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
做一個帥氣的卡友很累,這點我真的深有體會。
在重卡行業裡面有句俗話,叫做「是車子總有毛病」。人生了病要看醫生,而重卡「生了病」,同樣也要「看醫生」,只不過這個重卡醫生除了維修診斷人員外,還有一種特別的東西在重卡的「維修」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重卡維修專用工具——「田中工具」。
「田中工具」雖然在重卡行業內並不是那麼聞名遐邇,但是其作為重卡及其主要總成部件的專用維修工具,卻為廣大維修技術人員所熟知。不管是中國重汽的發動機,還是濰柴發動機或西康ISM發動機;不管是法士特變速器,還是綦江變速器或中國重汽變速器;不管是STR橋、HOWO橋還是漢德橋以及奔馳橋,等等,這些知名總成的維修,都離不開「田中工具」。
田中工具現在已經逐漸聲名鵲起。
● 填補國內空白
田中工具是濟南田中工貿有限公司(簡稱田中工貿)的主要產品。田中工貿成立於2003年,創始人就是欒亞倫。說起欒亞倫這個名字,就不得不說那本維修技術人員曾經人手一冊的維修寶典——《斯太爾維修500問》,這正是由欒亞倫編寫的。
教授級高工的欒亞倫畢業於清華大學汽車專業,1991年以前一直在新疆的石油系統工作,曾擔任新疆石油管理局運輸處處長,為了給90歲的老父盡孝,1991年調到中國重汽,成為中國重汽售後服務培訓的普通一兵。
欒亞倫跟許多清華學子一樣,勤奮踏實,對技術的追求總是孜孜不倦。他說:「在石油系統工作,可以接觸到國際上比較先進的重卡車型。只要有新設備進來,我都會抽時間去學習和實踐,因此,積累了許多國際國內各品牌重卡及重型機械的維修方法和經驗。」這些為他以後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後來,調到中國重汽搞售後服務培訓工作的欒亞倫看到:在引進斯太爾項目時也同時進口了全套的斯太爾汽車維修專用工具。然而,這些進口的專用工具不僅價格昂貴,而且不適合中國的國情。
「進口的維修專用工具有三分之二是不符合我國維修實際的,因此維修時基本用不上。這樣,這些不必須的工具就成了廢鐵。而我們真正需要的工具有些進口的卻沒有。」在這個時候,欒亞倫已經隱約地看到了商機。
他還對記者舉了個簡單的例子:國外沒有研磨氣門這個概念,氣門座磨損了就整體更換氣缸蓋,因此他們的維修專用工具裡沒有氣門座絞刀。可如果可以對氣門座進行研磨達到標準尺寸,就可以繼續使用原有氣門座,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何樂而不為呢?就這樣欒亞倫開始了對維修專用工具的琢磨,一直琢磨到退休。
因此,在退休以後,欒亞倫並不像其他退休老人那樣彷徨和失落,而是在原有斯太爾維修工具的基礎上改進,在2003年初形成了田中工具最初的雛形。也因此成立了田中工貿有限公司,立志為中國的重卡維修提供專業的維修工具。
田中工貿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欒瀾,也就是欒亞倫的女兒,她告訴記者:「當時整套工具算下來就幾千元。2003年初,我們把整個明細清單提供給了中國重汽,他們審核後決定統一給維修站配備田中工具,這大大地為主機廠節約了維修經費,提高了維修效率和質量。也就是這樣,公司在父親的帶領下,蹣跚地邁出了第一步。」
● 蹣跚邁步
雖然主機廠中國重汽決定給服務站配備田中工貿的維修工具,但是當時的維修人員習慣了用榔頭和衝子進行野蠻的拆、裝,對使用維修工具規範的操作仍不習慣。欒總無不感慨地說:「當時業務開拓非常艱難,別說一線維修人員,就是維修站的負責人對用工具進行正確的維修也沒有什麼認識,除非你送給他用,否則不會主動購買!」
2003年的欒瀾在北京的一個國際知名的外資企業工作,為了父親的事業放棄了優厚的待遇回到濟南,本想大展拳腳,但是不想創業之路困難重重。
「那時候公司一共就3個人,每天接不了幾個電話,一周可能才能發一兩次貨。接到的電話都是衝著父親來的,諮詢技術問題。當時,斯太爾的市場已經打開,用戶的技術支持就成了迫切的問題。修車中出現的新問題層出不窮,很多人不管白天半夜,只要有問題就會撥通父親的電話,欒工成了免費的技術支持『重卡醫生』」。
開始的時候,欒瀾非常不理解父親,她認為做生意就是掙錢,而父親做的基本是沒有經濟效益的事情,還忙得樂樂呵呵,不分晝夜。不過開朗樂觀的欒瀾,卻在生意清淡之時,花了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技術,去應對生意的困境,更學會了如何快樂地工作。
這個時候,為了公司的發展,欒瀾的先生寇向明放棄了自己深愛的事業,毅然從首都國旗班軍樂隊轉業回到了濟南。寇向明回來後,從電焊、車工、機械圖紙開始學習,理解生產工藝,專用工具開發的思路和定位,接觸各種表面處理的方法。一步一步融入到山東文化中,融入到機加行業中。
2004年,欒瀾有了丈夫的支持和幫助,田中工貿建立了自己的加工車間。不僅研發了整套維修專用工具,從工具形式上的多樣化,還自己研發出第一臺機具——發動機大修翻轉支架。和變速箱液壓拖車,從而改變了以前維修站買不起進口翻轉設備,只能在地面上滾修發動機的局面。並且開始走自己生產加工製造這條路。並讓全國的維修企業重新開始認識了田中工具。
隨著市場的不斷開發,「田中工具」從推銷的被動局面逐步轉為客戶主動上門求助,要求開發新型專用工具的客戶絡繹不絕,各大主機廠也相繼登門要求配合新機型維修工具的連續跟蹤開發。此時,個體戶家庭式的公司管理模式以及技術能力已遠遠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公司開始招聘懂管理、懂技術的大學生,讓他們首先在生產一線鍛鍊,使他們很快適應了工作的需要,分別走上管理和技術開發的領導崗位,樹立團隊精神,目前公司28名員工中,就有12名大學生,公司的管理也擺脫了家族管理的模式,逐步走向正規。
● 展翅高飛
隨後的幾年,重卡行業迅速發展。在全國範圍內以中國重汽為龍頭,生產重型車輛的主機廠越來越多。總成配置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國際化。各國外總成件廠紛紛進駐國內,國際大的重卡生產廠家也把目光聚集到了中國,合作項目多元化起來,使重型卡車有了越來越多元化的配置,用戶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為了應對這種趨勢的發展,田中工具在開發新產品的同時,也在一具多用、省時省力上動足了腦子,實現了基礎工具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通用,省力工具在現場就可以拆卸扭矩非常大的零部件。
在工具的多樣化上實現通用化,節省維修企業的維修投入成本。在原有維修專用工具基礎上相應推出國Ⅲ發動機、濰柴藍擎發動機、西安康明斯ISM發動機、中國重汽新型變速箱、法士特雙中間軸變速箱、美國伊頓變速箱、斯太爾橋、HOWO橋、漢德橋、曼橋、奔馳橋、安凱橋、AC16、AC26橋等等國內知名總成件的維修專用工具系列。
隨著國內重卡的大量出口,各主機廠也把田中工貿的維修專用工具帶到了世界的各地,在非洲、在亞洲、在南美洲,田中工具都成了保障重卡有效維修的必備。
欒瀾說:「我們在推廣維修專用工具的同時推廣一種維修操作的先進理念;我們把維修企業遇見的維修困惑和問題匯總反饋主機廠,成了聯繫主機廠和維修企業的紐帶。」
田中工貿雖然不大,但是卻發展迅速,這是為什麼呢?欒瀾告訴記者,因為田中工貿是一個團結奮進的「家」。「我們要把田中公司建成一個大家庭,一所大學校,一個能戰鬥的團隊,清華的校訓『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是我們的精神,『以勤奮求生存,以智慧求發展』是我們永遠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