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教育的意義與使命|看見自然的美

2020-12-05 碧思頓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自然不會說話,卻時時教導著我們。我想,接受這種啟發,最好的方式就是到大自然中去吧。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自然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曉語就為大家分享《獼猴與我》的作者徐仁修老師在深圳圖書館帶來的「兒童自然教育的意義與使命」主題講座筆記。講座裡他與自然的故事,個個妙趣橫生,卻又蘊含深意。

為了生存的一個故事

你們知道鵪鶉怎麼躲避天敵嗎?很多鷹特別喜歡吃鵪鶉,鵪鶉過空曠馬路的時候尤其危險,它為了讓天敵不知道它是鵪鶉,就要偽裝,偽裝成什麼呢?

樹葉。它搖來搖去,進兩步退兩步,像被風吹的樹葉一樣。起初我一直在想,你幹嘛不趕快跑過去,後來我知道,如果這樣,它還沒有跑過去就被抓走了,所以它這樣走的時候,老鷹一看這是樹葉而已,就不會注意。

真實的自然體驗無法取代

所有的東西你沒有看見以前,它都是符號。大自然不是看這些知識就夠了。你看我拍一個猴子,拍了兩年半,跟它混在一起,所以我才可以寫一本書。每次猴王在我面前經過的時候,那個眼神充滿了輕蔑同情的眼光,我看它的眼光就知道,它會覺得這個動物爬樹也不會爬,走路又那麼慢,活著真是奇蹟啊。我是它眼中的奇蹟動物。」

我講的兒童自然教育的意義與使命,因為我帶過很多小朋友,我在蠻荒跟原始民族在一起之後才知道,自然跟我們所有的細胞身體都連接在一起,而且可以開創你未來更多的東西。

愛是天地最重要的力量

有一個小孩子從小是孤兒,很小被丟在孤兒院,以前的教會都會幫你,可是因為很忙,太多,所以那個孩子一直沒有什麼人抱他,哭也沒有人理他,他沒有病,有一天就死掉了,檢查不出任何的病,就是孩子不想活了,沒有愛。

愛是天地最重要的力量。你看,種子它生長要往哪裡走?朝陽光的地方去,陽光給地球能量,那個就是愛。所以它才能夠製造養分開始成長,最後有一天長成大樹,好大。在兒童時候,我們播下的種子,播下的愛,在他日慢慢會發芽,會長大。有一天這棵大樹可以遮蔭,會開花,然後結果,結果的時候會貢獻很多的果實。

大自然因互助而共榮

大自然裡面所有的繁榮,都是因為互助。一個生命,從種子到最後開花結果,這所有的過程沒有辦法獨立完成,大家要互相幫忙。它也幫忙很多其他的生命,它的樹葉讓毛毛蟲吃,毛毛蟲長大變蝴蝶,又幫大樹傳花授粉,結了果子,又讓其他鳥幫吃,到其他地方去。

你可以去自然裡面觀察這些美好的互助,不要只學到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那自然就完全失去意義。自然不是知識的,自然是要你發現生命的奧秘都在自然裡面。因為你認識了自然,經歷自然,所以從自然中可以延伸很多想像,很多美好的東西。

脫離物質的綁架,去認識自己

你有了手機,跟人家在上面都是廢話連篇,跟你的朋友坐在對面吃飯,兩個人沒有講話,都在滑手機。所以你會發現,手機和網絡讓我們把遠方的朋友連接了,可是把最前面的朋友推遠了。所以我們越來越莫名其妙的是,人類已經被它自己發明的物質綁架、操縱了,我們怎麼會搞到這個樣子?

你把手機一天忘記帶了,你會怎麼樣?你也沒有死掉,而且快樂得很,而且你會看到你的同學們每個人都在低頭,所以你記住,他要是低頭掉水溝裡了,你要幫忙把他拉起來。

要開始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身體是怎麼來的。都是從父母親來的,父母親又是從他的父母親來的。人類今天的生活其實沒有多久,人類有農業社會定居不到一萬年,可是我們的祖先曾經在大自然裡面將近五十萬年到一百萬年,在大自然裡面幹嘛?到處遊獵覓食。

因為我們的祖先是這樣的,所以到現在我們的細胞還是蠻荒時期祖先給我們的細胞,一模一樣,我們對於蠻荒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你會發現,你很懷念蠻荒時代的大自然。

我們的味覺細胞保持著最多原始的感覺。我們的味覺細胞在蠻荒時代是救我們的,你一吃覺得是澀的不能吃,這是苦的不能吃,什麼東西好的?甜的,甜的是能量,它會讓你透過這個找出適合你生命生存的東西。蠻荒時期我們需要鹽分,所以大象會舔氯化鈉的巖石,那個鹽巴是非常淡的,每天都要來舔,都是為了生存。還有新鮮的蛋白質。我們的嘴巴就在找這三種,但是現在吃得太多了,最後都毒害了我們。

所以我們要節制自己,因為我們仍然是那個蠻荒的味覺細胞。所以認識我們的基因非常的重要。

為孩子寫進好的基因

生下來的時候,很多的動物基因都已經寫好了,只有人類的基因是空白的。所以你要寫好的程式進去,所以這時候媽媽非常重要,要有智慧。

所有的昆蟲從小出生都是孤兒,沒有看過爸爸,沒有看過媽媽,沒有人教它,但是為什麼它懂得這樣?因為它的基因程式都寫好了。

可是高等動物從小開始,你看小猴子,跟著媽媽,它花很多時間去玩,在玩的過程中是在鍛鍊各種身體的發展,無論肌肉反應、走路、奔跑,它就是在玩的當中,你看它那麼小,很危險,但是媽媽都在旁邊,有危險把它拉回來,媽媽很重要,全世界靈長類動物都是媽媽帶,除了人類。媽媽最好在很小的時候開始到上學以前,多點時間給孩子愛,教孩子。

先天上遺傳給孩子的東西就是謀生,怎麼保護自己,它決定我們的視覺,不要學習。我們的祖先在蠻荒中最大的敵人就是兩個,一個就是毒蛇,一個就是老虎,因為在中國很多以前是被老虎吃掉的,我們對貓科動物警覺性很強,看到蛇都會往後退,這都是警覺性的。

小朋友第一次摸到蛇,他好驚訝,他覺得蛇好漂亮,好涼快,好乾淨,克服那個恐懼。當你真正觸摸過它,了解過它的時候,蛇什麼時候會咬人?就是你踩到它的時候。因為你一踩到它,很痛,所以它咬你是讓你趕快放開,不是把毒液就注射進去,很多時候是幹咬。你了解蛇就知道,蛇在什麼狀況咬人,什麼時候是有毒的,而不只是一個概念。要在孩子童年的經驗裡,植入最好的基因。

看見自然的美

我們要帶小朋友去看每種生命的美,最難的不是知識,最難的是欣賞美。欣賞對小朋友是最可貴的,因為懂得欣賞的人才會有想像力,有想像力才有創造力,而一個孩子有創造力,你就不用擔心這個孩子了。

比如,雪是很奇特的,是固體,也可以是氣體、液體,很了不起。變成氣體,變成雲,也是水;彩虹也是水。空中的水又變成雨下來了,雨有的流到江河,有的蒸發到太空。水運動可以變成這麼漂亮,停下來也可以這麼漂亮。

水完美嗎?水的完美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質,你很難想像得到,100度的水比90度的水要輕,溫度越降就會越重,密度越來越高;到了4度,水變得最重會沉到底下去。為什麼4度最重,3度又開始浮起來了?

上蒼的設計偉大就在這裡,4度是魚可以生存的溫度,上面可以結冰,這些結冰又是可以隔開溫度的,上面零下30度,下面可以保持4度,所以鑿冰還可以釣魚。連水都可以這麼完美,你就知道你的生命可以多麼完美。

上蒼設計的所有東西都是完美的。它就在我們的眼前用無窮的變化告訴我們世界的美。你會不會欣賞?

為孩子的精彩人生打下基礎

我們的生活如此汲汲營營,忙忙碌碌,幾乎都忘了問問自己生命是來這個地球做什麼?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好像所有我們做的,只為了求生存。如果是,你這樣繼續忙碌下去有意義嗎?想想你求生存的最後是怎樣?你還不是死了!

所以由生到死這段活著的時間必有更高更重要的意義,那是什麼呢?那是每個人應就自己的直覺與天賦,去定自己人生的意義。其實,幾乎每個人都希望這段生命,這個人生之旅可以過得很精彩。

精彩有許多種,但對很多人來說,希望能有豐富的創造力去創造美好的事或物,這是普世的價值。創造力是人類相當珍貴而獨有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也就是要把這種能力的程序在童年時寫進基因裡,怎麼寫?

創造是創建尚未成形出現的事或物,那是需要靠想像力。一個想像力豐富的人才會有創造力,所以,培養創造力先要培養想像力。但,想像力又如何培養呢?

想像力是來自欣賞,例如葛羅飛在欣賞美國浩瀚的大峽谷之餘,靠著想像用音符來表現,所以有了《大峽谷組曲》。

想像故鄉山水的壯麗,捷克的史麥塔納在我的祖國交響詩中,譜出《莫兒道河》的動人樂章而名垂樂史。

李白欣賞三峽的壯麗,又為自己的冤屈得伸,於是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詩《早發白帝城》。

蘇東坡欣賞明月普照,用想像力想著月亮的陰晴圓缺與人生的悲歡離合,於是創作了傳頌千年的《水調歌頭》。

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發明家、科學家都是從欣賞事與物中湧起深深的感受,發揮了無限的想像力而創造出了不起的作品。所以孩子要從小培養他的欣賞能力,長大之後就來不及了。進入荒野欣賞自然的美好神奇,以及閱讀文學藝術是通往想像力的兩條大路。

大自然的壯麗動人心弦,你會想用畫筆來描繪,或用音樂來禪述,你可能更想用詩來歌頌……人類從鳥類豔麗的羽毛,蝶與花的多彩多姿,從昆蟲不可思議的造型,魚以及野獸的線條中,汲取想像,成為創作的靈感。

因此,做父母、做老師的有義務引導孩子到野地裡做自然觀察,看自然的連續劇,聽自然講故事,欣賞噪鶥的演唱,彩蝶的翩翩起舞。去發現野地各角落的生物,發掘各種生物的武功或特技,去體驗四季變化的美妙,日夜動物出沒的差異,潮汐漲落的力量……

大自然會在孩子的基因裡寫入博愛、浪漫與熱情,讓孩子有無窮的生命力,以及無限的想像力,這樣的孩子一生要不精彩不快樂也難!

相關焦點

  • 自然•生活•美 | 野家院子:以自然為師的兒童美學園地
    文章來源:未來Family作者:黃啟菱【導語】臺灣臺北市的「野家院子兒童自然美學」,是一個致力於發展兒童藝術與生命教育的園地
  • 學校自然教育 如何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推廣自然教育?
    美國作家和記者,「兒童與自然網絡」的聯合創始人和名譽主席發言主題:混合思維與充盈自然的生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社會學習和可持續發展主席、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教授發言主題:全球化、快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挑戰背景下對自然教育的思考臺灣荒野保護協會創始人
  • 自然教育:讓自然回歸日常生活
    「在新時代探索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時候,自然教育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我們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和創新的意識,來讓我們的教育效果更好地體現出來。」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表示。  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論壇2018年年會近日在廣東深圳舉辦。
  • 趙樹叢:自然教育在滎經
    最近,滎經火了,自然教育在滎經火了。四川省在滎經召開首屆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研討會暨中國(四川)第四屆森林自然教育大會,國內大牌的自然教育機構來了,全國知名的自然教育專家來了,四川省的自然教育基地和學校也來了,網絡、媒體和千千萬萬的自然愛好者都把目光聚集在了滎經。
  • 眺望2021,我們與自然握手言和——《自然即是美》周曆書倡導自然生活
    如同我們今天的主題「自然即是美」,什麼是「自然」,什麼是「美」?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傳遞美的真諦,自然的真諦。此次活動將會是一次良好的開端,未來更加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將會傳遞給更廣大的受眾,讓更多的人能夠從這些我們的創意、策劃、設計裡,能夠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正向的價值觀。
  • 海南周刊|高高的「松鼠學堂」:自然教育是好玩的正經事
    「自然缺失症」是美國作家理察·洛夫在《叢林中的最後一個孩子》中提出的一種現象,即由於兒童與大自然的完全割裂,孩子們處在高科技的包圍中,已經遠離大自然,他們太容易被電視、電腦、網路遊戲、智慧型手機等高科技產品吸引,更喜歡室內玩樂,有些孩子在自然環境中反而會手足無措,感到無聊,喪失了與自然親近的本能。
  • 如何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推廣自然教育
    11月14日上午,第二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期間,由深圳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主辦的分論壇——學校自然教育,邀請到多位具有實戰經驗的校園自然教育老師進行了深度分享。以自然觸碰角促進校園裡的自然教育,感受自然,呵護學生的好奇心,並讓觸碰角的意義得到延伸,讓學生在得到科學知識的同時了解科學與生活以及社會關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樹立他們的環境意識。
  • 美呆了!綠尾大蠶蛾在自然博物館「破繭成蛾」
    這兩天,淡綠色的綠尾大蠶蛾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破繭成蛾」,棲息在花間枝頭和玻璃牆上,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目光。科技館工作人員介紹,館方從雲南引進了160多隻富有觀賞價值的綠尾大蠶蛾,在給市民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也希望向市民科普蛾與蝶的區別。
  • 薦書|《自然DIY》:將上海自然博物館打包帶回家
    就在不久前,上海自然博物館設計推出了《自然DIY》系列叢書,這套圖書由上海自然博物館與少年兒童出版社聯合推出,是專門為4—10歲兒童打造的DIY科普書籍。孩子們在閱讀的同時不僅能夠學到「官方認證」的自然知識,還可以通過實際動手製作打造屬於自己的自然生態景觀箱,真正做到將博物館的景觀、知識帶回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的自然教育
    我的孩子當時進入的是東京上水保育園,每個班級都是以自然中的植物命名。我孩子的班級叫「鬱金香」,孩子有兩個月到10個月大的。保育園裡長年飼養著一些小動物,如烏龜、鴨子和金魚等等。在日本的小學也是如此,通常學校都會讓學生參與在校園裡飼養兔子、家禽這樣的小動物。孩子從小和這些小動物一起成長,對生命的存在和價值會有一種天生的認同。  日本的社區公園也是兒童親近自然的場所。
  • 深圳風箏廣場變身兒童自然樂園
    短短兩天時間,5000多個家庭來到風箏廣場體驗自然聚會、自然舞臺、自然書屋、社區花園4個板塊活動,感受與自然親密接觸,將自然帶回家。        自然聚會:花鳥蟲木都有大學問        嘉年華的28個白色帳篷裡,23家自然教育機構為深圳市民帶來豐富多彩的自然體驗活動。其中有12家是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建設和支持的自然教育中心。
  • 探知大自然奧秘,領略生態之美:中南林科大這場自然教育科普活動有...
    四葉草為何代表幸運……1月3日,湖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發揮其資源優勢,舉辦了第二屆實驗室開放日暨自然教育科普活動。來自中南大學第二附屬小學、青園小學、怡雅小學、天心區實驗小學等10餘所小學的40多名小學生,在老師和志願者的帶領下,現場探知大自然的奧秘,領略生態之美。
  • 昆蟲標本愛好者倡「自然教育」 引民眾「一物觀世界」
    高展 攝中新網蘭州7月9日電 (閆姣 高展)「希望大眾從一物觀世界,通過親眼觀察蝴蝶羽化,了解幼蝶飼養及其生活習性,讓他們在微小的事物中窺見整個自然世界。」蘭州籍昆蟲標本愛好者魏華說,隨著對昆蟲自然美的認知越來越強烈,他覺得活體比標本的狀態更好,更適合進行「自然教育」。圖為不同種類的蝴蝶標本。
  • 森林:自然美的重要元素
    而相比於山水,森林之美,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因為森林不僅是一個大的空間存在,也是一個永恆的時間流淌,一個無數動物、植物組成的生命的世界。        山之美,總體上是一種靜態美,而水和森林之美,則不僅有靜態之美,還有動態之美。山之美也往往因水和森林得以呈現更豐富的美的形態。自然之美給人的第一印象主要是一種壯美,這是自然美的突出特質。森林不僅有著壯美,也有著其他各種美的形態。
  • 無拘無束的建築:以親生物設計連接城市兒童早教中心與自然
    兒童能夠接觸到大自然的重要性為很多基於發展心理學和「最佳實踐」遊戲空間設計的研究所支持,它們證實了戶外環境比室內更健康、更刺激、更有趣[1-3]。全球範圍內戶外教育的增長亦是一種佐證(圖1)。不過,儘管戶外教育的現象增多,在城市中,並不總能夠接觸到自然的戶外環境。許多兒童在幼年時期大多待在城市的日託中心,並未真正接觸到自然[4]。
  • 幼兒融合教育,對於自閉症兒童和普通兒童的溝通,具有著重要意義
    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在幼兒融合教育環境中,在幼兒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但是,一些較為成熟時期的高齡兒童,有於已經錯過了話語形成的最佳時期,儘管在融合教育模式下進行教學,卻很難達到最佳效果。相信在幼兒融合教育環境下,更多的自閉症孩子能夠像正常孩子一樣進行有效交往溝通,共享一片藍天。
  • 時光分享丨徐仁修:五感+心 自然觀察法
    我們看見的常是我們想看見的,只有透過覺察才有機會認知與認識這些影子與真實的關係。第二個是聲音。大自然的聲音是十分豐富的——泉水的聲音,飛沙走石的聲音,鳥的叫聲。人類不只糟蹋自然,生活也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來自大自然的感動愈少了,這是人生中最大的損失!如果你生活裡缺少讓你感動的事,何不親近自然,欣賞形形色色的生命之美?深深的感動就會發生!第五個是味覺。通過味覺你可以品嘗五百種以上的東西,所以通過味覺你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來感知自然,還有一點是什麼?
  • 用愛關懷自然,體味存在的意義
    「 如果我可以讓人們微笑,那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這是來自電影《一條狗的使命》中的一句臺詞,簡短的話語,飽含著濃濃的深情,腦海裡自然浮現出那溫暖人心的笑容,它來自我們身邊的寵物,親密的陪伴著我們。
  • 用愛傾聽自然的聲音.全球雲直播
    20號峰會上,Kosima分享的主題是「如何將荒野納入城市自然教育」。她首先跟大家分享了「生態城市」的理念、起源以及生態城市的概念設計圖,以及生態教育的前沿觀點,包括自然教育對兒童各維度學習力提升的幫助、自然教育對自然缺陷障礙(NDD)的幫助和改善、將自然與荒野納入城市規劃對城市應對力的提升方面、自然包容性城市設計的方法等,引人深思的同時也充滿趣味。
  • 音樂教育對自閉症兒童康復的意義
    摘要:自閉症是兒童青少年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本文闡述了音樂治療法的內涵,著重介紹了兒童青少年自閉症和抑鬱症的音樂治療方法和實施。通過音樂治療,能夠逐漸緩解甚至消除自閉症和抑鬱症的不良症狀,使兒童青少年患者得以康復。音樂教育治療可以有效的幫助自閉症兒童提高交流的技能和社會的互動能力。關鍵詞:音樂教育;自閉症;兒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