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去世 一代根在大陸的臺灣將領的凋零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作者:歐尼)

郝柏村以一百零二歲的高齡在臺灣去世了,曾經是蔣經國最信任的部屬,掌權最久的臺灣軍事強人,曾擔任蔣介石的侍衛長、也一度擔任行政院長,一手建立「郝家班」,更為臺灣的二代建軍打下穩固的基礎。他的逝去,可謂是臺灣將領中認知「根在中國大陸」一代將軍的凋零。

曾擔任長達八年臺灣參謀總長的郝柏村,最為人稱道的是在臺灣建軍準則的貢獻。臺灣陸軍建軍準則是郝柏村整理出來的,也要求海軍、空軍整理出一套建軍準則。這對整軍治軍起了很大作用。但這也出現問題,因為當時的陸軍準則不少是參照美軍制定的,多年後證明這種「大國」建軍準則,並不適用臺灣軍隊。

他對軍隊人事經常破格任用,例如他在總長任內任命的副總長,都是由次長提升上來,例如海軍上將的葉昌桐、中將夏甸,都是他破格任用。

不過,他提拔的幾位將領中,卻也有人被評為戰術並不及格。例如羅本立、盧光義、趙萬富等人,被評「是中將但只有中校的戰術水平」。這使郝柏村在軍中背了黑鍋。

而郝柏村最信任的黃幸強、王文燮、陳燊齡等上將,在「使命必達」的原則下,曾撐起了臺灣二代建軍中最穩固定的領導團隊。

而郝柏村常被臺灣民眾提起的三件事,一是背誦「教戰守則」;二是要求將領跑五千公尺;三是在濱海和外島種植有刺植物(防大陸空降)。

八十年代,郝擔任總長期間,要求軍士官背誦「教戰守則」,被軍官們視為一大苦事。曾擔任當時考評的軍官透露,原本是好事,後來被批評「走火入魔」,是因為一本小小的守則,人人都會背頌了,軍官背熟了後就必須考試,各部隊有考評、打分,最後竟然要求精細到連標點符號也要百分之百精準,這就在軍中引發許多怨言。

到郝接任總長時,臺灣軍隊已很長時間沒有演訓,戰技荒廢,於是郝柏村要求軍官加強體能。他首創「國軍運動大會」,在中正預備幹部學校舉行,場面浩大。開幕式後,他每每帶領所有將官長跑五千公尺。郝柏村的邏輯是,如果將官跑不完,若不是身體有問題,就是體能不過關,並不適合擔任領導職務。其實,郝並未要求將官必須跑進多少時間內才及格,但將官們無一人敢掉隊。長跑鍛練,成為許多臺灣將官的習慣。

八十年代初期,臺灣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將官班,初試、複試都必須考五千公尺跑步。體能成績列為將官入門的參考。郝柏村也視體能和戰技測驗,為晉升的重要標準。

在總長任內,郝常詢問是否有合適的人材可以破格提拔,一九八四年曹文生還在念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期間,就被提拔升上了少將(一般必須要戰院畢業),當時曾使臺空軍一度調整職務,挪出一個少將職缺。曹後來被李登輝重用,曾任總統府侍衛長、副總長、總政戰部主任等職。

除了對軍中人事和建軍準則有重大建樹,郝柏村非常尊重「前輩」。軍聞社有位老記者叫劉毅夫,曾經是專門寫蔣經國活動的媒體人,郝柏村任總長後,每次視察部隊或活動,一定也請劉毅夫出席。每逢年節,郝柏村會去抗日名將劉安琪、於豪章、顧祝同、黃杰等老上將家裡拜訪,老一輩的將軍對這位剛毅不阿的總長讚譽有加。

郝柏村在總長八年,被外界稱為「郝八年」,是他權力的頂峰。很多人認為,郝的後半生是「政治人」,並不是典型的軍人;或郝柏村和李登輝曾經有過強烈的政治鬥爭,李登輝曾拿郝換下了俞國華當行政院長,又拿救國團系統的李煥換掉了郝,認為郝被李登輝利用了。

實際上,李登輝和郝柏村之間,一直是主從關係。雖然郝柏村在蔣經國晚年,大權在握,「少將以上都是郝柏村的人」,但並沒有取代蔣經國成為臺灣領導人的可能。「軍人成為領袖而且不姓蔣」,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這和李登輝一直被當成「接班人」來培養,不可同日而語。

再者,離開握有實際軍權的總長任內,改任國防部長,就已經註定大權旁落,再到被徵詢是否願意接任行政院長,郝在李登輝的穩步接班和「軍隊國家化」過程中,只是合作夥伴,若評說郝認為被李登輝耍了一招,只能說郝的政治素養並不如軍事素養高明。

但其實,郝曾經歷過對日抗戰、金門八二三炮戰,獲得卿雲勳章、青天白日勳章、雲麾勳章與虎字榮譽旗,對政治並不陌生。他也是曾任副總長郭寄嶠的侄女婿,從八二三炮戰,到進入「總統府」擔任蔣介石的侍衛長,獲得蔣介石父子信任,到後來變成蔣經國最信任的部屬,他一直都在臺灣政治權的最頂層,看盡官員起落。

五十年代,在臺灣擔任國防部長的俞大維,在當部長後,不參加部務會議和國民黨會議,只到軍隊視察和勤訪美國,後來,蔣經國擔任國防部副部長也走的相同的路子。包括於豪章、黃世忠等被拔擢,都是俞大維的手筆。有人認為,當時因為戰功,而被升任總統府侍衛長的郝柏村,事實上也是俞大維為蔣經國順利接班的部署之一。

等到郝卸任行政院長,蔣仲苓、劉和謙等軍人與李登輝聯手,逐步拔出軍中的「郝家班」,但一直到近十年後,陳水扁當選臺灣領導人的時代,郝系軍人才真正被拔除乾淨。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12月,李登輝因「總統府」參軍長蔣仲苓上將即將屆齡除役,為了能讓蔣繼續留任,李登輝升蔣為一級上將,這件事把李郝衝突表面化。因為只要升上一級上將,蔣仲苓就沒有屆齡退役的困擾。

但當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強力反對,原來蔣經國早年定下不成文的規矩:凡升一級上將者,必須有重大戰功或曾出任參謀總長才能升為一級上將(例如郝柏村本人)。

由於當時「憲法」規定,行政院是臺最高行政機構。總統須依法行使命令,依法任用官員,依法即內閣首長要副署。郝柏村堅不副署,所以此議擱置。但後來李重啟蔣仲苓為國防部長,蔣和郝之間的恩怨也隨著臺灣政治的民主化,「軍隊國家化」等軍中改制,「軍事強人」角色漸漸淡出時代。

被臺灣民眾稱為「郝杯杯(伯伯)」的郝柏村生活非常嚴謹而規律。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由侍從官陪同去華航室內遊泳館遊泳,喜歡沿著泳池四個邊遊,只喜歡五十米的標準池,25公尺的池子他遊得不過癮。一遊就是四十分鐘以上。傍晚有空就去跑步。

在參謀總長任內,郝每天晚上六點四十分到家,夫人郭婉華端上來一大碗面和兩碟小菜,他呼嚕呼嚕五分鐘下肚,接著收看七點鐘電視新聞,新聞結束就看書。郝柏村是臺灣留美軍事將領之一,受俞大維影響養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

郭婉華也堪稱臺灣軍隊一級上將夫人裡的表率,治家嚴謹,從容大方,絕不幹政,不享特權。「郭家獅子頭」則是郝家餐桌的平民美食,其秘訣就只是加入米花,也就是油炸過後的米粒。米花的功能不僅能增加口感黏度,更能吸收多餘水分,讓獅子頭更加美味。郝柏村年輕時一個人可以吃三個。

郝柏村強調自己是中國人,非常在乎中國的歷史,他一輩子「整軍備戰」,但從不希望看到戰爭和民眾受戰爭之苦,晚年曾表示,涉及兩岸事物需要政治談判,國家需要統一。郝柏村留美但不親美,他知道美國得罪不起,但也不可靠,他見識過不少美國政客來臺賣武器,日記中留下許多記錄。

郝柏村籍貫江蘇省鹽城,多年來支持中國統一,近年在臺灣倡導一個中國的觀點,且幾次參加大陸官方活動。他曾呼籲大陸要承認國民政府抗戰的領導地位,並在參觀蘆溝橋抗戰紀念館時當場指出,抗戰主要大型抗日戰役都是國民政府打的。

郝柏村兒子、前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三十日表示,「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一位英雄」,也是永遠學習的榜樣,郝柏村臨終前交代,希望各人以自己的方式懷念郝柏村,不希望有任何弔唁,因疫情嚴重,不發訃聞,也不舉行任何公開儀式。「最後的黃埔」以一百零二歲飄然辭世。

相關焦點

  • 郝柏村:臺灣沒有臺灣話,那叫閩南語
    據香港《明報》8月14日報導,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昨天(13日)在香港出席中華能源基金會主辦的「中華民族抗日戰史」論壇。郝柏村一如既往地堅持「抗戰由蔣介石領導「的說法。在被問及「臺獨」問題時,他強調,臺灣也沒有臺灣話,那叫閩南語、客家話。
  • 「七七抗戰」爆發81周年 郝柏村盼世人通過油畫了解歷史真相
    據臺灣「中央社」7月7日報導,28幅巨幅的盧溝橋抗戰油畫和數碼雷射的「類油畫」完工後,2016年和2017年別在臺北「中正紀念堂」、金門升恆昌展出後,今天起在金門文化園區的歷史民俗博物館續展。郝柏村和臺灣前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以及前臺軍將領李楨林、王文燮和陳廷寵等人,在「精忠衛隊」人員簇擁下,來到歷史民俗博物館,剪彩並觀賞畫作。
  • 蔡英文要頒郝柏村褒揚令,郝龍斌:父囑不申請死後哀榮
    臺灣行政院前院長郝柏村日前離世,蔡英文被問及表示,郝柏村有貢獻,頒褒揚令是理所當然的。不過,郝柏村之子郝龍斌卻表示,「感謝肯定,但父親希望家屬不必申請任何死後哀榮」。辭世後,新加玻總理李顯龍在個人臉書發文哀悼,肯定郝是一位深受尊重的領導人,為臺灣安全、繁榮、兩岸關係等做出許多貢獻。李顯龍回憶,他1974年時,以年輕軍官身份首次見到郝柏村,多年來兩人一直保持聯絡。1985年,兩人再度會面時,郝送給了他一本儒家經典四書英文翻譯著作,他早已收為珍藏。
  • 郝柏村親歷的金門炮戰
    1958年8月初,因為駐紮小金門的一名士兵犯下罪案,國民黨第九師師長黃熠軒被追究責任,陣前解職,而接替他的是軍炮兵指揮官——39歲的郝柏村。那時的郝柏村沒有想到,就在短短的十幾天之後,在「八二三金門炮戰」當中,他這位新任師長管轄的面積只有大金門島十分之一的小金門,就承受了超過20萬發炮彈的襲擊,相當於大陸方向發射炮彈總數的一半。
  • 臺媒:「天然獨」世代走上舞臺 但臺灣從未擺脫「中國」
    2020年3月30日,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病逝,一些臺灣年輕網民在臉書上留下不甚好聽的評語。在臺灣小青年看來,郝柏村「太國民黨」。外省、高級軍官、不夠具備「進步價值」之素養。回首過往,中國國民黨,從主導抗戰、到撤退臺灣,從經濟奇蹟、再到連自身定位都左支右絀,活生生演繹了「才過二十年,卻仿佛一世紀」。老國民黨人逝去、新國民黨人掌權,郝柏村一生經歷戰爭無數,但從未忘記自己是誰、根在何處;新一代國民黨人從小優渥,認為兩岸和平是必然,卻被政治裹挾得不斷自我質疑。
  • 周秉德:文化和歷史的同根同源,是兩岸得以交流的基礎
    兩岸一家親   周秉德委員先後去過臺灣三次,切身感受到兩岸風俗的相似性。看到臺灣的街道以大陸的省市命名,感到很親切,「畢竟是一家人啊」。在一條普通的街道上,一幢毫不起眼的房子的二樓窗戶下懸掛著「蔣孝嚴辦公室」橫幅,附近也沒有守衛,「這種開放親民的姿態著實讓人感動」。
  • 臺灣核武專家逃美29年後揭內幕 棄職原因之一是民進黨?
    據「中央社」稱,這次張憲義接受訪問時坦言,他對自己感到驚訝,當初為什麼會把民進黨寫在裡面;當時他擔心的不是民進黨,是擔心政治野心人士,包括軍事強人在內;什麼黨都無所謂,他在意的是政治野心人士的利用,沒辦法造福臺灣老百姓,會造成安全威脅,前「總統」李登輝或前「參謀總長」郝柏村的名字都沒有在他腦內,只有政治野心人士在他腦內。
  • 國民黨「立委」葉毓蘭:美國將領都說過不會派兵援助臺灣
    美國將於11月3日舉行大選,民調顯示尋求連任的川普支持度落後,外界憂心蔡英文當局一面倒向川普政府,選後臺灣會遭大陸修理。「藍委」葉毓蘭今天上午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美國不斷給臺灣加碼,擺明想激怒對岸,而美國已有很多軍事將領、退將都說過,美國不願派兵援助他國,也不會派兵助臺。
  • 他是叛逃到臺灣的最高將領,蔣介石親自接見他,最後的下場如何?
    1949年,國民政府雖然在大陸全面潰敗,丟掉所有權力撤到臺灣地區,可他們並沒有徹底死心,一直想著反攻大陸,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因此國民政府派了很多特務潛入大陸,希望他們進行各種各樣的破壞活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有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覺得,如果趁著這個機會投奔臺灣的話,可能會獲得更高的權利和地位。其中,有一個叫張清榮的人,他是我軍叛逃到臺灣的最高將領,老蔣當年親自接待的他,其下場最終如何呢?這個叫張清榮的傢伙,是河北省保定人,1938年就加入部隊,而且還在部隊中擔任過一些重要的職務。
  • 閻錫山到臺灣的晚年清貧生活,在山上住簡陋房子,吃飯饅頭配青菜
    眾所周知,在解放戰爭末期,蔣介石到了臺灣之後,國民黨一些高級將領也隨之去臺灣,其中蔣介石也要求閻錫山一同前往。記得有一部電影叫《太平輪》,展示了去臺灣貨輪的故事,船上也有國民黨軍人。不過向閻錫山這類高級軍官,還是可以乘坐飛機去臺灣的。
  • 臺灣空軍戰鬥精神怎麼樣?黃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臺灣空軍在上個世紀,曾經出的幾次作戰當中的洋相,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臺灣空軍的戰鬥精神是「黃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越來越糟糕。今天給大家講兩個故事,這故事就是說明臺灣空軍的作戰能力是越來越差,不斷萎縮,根本沒有拼死一戰的精神。第一個故事呢,是在1967年的1月13號這天。
  • 臺灣學生:臺灣人用負面眼光看大陸人 自以為文明
    原標題:臺灣學生:臺灣人用負面眼光看大陸人 自以為文明   臺灣學生在《旺報》上發表《大陸人和你想的不一樣》,文章摘編如下:   「來北京兩個月了,竟然沒有人問我政治問題!」和同校的臺灣學弟聊天時,他很驚訝地跟我說。「我都已經準備好應付那些政治問題的答案了,竟然沒人問,有點失落。」
  • 繼「榨菜哥」「田鼠哥」後,臺灣又出「土房哥」:大陸都是土房子
    導讀:12月14日,在島內的一檔政論節目中,一位臺軍退役上將談到了「解放軍首次公開96A坦克港戰畫面」,公開宣稱解放軍此舉不過是在「作秀」而已,並嘲諷解放軍「你們真的以為臺灣的城鎮都跟你們一樣是土房子嗎?」
  • 根在大陸的凍頂烏龍
    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的寶島臺灣物產豐富,有很多特產,被譽為茶中聖品,茶香怡人的凍頂烏龍茶便是其中之一。凍頂烏龍茶的核心產地是臺灣省南投縣鹿谷鄉,茶區平均海拔600至1000米,很適合茶樹的生長。凍頂烏龍茶在臺灣極富盛名,廣受歡迎,是臺灣的名茶,在茶葉市場上佔有很高的市場份額。然而臺灣省以前不產茶,隨著大陸人遷移到寶島,帶去了種茶,制茶的技術臺灣的茶產業才得以發展,隨後出現了凍頂烏龍茶這種極具特色的名茶。說起這凍頂烏龍茶的由來,就要從一百多年前的一個年輕人講起了。
  • 海南島戰役結束後,3位國軍將領逃往臺灣,都是誰?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拉下帷幕,國軍敗局已定,剩下的殘兵敗將大都逃往臺灣。不過,不死心的國民黨政府,在海南島集結了重兵,企圖實施所謂的「光復大陸」計劃 。1950年,為解放海南島,我軍發動了海南島戰役。
  • 我軍叛逃到臺灣的最高將領,蔣介石曾親自迎接他,其下場如何?
    1949年,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整個國軍防線完全崩潰,蔣介石只好帶著他的殘兵敗將逃到了臺灣。然而,在1949年建國後,卻仍然有人對國民黨十分的嚮往,認為剛建立不久的新中國,其經濟實力無法和當時背後有美國扶持的臺灣相媲美,那麼,我軍從大陸逃到臺灣的人中,級別最高的人是誰?他的下場如何?
  • 蔣介石退到臺灣後,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國軍將領,下場如何?
    蔣介石第一次到臺灣是1946年,抗戰勝利後,內戰爆發時,他和宋美齡在1946年10月25日飛到臺灣造訪。蔣介石退到臺灣後,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國軍將領,下場如何?
  • 大陸吃不起榨菜?臺灣網民受不了了:拉低臺灣智商
    臺灣著名談話節目《關鍵時刻》最新一期節目中,財經專家黃世聰發表了一番「高論」,逗樂一眾大陸網友。「大陸人吃泡麵一定要配榨菜,但最近一段時間他們連榨菜都吃不起了……」↓↓↓ 戳視頻,看島內財經「磚家」怎麼說......
  • 臺灣當局對大陸喊話 欲搜索赴大陸作戰死者遺骨(圖)(全文)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國防部」將向「立法院國防委員會」提出施政報告,在書面報告中,「國防部」明確表示,針對兩岸軍事對峙時期臺灣派往大陸作戰的部隊,例如空軍「黑貓中隊」、「黑蝙蝠中隊」或陸軍突擊傘兵等,官兵若死亡,遺骸往往就在失事地點埋葬。而臺「國防部」計劃推動兩岸協商,尋找這些官兵埋骨的正確地點,早日迎靈歸葬。
  • 李登輝新書《新·臺灣的主張》出版 稱「外來政權」為「狗去豬來」
    李登輝稱,日本戰敗,被迫放棄對臺灣的統治權,臺灣因此成為「中華民國」的一個省,「狗是指戰前統治臺灣的日本人,豬則是指來自大陸的中國人」。 李登輝寫道:「狗吠雖然令人覺得吵,但作為看門狗,還是可發揮作用,就像東京澀谷那隻忠犬八公銅像那樣」,「相較於來自大陸的中國人,日本人還算誠實,好太多了,因此用狗的比喻表現臺灣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