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資本偵探(ID:deep_insights),作者:鴻鍵,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雙十一主戰場的發令槍尚未正式打響,物流領域的狼煙已經燃起。
10月22日晚,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消息,韻達、申通、圓通近日已經聯手封殺極兔速遞,理由是後者「正在發起傾銷」。
儘管拼多多矢口否認,但其與極兔的曖昧關係一直備受行業關注,而「通達系」的背後站的是阿里巴巴。市場普遍認為,「通達系」封殺極兔的背後,阿里巴巴和拼多多的平臺之爭才是重點。
從韻達內網的《關於全網禁止代理極兔業務的通知》來看,韻達的封殺手段是禁止加盟公司代理極兔的業務,並退回所有已流入轉運環節的極兔快件,對違反規定的網點公司進行罰款或清退。據悉,申通、圓通也推出了類似舉措。
上述手段不可謂不「狠」,而這場封殺實際上有著諸多先兆。
極兔速遞是東南亞頭部電商快遞公司,今年3月開始在國內正式經營,藉助兇猛的價格戰,這隻「印尼兔子」發展迅猛。根據國信證券研報,截至8月,極兔日均業務量估計已經超過700萬件。
在快遞業,極兔是攪局者,其在搶「通達系」生意的同時,也擠壓了後者本就已在縮小的利潤空間。由於明顯的競爭關係,擦槍走火不可避免,但鬧到「封殺」的地步,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這其實也是貫穿於今年的行業主線:電商平臺在天上打架,快遞企業在地上鏖戰。
今年以來,電商平臺紛紛加碼物流。阿里巴巴入股韻達,增持圓通;京東物流收購了跨越速運,京東系的眾郵快遞起網運營;除了關係曖昧的極兔,拼多多還接入了國美旗下安迅物流。在資本市場,快遞公司參與二次上市熱潮,順豐股價一路走高,原本略顯乏味的快遞業,如今屢屢成了輿論焦點。
大事頻發的背後,電商平臺之間、快遞公司之間新一輪的戰火正在燃起,而這場「封殺」遠不是終點。
涇渭分明的平臺
回顧國內電商發展史,平臺相爭導致的站隊現象並不少見。具體到物流領域,隨著電商行業競爭加劇,平臺之間愈發涇渭分明,為防止被對手「卡脖子」,構建自有物流生態變得尤為迫切。
這也是拼多多需要聯手其他物流企業的原因。
在今年4月投資國美後,國美旗下的安迅物流已接入拼多多平臺。不過,外界關心的更多的是此次「封殺」案的主角——極兔快遞。
極兔快遞在印尼起家,目前已是印尼市場單量第一的快遞巨頭,其創始人和背後的資本關係都與OPPO和vivo相關,而拼多多黃崢又是段永平的「第四個徒弟」。基於明顯的人際聯繫,外界很難不有所猜想。
雖然入華時間不長,但極兔快遞聲勢一直不小。5月,極兔快遞傳出全網業務量突破100萬件的消息,7月日單量又增長至500萬。和拼多多相似,極兔快遞搶佔市場的手段也是「燒錢」,且據傳新一輪融資已在籌備當中,規模達百億元。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獲得資本加持的極兔快遞將繼續攪動快遞市場。儘管拼多多尚未對其與極兔快遞的關係有過明確表態,但增長迅猛的極兔快遞無疑能幫助其在京東、阿里巴巴的地盤外開闢一條新的物流通路。
在拼多多通過隱秘方式加大物流布局的同時,它的前輩京東和阿里巴巴也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築高物流壁壘。
今年一季度,疫情催生的物流需求大量增加,但由於運力緊張和交通情況複雜,大部分快遞公司的派送效率不盡人意。在此期間,京東物流脫穎而出,為京東帶來了同比24.8%的活躍用戶數增長,增長趨勢也延續到了二季度。
基於已有的物流優勢,京東進一步發力物流,其不僅將物流業務延伸到了下沉市場,還積極動用資本力量補齊短板。
為自家業務砌高牆的同時,京東將非京東系的快遞公司排除出自家業務範圍。今年7月,京東向商家發布公告稱,平臺與申通快遞、如風達、全峰快遞、佳吉快運、國通快遞、卡行天下等合同陸續到期,建議商家及時切換快遞供應商。
在外界看來,京東此舉無異於「封殺」申通,但如果結合阿里巴巴對「通達系」的掌控力增強、京東物流接入阿里系電商平臺未果的情況來看,京東與申通的糾紛背後其實是京東和阿里巴巴的角力。
今年4月,阿里巴巴首次入股韻達,自此,「通達系」的所有成員都進入了「阿里系」的資本版圖。9月,圓通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已向阿里巴巴轉讓部分股權,此次轉讓的股份佔公司股份總數的12%。
和京東不同,阿里巴巴更擅長構建平臺協同物流資源的打法,而非親自下場送貨,菜鳥網絡便是阿里巴巴「平臺思維」的集中體現。從2013年創立後,憑藉由淘寶、天貓產生的海量電商件,菜鳥網絡成功拉攏來「通達系」共同發展。
不過,「通達系」之間本質上是對手,跟菜鳥網絡合作不意味著會擱置競爭,快遞價格戰頻頻發生。為了進一步把控和協同物流資源,阿里巴巴近年數次入股「通達系」各個成員,目前,阿里巴巴在百世、申通、圓通、中通的股東位置分別從第一到第三不等。
由於來自平臺的電商件是快遞公司的重要業務來源,巨頭角力的影響往往也會傳導至快遞行業。將目光從平臺轉向快遞公司會發現,平臺在天上打架的同時,地上的快遞公司關於電商件的戰火從未停歇。
掙扎的「通達系」
目前,電商件市場的主要玩家有「通達系」、順豐、眾郵快遞和極兔快遞,而從當前的形勢來看,最難受的角色非「通達系」莫屬。
在往日,憑藉和阿里巴巴的良好關係,「通達系」拿下來自淘寶、天貓的大量電商件,電商件也成為「通達系」的主要業務來源,但這一基本盤正在遭到新老對手的猛烈衝擊。
挑戰首先來自老對手順豐。2019年5月,順豐推出了針對電商件的「特惠專配」低價快遞業務,此後又進一步降低價格,對於3000票以上客戶的價格甚至降至4-5元/票,接近靠低價搶奪市場的「通達系」的定價水平。同年11月,順豐還通過聯手唯品會獲得了後者全年超5億的訂單增量。
雖然電商件利潤不及順豐的傳統業務,但其作為填倉件能大幅提高順豐的陸運資源使用效率,改善裝載率,因此對於順豐來說,電商件並非虧錢賺吆喝的買賣,而今年疫情的出現,更是催化了行業的此消彼長。
不同於採取加盟模式的「通達系」,順豐一直以自營模式為主,這意味著順豐能有更好的履約體驗和掌控力。今年上半年,順豐的營收達到711.3億元,同比大增42.05%,而「通達系」的營收增速要麼是負數,要麼僅錄得個位數的增長。
根據順豐中期財報,經濟件產品在2020年上半年共取得營收201.8億元,同比增長76.12%,佔總營收比例從22.89%大幅提高到28.38%,業務量同比增長240.86%,並「帶動公司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
圖源:順豐2020年中期財報
增速的巨大差異直接導致了物流行業的洗牌,順豐的市佔率從去年年底的8%增長至接近11%,超越了申通。反觀「通達系」,除了行業龍頭中通實現了市佔率小幅增長,韻達、圓通的市佔率變化不大,百世和申通則都出現了負增長。
從電商件市場嘗到甜頭後,今年8月,市場傳言順豐在組建一個電商件快遞網絡(即「電商快遞網」),並開放網點加盟,對於「通達系」來說,這意味「腹地」遭到持續侵入。更麻煩的是,除了「直營+加盟」並駕齊驅的順豐,京東系的眾郵快遞和極兔快遞也是不可小覷的新對手。
面對新老對手的進犯,「通達系」不得不通過繼續降低價格迎戰,行業價格戰再度惡化。今年上半年,順豐、中通、韻達、圓通和百世的單票收入均有超過20%的降幅,其中韻達和圓通的單票收入降幅甚至達到了28%和25%。
和旨在搶奪電商件市場的順豐不同,「通達系」原先的優勢本就是較同行低廉的價格,價格戰的惡化意味著利潤的大幅縮水。根據財報,除了圓通,「通達系」的其他成員上半年的歸母淨利潤均出現負增長,其中申通和韻達的淨利潤跌幅甚至達到了91.51%和47.47%。
在上述背景下,「通達系」的處境十分尷尬:一方面,平臺之間的競爭讓其不得不選邊站隊,但在獲得平臺支持的同時難免加深快遞公司淪為「管道」的風險;另一方面,曠日持久的價格戰消耗了大量糧草,要繼續戰鬥只能謀求外部資金支持。
也就是說,「通達系」獲得支持的選擇無非兩個:靠近阿里巴巴、融資,這也是目前市場上正在發生的大事件:
除了向外部尋求支援,受困於價格戰的「通達系」也在主動求變,比如在距離「雙十一」還有兩個月的時候就開啟了本年度的旺季漲價行動。在外界看來,「通達系」提前漲價更像是試圖中止價格戰,為財務「止血」。
但行業競爭不是「通達系」幾家說了算,極兔的出現,又新增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在地上,想從低價競爭泥潭中脫身的「通達系」受到新老對手的牽絆;在天上,平臺借快遞能力鞏固地位、打擊對手的意圖日漸清晰。種種因素的合力下,企業間的劍拔弩張變得無法迴避。
一場事先張揚的「封殺」案就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