企的創新舉措無疑顯得格外重要。下面我們聚焦部分中國車企財報,了解一下它們的盈利情況及2020年走向。
  • 奇瑞汽車步步緊逼 實現一個偉大車企的構想
    奇瑞汽車一直是中國汽車市場上的中間力量,代表著中國汽車製造最先進的水平和工藝水準,多年來主打親民風格,推出的多款汽車產品不僅稱霸市場,在銷量成績上也有非凡的表現,穩居首位。奇瑞汽車每年都推出新的汽車產品,給汽車市場貢獻出巨大的力量,出口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了海外市場的中國名片。
  • 2016歐洲28國人最愛買啥車?瑞士人真低調
    先來看歐洲這28個國家的消費趨勢。歐洲在全球範圍內雖說相對比較富裕,但是在歐洲內部,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比如北歐、中歐和西歐最富裕,南歐其次,東歐則排在最後,發展較為落後。,高爾夫成歐洲最暢銷車就很好理解了,可以說歐洲人愛高爾夫就像愛足球一般。
  • 如果沒有汽車工業,德國還是工業強國嗎?
    德國工業發達眾所周知,如果將德國與美國,日本並列為製造強國的第一陣營,相信不會有太多反對意見。尤其是德國的汽車製造業,在全球首屈一指,德國擁有世界最多的高端汽車品牌,奔馳,寶馬和奧迪在全球市場經久不衰,而且德國品牌還在不斷擴張,包括英國的勞斯萊斯等國寶級品牌也被德國企業收入囊中,德國汽車工業之強令人讚嘆。不過近年來有一種說法,德國汽車高度依賴國際市場,一旦出口不暢,德國汽車工業將會陷入困境。而沒有汽車工業,德國還是工業強國嗎?
  • 直搗老美的後院,在墨西哥,一家中國車企的進階之路
    其中,汽車產業產值佔墨西哥GDP的14%,佔出口產值的30%,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從地理位置上看,墨西哥北部同美國接壤,對於所有想要拿下北美市場的汽車企業來說,墨西哥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跳板,影響不容小覷。脫胎於古老的印第安文明,讓這個國家充滿神秘與未知,有關於墨西哥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切認知都顯得撲朔迷離。挑戰是必然的,但對於亟需想要開拓這一市場的車企而言,吸引力遠遠勝過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