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七屆「魚鳧杯」優質稻米評選活動食味品質品鑑環節
「這個裡面都沒了……」18日下午2點左右,溫江光華公園廣場上,40個電飯煲排成兩排,裝著煮好的米飯,其中有兩個已經見底了。這些電飯煲裡裝的米飯,正是參加由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成都市溫江區政府主辦的成都市第七屆「魚鳧杯」優質稻米評選,進入最後決賽的40個水稻品種。
經過今年新增環節「田間表現」考察,及現場外觀、食味品質品鑑,錦城優雅禾和川優6709兩個品種獲得最高獎鑽石獎;泰香優1918、廣8優龍絲苗等5個品種獲得金獎;野香優、玉龍優1611等10個品種獲得銀獎;錦城優470、荃9優2117、文兩優9號等18個品種獲得銅獎。
指標最優不一定最受歡迎 大眾認可度對於推廣非常重要
「外觀包括透明度、堊白度、整精米率等幾個指標。」評委之一、成都市農林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敬洪介紹說,透明度比較好理解,通俗地說,晶瑩剔透的就是好米。堊白度就是米上有沒有白點。他抓起一把米粒,輕輕翻動,指著一顆有白斑的米粒說,在大米裡面的叫「心白」,在大米腹部的叫「腹白」,一般米都會有,好米的比例更低。整精米率就是稻穀經過加工產出的商品米的完整性,這點是商品米的重要指標之一。
再來說說大家關心的食味品質,也就是米好不好吃的問題。現在的評選標準簡單明了,就是大眾說了算。「根據以往的經驗,最受老百姓歡迎的品種,並不一定是實驗室各項指標數據最優的。」徐敬洪表示,實驗室檢測的各項指標仍然是重要的參考,後期推廣則取決於市場需求和大眾認可度。就像現場有的電飯煲裡的米飯被吃得乾乾淨淨一樣,在未來推廣過程中,大眾認可度可能會更佔優勢。
據了解,本屆「魚鳧杯」共吸引省內外104個水稻品種參賽,經過田間種植初賽,有40個國家標準二級品種進入決賽。來自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以及科研機構專家、種子企業代表與大戶等300餘人蒞臨現場,參與品鑑。
新增「田間表現」環節
淘汰率超六成
「之前參評的是商品米,這次參評的是種子。」徐敬洪介紹說,這次評選統一考場,所有參評的種子都統一送到新都種植收穫,大家品嘗到的米飯就是在新都收穫不久的新米。在現場食味品質品鑑的基礎上,今年還增加了「田間表現」測評環節。「田間表現環節百分制,其中抗倒伏性佔40分,稻曲病佔20分」。百餘個參評品種,只有40個進入最後的外觀及食味品質品鑑環節。
「『田間表現』這個詞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它是稻米品種後期推廣的基礎。」徐敬洪解釋說,稻米品種田間表現不好,通俗地說就是該品種在種植過程中容易出現倒伏、病害等問題,一旦有上述問題,質量產量甚至安全性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增加「田間表現」環節,也是讓真正好米從地裡走進碗裡的重要一步。
而今年的門檻也是歷屆最高。作為活動承辦方的成都市種業協會秘書長劉德銀介紹說,今年參選的所有品種都是國標三級優質米起步,且每個參選單位只有兩個參選名額,都是優中選優。
目前,成都全市國標三級以上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已達200萬畝以上。產量足、米質優、銷售前景好的優質水稻品種逐漸成為成都種植戶的優先選擇,四川省「稻香杯」和成都市「魚鳧杯」優質稻米評審推薦的新優品種已佔成都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70%以上。
看品名知其「父母」
業內人士帶你看門道
宜香優2115、川康優6380、深兩優1177、蜀優730、宜優727……品鑑活動現場的每個電飯煲前都放著對應稻米的品種名字。其中大部分都是「文字 數字」的形式,有什麼意義嗎?「前面的文字源自該品種母本名字,後面的數字則來自其父本名字,通俗地說就是母親和父親各取部分合在一起。」參選的成都農林科學院工作人員說,以宜香優2115為例,其母本為「宜香1A」,父本為「雅恢2115」。
此外,如果品名中有「兩」字,一般情況下該品種就是兩系雜交稻,沒有則是三系雜交稻。同時,如果品名中有「川」、「蜀」,一般情況下是川農大以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研發的產品;若是「蓉」或「錦城」,則是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研發的產品。當天參評的有一個品種很特別,其品名旁有「對照品種」幾個字,即前面提到的「宜香優2115」。「這個品種是目前西南地區推廣面積第一的水稻單品,數年作為對照品種參評「魚鳧杯」,真正實現了從地裡到碗裡的轉變。
而這樣的轉變也給農戶帶去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種糧大戶種植「稻香杯」和「魚鳧杯」獲獎推薦品種,綜合收益畝均提高200元以上,帶動了全市水稻規模化發展。從2014年第一屆成都市「魚鳧杯」舉辦至今,7年時間,成都全市水稻生產規模戶由800個增至1300多個,經營面積由25.7萬畝增至52.3萬畝,增幅104%。今年成都市水稻播種面積222.9萬畝,增加0.2萬畝;水稻單產528.8公斤/畝,同比增加3公斤,全市水稻豐收已成定局。(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