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成為全球「硬通貨」 汽車巨頭紛向中國車企「抄作業」

2020-12-07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翟亞男 北京報導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隻口罩可見中國製造的能量。疫情之下,中國車企轉產醫療物資的反應速度和製造能力讓國人不禁為之點讚,從造口罩、消毒液到口罩機,「大材小用」的五菱、比亞迪們結合自身優勢成為戰役中的堅強後盾。

而當疫情在全球蔓延之時,中國口罩已成「硬通貨」,各國汽車巨頭更是排隊在華「抄作業」,其中國工廠紛紛宣布轉產口罩。據阿里國際統計,海外國家對口罩等防護用品的需求量增長了13500%,100多個國家加起來每天生產2000萬隻的產能,無法滿足這一龐大需求。關鍵時刻,全球再次呼籲「中國製造」。

日產口罩800萬隻

「中國速度」立竿見影

從疫情爆發伊始,國內車企就發揮出了積極能動性,捐款、捐物,出人出力支援一線防疫,甚至轉產最為緊缺的醫療物資。2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對外宣布,將聯合供應商通過改建生產線的方式轉產口罩,一句「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不打動所有國人。2月8日,五菱自產的第一批共20萬個「五菱牌」民用口罩下線。從想法提出到第一批口罩下線,只用了3天,不僅生動詮釋了」五菱速度」,也為行業帶來極好的示範效應。此後,比亞迪、廣汽、長安汽車等紛紛表示加入口罩、消毒液生產大軍,截至3月初,國內車企所貢獻的口罩日產能已經高達800萬隻,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消毒液。

3月16日,上汽通用五菱和比亞迪陸續宣布將口罩向社會公眾投放。上汽通用五菱通過全國免費申領的方式,預計發放超600萬隻口罩,以緩解口罩緊缺的情況。比亞迪採取與藥店籤約的方式,向華潤萬家、國大藥房、海王星辰等六大藥房低價供應1500萬隻醫用口罩,並規定每隻銷價不得高於2.5元。

美國知名新能源汽車新聞網站Inside EVS專門撰文介紹了比亞迪等車企生產口罩和消毒液的「精彩故事」,並將其稱為「一個真正令人驚嘆的項目」,並感慨稱:「中國車企在醫療物資生產中以驚人的速度前進,在不到兩周時間裡完成了通常需要兩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

車企之所以那麼快造出口罩機,和其自身的產業特性有直接關係的。生產汽車本來就需要非常強大的綜合能力,從產品設計、加工到調試、組裝,都需要大量工程師的共同整合。比如比亞迪生產口罩機,比亞迪從旗下12個事業部裡面一共抽調出3000名精英工程師,涵蓋了設計、研發、加工、調試工程師……,短短3天就做出了400多張設計圖紙。再加上車企本身就有衝壓機,自動化工具機等設備,如果齒輪買不到,直接切割、現切、定做。據悉,比亞迪的口罩機裡面1000多個零件,90%的零件自己做出來的,目前每天能夠規模化生產5至10臺口罩機。同時,在車企的長期供應鏈中,生產NVH隔音棉等高分子材料的公司就能夠解決口罩生產的關鍵原材料問題。在原料有保障的情況下,生產口罩的「硬指標」即高級別無塵環境,對於車企來說也並不困難,汽車四大車間之一的「塗裝車間」就是無塵車間。「企業具備一定的跨界實力和優勢,擁有一定的協同能力,加之平常做足了準備,具有一定的底氣,因而可以快速響應和轉產。」有評論稱。

排隊在華「抄作業」

汽車巨頭伏案中國工廠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在內的醫療系統均產生了嚴重的物資短缺。其中,德國、英國、美國和義大利等國的政府都開始向汽車等製造業企業尋求轉產呼吸機等醫療設備。對此,路透社等外媒認為,西方國家車企與政府商議生產呼吸機,實際上是受到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廣汽集團等中國車企轉產口罩、消毒液等醫療用品的啟發。路透社在3月19日刊發的一篇報導中就提到,「英美意車企轉產醫療用品的想法始於中國,比亞迪共生產了500萬個口罩和30萬瓶消毒劑。」

看到中國車企轉產口罩、消毒液帶來迅速增長的產量,深陷疫情困境的外企和媒體感到眼饞不已。對此,Inside EVS等外媒就表示:「希望他們能擴大到支持其他國家的水平,因為世界其他地區剛剛開始與新型冠狀病毒作鬥爭。」

一方面是寄希望於中國製造帶來的巨大產能,另一方面國外幾大汽車巨頭開始向中國的合資工廠發起救援。近日,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CA)就宣布,其在中國的一家工廠將被改造成為醫護人員生產口罩的工廠,並將在未來幾周內達到每月100萬個口罩的目標,這些口罩將捐贈給美國的急救人員和醫療保健提供者。

無獨有偶,大眾汽車執行長赫伯特·迪斯於3月21日稱,在中國工廠恢復車輛製造的同時,還將生產口罩。並表示口罩目前德國非常匱乏的物資,大眾汽車將承擔這筆費用,並將在中國生產的口罩捐獻給德國衛生部門。除此之外,大眾集團還將花費千萬歐元,從中國採購醫療設施,包括醫用防護服、醫用手套、體溫計、診斷試劑和呼吸機等疫情防控的緊需物資。

3月25日,韓國起亞汽車公司發言人稱,該公司正考慮在其中國工廠生產口罩,為防止疫情蔓延做努力。該發言人表示,中國政府鼓勵汽車製造商生產口罩,這或許能幫助起亞汽車獲得生產資質並在其江蘇鹽城工廠生產。

除了口罩,各國對呼吸機的需求也在急速上升。目前幾大車企巨頭正根據政府呼籲轉產呼吸機,福特、法拉利、FCA集團表示正在與呼吸機製造商洽淡事宜,而在英國,勞斯萊斯、捷豹路虎、豐田、本田、日產也迅速響應。美國總統川普也於3月22日發布推特稱,通用、福特和特斯拉三家車企已經獲得了臨時製造呼吸機保供的批准。值得一提的是,「狂人」馬斯克在中國緊急採購了千餘臺呼吸機後,更是頻頻發布有關特斯拉製造呼吸機的動向。

海外車企轉產呼吸機的舉動,被外媒看成是「抄中國作業」。如果「抄作業」對疫情防控有益,那麼當然無可厚非,但轉產呼吸機和轉產口罩相比,難度係數完全不能相提並論,馬斯克就認為呼吸機的交付、安裝和操作是其中最難的部分。對此,外媒中時下較為中肯的觀點可以總結為,受制於呼吸機的技術難點和供應鏈等因素,海外車企生產呼吸機很難像中國車企轉產口罩那樣事半功倍,短期內生產的產品或為「閹割版」。

其實說到底,「中國速度」和「中國製造」這份作業是不太好抄的。當然,難以複製的還有「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造什麼」的這份擔當。

編輯:於建平 主編:趙雲

相關焦點

  • 美國收到47億中國口罩,中國口罩正成全球新「硬通貨」,事情有進展
    BWC中文網百家號早在2月時就獨家提出,中國製造的口罩正在成為全球經濟新的「硬通貨」。不出所料,過去三個月間,特別是自3月以來,中國製造的口罩等一系列醫療物資都在成為全球搶手貨。這就進一步佐證了,美國製造企業生產能力不足,需要依賴中國貨等全球企業的供給。實際上,中國製造的生產能力在過去三個月間再次令世界矚目。就以口罩和呼吸機為例,中國口罩日產量已達到1.16億隻,這一產能的提高用了9天時間。與此同時,有醫療設備企業稍早前表示,為了滿足歐美各國的抗疫需要,該企業生產的醫用無創呼吸機產品產量劇增。
  • 郭小戈:中國車企已成全球汽車產業「生力軍」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車企的排名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上汽排名已經超越了日產、寶馬等傳統跨國車企,而東風、一汽、北汽、廣汽排名也有了大幅提升。分析指出,與之前相比,中國車企的發展更具質量,自主品牌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了排名快速提升的關鍵。
  • 全世界認可的「中國瓷器」成為硬通貨,你家裡有嗎?
    如果說全世界硬通貨是什麼,我們會聯想到黃金、美元、甚至房產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瓷器已經成為收藏投資的「硬通貨」。、匯率穩定而成為全球硬通貨。
  • 口罩成為硬通貨 中國目前是全世界唯一不缺口罩的國家
    疫情在海外快速擴散,讓國人迷惑的是,國外都不提倡戴口罩,說戴口罩沒用。大家去超市搶衛生紙,而不是口罩。口罩真的沒有用嗎?不是沒用,而是沒有口罩用。一開始由於中國缺少口罩,海外口罩被華人買的差不多了。本身他們生產口罩不多,大部分是中國,日本在生產。因此現在需要的時候,根本沒有。
  • 日本車企將通過中歐專列向歐洲出口汽車
    以汽車貿易為例,航運一直是汽車物流的主要方式,而使用重油的貨輪雖然承擔著全球80%貿易運輸任務、但其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佔全球2.89%,「脫碳」之舉勢在必行。同時,新冠疫情危機也在加快世界的能源轉型和迅速「脫碳」,脫碳潮流也開始改變全球物流方式。各國都在大力尋找降低碳排放的好辦法,使用重油發動機的郵船成為了減排的首要對象。
  • 車企如此忙「戰疫」跨界轉產口罩或高管直播賣車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跨界」轉產口罩或高管直播賣車,車企如此忙「戰疫」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蔓延,原本就處於淡季的汽車產業鏈更是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下。目前,多家車企已經宣布延長復工時間,根據中汽協發布的最新產銷數據顯示,1月中國汽車銷量同比下降了18% ,其中,乘用車銷量下跌兩成,而新能源車市也啞然熄火。
  • 網際網路巨頭殺入汽車行業究竟為了什麼?
    如今很多網際網路巨頭都涉足到汽車領域,中國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和華為都有染指,而全球市場谷歌、蘋果等公司更是蠢蠢欲動,甚至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具體的舉措,研發部門更是已經耕耘多年,再加上不斷地收購和兼併,讓自己的汽車「智造」變得都越來越臨近了。尤其是蘋果公司的舉動更是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1.
  • 這家車企無底線「抄作業」,50天出5款新車,這是一幫啥人啊?
    不過,這世上有的"品牌"就是頭鐵,而這一次人家不是抄襲國外品牌了,就連"自家人"都要抄,一個橫空出世的"造車新勢力"——微佳就這樣走進了大眾的視線中。"撞"完蔚來又"撞"WEY說起微佳汽車,想必沒幾個人了解,畢竟它也是最近才發布的一個品牌。然而一個誰也不認識的新興品牌為何頻繁出現在大家的首頁,這還是要從它撞LOGO說起。
  • 全球的硬通貨既不是黃金也不是美元,而是曾今極不起眼的口罩?
    國內疫情爆發的時候,大家一窩蜂的去買口罩,於是口罩價格瞬間暴漲,連國外的口罩也被源源不斷的運回國內,要知道當初它們大多數可是從國內運出去的,沒想到它們也只是出國旅遊一番又回來了!就如早些年出國求學或淘金的學子一樣。
  • 口罩成全球「硬通貨」後,市場亂象卻頻頻發生,普通人要小心上當
    之前,武漢曾打掉了一起偽劣口罩造假案,其涉案的總額達到了670萬元,警方在現場查扣了11.5萬個口罩、五百個護目鏡、三千件防護服,但在相關部門的檢測來看,這些產品的質量多半是不符合國家標準的。不過相比之下,國外的疫情卻在快速的蔓延,在歐美國家也在大肆的傳播,目前的口罩也成為了各國的需求品,而瑞士的口罩更是先後幾次被其他國家截留,讓人感慨無限。可以說目前的口罩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硬通貨」,出門如果不戴口罩的話,那就很難會進入各大商場。
  • 蔚來汽車股價飆升,成全球車企市值第4,國內第1
    [摘要]近日,以蔚來汽車(NIO)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股價飆升。截至11月27日美股收盤,蔚來汽車總市值為728.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788.4億元),超越比亞迪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車企。
  • 富途證券|新能源車行情火爆,四大新能源車企同時入駐富途企業號
    火熱的行情之下,蔚來、小鵬一度成為美股成交量最高的股票之一,市場的追捧程度可見一斑。行情來源:富途牛牛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新能源車企開啟一輪暴漲?最直接的原因是政策利好。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進一步確定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
  • 疫情下的車企 尚有負薪之疾 全面復工還要等多久?
    [資訊-牛車網]近二十年,中國製造憑藉高質量、高效率、低價格等優勢成為了國際市場的第一選擇,以美國、德國和日本為首的汽車製造商和零件供應商皆選擇在中國建廠。近期,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中國市場對於世界的影響,只不過是從另一個角度。
  • 打"左勾拳" 中國汽車海外布局生態圖
    在這些海外新興市場上,中國自主汽車與歐美巨頭的差距日益縮小。中國品牌或遭「圍剿」經過幾年的精耕細作,除了埃及、俄羅斯之外,南美也成為中國汽車的重要市場。巴西和智利對中國汽車的認知度非常高,一汽、東風、陝汽、福田、長安、奇瑞等十多家自主車企的產品在這裡都有銷售。這足以引起跨國汽車巨頭的重視。
  • 跨國車企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影響幾何(中)
    跨國車企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影響幾何(上)】從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變革的道路上,日本汽車產業非常值得思辨。從某種角度而言,日系整車企業從依靠本國市場,到登陸美國、歐洲市場,在東南亞等站住腳構築了自己的世界版圖。從開始引領混合動力(豐田和本田)到開始推進燃料電池汽車,到日產在全球第一個大規模推動純電動汽車(LEAF),卻在轟轟烈烈的中國純電驅動發展中,這個很重要的前沿隊伍則有點失聲。
  • 任澤平: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20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  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上演了一幕冰與火之歌,行業分化加劇。一邊是通用、福特等巨頭陸續裁員,菲亞特克萊斯勒與標緻雪鐵龍合併、傳統車企抱團取暖,另一邊新勢力代表特斯拉國際化加速、年銷量近40萬、同比增長50%。
  • 疫情下的2020 汽車行業經歷了哪些變化
    實現V型反轉之後,中國汽車市場穩步回暖。一方面,國家及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各類擴大和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包括放寬限購、資金補貼、汽車下鄉,等等。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反彈和豪華車市場的穩定增長,為整個車市的復甦提供了源動力。由於海外疫情擴散嚴重,汽車產業出現大規模的停工潮,中國成為了全球汽車市場的希望,而這要歸功於國內對於疫情的有效防控。
  • 手機之後,網際網路七巨頭的新戰場
    這也讓馬斯克一年之內財富增長六倍,1月8日時身家正式超過亞馬遜CEO貝索斯的1853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富豪。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而特斯拉的同行,全球最大的傳統汽車製造商豐田汽車,市值僅1959億美元,不到特斯拉的三分之一。但從經營角度觀察,2019年豐田汽車的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輛,特斯拉則銷售了37萬輛,銷量不到豐田的4%。
  • 吉利ICON「口罩」下的造車術
    二十天前,吉利宣布將先期投入 3.7 億元研發全方位健康車,並力爭 20 天造出「車載 N95 口罩」量產車。 二十天後,搭載「以 N95 型口罩為過濾標準的車載空調濾芯」的吉利 ICON 正式亮相。 比起車企暫時轉行造口罩,打造可以防病毒的車輛顯然更能展現專業性。
  • 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取得突破 世界迎來中國硬通貨
    國際地緣政治爭鬥越演越烈,國際油價大幅下挫,都擾動全球經濟和金融格局;美元加息周期的到來和美元匯率步入上升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全球匯率格局和資本流向,並使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趨向分化;全球經濟久久未能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復甦的道路艱難而漫長;新興經濟體經濟金融形勢逐漸趨緊。就在這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中國依然看到並且緊緊把握住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