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尼)
郝柏村以一百零二歲的高齡在臺灣去世了,曾經是蔣經國最信任的部屬,掌權最久的臺灣軍事強人,曾擔任蔣介石的侍衛長、也一度擔任行政院長,一手建立「郝家班」,更為臺灣的二代建軍打下穩固的基礎。他的逝去,可謂是臺灣將領中認知「根在中國大陸」一代將軍的凋零。
曾擔任長達八年臺灣參謀總長的郝柏村,最為人稱道的是在臺灣建軍準則的貢獻。臺灣陸軍建軍準則是郝柏村整理出來的,也要求海軍、空軍整理出一套建軍準則。這對整軍治軍起了很大作用。但這也出現問題,因為當時的陸軍準則不少是參照美軍制定的,多年後證明這種「大國」建軍準則,並不適用臺灣軍隊。
他對軍隊人事經常破格任用,例如他在總長任內任命的副總長,都是由次長提升上來,例如海軍上將的葉昌桐、中將夏甸,都是他破格任用。
不過,他提拔的幾位將領中,卻也有人被評為戰術並不及格。例如羅本立、盧光義、趙萬富等人,被評「是中將但只有中校的戰術水平」。這使郝柏村在軍中背了黑鍋。
而郝柏村最信任的黃幸強、王文燮、陳燊齡等上將,在「使命必達」的原則下,曾撐起了臺灣二代建軍中最穩固定的領導團隊。
而郝柏村常被臺灣民眾提起的三件事,一是背誦「教戰守則」;二是要求將領跑五千公尺;三是在濱海和外島種植有刺植物(防大陸空降)。
八十年代,郝擔任總長期間,要求軍士官背誦「教戰守則」,被軍官們視為一大苦事。曾擔任當時考評的軍官透露,原本是好事,後來被批評「走火入魔」,是因為一本小小的守則,人人都會背頌了,軍官背熟了後就必須考試,各部隊有考評、打分,最後竟然要求精細到連標點符號也要百分之百精準,這就在軍中引發許多怨言。
到郝接任總長時,臺灣軍隊已很長時間沒有演訓,戰技荒廢,於是郝柏村要求軍官加強體能。他首創「國軍運動大會」,在中正預備幹部學校舉行,場面浩大。開幕式後,他每每帶領所有將官長跑五千公尺。郝柏村的邏輯是,如果將官跑不完,若不是身體有問題,就是體能不過關,並不適合擔任領導職務。其實,郝並未要求將官必須跑進多少時間內才及格,但將官們無一人敢掉隊。長跑鍛練,成為許多臺灣將官的習慣。
八十年代初期,臺灣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將官班,初試、複試都必須考五千公尺跑步。體能成績列為將官入門的參考。郝柏村也視體能和戰技測驗,為晉升的重要標準。
在總長任內,郝常詢問是否有合適的人材可以破格提拔,一九八四年曹文生還在念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期間,就被提拔升上了少將(一般必須要戰院畢業),當時曾使臺空軍一度調整職務,挪出一個少將職缺。曹後來被李登輝重用,曾任總統府侍衛長、副總長、總政戰部主任等職。
除了對軍中人事和建軍準則有重大建樹,郝柏村非常尊重「前輩」。軍聞社有位老記者叫劉毅夫,曾經是專門寫蔣經國活動的媒體人,郝柏村任總長後,每次視察部隊或活動,一定也請劉毅夫出席。每逢年節,郝柏村會去抗日名將劉安琪、於豪章、顧祝同、黃杰等老上將家裡拜訪,老一輩的將軍對這位剛毅不阿的總長讚譽有加。
郝柏村在總長八年,被外界稱為「郝八年」,是他權力的頂峰。很多人認為,郝的後半生是「政治人」,並不是典型的軍人;或郝柏村和李登輝曾經有過強烈的政治鬥爭,李登輝曾拿郝換下了俞國華當行政院長,又拿救國團系統的李煥換掉了郝,認為郝被李登輝利用了。
實際上,李登輝和郝柏村之間,一直是主從關係。雖然郝柏村在蔣經國晚年,大權在握,「少將以上都是郝柏村的人」,但並沒有取代蔣經國成為臺灣領導人的可能。「軍人成為領袖而且不姓蔣」,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這和李登輝一直被當成「接班人」來培養,不可同日而語。
再者,離開握有實際軍權的總長任內,改任國防部長,就已經註定大權旁落,再到被徵詢是否願意接任行政院長,郝在李登輝的穩步接班和「軍隊國家化」過程中,只是合作夥伴,若評說郝認為被李登輝耍了一招,只能說郝的政治素養並不如軍事素養高明。
但其實,郝曾經歷過對日抗戰、金門八二三炮戰,獲得卿雲勳章、青天白日勳章、雲麾勳章與虎字榮譽旗,對政治並不陌生。他也是曾任副總長郭寄嶠的侄女婿,從八二三炮戰,到進入「總統府」擔任蔣介石的侍衛長,獲得蔣介石父子信任,到後來變成蔣經國最信任的部屬,他一直都在臺灣政治權的最頂層,看盡官員起落。
五十年代,在臺灣擔任國防部長的俞大維,在當部長後,不參加部務會議和國民黨會議,只到軍隊視察和勤訪美國,後來,蔣經國擔任國防部副部長也走的相同的路子。包括於豪章、黃世忠等被拔擢,都是俞大維的手筆。有人認為,當時因為戰功,而被升任總統府侍衛長的郝柏村,事實上也是俞大維為蔣經國順利接班的部署之一。
等到郝卸任行政院長,蔣仲苓、劉和謙等軍人與李登輝聯手,逐步拔出軍中的「郝家班」,但一直到近十年後,陳水扁當選臺灣領導人的時代,郝系軍人才真正被拔除乾淨。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12月,李登輝因「總統府」參軍長蔣仲苓上將即將屆齡除役,為了能讓蔣繼續留任,李登輝升蔣為一級上將,這件事把李郝衝突表面化。因為只要升上一級上將,蔣仲苓就沒有屆齡退役的困擾。
但當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強力反對,原來蔣經國早年定下不成文的規矩:凡升一級上將者,必須有重大戰功或曾出任參謀總長才能升為一級上將(例如郝柏村本人)。
由於當時「憲法」規定,行政院是臺最高行政機構。總統須依法行使命令,依法任用官員,依法即內閣首長要副署。郝柏村堅不副署,所以此議擱置。但後來李重啟蔣仲苓為國防部長,蔣和郝之間的恩怨也隨著臺灣政治的民主化,「軍隊國家化」等軍中改制,「軍事強人」角色漸漸淡出時代。
被臺灣民眾稱為「郝杯杯(伯伯)」的郝柏村生活非常嚴謹而規律。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由侍從官陪同去華航室內遊泳館遊泳,喜歡沿著泳池四個邊遊,只喜歡五十米的標準池,25公尺的池子他遊得不過癮。一遊就是四十分鐘以上。傍晚有空就去跑步。
在參謀總長任內,郝每天晚上六點四十分到家,夫人郭婉華端上來一大碗面和兩碟小菜,他呼嚕呼嚕五分鐘下肚,接著收看七點鐘電視新聞,新聞結束就看書。郝柏村是臺灣留美軍事將領之一,受俞大維影響養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
郭婉華也堪稱臺灣軍隊一級上將夫人裡的表率,治家嚴謹,從容大方,絕不幹政,不享特權。「郭家獅子頭」則是郝家餐桌的平民美食,其秘訣就只是加入米花,也就是油炸過後的米粒。米花的功能不僅能增加口感黏度,更能吸收多餘水分,讓獅子頭更加美味。郝柏村年輕時一個人可以吃三個。
郝柏村強調自己是中國人,非常在乎中國的歷史,他一輩子「整軍備戰」,但從不希望看到戰爭和民眾受戰爭之苦,晚年曾表示,涉及兩岸事物需要政治談判,國家需要統一。郝柏村留美但不親美,他知道美國得罪不起,但也不可靠,他見識過不少美國政客來臺賣武器,日記中留下許多記錄。
郝柏村籍貫江蘇省鹽城,多年來支持中國統一,近年在臺灣倡導一個中國的觀點,且幾次參加大陸官方活動。他曾呼籲大陸要承認國民政府抗戰的領導地位,並在參觀蘆溝橋抗戰紀念館時當場指出,抗戰主要大型抗日戰役都是國民政府打的。
郝柏村兒子、前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三十日表示,「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一位英雄」,也是永遠學習的榜樣,郝柏村臨終前交代,希望各人以自己的方式懷念郝柏村,不希望有任何弔唁,因疫情嚴重,不發訃聞,也不舉行任何公開儀式。「最後的黃埔」以一百零二歲飄然辭世。